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酒騎風

    中國古代一直有重文抑武的傳統,這個傳統其實並非從宋朝開始的,在宋朝之前,讀書作為底層老百姓改變自身命運迎娶白富美,自己當陳世美就已經是國家為他們安排的唯一正規渠道了。

    甚至對地方來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底層的宗族社會但凡有錢的,就一定會出錢供當地所有的孩子去讀書,這樣孩子們的學費是一群鄉紳出的,不管最終出頭的是哪個富貴人家的孩子,亦或者務農的子弟,總之只要宗族的紐帶還在,大家吃喝不愁,其實還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自己宗族的不斷髮展的。比如在《白鹿原》裡,白嘉軒決定找先生交孩子們讀書的時候,教書師傅就急忙下拜,稱白嘉軒的行為是“綿延子孫後代福氣的好事情”。

    換句話說,在一個正常執行的小農社會里,哪怕是一個農民家的孩子,都可以透過正常“習文”的方式去謀一個前程,當然,如果他讀了幾年書真的發現沒什麼天賦,那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回去務農問題也是不大的。當然,如果一個地區真的沒什麼像樣子的宗族,那就是下面的情況,也就是這個問題的主題:

    然而,在宗族之外還有一類被王學泰稱之為“遊民”的人,他們所在的地方本身就屬於那種“窮山惡水”,那些地方原本就沒什麼正常的“宗族”,比如《水滸傳》裡的晁蓋,就算有錢,也天天“打熬氣力”。換句話說,只有這些地方的人,才會把習武作為人生目標。

    其實這個道理非常好理解,在今天,城市裡的孩子天天要上學,上各種補習班,所以在一般情況下,肯定是打不過天天農村孩子的。從我支教的經歷來看,城裡孩子和農村孩子PK根本就不在一個量級上,農村孩子躺贏。

    於是在古代那些被主流社會排擠的人們自然需要一些別的出路才行,比如練武術。所以在今天,搏擊散打最基本的理論就是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得到最大的殺傷力,但是放在古代,由於各個遊民沒有好的培訓,各家各戶瞎琢磨,於是就有了比如《碧血劍》裡胡桂南的“鴨形拳”、或者五禽戲中的猴拳、以及王晶導演的絕技:肥螳螂拳。

    但是由於古代資訊十分不流通,所以一方面老師傅的拳法得不到“武功市場”的檢驗,只在地方流傳,加上游民階層都特別窮,也交不起學費,所以基本武術都是家傳,比較熟悉的就是《俠客行》中的雪山派,白自在看起來很牛X,但兒子就一般了;另一方面,有些拳法的殺傷力真的很有限,但是天天運動健身的人,肯定比不健身的人要厲害;天天和人打架的人,肯定也比不怎麼打架的人要厲害。所以前兩年,北京的一個業餘搏擊選手挑戰太極高手,太極高手被打的跟X一樣,即便後來像李連杰這樣的影星懸賞徵集太極宗師打搏擊教練,這事情也只能不了了之。當然,有些太極拳愛好者會說:這是文化。在這就不解釋了。

    回到問題,那麼這些武功的原型到底是什麼呢?

    陝西快書有一句話叫:快書的嘴,將軍的腿。產生於南宋時期的評書藝人們(今天的評述相聲演員)他們在給老百姓講故事的時候,如果講的不夠精彩,觀眾們早就跑了。所以為了吸引觀眾,勢必在講述的過程中會別出心裁的講一些“無數週邊”,比如螳螂拳高手大戰王八拳泰斗,這樣描述起來畫面感十足,也更容易抓住觀眾的心。

    說書藝人們的客戶一般也都是上面所說的“遊民”,換句話說,對那些沒法接受教育的人來說,藝人們就是遊民最好的老師。於是即便在今天,也有許多武術流派會拿一些歷史上的人物說事,而不管這個人存在不存在。

    比如螳螂拳大師袁滿凱就認為岳飛是螳螂拳「黑虎掏心」一式的開創者。但其實岳飛的人生經歷真的很難說他1v1PK實力究竟有多強。當然,袁滿凱還說岳飛和梁山好漢師出同門呢,現實人物和小說人物同門,顯然也是鬼扯。

    我覺得我基本說清楚了,武俠小說中的傳世武功基本不存在,早期的武功就是瞎打,只有窮X似才幹的事情,稍微有點錢有點能力的人都不會幹這個。

    許多武術的原型就是早期說書藝人在瞎BB,吹的多了自然就會有許多高明武學。比如什麼燕子三抄水,飛簷走壁如履平地……後來被那些有膀子力氣的遊民聽到了,給自己的武功起個名字,再掛上某位歷史名人就OK了。

  • 2 # 狐狸晨曦

    武俠小說的誕生,就是現實世界中的一場真實比武所促成的,1954年1月17日,南下旅居香港的吳氏太極拳宗師吳公儀,在澳門迎戰白鶴拳派掌門陳剋夫,此戰後來被稱為“澳門龍虎鬥”。

    不久後,受其影響,羅孚和梁羽生的朋友查良鏞,也以“金庸”為筆名,開始了第一部作品《書劍恩仇錄》的創作。

    金庸和梁羽生下棋

    因此,真實世界的太極拳和白鶴拳,正是金庸先生和梁羽生先生創作的眾多武俠小說的催生劑。

    這場“澳門龍虎鬥”的起因,是吳氏太極拳傳人吳公儀南下開館授徒,南方武林難以相容,這才由白鶴派陳剋夫作為代表,向吳氏太極挑戰。兩人為了各自門派的利益,先在報紙上互相攻擊,後來相約在澳門新花園擂臺比武,拳腳相爭,以決雌雄。

    陳剋夫其時三十出頭,正當壯年,學兼鶴拳、西洋拳兩家之長,拳力300磅,拳速每秒6拳,鶴拳中的“顫抖勁”更是練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確是南方武林的頂尖高手。吳公儀以年近花甲的高齡,慨然應戰,且戰而勝之,實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吳氏太極後來風靡東南亞,也和這場比武頗有關係。

    但是意外的是,幾十年後,當年的比武錄影終於公諸於眾時,現代觀者無不大呼上當,甚至有很人以此為據,聲稱中華傳統武術皆是虛有其表,當真實戰起來,比街頭小混混尤為不如。

    太極門吳公儀VS白鶴拳陳剋夫,比武錄影截圖:

    這種說法,完全可以理解。實際上,筆者本人第一次看這場傳說中的“世紀大戰”的影片錄影時,同樣是笑得直不起腰來。兩位傳說中的武林高手,絲毫沒有電視、電影中的高手風範,什麼見招拆招,什麼纏絲勁、顫抖勁,完全看不到。兩位大師猶如不會絲毫武功的小學生,掄動雙臂亂揮亂舞。

    尤其是白鶴門的陳剋夫,第一回合的一輪急攻,左腳踩著鶴拳門的七星步,右腳踏著西洋拳的蝴蝶步,而雙手……赫然使的是幼兒園小朋友的獨門秘傳“王八拳”,而下場也跟眾多小朋友一樣,被對手一記直拳,打得鼻血長流,半晌直不起身來。

    可是等等,我真的看清楚兩人的出手了嗎?

    筆者把播放模式設定為慢速,開始從頭慢慢觀察兩位大師的一招一式。鶴拳我是全然不懂了,太極拳倒是看過不少相關的書籍,知道一些常識。在慢鏡頭下,我才看見了吳公儀先生以太極化勁將陳剋夫的拳力卸除的動作。

    陳剋夫不愧是外家高手,出手之快,絕非常人所能企及。那所謂的“王八拳”,在慢鏡頭下,赫然是極具美感的招式,猶如白鶴舒翅,雙臂互動輪擊,四下攻擊,分別用了四種截然不同的手法。

    而吳公儀先生以半招“攬雀尾”化解來招,半招“進步搬攔錘”反擊,兩個半招,渾然一體,儼然有了點“左右互搏”的味道。

    而這些,在正常播放速度下能被看見的,只是一記普通得近乎市井的直拳。

    當年吳陳二人比武盛況,雖經報刊和廣播傳媒界的書生秀才們極力渲染,現場一般觀眾仍然不免大失所望,只覺傳說中的武術大師不過如此。

    金庸既與吳氏太極一門淵源匪淺,藉著小說《飛狐外傳》的天下掌門人大會一段情節,有意無意的為吳公儀作了一些分辯:

    【高手比武,若非比拚內力,往往幾個照面便分勝敗,而動到兵刃,生死決於俄頃,比之較量拳腳更是兇險得多。雙方比試者並無深仇大怨,大都是聞名不相識,功夫上一分高低,稍遜一籌者便即知難而退,誰都不願幹冒性命之險而死拚到底。因之在福康安這些只識武學皮毛的人眼中,比試的雙方都是自惜羽毛,數合間便有人退下,反不及黃希節、桑飛虹、歐陽公政、哈赤和尚等一干人猛打狠毆的好看。但武功高明之人卻看得明白,出賽者的武功越來越高,要取勝是越來越不容易,許多掌門人原本躍躍欲試的,這時都改變了主意,決定袖手旁觀。有時兩個人鬥得似乎沒精打彩、平淡無奇,而湯沛、海蘭弼這些高手卻喝起彩來。一般不明其理的後輩,不是瞠目結舌,呆若木雞,便是隨聲附和,假充內行。】

    這就是所謂的“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了。 華夏武術的精彩, 主持天下第一掌門人大會的福康安福大帥縱然位高權重,也是無論如何都看不懂的。

    福康安:

    不過金庸先生的小說雖好,說到他老人家自身的真正武學修為,想來也不過同我輩看客一般,“ 隨聲附和,假充內行”罷了,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羽的刀為什麼叫冷豔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