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繡夢才人

    人們常說崖山之後無中國,宋亡之後無華夏。我認為這並非實指,說的是一種民族風骨,一種人文意識,一代英雄風氣的消亡。

  • 2 # 非標自動化工程師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為繁盛的時代,一副清明上河圖豈止是汴梁的縮影,更是大宋朝的縮影。而且宋朝開國之初就擬訂了三條基礎國策,當然這三條國策有利也有弊,由於重文輕武過於嚴重,大宋雖富庶卻是積弱

    在後唐大周時期經歷大約200多年的封建割據後,在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代周為宋。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統一戰爭,962年合併荊湘,964年西桃後蜀,971年攻取南漢,975年討伐南唐,976年陳洪進“納土”、吳越歸地。979年滅亡北漢。解除了唐朝中後時期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在經過一系列改革之後加強了君主專 制權力並鞏固和發展了中央集權。穩定了社會秩序。

    一:宋朝的經濟比前朝更加繁榮和富庶。

    宋朝允許自由買賣的土地制度,實行不抑制兼併的土地政策,宋神宗說“政事之先 理財為急”。

    宋朝時生產關係發生變化,租佃制普遍實行,農民的人生依附關係減弱,租佃經濟不斷髮展,而且當時地主與農民訂立主戶與客戶的關係,客戶可以購買土地,脫離地主,因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所提高,伴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農業精耕細作,這就促進了宋朝農業的發展。

    宋朝實行農商並重的政策,制定有利於工商業發展的政策,鼓勵商業發展, 這不僅激發了小農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產出的增長,而且降低了農戶將農產品轉化為商品的交易費用,使小農透過市場獲取經濟收益成為可能。

    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小農的農產品供給行為由過去的自給自足型向自我供給的同時又積極向市場提供農產品的雙重供給行為轉化,從而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商品性農產品。因而大量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創造了前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財富。而豐厚的社會財力使得政府既不必求苛稅於民又能保證政府收入。這就緩和了社會矛盾,進入治理國家的良性迴圈。

    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髮展,紙幣(交子)開始在一些地區出現並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紙幣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換。從而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發展。到南宋時期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完全南移。而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局面。宋代逐漸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許商人經商,街道上隨處可以開設店鋪。尤其是北宋都城開封和南宋都城臨安,城市人口都超過百萬,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大都市。其商業更是異常發達,並且伴隨著商業的發展,海外貿易也隨之而起,廣州,明州,泉州等港口成為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宋政府設立市舶司,收取關稅。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

    宋朝的財政收入不斷增加。經濟不斷繁榮。

    二:政治的相對穩定為宋朝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內部基礎。

    在宋朝時期內部沒有發生席捲全國的農民暴動,宋朝雖與遼,西夏,金髮生戰爭但是沒有給南方帶來巨大的災難和毀壞,而且更多的時間是和平與相互的交好。宋政府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宋朝把注意力轉移到國內,著重解決國內的矛盾。在改革官制後解除了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威脅。保證了中央的權威。使得國家內部得到穩定,從而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宋朝實行偃武修文的基本國策。實行重文輕武。

    “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以儒立國,而儒道之振,獨優於前代”,重視文化的發展,宋政府在科舉制方面上召取更多計程車人,“宋之科目,有進士,有諸科,有武舉。~~~~~~~而進士得人為盛。”“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逐強番於窮漠,~~~~~其榮不及也”,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實行“糊名”“謄抄”等方式,加強了人才選拔,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兩宋時期諸多大臣是文學家,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三蘇,范成大等。宋政府不濫殺大臣保留了大量有才氣的文人。也為宋朝的文明注入了新的血液,對文化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宋朝是士大夫的樂園,也是重儒的時代,太祖“不殺大臣以誓詔子孫“終宋之世,文臣無毆刀之闢”。宋代的私人書院發達,白鹿洞書院、嶽麓書院、嵩山書院等等,也就為宋朝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傳播了文化,為宋朝在中國文明史上的地位奠定了一個基礎。

    四:宋代文明是建立在繼承前代文明的基礎之上的,並且需要經過一大批士大夫文人的發展與創造之後才產生的,正是在廣大勞動人民的努力之下才創造了宋代文明。

    宋代文明有其明顯的表現.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文明時代,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無法比擬的。

    在哲學上: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的發展給文化的發展奠定了經濟基礎,使得文化得以發展。

    宋朝初期的三先生:孫復、石介、胡瑗。儒學在宋時期有了新的發展,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學說和思想。向著“經世致用“的方向發展。並且適應了新的政治需要,產生了王安石的新學,是依據富國強兵而提出的。上管均說“王安石沉酣六經,貫通理數,學者歸觴,固非一日”,他的“天變不足懼,祖宗不足法,流俗人之言不足恤。”思想更是體現了他的唯物主義思想觀念。提出“新故相除”的辨證思想,在王之後周敦頤有濂學,提出“自無極而為太極”。認為天地萬物都由“道”決定。發展了“誠”的學說,認為“誠”是“五常之本,百行之源”是仁義禮智信的最高境界。他結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他實際上是宋代道教思想的演變過度人。理學產生了。二程的洛學思想,他們強調“道”和“氣”的關係 崇尚“理”,主張“滅私慾,則天理明矣。” 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二程則是理學的奠基人,而後南宋的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他遠紹孔、孟以來傳統儒家思想,繼承和改造了“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以及張載、邵雍的學說,建立起了龐大的理學思想體系。他更大地發展了理學思想,他提出“氣質之性”是理與氣合併而產生的。因而提出“存天理,滅人性”,關於貧賤富貴他提出是“天所命”。理學體系是維護君主專 制需要和倫常禮教的需要而產生的。

    在南宋以後600多年的歷史程序中,程朱理學在促進人們的理論思維、教育人們知書識理、陶冶人們的情操、維護社會穩定、推動歷史進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理學家的通經致用,積極入世的思想,對宋代的文人有重大影響。從而使得宋朝的文學家們幾乎都與政治保持密切的關係,關心政治,憂國憂民。

    宋代出現理學與西方哲學“治人”有相似性,就是說與自然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哲學界對於宇宙本體的討論是從宋朝開始的,這與宋時期的科學發展有關。這也是宋與前代大不一樣的地方。理學是中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無論這種思想是唯心還是唯物的,只要這種思想有助於維護當時統治的需要和哲學發展的需要那麼都是進步的和具有有積極意義的。不能用現在的理念來理解和否定它的作用。

    在自然科學上: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對於科學史家來說,唐代卻不如後來的宋代那麼有意義.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詢任何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 ,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就在宋代。”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活字印刷術、火藥的使用和指南針的使用為宋朝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為宋朝以及以後的出版業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指南針的發明為航海事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使當時的航海技術大大提高,促進了當時海上貿易的繁榮.指南針的應用推動了歐洲的航海事業。為資本主義的擴張和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也為宋朝以後的對外貿易發展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為世界的進步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工具。而火藥用於軍事,它的使用的進一步提高使得人類進入了熱兵器時代。成為戰爭的主要後備力量。

    三大發明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進步都創造了一個美好的條件。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道: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人們將看到,這些發明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顯著;這三大發明古人並不知道,它們的起源,即使現在仍模糊不清,無人知曉,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鐵。因為這三大發明首先在文學方面,其次在戰爭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態、並由此產生無數變化,以致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別、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產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

    北宋時期在天文學上繪成了天文星圖,有對新星和超新星的觀測,對哈雷慧星的觀測,並在天文儀器的製造都有巨大的成就。首創了水動天文鐘。在醫學上,〈〈證類本草〉〉和〈〈本草衍義〉〉這兩部書對醫學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宋代醫學分類更加細緻,分為九科,其中有小兒科,產科,針灸科等。宋代著名的法醫宋慈寫成了一部〈〈洗冤錄〉〉是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法醫學著作。建築上有〈〈營造法式〉〉等建築名著。沈擴的〈〈夢溪筆談〉〉為世人景仰。兩宋是中國科學發展的高峰時期,這時期的一系列發明為宋朝和後來的王朝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文學史學發展上:宋代文壇輝煌燦爛,藝術花開爛漫,宋朝的文化在經濟基礎的支撐下大為發展,宋詞出現,“終宋之世,樂章大備,四聲二十八調,多至千餘曲,有引,有序,有令,~~~~~,有歌頭,~~~~。”《全宋詞》錄入詞人1330多家,詞作19900餘首。隨著經濟的繁榮,文壇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他們中的傑出代表人物有,歐陽修、王安石、“三蘇”、“蘇門四學子”等等他們一些人在不同程度上要求政治革新,在文學上則掀起了詩文革新運動,他們主張文章應當“明道”要“敘人情,狀物態”而“曲盡其妙”的風格。應當“有補於世”“救時行道”。

    唐宋八大家,宋朝佔了六位。其中的散文名篇有《醉翁亭記》《前赤壁賦》. 《六國論》. 《美芹十論》.《岳陽樓記》. 《墨池記》等等.他們使得宋朝文明得到了質的轉變。使得散文體制趨於完善。為後代散文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基本架構。在宋詩歌上,宋詩歌“尚理”,以議論為詩的獨特風格,宋詩氣度閒淡,“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詞的發展在宋朝達到了一個黃金時期,柳永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人稱“有水處即能吟柳詞”他成為了婉約派的代表,而蘇軾、辛棄疾則是豪放派的代表。

    “靖康之變”後宋政府南遷出於對國家的熱愛,大批文人感傷時懷,在他們的詞中表現了憂國憂民以及報國的情懷。在他們的努力和發展下宋詞取得了巨大成功。宋朝開始出現話本小說,這是中國古典文學出現的新的氣息,戲劇在宋朝也有大的發展,繪畫方面也有巨大成就,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東京的繁華。而宋徽宗雖然不是好的政治家但是他在繪畫方面有著巨大天賦,在繪畫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南宋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有劉松年、李唐、馬遠、夏圭等 。在史學發展上,宋代則是中國歷史上史學發展的黃金時期,史學家名人輩出。在宋代以前廟堂史學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史著的撰寫與流傳侷限於統治階級,擔負重要傳播任務的口頭講史活動,其絕大多數也被統治階級壟斷而成為“廟堂講史”。進入宋時期,一種面向大眾的通俗性講史活動開始出現並得到迅速的發展,二十四史中《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都由官方編修完成。《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相繼修成。袁樞的《通篇記事本末》、朱熹的《通鑑綱目》分別開創了記事本末和綱目體兩種史學體裁。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到“敘國家之興衰,著生民之休慼,使觀者自擇其善惡得失,以為勸戒”他高揚人道精神,強化勸戒精神。“專取國家興衰,~~~~,善可為法,惡以為戒者”。通鑑學是中國古代史學的里程碑,到宋代已有了成熟的研究體系。

  • 3 # 龍久於池

    談談我的看法。

    南宋的滅亡是悲壯的,是雖敗猶榮的。北宋的滅亡是滑稽的,是令人不齒的。南宋面對橫掃天下的蒙古軍隊,英勇抗戰,在四川和湖北都重創蒙軍,釣魚城擊斃賊首、襄陽城浴血奮戰都可歌可泣。雖然賈似道不行,但文天祥、陸秀夫等等文人錚錚鐵骨。南宋堅持多年,應該是蒙古軍隊最後佔領的國家,也應該是蒙古軍隊付出最大代價的大陸國家。而北宋的滅亡,簡直是瞎胡鬧。趙佶父子把李剛宗澤等主戰派丟到一邊不說了,竟然滑稽到讓道士作法守城,竟然親自到敵營談判被扣。北宋滅亡時絕對沒到腐爛的地步、絕對沒虛弱到束手無策的地步,而且絕對有擊敗金人的實力!兩個垃圾皇帝斷送了大宋江山,讓北宋皇室受凌辱,他們卻為苟活於世甘作奴僕!歷史最沒氣節的人莫過此二人!

    北宋滅亡的原因裡,軍事問題和內政治理不是主要問題。北宋在王安石時還能暴揍西夏,北宋新舊黨爭讓北宋衰敗實力下降,但沒到亡國地步。水滸傳裡提到的老/小種經略相公等武將當時也有實力,李剛等也成功組織東京保衛戰打退金人,種將軍甚至建議包金人的餃子。不作不死,北宋皇帝錯誤決策立竿見影直接作掉他北宋。

    南宋的滅亡,很多人怪賈似道。賈似道有錯誤只是加速南宋滅亡,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蒙古人實力太強,他們打下歐亞大陸幾乎是全力對付最後一個對手,擁有東西方人才、技術和資源,南宋的戰爭資源真的耗不過它們。

    至於體制僵化、重文輕武和文人統兵的問題,兩宋當然有。但相比漢唐以及明清後期體制問題造成的內亂,兩宋的體制問題要好得多,王安石變法造成的新舊黨反覆讓人嘆惜,但也說北宋的體制有反僵化的一面。賈似道前期抗蒙還是有功的,後期又作一說。兩宋文人統兵有作為的不少,如范仲淹等,李剛也不是武將啊。不是文人統兵的問題,是文人中主戰派和主和派誰被皇帝器重的問題,是文人中戰備第一者和享樂第一者誰被重帝認同的問題。這個問題,新中國也存在。腐朽得亡了國,主要體制僵化的原因,而兩宋並非國家腐朽而亡,其亡各有原因,並非體制造成。畢竟不能指望兩宋有現代的體制去富國強兵,穿越者例外。

  • 4 # 鈴蘭一中第一王者

    ------------------------------------------------------------------------------

    關於宋朝,除了世界最富和科學技術甩世界十幾條街以外,其餘的社會生態都可以在諸如東京夢華錄一類的書裡看到了罷大概

    宋朝的滅亡與眾不同,因為宋朝的滅亡代表了野蠻征服文明的經典案例,側面證明了長城對於華人有多麼的重要,注意,我不是說長城擋住了野蠻人,而是長城的存在,遊牧民族一越過長城就會被烽煙報信,從而北方的騎兵會迅速反應,緊接著才會有接下來的戰力集結,戰略決戰,實在不行還可以來個以空間換時間,蔣委員長深得真傳啊有木有!但是,終宋一朝,從沒有顯現過像漢唐那樣的軍事控制力,而中國歷史上,南朝多薄命,也有這個原因

    一般而言,中國的王朝只要失去北方就會失天下,而且自古能臣良將也多在北方出現,從衛青霍去病到關二爺薛仁貴,基本是帥才的窩,在此加一句,古代,山西由於海內最富,北邊阻胡人,南邊屬京畿,名相名將出奇的多

    ----------------------------------------------------.--...-..--.-------唐朝一半的丞相都來自山西一省,武將就更不用說了,上述幾位爺都是三晉出身。就連那個寫三國小說的,都憑空杜撰出一個天下第一的武將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別跟我說他是內蒙古人,內蒙那會沒這人,幷州是山西太原轄屬範圍。

    所以自古有一句話,叫 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將相,關中自古埋皇上

    -----------宋朝就死在這句話手裡了,重文輕武 再加上那套比驢臉還長的軍事制度 直接致武將的斷代,一方面可能跟唐末藩鎮割據有關,另一方面可能也跟他們趙家武將奪權有關,也算謨謨如深了吧。

    ----------------------------------------------------------------------

    但是北宋能臣還是不缺的,南北宋一比,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話,叫 北宋無良將,南宋無良相。但是這個可不是說南宋不缺名將啊親,是都沒有啊親。

    所以宋朝這個經濟佔世界70%以上,科學技術佔一大半,人民生活極度小康,連賣炊餅的武大郎都能在鬧市買棟二層樓,養個媳婦還不缺錢的朝代,最後也讓蒙古這個野蠻民族給扯了蛋。

    如果非要說宋朝與中國曆代王朝的滅亡相比,最明顯的差異是什麼,我想,還是這句話

    ---------------------------------------------------------------------- 別朝之亡皆自亡,宋朝之亡亡天下,吧?

  • 5 # 珞珈山下話青史

    宋王朝,重文輕武,在其統治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指南針等科學發明。

    然而,這個文弱的王朝苟延殘喘多年,卻始終沒有完成全國的統一大業。

    蒙古軍隊決定進攻南宋。他們開始在四川、湖南、安徽等地都做了試探性的進攻。此時雖然蒙古軍事力量已經強大到世界之最,但是他們遇到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對手。由於兵力不足,蒙古軍隊的進攻全部被擊退。

    蒙帝國發現,長江中下游地區因為河流眾多,蒙古難以發揮騎兵優勢,而且防守其地的孟珙、趙葵、杜杲都是非常優秀的將領,組織防禦合理,多次擊敗蒙軍的進攻。因此窩闊臺決定採用先進攻離南宋政治中心遙遠的四川,再沿著長江向下遊進攻南宋的戰略。最初的幾次進攻被四川優秀的低階將領曹友聞以少勝多,大敗而回。窩闊臺組織集結了更大規模,號稱80萬軍隊,準備一舉拿下。曹友聞聽到訊息,竭力主張在四川前線險要山區搶建工事,然而不被制置使趙彥吶接受。等到蒙古大軍一舉攻入四川平原,曹友聞因為敵眾我寡,計劃在暫時率軍在險要山口,堵住蒙軍後路,等待戰機。此時趙彥吶卻害怕已經攻入腹地的蒙軍,一天送交9塊紅牌,下死命令曹友聞出擊蒙軍。曹無奈,只好決定夜間突襲殲滅敵人薄弱一部,或可冒險取勝。在率軍突襲時,不巧大雨泥□,耽誤了行軍速度,趕到戰場已是白天,敵人騎兵通報了其他部隊,蒙古軍隊藉助馬匹速度,在曹消滅敵軍前飛速反圍了曹軍,數萬騎兵圍攻數千步兵。曹悲嘆時運不濟,和部下頑強戰鬥到死,其部全部被殺害。

    此時四川平原完全敞開,任由擁有眾多騎兵和火炮的蒙古軍隊在平川上大肆殺掠,只有極少數州縣倖免。宋朝完全失去四川鉅額財政收入。在暫時的停滯後,蒙軍深入成都,直撲重慶,被南宋名將孟珙率領軍隊擊敗。此時理宗需要孟珙鎮守襄樊重鎮,就十分認真地物色另外一個人物防守四川,經過仔細考慮,理宗破格提拔一個很能幹的人物餘玠(王介)。他利用複雜的地形,採用了高超的堡壘戰術。使得四川防守不但相互呼應,而且還可以不間斷地生產。在穩固防守的基礎上,他一步步逼近蒙軍,用了大約十年時間,一點一點地把四川平原收復回來。還對漢中地區採取了攻勢。可是餘玠居功自傲。書信中對理宗缺乏應有的尊敬。使得理宗厭惡他,就撤了他的職,讓平庸的尹餘晦代替他,餘玠聽到訊息,憂鬱而死。

    此時蒙古大汗窩闊臺死亡,經過內鬥,託雷的兒子蒙哥繼承大汗之位。他們在歐洲打仗得心應手,在中國收穫甚微。性格殘忍的蒙哥讓弟弟旭列兀去搶劫阿拉伯世界。自己集中兵力進攻中國。由於餘玠在四川防守固若金湯,蒙哥決定首先採用蒙古慣用的迂迴包抄的故伎,派弟弟忽必烈率5萬人20萬匹馬繞道南下,征服大理。大理亡國後,用其做跳板。在背後攻擊南宋。可是此戰略並不成功。

    餘玠被撤換後,南宋在四川戰場屢戰屢敗,失去了餘玠收復的領土。蒙哥決定組織一次全面協調的多路攻擊。他親自指揮主力進攻四川。忽必烈、張柔部進攻鄂州(武昌),蒙軍李X部進攻淮東。兀良合臺軍從大理出發,進軍湖南鄂州後方。南宋派賈似道進增援鄂州。賈似道使用劉整建議的戰術,大敗大理方向的蒙軍。然後進駐鄂州,解救了被大軍圍困的局面。

    而蒙哥方向軍力浩大,席捲了整個四川平原,最後圍殲長江流域的堡壘。可是四川軍民英勇不屈,餘玠的副手王堅指揮軍民堅守合州,誓死不降,蒙哥下令強攻,結果在指揮的時候,被拋石機拋來的亂石砸傷,不久死亡。其大將汪世顯也喪生。

    蒙哥死後,其親屬紛紛回蒙古爭奪汗位。忽必烈因害怕汗位被奪,正要回師。剛好賈似道前來求和,希望劃長江為界。正中忽必烈下懷。雙方簽訂和約。此時,旭列兀血洗了巴格達和伊拉克地區,大肆殺掠,破壞兩河流域水利系統。正在進攻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幾乎已經完全征服阿拉伯。可是他為爭汗位,把主力撤兵回蒙古,只留下少量軍隊在西亞。結果在埃及的殘部被馬木留客擊敗。所謂蒙古軍第一次被擊敗的原因,是實際上是保衛釣魚城戰役勝利造成的。

    不幸的命運卻被推在了華人民的身上。因為理宗任命自己的大舅子防守長江流域,此人的專長是陷害同事以獲得權力。這次蒙古撤軍,他竟然虛報戰功,隱瞞自己求和真相,謊說是蒙古撤軍,因為自己的指揮有方,擊敗了蒙古軍隊。結果理宗大喜,把所有的權利都交給了賈似道。賈似道趁機迫害幾乎是所有在抗蒙戰爭中立功的將領,把他們撤職、查辦,甚至殺害。而且,有一個大臣提出在長江流域防守薄弱,必須提前搶修堡壘,意見被賈似道扣住不發。在賈似道迫害的將領中,有一個比較能幹的將領劉整,投奔了蒙古人。

    此時蒙古人正在爭奪汗位,忽必烈在蒙古政權中屬於比較偏向漢人的蒙古人,他主張用法律保護漢人農民不受搶劫,以便蒙古貴族透過納稅獲得更多的財富。他的主張和那些希望隨時可以在中國北方搶劫剩餘農民的傳統強盜方式蒙古貴族發生劇烈矛盾,他的弟弟阿里不哥是站在搶劫者一邊,如果推選,忽必烈一定處在下風。忽必烈在蒙古境外宣佈自己被推選成可汗,使得蒙古分裂成為兩個政權。經過大約十年內戰,忽必烈利用漢地物質資源的優勢,取得了勝利。

    從某種角度上看,這是文明和野蠻較量中,相對文明的一方取得了勝利。忽必烈漢化程度高,不再採用蒙古帝國傳統的種族滅絕和暴力掠奪的方式,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採用儒家治理國家的方法。中國在蒙元政權下被破壞嚴重,文明極度倒退,人民倍受痛苦是客觀事實。華人民在他手下受到的痛苦比在其它採用種族滅絕政策的蒙古可汗下的痛苦少,也是客觀事實。但是採用儒家文明的政策欺騙性很大,使得很多漢奸以為蒙古帝國會接受華夏文明,所以甘心情願地為他效勞。其實忽必烈採用儒家文明,是因為他意識到,如果不採用這種欺騙性的手段收買漢奸為其效勞,那麼蒙古征服中國的野心就會失敗。

    本來蒙古人進攻南宋的困難是因為南宋被一個水網保護層圍住。他們的騎兵不能繞到後方搶劫,破壞後勤。劉整投奔蒙古人後,被委以重任。他制定了一個在長江流域建立水軍,搶先修築堡壘的計劃,被忽必烈採納,並讓他指揮完成。劉整用堡壘封鎖了襄陽的水路後勤補給線。造成襄陽幾年後失守,水網被開啟缺口。蒙古人就可以用騎兵長驅直入。此時蒙古己基本不再採用種族滅絕的方法,而南宋經濟被四十多年的戰爭拖垮,在奸臣賈似道的統治下沒有士氣,無心戀戰。被蒙古攻克。蒙古人用兩年時間輕易透過那些南宋其它地區。攻克了臨安,宋皇后下令投降。可以說,南宋的滅亡是亡在賈似道的手裡。

    臨安政權投降後,抵抗蒙古的鬥爭並沒有停止。在蒙軍在江南節節勝利的時候,訊息閉塞的四川卻在王堅的副將張鈺(言玉)的指揮下,逐漸收復四川的領土。蒙軍重兵圍剿,互有勝負。劉整雖招降幾個城市,也未使得四川軍民屈服。最後是投降的皇后和宋幼帝的手諭,才使得絕大多數守軍氣餒投降。張鈺誓死不祥,在合州戰鬥中犧牲。

    與此同時,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等人也試圖在廣東沿海組織新的南宋政權。忽必烈很清楚,如果不趁其反抗力量尚未發展壯大以前消滅它,得到的江山很可能隨時會失去,於是1279 年,忽必烈派張弘範率重兵征討廣東,消滅了南宋在廣東的數十萬軍隊。於是出現了文章開頭的一幕。南宋徹底滅亡,一段中國文明也隨之滅亡了。

    由於中國軍民英勇抵抗了幾十年,蒙古貴族不得不採用了停止種族滅絕和野蠻搶劫,召納漢奸的手法來獲得更多的利益。這樣才使得中國南方地帶的人民沒有遭到象中亞、中國北方和四川那樣的種族滅絕的慘禍。中國南方地區沒有遭到中國北方那樣的徹底毀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過去的繁榮。中國沒有被蒙古破壞乾淨,是華人民英勇抵抗的功勞,絕不是蒙古強盜慈悲心軟的功勞。馬可波羅在中國見到的繁榮,是蒙元沒有破壞乾淨的結果,而絕不是象今天某些顛倒黑白的歷史學家說的那樣,是蒙元帝國治理的結果。

  • 6 # 張子曰

    如何看待宋朝滅亡。

    我再來從新的角度來看待下問題。

    1.宋朝經濟為何如此繁榮?

    宋朝人口達到1億多人,耕地達到7.2億畝,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國庫收入為707000萬貫,最高達到10.6億貫文,即便南宋丟失半壁江山,國庫財政收入竟也高達100億貫文,這樣的稅收後世難以企及。熙寧年間開封米價400文一石,宋代一石660公升約100市斤米。按現在市場普通米價2.50元/市斤估算,400文=250元RMB購買力,即1文錢0.625元(宋時一貫錢為770文),一貫錢48881.625元。按熙寧十年國庫收入為707000萬貫文計,其時國庫收入約為8340000.24億RMB。

    看到這個數字,大家是不是很激動,大宋是中國古代經濟的頂峰。

    再來看另外一組資料。

    明初正統時,諸邊的年例只有二十二萬兩。到萬曆時,年例便增至三百八十萬 兩。遼東戰起,自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開始,到天啟元年,前後不到四年時間,遼餉用銀即達一千七百二十萬兩,平均每年支遼餉四百多萬兩。前三次遼餉加派共九釐,合計加徵銀兩四百八十多萬兩,其中扣除北直隸和地方其他用途,尚餘三百萬兩不到,而山海關一地,即年需支銀四百萬兩。因而遼餉一項,已經弄得全國民不聊生。

    注意,這裡只是遼餉,明朝9邊的開支是多少?

    而宋朝對遼金的歲貢是多少?宋遼澶淵之盟“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金紹興和議“宋每年向金納貢銀、絹各25萬兩、匹”。

    看明白了沒有?假設宋明稅收一樣,宋的開支不過是每年30萬兩固定支出,而明在遼東最無事的一年是22萬兩,後期數字更是直線上升。更不用說宋人的主體完全是漢人,做生意比遼人狡詐多了,30萬的歲貢,分分鐘都給漢人掙回來了。

    宋朝看起來確實是四戰之地,非常難受,但仔細一分析,南邊的大理,交趾壓根就沒有什麼北上的動力,西夏相對於宋又是小弟,只有來自於北方的遼金是大敵。一年30萬,換成宋朝面對來自北方的蒙古勢力的輪番進攻,一年30萬,能幹嘛?

    歷朝歷代,宋朝是極少數佔有了中國最富有的地區,但是卻不用花費大力氣來對付北方西方少數民族進攻的朝代。西夏和遼金,如同兩個僱傭軍團,給點微薄的費用,卻牢牢的幫宋擋住了絕大部分的攻擊。宋人得以盡情的發揮漢人的文化,經商的長處,而不用過多操心邊疆的煩心事。這樣的環境,經濟發達,再正常不過了。

    很多人忽視的一個事實是。邊疆地區,今天的蒙,藏,疆,青,古代任何佔據了這些地方的中原朝代,是不可能獲得經濟上的正收益的。即便到了今天共和國時期,藏,疆,仍然是需要內地大力扶持發展的地區,依靠本地的發展自我發展,那是遠遠不夠的,更不用說古代。宋朝的經濟繁榮,不可能拋開這個因素,這些不能獲得正收益的地區不在宋的統治範圍,而夏金遼則承擔了在這裡原本屬於中原王朝的抵禦邊疆民族的責任。

    宋的經濟繁榮,不是宋人真的比其他朝代牛逼 多少。更多的是因為同樣的收入,更少的責任帶來的紅利罷了。

    有時候我想,澶淵之盟,紹興和議看起來宋人是多麼吃虧。其實都是面子上的,假設沒有遼金,宋朝能不能用30萬銀子僱傭一支軍隊幫他守住邊境線?我看10倍都不一定夠。

    所以對宋朝經濟的吹捧的時候,麻煩請客觀一點。不要動不動就是宋朝好啊,宋朝制度好,經商條件好。當然有一定的這方面的原因,但是真正的原因遠比這個複雜。

    自從經濟中心自中原轉移到江南以後,江南的賦稅就佔據了大部分中原王朝的最主要的部分。明朝江南省,就是今天安徽,江蘇,上海的這個範圍,貢獻了全國賦稅的1/3.說穿了,對於中原王朝而言,其稅收,主要就來自於江南,其次中原,。那都花在哪裡了呢?無非都花在那些經濟層面負收益的省份,如東北,蒙疆,大量駐軍,大量懷柔當地部落。

    只有宋朝,收錢的地方都在手裡,花錢的地方都有人幫忙看著。自然看起來手裡攢的錢就比較多了。一點也不奇怪。

    如果願意去查查南北朝時候的南朝的經濟,只怕也差不到哪裡去。

    2.宋朝的滅亡

    這裡有多少人,能夠把南北朝中南朝的朝代名完整的說出來?和我一起念。宋齊梁陳。

    檀道濟(?—公元436年4月9日),南朝宋名將。漢族,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金鄉縣卜集鄉檀莊),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後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死後,南朝在軍事上轉入守勢,北朝則佔據主動地位,屢次南征。後北魏曾南征至長江北岸的瓜步,宋文帝劉義隆登石頭城北望,面有憂色,長吁道:“如果檀道濟還在,怎麼會到這個地步!”

    你一定會想,趙宋的滅亡和南北朝有毛關係?

    我告訴你,確實一毛錢的關係也沒有。我只是想問下你,南朝劉宋政權的滅亡,你是劉宋政權的滅亡,你關心過沒有?宋齊梁陳,輪番上陣,為什麼誰都不關心?

    因為沒必要。南北朝那些亂七八糟的朝代,誰記的清楚啊,誰管啊?

    所以呢?所以宋朝的滅亡,大家關心的是什麼呢?

    我相信,任何一個懂歷史,不以漢家的立場看兩宋時代的中國,都可以理解一點:兩宋時期完全可以看成中國的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夏也好,遼也好,金也好,大理也好,交趾也好,本身都不過大唐分崩後各地的割據政權,談不上有哪個大一統。遼,夏,大理,交趾,都是大唐的直屬領地建立的政權,不以漢本位看問題,誰都有資格把自己當做大唐的理所當然的繼承者,何止是宋?難道夏地不是唐領地?

    正因為如此,正因為根本沒必要自我代入把自己代入宋朝,覺得宋朝是正統,那麼宋朝的滅亡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多少個朝代都滅亡了,何止宋朝。

    大宋好歹保有江山300年,在中國的第二個南北朝割據時代,算是最久的了,有什麼必要去同情啊,可憐啊,憤怒的?算是正常的壽終正寢了。

    所以,宋是必然要亡的。亡了也就亡了,已經撐得夠久了。

    什麼昏君啊,奸臣啊,什麼宋人軟弱啊。

    我只想說:你們的分析,基本都和放屁差不多。

  • 7 # 不老的老法師

    扭曲了漢唐傳統思想的宋滅亡是必然的。有人說兩宋人民幸福感高也是呵呵了,單獨拿北宋汴梁南宋杭州不得了,不過放眼整個宋境,北宋梁山方臘南宋江西湖南造反此起彼伏,岳飛都全力鎮壓過,其實也容易想到一個安全都不能保障的朝代人民幸福程度能高到哪裡?這倒還是其次,問題是造反還很難造成功從而誕生一個全新強悍的新皇朝,兩宋文化下從不缺維護宋朝的忠義之士使得宋總能苟延殘喘,在我看來反而是種悲哀,這使得宋這樣毫無希望的皇朝無法脫胎換骨鳳凰涅槃,說宋是中國歷史大退步沒毛病。

  • 8 # 古今事

    淺顯一點來講,宋朝的滅亡,是野蠻對文明的征服。

    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術的致命的缺陷第一次被毫不留情地披露在人前。宋朝這條“大船”,崖山海戰之後便徹底沉淪,後世極端者甚至認為“崖山之後再無中國”,雖是極端之言,但這次戰敗對炎黃子孫的打擊無疑是非常沉重的。

    如果按照生活水平來劃分中國歷史上各朝的“等級”,宋朝無疑是首屈一指,它是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達、文化最為昌盛的朝代,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宋朝的經濟繁榮是後人共識,但後人提及,難免對它有個“積弱”的印象。“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至今讀來,仍令人憤慨;宋代“澶淵之盟”更被後人視為奇恥大辱,與晚清政府與列強所簽訂喪權辱國條約等同——這些似乎都是宋朝“積弱”的證據。我們沒有生在那個朝代,無法直接感受到它的強大——宋朝的軍力應該是相當強大的。宋朝的弱,在於它的統治集團。

    一個經濟繁榮的國家,絕不會吝嗇軍費的投入。史料表明,宋朝常年在軍費上的投入達到兩千萬貫,戰時達三千萬貫;宋朝的軍備物資,熱武器方面,已經出現了殺傷力可觀的槍、炮等,冷兵器方面,針對性地發明出專破鐵騎的鉤鐮槍、鎖子槍之流;在士兵數量方面,宋朝常年服役的兵士數量達到百萬,幾乎相當於某些民族的人數總和;兵士身體素質方面更是出類拔萃,據記載,宋朝兵士普遍的作戰負重達三十二公斤;軍事統帥人才方面,有宗澤、岳飛、韓世忠等等名將。

    宋朝為什麼會敗?因為它的統治集團,也因為它抑制武將的制度。無論如何,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以登基總是宋朝統治者與武將繞不開的問題。宋代為防武將勢力強大“複製”黃袍加身的故事,對手中將領的控制是為歷史之最。這種對武將防備的“兵將分離”制度,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將領對手中兵士控制力度弱,甚至於“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平時這種制度還看不出弊端,到戰時其缺處便被無限放大,指揮、協調力度均達不到預期,這樣也勝,簡直是在侮辱敵人將領的帶兵能力——所以金兵遇上岳家軍會搞個灰頭土臉,哀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提到岳飛,便不能不談及宋朝的政治腐敗、奸臣當道。宋朝大部分的皇帝可說是昏庸無能,而身居高位的權臣鼠目寸光,只是顧自己爭權奪利,無視國家危亡,朝廷之上的奸臣可說“成群結隊”。岳飛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隨即被秦檜以“莫須有”罪名害死,雖堪稱千古之痛,類似事件宋朝卻是屢次發生。

    宋朝最致命的一點,在於其統治者的消極抵抗心理,總以議和等方式委曲求全。“檀淵之盟”便是一例在大好形勢之下做出賠款的舉動,而岳飛三面圍困汴京幾乎一舉恢復中原卻被召回下獄,更讓人痛心疾首。

    宋朝的繁榮和懦弱形成鮮明的對比,如此行徑,最終被元蒙所滅亦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試問從內而外的腐爛,怎能挽救呢?

  • 9 # 玉儒於成

    宋朝分為北宋和南宋,其實滅亡原因都一樣,內因:重文輕武,在文明時代剛剛起步 對抗野蠻民族沒有一定的武力還是不行的外因: 戰爭策略,北宋一直被遼國干擾,實行秦始皇的遠交近攻策略,確實把死對頭遼國滅了,卻也給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原因當然就是遠交近攻策略,對於金國來滅遼來說也屬於遠交近攻,但是兩個同時使用遠交近攻,只會有一個贏家,那就是強者勝,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你比敵人的敵人強大,你可以使用這個策略,反之被滅,這樣的情況只有使用唇亡齒寒的道理方可苟延殘喘。 南宋也是聯合了比自己強大的蒙古滅了金國 最後自己滅了 題外話,其實宋朝滅亡並不是皇帝昏庸 也不是奸臣秦檜,宋朝不算太昏庸,奸臣更是哪個朝代都多 清朝有和珅這樣的大奸臣依然強大,主要還是總體策略錯了,岳飛的死也不是秦檜主因,主要還是岳飛同韓信一樣,軍事天才,政治文盲,他主張迎徽欽二宗導致自毀,作為一個皇帝 寧願安穩坐皇帝也不會願意開疆拓土的做臣子

  • 10 # 使用者5823497320

    宋亡之後無華夏。每每想到此,無不深感痛心疾首,無不感慨華夏民族多災多難,無不傷感一段高度發達的文明就此葬送。宋朝開放、包容,繁榮,富裕,昌盛,宋代統治者開明的治國理念為華夏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溫床,勞動人民則用智慧親手造就了華夏文明的巔峰。別朝亡皆自亡,宋亡則亡天下。可悲,可嘆。

    糾其原因:1是關鍵決策失當,造成有利戰局急轉直下,被金國和蒙元集中兵力打下關鍵戰略要地,瞬間被滅。2是內部不團結,沒有抗戰到底的決心,交戰中屢次措施翻盤良機。3是權利鬥爭過於嚴重,勾心鬥角,致使能人戰將不顧民族大義叛國投敵。4是老百姓認識不足,認為只是普通改朝換代,沒有團結一心共御外敵,打一場人民的戰爭。

  • 11 # 海明威80022532

    北宋終其一朝也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就導致一個很嚴重的後果,遊牧民族的騎兵可以毫無阻攔的南下,宋卻無險可守,多次被契丹人女真人深入核心統治區域;宋朝立國有三冗,冗官,冗兵,冗費。所謂冗官就是官僚機構重疊,效率低下,所謂冗兵就是養兵太多,但不會打仗,宋朝招饑民當兵是為了防止飢民暴動,吃糧的人多,打仗的人少;所謂冗費就是名目繁多的費用,國庫不堪重負,後來的王安石變法就是為了解決這些棘手的問題,第三宋朝從太祖開始實行重文抑武政策,用不懂軍事的文人執掌殿帥府和樞密院(軍權部門),導致軍事行動一再失利,導致亡國

  • 12 # 我真的需要愛

    北宋之亡 亡於不夠清醒 小看了敵人高看了自己 南宋朝之亡 亡於外敵 而非亡於心啊就是聯合金朝也沒有用 金國對於蒙古 早晚都得滅掉他 蒙古太強了 都打到了歐洲 你覺得一個苟延殘喘的金國和一個弱不禁風的宋朝怎麼可能是對手 宋朝太文弱了 所以有心而無形 當時的蒙古全世界都打不過 所以不能怪南宋你就是怪也只能說 南宋真的是有心無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大家都說章子怡的項鍊美出了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