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明評測
-
2 # 信渠君
原因為何?是不是我們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個概念?
我試試用我的思維方法來解答一下。
網際網路思維表層的意思肯定是一項資訊傳播的新技術(網際網路)出現了,它改變了原先的資訊傳播方式,於是立足於這個新技術,商業加以利用,形成了各種新的商業形式,這整個的一個套路就是網際網路思維。網際網路還分為早期的PC端的網際網路,和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只不過範圍擴大了,商業形式更加豐富,本質上應該是一樣的。
這個表層的意思是從新技術這個方面來考慮的,象前面有人所講的賣橙子的故事一樣,你這個地方沒有橙子,我現在透過網際網路告訴你有橙子,你可以過來賣了,以前要透過廣告,透過經銷商,透過各種資訊不對稱的方式來傳播,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很快就得到傳播。
簡單來說就是資訊更廣泛傳播的層面上
是不是網際網路思維就到此為止了呢?
剛才也講過,這是從技術角度 來分析 的,我們換個角度 ,從商品的角度 來考慮,商品就有競爭,你知道有網際網路的手段,我也知道,那大家都用它,當這個技術使用的障礙消失之後,又會呈現一種什麼狀態?
商品在消費者知道之後,且使用之後就會有評價出現,評價好的,慢慢得到傳播,由於網際網路搭建了一個社交平臺,口碑傳播以前只是在附近的人中得到傳播,而新技術出現之後,能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地傳播。所以口碑(消費者評價)成為網際網路非常重要的力量。好產品比差產品得到更廣泛地傳播,商業也朝著令人欣喜的方向發展,到此為止了嗎?大家都安心地去做好產品了嗎?
顯然不是,以前的口碑傳播是在熟悉的人中傳播,大家都是要揹著責任的,而新技術下的口碑傳播突破了周圍人的圈子,任何人傳播一個產品根本 不用背什麼責任,商家利用新口碑的缺陷,組織水軍來傳播,或者說是激發(賄賂)粉絲來傳播,或者是收買大V來傳播。
這個估計是現在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網際網路思維。
簡單來說就是由新口碑是有缺陷的而來的。至於大家怎麼玩,各有門道,各有資源,各有玩法,我沒深入到這裡頭,大概道理應該是如此 。
當然產品好,利用水軍來傳播,也無可厚非,但是產品不行,透過這樣玩恐怕就有商業欺詐之嫌。另一個,就是抹黑對手,小米有沒有抹黑對手不知道,但是手機行業競爭這麼激烈,抹黑對手的行為肯定存在,至於是誰做得狠點,只有在其中的人清楚了。
到此網際網路思維是不是沒有發展了?
水軍宣傳很快也會被各商家使用,你看到的刷單,五毛黨,大V都開始明碼標價,消費者也由於資訊過載,或者說受騙上當怕了,慢慢地有了免疫力,這種網際網路思維也會走進歷史的垃圾堆,新的模式是什麼?
作為屁民,能幹什麼呢?等吧!
-
3 # 腦洞有坑
剛進網際網路的時候,看了本書,叫網際網路思維獨孤九劍,當做拓展下知識挺好的。
個人認為,網際網路思維就是 使用者思維 快速迭代思維 場景思維
1、使用者思維:以使用者為中心的體驗設計。在網際網路行業,我們聽到最多的基本上可以時這麼一句話“使用者的痛點是什麼,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傳統的產品設計,都是設計生產出來以後,再找使用者來使用。而網際網路產品設計,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前期調研的過程,確定了產品是給什麼使用者使用來滿足他們什麼需求後,才會進入設計開發流程。這應該是網際網路產品跟傳統產品設計上一本源區別,是否為使用者而設計。
2、快速迭代思維;取決於當今世界資訊傳播快,同時變化快,所以需要我們先把產品上線,驗證是否滿足使用者市場需求。方向沒錯的話就最佳化上線,方向錯誤就更改方向。傳統行業的產品設計,需要透過立項-設計寫文件-開發,通常都是一個產品流程下來,就是一年,年初確定好的需求,年底可能就不是使用者需求了。小步快跑,試錯迭代,是網際網路獨有的生產步驟。
3、場景思維:這個詞是盡幾年才出現的。取決於,產品功能都是在特有的場景上滿足使用者需求。就像XX共享單車,在解鎖的時候,有個選項讓你開啟手電筒,那是滿足你在夜間掃描二維碼使用。同時透過這個場景預測下一個場景使用者的需求,實現智慧化滿足需求。
至於小米的網際網路思維,在業內,基本上就是 專注、極致 、口碑、快、使用者思維。
本人非米粉,試著解讀一下
小米之所以能成功(不知道算不算成功),在於他前期網聚了一大群人,幫助他提升產品體驗,來做出超出使用者體驗預期的產品。
專注:是因為一個階段只專注一輛款機型;
極致與口碑:是目標想做出超出使用者預期的產品;
快:是更新迭代快,使用者提出的需求,若可以滿足,很快就能開發上線;
使用者思維:使用者參與,把使用者當朋友,鼓勵使用者參與產品設計與開發。
-
4 # 李藤新一new
網際網路具有女性特徵,一是重體驗化,二是情感化
在這裡,“女性”是一個隱喻,不是指身體意義上的女性,而是“自我”意義上的女性,男性也可能被包括在內(例如說一個感性的男人具有女性主義的思想特質)。按思想特質劃分,這是後現代女性主義,代表人物為拉康、克里斯蒂娃和巴特勒,拉康和克里斯蒂娃的意圖,是要把問題聚焦於主體的自我認同,而不是性別本身。
女性思維比男性思維更注重體驗,相較於男性的理性思維,女性更加擅長感性,長於體驗。網際網路的出現使得感情思維得到快速擴張。
一,所謂的體驗是指每個人以個性化的方式參與其中的事件,是當一個人在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於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在意識中產生的美好感覺。
網際網路是迄今為止商品化得最大推動力量,傳統的商品和服務已經不夠了。一方面,競爭程度空前激烈導致商家尋求差異化策略,如何在體驗上下功夫成為企業投入大量成本研究的專案。另一方面,使用者對體驗的偏好需求也帶來傳統商業模式的轉變。
《體驗式營銷》列舉了五種體驗形式
1.感官體驗。最狹義的體驗就是用身體各個器官來感知,影片音樂使用了視覺和聽覺,實際爬山眺望要用上四肢,5D電影調動身體五官,從而增加體驗強度
2.情感體驗。與他人之間的連線,對品牌的認同感,榮耀感,歸屬感都能給人良好的情感體驗。
3.思考。刺激消費者思考,為其創造認知和解決問題的體驗。例如技術發燒友,新型技術概念、生活概念的提出促進思考參與。
4.行動。增加身體體驗,促使生活形態改變,如:運動、低炭生活等概念的提出
5.關聯。使消費者與個人對理想自我、他人、或是文化產生關連。如自我改進(例如,想要與未來的"理想自己"有關連)的個人渴望,要別人(例如, 一個人的親戚、朋友、同事、戀人或是配偶和家庭)對自己產生好感。讓人和一個較廣泛的社會系統(一種亞文化、一個群體等)產生關聯,從而建立個人對某種品牌的偏好,同時讓使用該品牌的人們進而形成一個群體。
二是情感化。在網際網路時代,充分加強了人與人之間情感化的紐帶,各種社群部落格的出現,每個人都是網路上的一個節點,與他人產生連線更為容易。
扎克伯格的Facebook,力圖打造高情感濃度的熟人社群。這打破了傳統經濟學“理性經濟人假設”,傳統經濟學假定人是理性的,自私的,在進行經濟決策時總是“經濟利益優先”,殊不知,人除了理性之外,感性需求在市場上也需要尋找出口。
網際網路是後現代化(第二次現代化)的推動力量。凱爾納和貝斯特在《後現代理論》一書中分析道:“後現代對多元性、差異性、他異性、邊緣性以及異質性的強調,深深吸引了那些發現他們自己被邊緣化、被排斥到理性、真理和客觀性聲音之外的人。
網際網路將多愁善感的,傳統社會處於生意場邊緣的人物納入到交流體系中,技術上的互聯激活了情感上的聯絡。女性感情上互相聯絡的需求在網際網路上得到支撐,並且影響了男性思維特質的改變。
回覆列表
給你舉個例子,比如你們當地沒有賣橙子的,但是江西產的橙子太多,賣不出去,他們利用網路把有橙子可以買的訊息通知到你,你可以透過網路買到橙子,就是網際網路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