-
1 # 木無夏
-
2 # 圓明抱拙
國學的內容廣博精深,要想全面把握,非常不易。哪裡面有沒有規律性的東西呢?有。我們如果能夠抓住這個規律的核心,就能夠迅速開啟古老的智慧大門。
東西文化的近代以來的激烈交融,給我們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角,得以重新來認識中華文化的內在機制及現時代的應用 。
現在我們就選擇這一個角度:科學了知事物與佛法智慧了知事物的同異比較,從中華文化智慧的核心來把握中國文化的現代應用脈搏。
科學能了知研究客觀規律,佛法同樣能,科學造儀器,佛法以本有的高階生物儀器來實踐實證。 比如科學已了知宇宙是一映象宇宙,其實質乃是各種粒子、場(且成,整個宇宙實是一能量海洋,但科學不能了知意識的性質,更無法把握兩者的關係。 佛法在一念中正觀五蘊,能主客、精神與物質同觀,了知色空無自性,亦了知意識無自性,這過程中能顯發中道,由此獲得智慧:物質與精神、色與空不二,不二即能照真達俗,進行能量的運化。這一點科學已發現意識與能量的相關性,但如何把握無由入門。心理學還執意識為實有,不能觀察精神意識性空,由此不能究生命的真相。。 佛法這種般若正觀的方法,還能頓契靈源,真空理體,只在一念之間,叫:頓悟成佛。 由此可知,了知客觀事物,科學與佛法都可以,而科學無法進行不二的觀照,由此只能分科再分科。且不能對意識進行實質性的了知。吾人本心真空最重要的客觀,與宇宙真空是一體嗎?非一非二。 佛法的研究方法,先究人本心真空,而獲不二智,由此來進行科學研究,能不失主體,科學才能成為真正有益的工具。 佛教是覺與悟的教育,他不同於西方的一神教,佛法總是教人先認知自身心,啟開本有智光,獲得大智慧,而後去究天地萬物宇宙法界,所以,在佛法中有廣大精深的心理學,有關於世界海、眾生海、宇宙海、法界海的,這些都是關於宇宙中高階生命的狀態、高階地外星球文明的訊息。那麼佛法是不是科學呢?佛法具有科學的特性,亦具有超科學的特性,但不等同於科學,因為,科學研究客觀規律,忘記人身心的進化,所以,科學對世界事物的研究無窮,但至今天法深究自身心,故爾在強大的科學發現面前,人類面臨末日、面臨消亡的種種危機,而佛法研究事物有超級的認知方法,能主客同時觀察,能無限顯現人的妙品紗質,所以佛法幾千年的存在證明一直清淨安全和平,故爾,佛法既具西人宗教之長,啟開人內在的神性與智慧,又具西方科學之殊勝,能如實了知事物。在西方,上帝告誠他們,你們有原罪,不要偷吃禁果,不要去了知上帝的奧秘,西人不聽,偏要造儀器,又建立認知的方法,努力拼命地研究,結果呢?在西人的文化領域中,在那些科學家的心理、思維中,末日焦慮越來越嚴重,可以這麼說,西人基本上束手無策,只能在作最好打算,設計種種末日情景,還名之曰科幻,科學才發展多少年,卻已經讓人類處在重垂危機中,這為什麼會這樣?有什麼解決之道?對於這,西人必須來中華取經,中華的中醫、儒、道都有大智的理法帶西人脫困,特別是佛法,能幫助西人解決原罪,更能開啟西人內在的清淨妙德,西人一旦獲得此理法,再去進行科學研究就安全了,如果這樣,人類才有真正意義的進化,亦能轉科學之弊成智用。如此看來,佛法將大益於科學,大利於西人,給人類帶來福音。
相對於西方的科學知識,中華文化,它是智慧的系統,這兩種系統,在很多領域,他們都有相對應的地方,我們過去,一直在研究,中國有科學嗎?中國有哲學嗎?中國有宗教嗎?中國有邏輯嗎?中國有心理學嗎?中醫是科學嗎?研究結果告訴我們,中華文化中基本上都有與西人相對應的內容。但是我們的研究大都僅至於此,很難意識到,也不願去提起:中華文化中,有許多事非常完美的,西方的文化遠遠達不到。比如說心理學。,中國的文化中就有超覺心理學,這一點令西方人不是非常敬佩。如果我們深入的研究,還會發現無數的,西方,文化中所沒有的東西,比如說中國的文化強調智慧,這智慧與西方的知識明顯有層次差異。這告訴我們一個什麼訊息呢?這告訴我們中華文化潛藏著巨大的創造力。同時在另一方面也告訴我們,現代的華人:我們,還沒有學會開啟這古老的智慧寶藏來應用於時代。如果再往深層來說,我們大多數人對中華古老的智慧,已經無法瞭解它真正的核心,如果我們真正瞭解了,我們就會發現,它裡面的奧妙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的,如果我們這麼做了,就會發現西方的哲學,它是一種始哲學,西方的科學,它是一種始科學,西方的宗教,它是一種初級的宗教。
西方的哲學,叫做愛智慧,但是西方的哲學不等同於智慧,西方的哲學中沒有真正的智慧。中國的哲學,就是西方哲學所愛的智慧所在,西方的哲學與中國的智慧,這不能劃等等號,如果把中國的智慧當作西方的哲學形式樣,這就失去了中國智慧的特質,這無疑是削足適履,這樣我們就無法開啟中華智慧的奧妙之門。中國的智慧他有自己的非常智慧的訓練體系,這種體系已經傳承數千年,這裡面很多還是來源於宇宙高階智慧生命的傳授,如果我們的思想家們,要想在這個時代大創造,要想突破西方哲學的框框,要想用中國的文化來化導西方的文化,要想把西方的文化,迅速融入中華文化之中,要想擺脫山寨搬運西方文化的命運,我們必須運用中華智慧來訓練自己,啟開自己內在的真正妙德,這樣就對中華的智慧有了深刻的瞭解,基於這種深刻的瞭解,我們就會在東西方文化激盪交融中,就能夠把握住樞紐,這樣的結果是,自己成為了大思想家、大哲學家,否則永遠只能是西方的學生。
-
3 # 楊早講史
“國學”是西風東漸後的產物——之前只有“學”。新浪網的調查結果,有60%的網民認為自己知道國學是啥玩藝兒。我就沒有這個把握。但是,有一點我知道:不管是近代的“國學”還是古代的“學”,都是一小撮人搞的玩藝兒。始皇帝焚書坑儒,不過死了兩百多知識分子,學術居然就此中斷,到漢代靠挖牆毀房找到幾本書,還有殘存的幾個老儒默寫,才延續了“絕學”。顧炎武說“亡國”和“亡天下”有分別,政權更替叫亡國,文化淪喪才叫亡天下。他又說,士大夫變得無恥,天下就算亡啦。天哪,大家看看,國學這東西多麼脆弱!又是多麼小眾!
傳統的價值體系,是一個金字塔結構,塔尖的人制定生活的法則,塔基的人只有遵守的份兒。培根說得好,知識就是權力。現在大家都有知識了,金字塔自然塌成了一馬平川。好比歐洲當年,一旦出現不是拉丁語寫的《聖經》,神父的威風立時減了一大半——老百姓看得懂《聖經》,誰還非得聽你解釋上帝的旨意呢?
魯迅說過,清代的學術誠然發達,但滿人三百年的壓迫,只換來幾頁光榮的學術史,划不來得很。他的意思是,知識分子不領著大夥兒反抗暴政,卻躲在書齋裡做學問,不能算盡了職責。這話放在清代說,還算靠譜,因為當時知識分子對大眾有影響力,能給義軍當個軍師什麼的。在魯迅那個時代,也不算錯。擱現在,就只能叫昏話。李敖最近接受採訪時講:“過去知識分子受大家重視,因為四千個文盲中才出來一箇中學生,所以大學生、知識分子在中國非常有地位,影響政治。可現在的政治,現在的社會,已經不是知識分子能影響的了。”這是比較清醒的看法。
魯迅還說,國學有什麼好?甲花大工夫學了國學,寫些讓人看不懂的話,乙再花大工夫學了國學,來讀這些別人看不懂的話。可是,這就是國學的遊戲規則嘛。陳寅恪給清華大學出國文試題,只有“孫行者”一個對子。現在高考出題組這麼幹,保準被考生和家長的唾沫淹死。國學就是這麼一個“二三素心人”的事業。每年三十個?還被大企業包圓了?這是把國學論筐賣呢。幾顆鹽衝成一鍋湯,可以賣便宜些,味道呢?味道在哪裡?
-
4 # 霍小新69118075
首先搞清楚確定好什麼是國學。然後就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與時具進結果當今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理論結合實際為人類全心全意的為世界人民服務,讓悠久歷史的優秀的中華文化為當今新時代發揮出自己的力量。
-
5 # 手機使用者68171587101
陳來:近代以來“國學”有三義 政府應支援國學傳播普及
“國學”一詞,古已有之。《周禮》中言:“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國學”在中國古代指的是在京師建立的國家級官學。
近代文化所使用的“國學”觀念起於20世紀初。這裡的“國”是本國之義,“學”是學術之義,“國學”即本國的固有學術。中國近代以來所說的“國學”是相對“西學”而言,即指遭遇西方文化衝擊之前中國傳統的思想文化與學術體系。這是“國學”概念在中國近代以來的普遍用法。
漢字語詞“國學”的這種意義在東亞地區被廣泛使用,如南韓有“國學振興院”,南韓人所用的“國學”就是指南韓本國傳統的學術文化。日本有“國學院大學”,以傳承日本文化和精神為宗旨,日本人所用的“國學”是指日本本國特有的民族文化和精神。
一
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日益陷入民族危機,甲午戰爭失敗,激發起了人們更強烈的民族救亡意識。甲午戰爭之後出現的國學概念是與這種民族救亡意識緊密地聯絡在一起的。 1902年秋,流亡海外的梁啟超與黃遵憲等人商議,在日本創辦《國學報》。1904年,鄧實在上海發表《國學儲存論》,論述了儲存“國學”的重要性。1905年,鄧實、黃節等人在上海成立了“國學儲存會”,力倡“國學”,以“研究國學,儲存國粹”為宗旨。晚清這些人士提出“國學”概念,都是為了激勵人們的愛國心,期望透過捍衛國學、儲存國學來救亡保國、保種保教。
如鄧實主張“國以有學而存,學以有國而昌”, 他還指出:“學亡之國,其國必亡,欲謀保國,必先保學。”他們發揮了古代“國與有立”的觀念,認為一個國家與其國學是共生共存、相互依賴的,國家依靠其國學而生存,國學依賴有國家而昌盛。“國學”成為當時表達民族思想的一個方式。鄧實特別強調國學與愛國心的關聯,如他說“國學存則愛國之心有以依屬”,認為一民族之文化是該民族之思想的基礎和來源。鄧實又指出:“國學者何?一國自有之學也。君子生是國則通是學,知愛其國無不知愛其學。”愛國學即是愛國,愛國所以愛國學。章太炎更提出著名的口號“用國粹激勵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章太炎的《國學講習會序》中也說:“夫國學者,國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可見,晚清學者主張“發明國學,儲存國粹”的主張實際是愛國主義的文化觀體現。這一時期國學儲存論者的出發點主要是針對西方帝國主義欲亡中國而言,他們的基本觀念是,國學代表一個國家的文化和語言,是和這個國家的興亡命運完全聯絡在一起的,為了救亡圖存,必須儲存國學。因此他們的主張,主要不是強調“研究”國學,而是“儲存”中國文化,以求救國圖強。
由以上可見,晚清到辛亥革命,這一時期的“國學”的內涵是指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提出這個概念的出發點是本於愛國主義的立場、著眼於政治的救亡。新文化運動時期,開始有人把“國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通稱,運用於當時的文化論爭。到了1920年代初,國學的概念在文化界開始廣泛流行,由於這一時期整理國故運動流行,“國學”也往往用指對傳統文化的學術研究。這樣一種對國學的理解,成為20世紀學術文化的一個重要概念。
概括起來說,近代以來“國學”一詞有三種用法,一是指中國傳統的學術文化體系,二是用來泛指中國傳統文化,三是指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體系。第一種用法是國學的本始義,後兩者是國學的擴大、引申義。對“國學”一詞的這三種用法到今天仍然延續著。
二
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學一詞因具有保守傳統文化的意義,而在很長時期內消失。至1990年以後,伴隨著中國崛起和華人民族自信的增強,國學的概念又逐步流行起來。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1991年3月在“國學叢書”《總序》中闡明瞭“國學”的意義和範圍:“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所謂“國”是本國之義,這已是一個約定俗成的名稱了。中國傳統學術包括哲學、經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等,這些都是國學的內容。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文化,必須對於以往的學術成就進行批判的總結。我們現在研究國學,要採取分析的態度,中國傳統學術的內容,可以說是瑕瑜互見,精粗並存,我們研究傳統學術,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現在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一方面要將近百年來華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史昭告年輕一代;一方面要將自古以來中國學術的優秀成果昭告華人,藉以啟發熱愛祖國的崇高感情。”
九十年代來,“國學”的概念在消失多年之後,開始重新出現。雖然,國學本是中國學術的簡稱,但同一個語詞,不同的人有不同用法。如近二十年來,社會文化與大眾媒體所大量使用的“國學”概念,在直接意義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稱,內容包括了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而學術界所使用的“國學”則仍主要是指中國傳統學術。語詞的使用是約定俗成、自然形成的,也體現了人們的文化選擇。應當說,國學這個概念在半個世紀之後的恢復使用,一方面表達了人們擺脫“文革”影響、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新肯定;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出於漢語修辭的需要。漢語修辭的簡易化、典雅化的要求,使得在出版、編輯、命名等方面,“國學”、“國學叢書”、“國學集刊”比起“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叢書”、“中國傳統文化集刊”更容易被選擇和接受。又如人們習慣稱有成就的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學者為“國學大師”,這便很自然,若稱為“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就不太自然了。
中華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礎和源泉,為了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目前,中國著名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武漢大學等大學都設有“國學院”、“國學研究院”,中央媒體和地方報紙多開闢有“國學版”,各地民間也廣泛建有“國學館”,媒體以及社會上有很多以“國學”為名的學習、推廣傳統文化的活動,在傳承中華文化方面起著廣泛、積極的作用。所以,如果國家正式檔案暫時還不能下決心採用國學這個概念,但可以透過一定形式肯定文化界普遍使用這個概念的積極作用,政府應當大力支援目前各類有關“國學”的傳播和普及,這是傳承創新中華文化的百年大計。
三
新世紀的“國學熱”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在建設精神家園方面對本土的傳統資源的熱切渴求。社會轉型需要一種與革命時代不同的意識形態,由此促進的文化轉型,構成了當代文化景觀的大背景。在現代化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社會道德秩序和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日益突出起來。社會道德秩序的建立離不開傳統道德文化,這已經是社會轉型期執政黨和人民的共識。市場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人與人關係的新的變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尋找人際關係處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轉向古老文明的人學智慧。中國古代文化的寶庫已經成了現代人待人、處世、律己的主要資源。與其他外來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穩定社會人心方面,傳統文化提供的生活規範、德行價值及文化歸屬感,起著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幾千年以人為本的傳統文化,在心靈的滋養、情感的慰籍、精神的提升,以及增益人文教養方面,為當代市場經濟社會中的華人提供了主要的精神資源,在心靈穩定、精神向上、社會和諧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這是“國學”在今天重新為人們所關注的基本原因。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所謂“國學”,即近代與西方文化接觸以前,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發展所創制形成的固有的學術文化體系。如果從夏代算起,這一學術文化體系的產生、形成、演變,至19世紀後期,已經歷了4000年左右的長期發展,這一體系以經、史、子、集、儒、道、佛為主要內容,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在建設家園的奮鬥中開展的精神活動和取得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全面呈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獨樹一幟,對人類文化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學術文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精華與核心,中國學術雖然不是中國文化的全體,但其中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和價值理念,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我們必須加以研究總結,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努力傳承創新。
陳來,哲學博士,當代著名哲學家、哲學史家。1952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浙江溫州,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哲學史家。1976年中南礦冶學院(現中南大學)地質系畢業。1981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同年留系任教。1985年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師從張岱年先生、馮友蘭先生。2012年6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6 # 被貶下凡臉著地
國學文化是中華文明發展的傳承,從辯證的角度闡述世間事物的本源,所以說這國學也是講五行的,所謂金木水火土。孔子之學講秩序,其性屬“火”,其德屬“禮”;孫子之學講殺伐,其性屬金,其德屬“義”;韓非子之學講法治,其性屬“土”,其德屬“信”;墨子之學講器造,其性屬“木”,其德屬“仁”;鬼谷子之學講縱橫,其性屬“水”,其德屬“智”。上述五家的所有思想都卻可以被老子的一句話概括掉: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中國國學,必須綜合諸子百家的優點,繼承其中的精華,集中化文明之大成,古為今用,推動中國新文化的形成。要以老子的哲學為根本,堅持孔孫墨韓鬼五家並舉,金木水火土五行並用,仁義禮智信五德並重,開拓國學新境界。須知,道儒法墨孫鬼六學的關係不是鬥爭關係,而是部分與全體的關係,只有一起學習研究,兼收幷蓄,才能算是真正的國學。
話說你釋教這東拼西湊的玩意在哪裡能體現出來中國學問的?難道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來個“如是我聞”弄出來的唄。拜託你一恆河文化來嘚瑟個屁啊。先把跟猴子一樣的吃飯方法換了再說吧,還是去研究你們印度文化的“精華”去算了。
-
7 # 別管我叫啥了
哪些人經常標榜國學?一是暴發戶,民企小老闆,所謂國學管理。二是培訓班,賣書的,忽悠家長讓孩子從小學國學,傳承傳統文化。三是各類江湖騙子,賣假藥的,算命的,打太極拳的,靠販賣國學掙錢的。所謂國學熱跟國學有關係嗎?
-
8 # 閒雲野野48
國學文化首先是詮釋自己的根,從那裡來?向那裡走,祖宗是誰?誰敵誰友等等一些三觀問題。若不懂這些,無異於行屍走肉。是人自覺應知的!連奧巴馬也自知自己的膚色,前些年在美國流行的小說
《飄》就很說明問題。
-
9 # 歷史沉澱的理性
國學文化本是好經,但讓封建統治者和御用文人這些歪嘴和尚給念歪了,任意取捨勾連,移花接木,惡意曲解,裝神弄鬼,壓抑人性,窒息人的精神,以維護封建統治。國學文化需要正本清源,與時俱進,以有益於治療全球的現代病,即物質主義盛行,工具理性發達,價值理性萎縮,人的精神性弱化,物質性動物性增強,亦即人的異化問題。
-
10 # 行腳成都
今天的國學培訓班,是斂財的方式,跟國學無關,也跟傳統文化無關。所謂國學,即傳統文化,這裡面的學問很大。就現在的提倡的國學文化而言,不過是借古人的塊壘,澆自己的酒杯而已。
我見過不少道德經、論語之類的培訓班,說實話,很多名頭很大的培訓師,連啥是國學都沒有搞明白,而是根據當下的需要來解釋國學,距離真正的國學很遙遠。
如果學好國學,像傳統士人那樣生活,但培訓師自然無法做到。這就跟提倡漢服的人一樣,是一群無聊之人,想做一些有趣之事。要說漢服,提倡也罷,關鍵是提倡的人也不是每天穿漢服出門。簡言之,言行不一,就讓這等事打折扣了。
按照國學的理念去生活,才是傳承國學的最好方式。如果國學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或者紙上,而不是落實在行動上,那就是跟國學無關的文化消費而已,也是對國學的不尊重。
尊重國學,執行國學,才有國學文化的存在,這才能有文化復興的可能。否則,就是扯淡。
-
11 #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A
很多人不懂國學為何物就妄評國學,建議先上網檢視。國家不等於儒學,諸子百家是國學中的一個小部分,還有唐詩宋詞元曲,三十六計,鬼谷子,《易經》,等等等等,儒學僅僅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而已。國學是中華熣燦民族文明的‘母親’,涵蓋了所有領域和體系,是華人智慧的知識寶庫。曾經一度崇洋媚外,摒棄國學,就如摒棄母親。現在推行國學文化,是恢復正常,重新重視、找回母親罷了,這是必須的!
-
12 # 實事求是的賀尊
國學中的精華部分有助於讓人們學會做人之道,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現世,透過學習這些做人之道,可以讓人們的內心保留一份寧靜和一片淨土,從而讓自己與自己、自己與社會間保持平衡與和諧。
-
13 # Smile142528730
國學文化精華之所在,在仁。仁,仁者。什麼是仁者?仁者的稟性是什麼?著麼做才能成為一個仁者?多聽多看,三人行必有我師,求什麼。這些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寫這些話?其實世人皆生活在此話中,只是每個人對自己人生探索的深度與高度而有差別,科學家亦如是。
-
14 # 秋高氣爽112332581
國學指的是春秋,戰國時諸子百家的著作,或者是他們的主張,儒家經典的核心就仁,義,禮,智,信,也就是後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正統思想,主張德治,用道德來約束民眾。道家創始人老子著作L老子》,主張無為教育人們淡泊名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值,韓非子著的《韓非子》其核心主張法制,對今天建立法制社會影響深刻。除比以外還有陰陽家,五行家,雜家半有著作及其思想核心。
中國曆來是禮義之邦,很大程度上是尊循儒學的結果。然而,近代以來,隨著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文化也傳播到中國,隨著社會的發展,華人民西化的過程進一步加強,因此出現了道德滑坡等現象,這樣繼續發展下去是非常危險的。
國學熱是在這種背景下興起的,學國學不是把所有諸孑百家的經典都讀完,思想就能提高,關鍵是運用,比如孝道,做的怎樣,以禮待人做的怎樣,信用度怎樣,學習不是單純的去學,重在運用,當然做每一件事只要有決心,有信心,循序漸進,共同努力中華傳統文明又會回來的
-
15 # 道法自然27810961
盛世修文.飽暖思淫佚.人的物質生活滿足之後.是吃喝嫖賭毒充至於精神領地.還是琴棋書畫.遊山逛水.解無聊於世間.人的嗜好不同.各有所需.而大力推行國學文化.也只是一廂情願.人學好太難
-
16 # 連化草
一,文化,她無所不包。把國學納入也無可厚非!二,什麼是國學,此處可有問號!三,看歷史,人生成敗相當。文化客觀、主觀一定程度上可塑造人。四,華夏相容幷包求同存異,國學應有其存在之理。五,華人喜歡抓一把,嚐嚐鹹甜,方知哪罐是糖鹽!六,國學本身,紅杏出牆牆外豔,牆內未可不芬芳!七,本家孩子寄養鄰家,孩子修到博士後,孩子仍是本家的,博士後可是鄰家的。如此孩子兩家三方友好睦鄰!八,國學可能被參假,就像人的血,冒汗後血還是自已的,難道冒汗前血是假的?且行且珍惜!
-
17 # 老哲111
在我看來,大力推行國學文化的原因只有一個。
那就是進入和平繁榮時期了,當人的第一需要——生存需要不再成為問題的時候,人的其他需要或者慾望便凸顯了出來。
但需要增加慾望增加並不代表人就快樂了,於是會困惑,於是人們便想起了老祖宗留下來的國學。
雖然說國學駁雜,當然也可以說是博大精深,但主旨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如何剋制己欲,如何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而找回快樂獲得心理上的平衡。
身外的世界千變萬化,但人性中的醜與美,善與餓卻是亙古不變的,五千年華夏國學裡有太多的對症之藥,於是人們就在其中尋找藥方,僅此而已
-
18 # 閒話青史
什麼是國學?書法,中醫,易學,儒學,甚至烹飪都有國學的影子,推廣國學文化只是樹立文化自信的產物,有其現實功用,但因人們對傳統文化認識不清,定位不準,有的大搞盲目崇拜,被一些所謂大師忽悠裹脅,從而摻雜了大量的功利性。國學從未走遠,只是你從未正眼看他。
-
19 # 驥駿M
你原形畢露的時刻已可以指日而待。你這個生造混淆詞義,偷換概念的文化老賊。在網上壞事做盡卻又公開否認自己上網,道德品行極差的、老奸巨滑的偽君子。已經輸掉一生的文痞廢柴。除了用錢收買幾個小人水軍,還有誰理睬你?你已被時代大浪淘沙了!
回覆列表
國學熱的出現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是歷史的必然。
第一個因素是中國近年來經濟的持續發展引發的國學熱。與近三十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的日益強盛、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有著密切的關係。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間,中國由曾經是政治、經濟、文化遙遙領先的國家淪落到不堪一擊的封建帝國,由曾經出現過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的一個大國,在西方的洋槍洋炮面前,失去了國家主權,國將不國。當我們一些知識分子在反思這種現狀之後,不理性的把這種被動、落後、捱打的棍子打在了傳統文化身上、打在了儒家文化的身上、打在了孔夫子的身上。從太平天國起,五四運動到“文革”時達到了登峰造極,可以說,一百多年來,我們這個民族曾經最大範圍的試圖毀滅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封閉走向開放,由以階級鬥爭為綱走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由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成就令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刮目相看,令所有的炎黃子孫引以為豪。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對外交流的日益擴大,華人越來越希望瞭解自己民族文化的歷史,越來越希望證明我們民族中那些獨特價值的內容,也就是說,越來越激發了我們華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發了我們復興中華民族的強烈願望,當我們試圖從傳統中尋找能夠代表我們民族精神價值的時候,挖掘傳統文化、儒家文化中有價值的思想內容,就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這個背景下,復興中華民族強烈的責任感在社會、在民間湧動起來,我們希望瞭解我們民族的過去。
第二個因素是港臺、海外新儒家代表人物對國內學術界的反哺引發了國學熱。在東亞國家和地區,如南韓、日本、新加坡、臺灣、香港等,這些國家和地區比我們更重視傳統文化。在中國的歷史上,儒家思想的發展經歷了兩個比較大的轉折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由地域文化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指導思想。第二個大的改變是朱熹時代,是以儒家思想為主,漸漸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內容,形成了宋明理學。到20世紀,儒家思想面臨著第三次大的轉型,也就是現代新儒家,其中又有四個發展階段,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至20世紀30年代初,代表人物有梁漱溟、張君勱、熊十力等;二是20世紀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代表人物有馮友蘭、賀麟等;前兩個階段主要是在大陸; 三是20世紀50年代初到70 年代末,代表人物有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四是20世紀80年代初至今,代表人物有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等。後兩個階段主要是在港臺地區。尤其是第四期的代表人物對國學熱的興起促動更大,在這些學者看來,中國文化在西方強勢文化面前,應該保持中國文化的自主性和尊嚴,他們著書立說、四處講學,在世界很多國家影響非常大,其著作在上世紀80年代以後傳到了大陸,大陸很多學者也掀起了研究現代新儒家思想的熱潮,港臺學者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同和歸屬,反哺到大陸,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促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