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F青cc
-
2 # 糯米麻麻Coco
我家孩子也是這樣的,在家調皮死了,自己拿個凳子都能爬到很高的地方,奶奶頭都要大啦。當時還擔心去了幼兒園可咋辦啊,但是發現孩子上學之後在學校裡面特別的乖,就像換了一個孩子一樣。奶奶就說了,炕頭王,就在家裡面厲害。在家裡的環境孩子比較熟悉,比較放鬆了,而且沒那麼多的規矩,很自由自在,所以就有膽量去嘗試更多的東西,但是在幼兒園各種規矩,再加上老師小朋友有多,自然就會收斂些,這都是正常的。
-
3 # 十八線mama
在幼兒園老師管著,還有陌生的同學,所以一般孩子會收斂一些,在家裡,尤其是有老人比較慣著孩子,所以在家可能會更淘氣調皮,甚至刁蠻一些。我覺得這個挺正常。
-
4 # 花好月圓134398451
因為孩子的表現慾望很強,都想在外面做個好孩子,在老師和小朋友面前做出一副乖巧的樣子,目的是希望小朋友和老師都喜歡她,說她是個好孩子。而回到家裡,面對自己親近的人,就會表現出一副需要保護,撒嬌的耍賴的樣子。只要父母適當引導就好,讓孩子知道對錯。可以表揚她在幼兒園多懂事,在家裡肯定也會這樣的!先給孩子一個高帽戴戴,應該會有效果的。
-
5 # 悅雨育兒
我想說孩子在家是霸王,在外就不行了,有句話怎麼說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
在幼兒園他有怕的——老師,不是說老師打人,是因為學校有規矩,什麼時候幹什麼事,這都是有規定的,所以被約束了,孩子也就安靜下來了。
在家呢,他是老大啊,環境熟悉,人也熟悉,他對家裡人的脾氣也都摸透了,所以會活潑很多。
-
6 # 壯仔媽寶
因為在幼兒園,孩子們都怕老師,自然會乖乖的,我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我們班孩子沒有怕我的,我們班有個小女孩,特別乖,每次我都和她媽媽說,孩子特別乖,孩子媽媽每次都說在家特別淘,我這才知道,原來即使自己不嚴厲,孩子也是會怕的。
孩子在父母面前是最真實和放鬆的,所以這是正常的現象。
-
7 # 雨中的承諾2016
幼兒在幼兒園集體生活中,會有表現慾望,想要獲得老師的讚揚,成為班級裡的榜樣,所以會表現很出色。而在家中的環境不一樣,就會導致不同的行為表現。
對應策略:
①正確地關愛,不要溺愛,多讓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②以身作則,給幼兒樹立榜樣;
④多與老師溝通交流,請求指點。
-
8 # 跟誰學初中好課
首先我認為,家是人的安息之所,說明家裡給他/她的溫暖很夠。他才可以很放鬆,自然會淘氣咯。
在學校,有老師管著,小孩子一般都會聽老師的話。或者小朋友之間不熟悉,也鬧不起來的啦。
如果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很乖很安靜,甚至有些安靜過頭了,不管在哪裡都是這樣,那可能還不是個太好的現象呢。小孩子沒有不淘氣的,小時候的教育其實不用那麼約束,可以想想我們自己是如何過來的。
總的來說應當張弛有度。因為生命的成熟長大,需要一定的時間,有它自己的自然律,是知識道理灌輸不來,勉強不來的。
要讓他的成長有一個自然的過程。不過教育也是一門大學問,兩三句話怎能說的清楚。更多的事情還得自己把握和經歷。當然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經歷感受。
最後祝願您的寶寶健健康康,活潑可愛,聰明伶俐……
-
9 # 貼心媽媽
父母是孩子小時候的依靠,大人寵著孩子,慣著孩子。幼兒園老師要也那樣寵著孩子們,沒有個規範,那就亂套了。孩子到了幼兒園,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就努力做乖孩子。俗話說人越少越不好管理,孩子有從眾心理,別人都乖,咱幹嘛搗亂呀?
-
10 # 情感心理室
經常聽寶媽們抱怨孩子在幼兒園特別聽話,回家了卻不聽話,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很正常的,幼兒園是一個集體,老師給孩子的認知是聽話不淘氣的孩子老師才會喜歡,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何況是孩子呢?因此孩子為博得老師的喜愛會特別聽話,認真的去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那回到家為什麼卻不聽話了呢?
我認為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家長,一切不聽話的孩子都是教育失敗的產物,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你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你要整天不著家就別怪孩子對你冷漠;你要總是出口成髒就別指望孩子懂禮貌;你要做事拖拖拉拉就別怪孩子磨磨蹭蹭;你要整天玩著手機看著電視就別指望孩子愛學習。所以要讓孩子聽話就得先改變自己。如何才能改變自己呢?
一、放下手機多陪孩子。如果孩子回到家看到你一直在埋頭玩手機,跟你說話你總是敷衍了事,他會很失望,試著放下手機抱抱孩子,詢問他在幼兒園有什麼開心的事,交到了哪些朋友,這樣能很好的促進親子關係。
二、多看書,多閱讀。閱讀能增長知識,拓展思路,改變思維方式,還可以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愛上閱讀。
三、合理安排時間。合理安排時間能有效改掉拖拉的壞習慣,制定好計劃就要立刻行動,持之以恆才能看到效果。也跟孩子約定時間,事情必須在規定好的時間內完成。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陪伴,讓孩子在愛的氛圍中長大,學習,才更有利於她的發展。
"
-
11 # 涵姐衡弟
常有父母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和在家時判若兩人:在幼兒園裡,自己吃飯、穿衣,按時睡覺,和小朋友們友好相處;可一回家就完全變了個樣兒,任性耍賴,胡攪蠻纏。
確實,看到老師在家長群裡發的小影片,小朋友們一個一個都好乖,吃飯前雙手背後,不亂跑亂動,午睡後自己穿衣穿鞋,儼然一個小大人。那麼,為什麼孩子在家裡和幼兒園會是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呢?
孩子為什麼會變成“兩面派”
其實,對於這種現象,在很多小朋友身上都有所體現。究其原因不難發現,幼兒園有一套系統、固定的規章制度,而且這些規章制度都帶有強制性,任何人都不允許例外,孩子在長期遵守的過程中,心理上形成了定勢,從而轉化成一種習慣行為。而在家就不同了,沒有各種規定的約束,加上孩子一哭鬧,家長就容易妥協,孩子完全不需要自我控制,所以就變得不聽話了。
很多時候,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問題卻在家長身上。家長的教養態度、教育行為影響著孩子的發展。有的家長要求孩子晚上早早就要睡覺,自己看電視卻看到很晚;家長要求孩子不挑食,自己卻挑三揀四。類似的現象很多,家長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卻做不到,或家長的態度、方式不恰當,導致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
所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家庭應該制定一些簡單、必要的規定,讓孩子從小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學會自我控制。
建立生活規律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把孩子一天的生活作出科學合理的安排,起床、睡覺、吃飯、學習、戶外活動都應有一個相對固定的時間。作息時間一旦確定就要嚴格執行,長期堅持,不要因為家裡來了客人或大人有活動就隨意擾亂孩子的生活規律。
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節日、生日時,可以允許孩子自由一些,但事先必須申明原因和具體要求,讓孩子明白這是特殊緣故,不至於在平日也提出要求而破壞常規。
制定行為準則
家長可將良好的行為舉止,制定成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讓孩子透過反覆執行內化成一種自然而然的習慣性行為。
例如:吃飯之前要洗手;吃飯時不許亂跑或邊吃邊玩;喜歡的菜不能拉到自己面前;玩具、看過的書要及時整理歸位;未經允許不能亂動大人的東西;家裡的電源插座、危險物品不能接觸;家中來客人要懂禮貌;外出做客要主動問好;接受禮物、食品要道謝;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做遊戲、下棋要遵守既定的規則,不能因為怕輸而耍賴等。
提出勞動要求
現代獨生子女家庭中,年輕的父母常常認為自己的孩子年齡小、能力差,因此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動手,一切代勞;或者害怕讓孩子自己做事會惹出許多麻煩,越幫越忙,所以為了省時省事,就事事包辦。這樣做一方面影響了孩子很多能力的發展,另一方面滋長了孩子過分的依賴心理,使孩子缺乏進取心。
家長除了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之外,還可視孩子的年齡大小規定他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例如:2歲的孩子可以幫大人拿遞小物品;3、4歲的孩子可以擺碗筷;5、6歲的孩子可以折衣服、疊被子、買小商品等。
其實孩子是非常樂意幫家長做事的,但由於能力和經驗的不足,常常會好心辦壞事。因此,培養孩子勞動不要操之過急,要有耐心、多指導、多鼓勵,千萬別說“幫倒忙”、“越幫越忙”之類的話打擊的孩子的自信心。
立家規,應遵循以下原則:
1. 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力所能及;
2. 循序漸進,不要一下子太多,孩子記不住;
3. 標準一致,不可朝令夕改,讓孩子無所適從;
4. 堅持不懈,使孩子習慣成自然;
5. 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愛孩子,對孩子無原則地遷就,從家長本意來說是愛孩子,可實際上卻害了孩子。由於溺愛,造成孩子的過分依賴,極易養成任性、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氣。因此,家長既要愛孩子,也要懂得怎麼樣愛孩子,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也要做到有理智、有分寸地對待孩子,把愛與教育結合起來。
-
12 # 健康育兒倆寶媽
其實我也有這樣的疑問,以我的理解原因如下:
在家裡,小孩從小受到各種關注,特別只有一個娃的,都是圍著他轉,養成了大脾氣,即使不聽話也不會有什麼後果,最終還是大人妥協。
在學校,老師還是有權威的,小孩本身也有爭強好勝的一面,如果有人表現好,得到了表揚,其他人肯定也希望自己得到表揚,這樣的良性迴圈下就好管理的多。
總之,我們作為家長,儘量也要在家裡給小孩立好規矩,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小孩任性不講理了。
-
13 # 薄片龍
家是孩子放縱、自由的港灣、自出生以來孩子再熟悉不過的地點,家是孩子的領地;再加上父母對孩子的嬌慣,促使孩子在家肆無忌憚,而幼兒園是陌生的環境,孩子在幼兒園不再有優越感,感覺到被束縛,不得不學習一些“規矩”,分享、和平共處、獨立;回到家就像出了籠的老虎,釋放自己的天性!
-
14 # 成雲社初心
孩子在幼兒園時的“乖”,是一種壓抑自己的“假乖”,是迫於壓力下的妥協。
回到家,一下就放鬆了,露出了本來面目。
而且,在幼兒園壓抑多少,在家就要釋放多少,才能平衡。
當然,家長也可以象在幼兒園那樣要求孩子,孩子就在兩邊壓抑。
可以看著很“乖”。但“乖”的悶悶不樂,“乖”的沒有朝氣。
想象一下,如果你去頂頭上司辦公室的場景,一待一天,在他眼皮子底下一不留神就挨訓,誰敢不乖呢?
可是又有多少人喜歡這種“乖”呢?
心靈扶助者[成雲社]~初心✔
-
15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為什麼幼兒園老師的話就像“聖旨”,可父母的話就不一定了?
很多爸爸媽媽都有這樣的體驗:
“在幼兒園他能自己好好吃飯、好好收玩具、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像個小天使,特別乖!”
“在家就秒變小惡魔了,讓他幹啥他都不願意,還跟我討價還價。”
這很可能是:孩子在測試爸爸媽媽的底線,因為他相信:不論我做什麼,爸爸媽媽都依然愛我。
孩子對爸爸媽媽這樣信任,這其實是好事。
但同時,爸爸媽媽也可以從幼兒園老師那裡借鑑一些小策略,讓孩子能養成更好的生活習慣、更遵守規則,孩子也會從中更加獲益。
我們可以用下面這些方法,來幫助和鼓勵孩子:
1、對孩子提出明確的期望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生活能力和生活方式都會有一些期望,孩子也是這樣的。
在幼兒園裡,老師期望孩子能自己給自己倒水喝,能自己把垃圾扔到垃圾桶,能自己穿上外套……於是孩子們也基本都能做到。
只是出了幼兒園的大門,離開了這個環境,孩子很可能又吃著手指、爬上嬰兒車,讓爸爸媽媽哄著、推著回家了。
所以,有時候適當地給孩子提出高一點的期望,孩子也會努力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2、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我們就儘量別幫忙我當然理解,通常情況下,爸爸媽媽代勞,比讓孩子自己做,要快很多,也省去很多麻煩。但大人一直代勞,是無法幫助孩子發展自理能力的。
如果能適時地喚起孩子的自豪感,孩子會更願意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有時候我們這樣詢問:
“寶寶,你需要我幫你,還是你可以自己做?”
這句話很神奇,家長這樣徵求孩子意見的時候,孩子通常都會選擇自己做,實在做不到,才會有點不情願地接受大人的幫助。
3、除非絕對必要,儘量別重複、修正孩子所做的事情比如讓孩子自己蓋上毯子睡覺,就算孩子自己蓋得皺皺巴巴,爸爸媽媽也儘量忍住自己想去把毯子弄得更平整的衝動吧,實在看不下去,可以等他睡著了再偷偷整理;
3、4歲的孩子還喜歡自己搭配衣服,對自己的“審美”非常堅持。
雖然很多情況下,孩子的“審美”和“搭配”都讓我們大人不敢苟同,但只要沒有危險,沒有傷害,還是儘量尊重孩子的“審美”吧,最好再表揚一下孩子“不拘一格”的風格。
否則,要是我們嫌棄孩子做得不好,立刻重新做一次,孩子肯定會很受打擊。
4、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孩子來解決只要孩子沒有危險,我們大人其實沒必要時刻介入。
哪怕孩子做得很慢、走了很多“彎路”,但只要孩子還興致勃勃,專心地探索,那不妨讓孩子去經歷一下“嘗試——失敗——改進——成功”的過程。讓孩子有機會體驗成功。
5、給孩子分配一些家務適當地讓孩子參與家務,學會必要的生活技能,讓孩子能自己掌控自己的生活,這對孩子來說特別重要。
能照顧好自己生活的孩子,更樂觀、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而且,家務活是真的能看到成效的工作,因為掃了地就是乾淨;髒衣服都放到籃子裡,屋子就是整齊。
即便是孩子,也能分辨:媽媽給我的任務是真正的工作,還是敷衍我的。
所以,給孩子分配些真正的工作,能讓孩子感覺自己像一個有能力的、有貢獻的家庭成員。
儘管3、4歲的孩子,仍然很需要得到家長的各種幫助,但事實上,孩子能做到的事情,比我們大人想象的要多得多。
有時候真不是孩子離不開我們,很可能是我們離不開孩子。
回覆列表
家裡家外兩個表現的孩子,基本都是因為媽媽對孩子很呵護,對孩子的行為缺少有效的約束,並且,對孩子 照顧 周到細緻,讓孩子對自己不夠有信心,對外界的環境和人有抗拒心,只信任媽媽和家裡人,只把家裡當做自己的安全空間。孩子對媽媽叛逆,是因為她知道媽媽不能把自己怎麼樣,所有的孩子都會知道對不同的人,要採取不同的對策,以此來擴大自己的空間,如果媽媽比較弱,孩子自然就會強一些。我見過一個7歲孩子,受到媽媽的批評,於是在媽媽能看到的地方,寫上幾個大字:我想死!把媽媽嚇得魂飛魄散,再也不敢 批評孩子 了。這個孩子事後得意洋洋,說,我媽媽最笨了。所以這樣的孩子,媽媽對孩子的約束要適度。一方面要約束孩子的不得體的行為,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孩子的自主性 探索 ,減少對孩子的不適當的限制。減少對孩子的太多的照顧,讓孩子承擔點責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此來提升孩子的自信。不要怕孩子逆反,因為她知道你捨不得她,所以才會逆反,所以你要學會冷處理:不吃冰棒,那好呀,你說的,天熱也不吃,哪我就不買了。只要媽媽態度堅決,孩子會知道自己行為的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