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拿近代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來對比日本和中國,這所要考慮的因素實在太多太多了,兩國的國情,歷史程序,甚至重大歷史事件中的人物影響。但是如果非要做一點總結的話,我們卻還可以從本質上來簡單說明一下,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日本卻靠明治維新走向了世界強國的行列。

    1:洋務運動是“師夷長技以制夷”,明治維新是全盤西化

    其實關於洋務運動之所以會失敗,我們在撇開當時的政治歷史影響以外,其實當它的本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時候,就註定了洋務運動的失敗。用一個非常具體的詞來形容,就是舊瓶裝新酒,畢竟當初慈禧是為了取得洋務派的支援,才勉強接受洋務運動的。這同時也註定了洋務運動對中國的影響可說大,卻又微乎其微。

    反觀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是一場由上而下全盤西化的過程,從政治體制,從教育,從經濟。可以說日本西化的非常徹底,有種破釜沉舟的氣質。這點是非常佩服的,即使到了當代,我們中國還有一堆人拿著傳統不放,你要是說西方什麼好,他就說你“漢奸”什麼的,從不敢認清事實上的錯誤。

    更為諷刺的是,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全盤西化的日本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要比中國一堆如今還拽著老祖宗不放的要好很多,許多在中國失傳的傳統,都能在日本找到。

    2:主體矛盾不一樣

    這個主體矛盾是一個非常複雜,也是爭論不斷的事情。如果非要說,那就是清末的時候,中國的主體矛盾其實是漢族和滿族之間的矛盾,而日本是弱和強之間的矛盾,所以我們看到,中國的革命黨沒有人接受“君主立憲”制度,而當時的清廷,至少在慈禧掌權的時候,也萬萬不願意接受“君主立憲”。這所導致的問題就是再來一百個洋務運動,在當時的情況下,清朝滅亡的機率也是非常大的。

    所以說白了,清末的時候,在國家變強的更高層,其實是複製的政治鬥爭和民族博弈,日本就不同了,他們的就一個事情,那就是變強。

  • 2 # 道生無名

    專治一統的僵化與封建各部相對自治的靈活。當年日本各番有直接武力抵抗嘗試失敗的,有開啟商務合作交流的,有維護幕府舊治的,有立志建立以尊王攘夷立國的,在一系列嘗試過程中即便幕府舊治中也有實幹家在召集人才建立新海軍,說到底就是各路人馬都在實幹救國!也都因封建制而有實幹空間!也正因為愛護國家民族的大義基底,結果在內部衝突對抗之後,走上了用新法救國的解放生產力,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路!愛國不是口號是矛盾中去私成就大體的行為力!日本有我們沒有。

  • 3 # 端木賜香

    這個嘛,原因當然很多。

    但是我不想談那麼多。本來就被人罵作美日特務了,這再談得多了,會不會被人罵作精日?特別是我看到,連過馬路不敢闖紅燈都被罵成精日症狀之一了,嚇死寶寶了,向愛國紅粉們保證,我以後不隔間兒也闖一下紅燈,以證明我依然儲存有大漢雄風之血性!

    今天我只想談兩個方面。

    一、雙方變革前的基礎條件不一樣

    洋務運動之前,中國是高度的宗法專制皇帝制,奉行朝廷利益至上的原則,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不允許經濟多元化,不允許自由發展商業,更不允許評論國事。人們的思想被束縛,交流被限制,長期遭禁錮,很少有人對國家的命運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睜眼看世界的幾乎沒有。在長期的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下,儘管在明代後期出現了微弱的資本主義小豆芽,但始終沒有變粗增大,直到洋務運動之前,資本主義萌芽依然是小丁丁狀態。

    就不說明治維新前的日本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春秋,日本天皇類似於周天子啦。還是找個更形象的吧,明治維新前的日本類似中國的東漢末年吧,天皇的地位和我們漢獻帝差不多,幕府將軍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差不多,是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各地藩主和劉備、孫權這些人差不多,在自己的地盤上也是老大,擁有獨立的司法、行政和稅收權,並擁有自己的軍隊,對幕府將軍的綠標頭檔案,藩主們合意的就執行,不合意的就用來擦菊花,幕府將軍也只當沒看見,這叫垂手拱治?我自己發明的概念哈,最高領導在上面袖著手,做個樣子,各地藩主供著身段在下面矇頭發大財,大家好說好商量。更好商量的是,無論幕府將軍還是藩主們,都認可天皇是“萬世一系”之存在,沒有誰想要大丈夫生當如此,彼可取而代之,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啥的。

    中國春秋時,可以走向君主立憲;東漢時也可以;明朝時也可以。甚至漢唐宋,中國都有自己的三權分立機制。但是,愈往後發展,這個皇帝集權越嚴重。以至於有人說中國,古代象近代,近代象古代。秦暉為什麼說晚清君主立憲更不可能,著力點也在於此。因為中國傳統,做皇帝必得有權,你沒權的話,連太監都鄙視你,想換掉你;做皇帝還必得狠,你不狠的話,連人民都鄙視你,罵你憑什麼做皇帝,必欲推翻你。日本現在還有學者,特別羨慕中國這一點,說你們中國真自由,誰想當皇帝,都可以試試。他們瞪著亮晶晶的小眼睛問我們中國的學者:你們能想像出我們日本隨便誰可以做天皇麼?

    想像不出!

    別小看這一點,這對維繫轉型時期國家的穩定和行政的效率是至關重要的。這些各自為政的藩主們就像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們一樣,都想做大做強,所以都很重視教育,唯才是舉,鼓勵工商業,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文化和軍事技術,減輕稅賦、開源節流、派人留洋學習等等,幾乎所有能用得上的招數都用上了。透過這些措施,解放了思想,民眾不再有什麼顧忌,所以日本也就從沒出現過什麼是真理的大討論。犯不著,日常就沒做過假,實事求是也不用抬高為真理。

    各地藩主競相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了擁有商品、錢莊、土地的商人兼地主階層,因為鼓勵工商業,政府對商人只徵收少許城市居住稅,無權過問他們的經營與管理情況,這些做大做強了的商人們逐漸成為了能與封建統治階級相抗衡的經濟力量,擁有了一定的話語權。商業的發展帶動了交通的發展,交通的發展又促進了人員的流動和資訊的流通,這對觀念的更新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這樣說,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已經在政治、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了相當的儲備。而古史期還有儲備,清史期完全死水一潭了。

    二、雙方變革的領軍水準不一樣

    中國洋務運動的領導力量是政府中的洋務派,他們對西方的認識僅限於堅船利炮,他們發起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法洋自強,即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製造出堅船利炮,進行軍事變革,壓根就沒打算在政治、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系統性學習西方。

    改革分三個層面,最低階是器物,中級是制度,再高階是價值觀與文化。可惜中國上上下下只盯住了下三路的器物。相當於你娶老婆,只相中了人家的陪嫁,對方的生活習性與三觀,都不在你考量範圍,納尼,能幸福麼?

    洋務運動最優秀的領軍人物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李鴻章的好基友郭嵩燾倒是一直強調,不是光學器物就成了,那是一個系統哩,啥都得學,而且我們老大都是最優秀的,也得接力學習三百年,才能跟人一般高。可惜,不等郭嵩燾說完,朝廷上下就塞住了他的嘴,把他摁在了漢奸的牌坊上,李鴻章使了吃奶的力氣,也沒有保住他的仕途,政府讓他回家抱孩子去嫋。

    中國的洋務運動,有個精神,就是張之洞的“中體西用”,由此被唐德剛譏諷為四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四個現代化都是器物,所以唐哥光想給搞成五化,在後面加個政治現代化。其實,豈止是政治,正如郭嵩燾的觀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得現代化才成。打個比方,你倒是坐上高鐵了,可是你上面是梳著辮子的器質性腦殘,下面是裹著的思想的小腳,你就是坐上灰機又如何?

    日本則大大地不同。當西方撞開日本的大門後,日本維新派立刻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比自己強大許多的大清都被洋人揍得鼻青臉腫,小小的日本更是不堪一擊,唯一的辦法就是服,全面向洋人學習,富國強兵,脫亞入歐。在學習西方時,是全盤否定傳統還是有所保留呢?維新派啟蒙思想家提出了“和魂洋才”的指導思想。與中國的中體西用大大的不同,“和魂”是指保留愛國、忠君、孝親、尊長的“大和魂”,也就是民族精神,“洋才”則是指利用西方的一切東東,包括西方的治國理念、法律、財政、文化、教育、組織管理技術等方方面面。於是人家就成了。

    不同的前提條件,不同的領軍導向,當然就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和兩個參加考試的學生,一個考前認真進行了學習,做到了融會貫通,另一個平時就迷迷糊糊不清醒,考前臨時翻了幾頁書,連第一個章節(技術)都沒有搞清楚,後續章節(社會管理、法律、財政、文化等)看都沒看,兩個人要是考差不多的分數,估計連上帝都看不過去,這不是明顯有作弊麼?所以,人家打卡過關,我們就卡死到關裡了唄。

    現在還有些危險,別說學習歐美了,你說下學習日韓,都得把你當成精日、漢奸甚至敗類。

    在中國,其它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立場!別說郭嵩燾了,你看看李鴻章,當時的你固然情商很高,能做到自保,但保不住一百年之後,我們依然罵你賣國賊!相形之下,人家的都是維新之父啥的,我們連個洋務大爺都沒有,頑固大爺、粉紅大娘倒是一嘟嚕一串的!

  • 4 # 楓林沙洲

    我就理解不了,怎麼得出來的洋務運動失敗了。

    首先,中國得以儲存,洋務運動抵抗的就是新技術革命導致的中國與世界產生技術層面的質的差距,洋務運動成功的保持了對世界主要技術發展的跟隨。

    其次,洋務運動挽救的是中國國家獨立和民族生存問題,這個也完全實現了預期目標。

    中國在對抗全世界圍攻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重大損失。發生重大損失是其後的民國時期發生的,不能怨到幾十年前的洋務運動。

    三,洋務運動是在1895年由中國自行終止,而長達30多年過程中,中國沒有發生重大問題,怎麼能說洋務運動失敗呢?

    要有人說甲午戰爭失敗了,你不懂甲午戰爭什麼意義是你不懂。

    而明治維新只不過就是中國讓著日本起來的事情,試問,北韓戰爭後,日本經濟起飛,改革開放後,日本經濟飛速發展,什麼原因?

    再反過來說,日本失去的十年,中國如何?你能說因此日本失敗,中國成功嗎?

    這都是同性質的事情。我讓著你發展你讓著我發展。

  • 5 # 住在城西20年

    因為日本是完全放下身段去學習,當然其實當時的日本也沒有任何的包袱。他們甚至提出了脫亞入歐,進行幾乎是完全的西化改革。

    反觀中國,從西學為體中學為用這句話作為清政府洋務運動的準則來看,你認為清政府有多少改變,從他們的幾次改革來看,那次不是首先要保護皇族,貴族和士族官員的權益。這樣的改革能改成啥樣,最後的結果也給了我們答案了

  • 6 # 詩書雅讀

    此為高考歷史題,我來答。

    首先,改革的領導階級都不同。中國是地主階級領導的,地主階級的改革當然是為了維護皇權和那個腐敗的清政府。地主階級發展經濟的思路總是脫離不了他們那種衙門式的方法。他們建立的軍用企業是衙門式管理,建立的民營企業是半衙門式管理,賺了錢都收入自己囊中。這能把經濟搞起來嗎?

    反觀日本,領導階級是已經資產階級化了的大名和武士,這些大名和武士早已傾心於資本主義經濟,在發展經濟上,他們照搬資本主義的成熟模式。為了把資本主義成熟模式推廣全國,不惜巨資建立“樣板企業”,免費讓全華人民觀摩,學習。完成使命後,將樣板企業以十分之一價格賤賣給私人。真可謂竭盡全力。

    其次,日本是經濟、政治、文化全方位學習西方,我們只在軍事技術上學習,且絕對不學習西方制度。後來真的建成了世界第9,亞洲第1的北洋水師,結果1894年甲午一戰,全軍覆滅。

    軍隊是劍,制度是握劍的手,寶劍,應握在一雙孔武有力的大手中。可惜大清朝的那雙手,青筋畢露,老態盡顯,枯蒿如木,羸弱無比。

    制度是經濟、軍事發展的保護神,中國用封建制度發展洋務經濟,日本用資本主義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等於大清朝戴鐐銬蹣跚,日本輕裝疾行,實是天壤之別。

  • 7 # 吐槽那些人那些事

    這在我們中學歷史課本有著詳細的介紹供我們參考。

    先來分析下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

    1.日本是封建的幕蕃制國家,封建專制相對薄弱,一些藩國和幕府長期對立,甚至發生公開對抗,這就為革新勢力進行反對幕府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使得倒幕派的力量能夠迅速壯大。倒幕派取得了較大的權力,推翻了幕府的統治。

    2.反幕府的藩主還紛紛結成聯盟,把新天皇抓在手中。特別是民心所向,農民起義和市民暴動的高漲,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的統治,也間接支援了倒幕鬥爭。幕府已處於內外交困、分崩離析、腐朽不堪的嚴重危機之中,在最後的決戰中,不堪一擊。

    3.明治政府確立後,逐步進行政權建設,把原來以將軍為首的幕府領主階級的封建政權改造為以天皇為首、維新派下級武士為核心、代表資產階級與地主聯合專政的新政權,並透過一系列官制、機構的改革,使這個政權得到鞏固和健全。然後,由這個強有力的新政權來發布命令,逐步進行除舊佈新的各項重大改革。

    4.西方列強集中力量侵略中國和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日本所承受的外部壓力,使它的國內改革能夠在較少的外部干涉的情況下順利實現。

    反觀同個時期清朝的洋務運動:

    1.腐朽的制度。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2.洋務派本身的階級侷限性。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辦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

    3.改革只吸收西方先進技術,但沒有學習借鑑西方的先進技術。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辦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

    綜上所述,日本的明治維新從根上進行了制度的改革,政治格局推動了日本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的舞臺,歷史環境給予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包括日本人的特性和地理環境,使西方列強根本沒有把這個彈丸之地當做魚肉來瓜分。清政府洋務派提倡「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希望利用先進的技術維護封建統治,改革不觸動封建制度。加上中國歷史上的繁盛,曾經的附屬蕃國也一直認為當時的中國地大物博,是一塊瑰寶,都想去分一杯羹。洋務派目光短淺,清政府的頑固派的阻撓,西方列強的壓制,失敗是必然的。但從此也為這片黑夜劃破了血紅的閃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產手機質量,你最看好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