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楊廣和李世民做過的事情幾乎都一樣,為什麼李世民被稱為千古一帝,而楊廣卻是亡國之君
2
回覆列表
  • 1 # 笑搞

    隋煬帝楊廣,千古暴君,大家都知道,廣為人知的昏君,歷代史料中他的黑材料數不勝數;影視作品中“弒父殺兄淫嫂”荒淫無比之帝。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明君,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參與開創併發揚了(建國之功締造之功肯定是他老子唐高祖李淵的,但唐朝確實是他發揚的)無比強大的唐帝國(有一種說話是遍佈海外的唐人街之名唐人二字由唐而來);歷代史料皆對其推崇備至,罕有的明君。

    問題來了,現代網路世界中,捧楊廣而貶李世民者數不勝數(在沒有詳細瞭解之前鄙人也很可恥的隨了大流)。我們先來大概瞭解一下這種說法:

    一、奪嫡,楊廣巧言令色蠱惑視聽奪哥哥太子楊勇之位;李世民呢,玄武門之變,楊廣好歹是文的,李世民直接用武發動兵變;

    二、大家都懷疑楊廣為了鞏固皇位而命人殺了父親隋文帝楊堅,但此事無實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逼父親遜位監管囚禁其父於太安宮直至其死;

    三、楊廣對其他兄弟還算好,關愛兄弟,史料記載,楊廣對反對他並作亂的四弟、五弟禮遇未殺,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帶在身邊,澤及三弟楊俊之子,皇室家族中少有的做法,少有的兄弟之義;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還罪其家人,太子一系血脈親眷皆死!殺元吉,並娶其妃妾,殺其子嗣,包括襁褓嬰兒。

    四、武功,楊廣在位時各處出擊——出征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南詔、琉求等國,武功鼎盛,隋帝國之威響徹四海;李世民在位出征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等國,唐帝國同樣威震宇內。

    五、武功的鼎盛為楊廣帶來聖人可汗之名——被突厥尊為聖人克汗;同樣,李世民被尊稱為天可汗。

    六、楊廣殺了忠言直諫的一代功臣名相高熲;李世民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劉洎以忠直敢言聞名)。

    七、楊廣三徵高麗,無功而還 ;李世民同樣親征高麗,也無功而還,再第三度出征籌備中身亡。

    最後,歷代史料與人民群眾卻以楊廣為千古暴君,以李世民為千古明君!

  • 2 # 七彩雲世界

    隋煬帝楊廣,千古暴君,大家都知道,廣為人知的昏君,歷代史料中他的黑材料數不勝數;影視作品中“弒父殺兄淫嫂”荒淫無比之帝。

    唐太宗李世民,千古明君,貞觀之治的開創者,參與開創併發揚了(建國之功締造之功肯定是他老子唐高祖李淵的,但唐朝確實是他發揚的)無比強大的唐帝國(有一種說話是遍佈海外的唐人街之名唐人二字由唐而來);歷代史料皆對其推崇備至,罕有的明君。

    問題來了,現代網路世界中,捧楊廣而貶李世民者數不勝數(在沒有詳細瞭解之前鄙人也很可恥的隨了大流)。我們先來大概瞭解一下這種說法:

    一、奪嫡,楊廣巧言令色蠱惑視聽奪哥哥太子楊勇之位;李世民呢,玄武門之變,楊廣好歹是文的,李世民直接用武發動兵變;

    二、大家都懷疑楊廣為了鞏固皇位而命人殺了父親隋文帝楊堅,但此事無實證;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逼父親遜位監管囚禁其父於太安宮直至其死;

    三、楊廣對其他兄弟還算好,關愛兄弟,史料記載,楊廣對反對他並作亂的四弟、五弟禮遇未殺,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帶在身邊,澤及三弟楊俊之子,皇室家族中少有的做法,少有的兄弟之義;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了大哥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還罪其家人,太子一系血脈親眷皆死!殺元吉,並娶其妃妾,殺其子嗣,包括襁褓嬰兒。

    四、武功,楊廣在位時各處出擊——出征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南詔、琉求等國,武功鼎盛,隋帝國之威響徹四海;李世民在位出征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等國,唐帝國同樣威震宇內。

    五、武功的鼎盛為楊廣帶來聖人可汗之名——被突厥尊為聖人克汗;同樣,李世民被尊稱為天可汗。

    六、楊廣殺了忠言直諫的一代功臣名相高熲;李世民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劉洎以忠直敢言聞名)。

    七、楊廣三徵高麗,無功而還 ;李世民同樣親征高麗,也無功而還,再第三度出征籌備中身亡。

    八、楊廣至始至終寵愛為他奪嫡立下汗馬功勞的蕭皇后,奢侈但不荒淫;李世民雖然與長孫皇后相敬如賓,但他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荒淫而兼奢侈。

    九、楊廣信方士之言(讖言:桃李子,得天下)誅殺李渾一家;李世民也聽信方士之言(讖言:有女武代王),欲盡誅武氏,而且也因為張亮名字合了讖緯,殺死張亮、籍沒其家。

    十、楊廣信任道士潘誕配製長生不死藥,但潘誕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藥之後,立即被楊廣處死;李世民(李唐皇室出於統治需要自稱道家開創者老子李耳後代)自稱不通道教長生不死傳說,結果卻吃延年藥而死。

    十一、楊廣孫子被擁立為恭帝,不久被篡,亡國;李世民死後兒子李治繼位為高宗,權柄卻被操於武后之手;十二、隋末大亂,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淵,李淵起義的口號是為楊廣復仇,而非討伐他;唐朝被李世民的小老婆,同時也是他兒子皇后的武則天所篡。

    最後,歷代史料與人民群眾卻以楊廣為千古暴君,以李世民為千古明君!

    不服,有人不服了,當代網路因為資訊的透明化與傳播的快捷化,大家的空閒時間也多,無聊,幹嘛了,那就瞭解一下我們的過去吧,這一下不得了了!無數網路人士不知道出於何種“公義”心理,給大量歷史反面人物平反,同時抹黑正面人物,併為自己的“成就”而無比高興。瞭解過去是對的,值得認可的,但是,在網路言論自由的情況下,你得對你說的話負責。以前歷史老師說歷史是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成王敗寇之說,不外如是;現在的某些極端看法把歷史當成“婊子”,嘖嘖,其修養可見一斑!

    言歸正傳,好事者總結出了以上事實,並以此為據,認為楊廣和李世民並無差別,某些方面還要比太宗好。結論就是楊廣並不是昏君,同時因為他做的那些事(下文詳細提及)反而是明君,而李世民並沒有傳說中那麼牛掰,做的事還比不上楊廣,還有篡改史書的惡名,配不上千古一帝。無數人為之信服,是啊,證據都在這裡,很明顯的比較嘛。那麼請仔細閱讀下文,告訴你們為什麼!

    有句話說的很好,一代君主,要評價他,應該先看君主接手的是什麼,留下的又是什麼。

    隋煬帝楊廣,坐擁北周、陳、隋朝隋文帝三朝三代留下的豐厚遺產,此三朝更替主體皆因政變而來,並未挑起大規模兵禍,對社會危害並不太大,及至隋文帝征戰統一中國,又有數十年的開皇之治。楊廣可以說是無人能比的富二代加官二代,歷朝歷代無見那一位帝王擁有如此豐厚的前朝遺產。再看看他做的,開科舉,修大運河。此二項被無數人吹上了天,認為他才是聖明君主,事實是怎樣呢?

    科舉,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正式成型是在唐朝。

    科舉制度不是隋煬帝開創的。但他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是事實,他有功,但無某些人吹噓的滔天之功,開創之功輪不上他,發揚興起之功也與其無關。何來文治大功?

    再看看他修大運河。大運河,澤被後世、功在千秋、造福後世。實乃有利於民族社會國家的大功。但楊廣能修成大運河是因為歷朝歷代多個王朝都修了運河,只是因某些原因未將其貫通。從春秋到南北朝,很多王朝已經修了大運河的很多河道,隋煬帝用了這些河道,

    楊廣修的大運河分四部分,均用了之前王朝修的運河:山陽瀆用了東漢邗溝(隋文帝用了吳國邗溝故道);江南運河用了吳國所開運河、秦丹徒運河等、漢朝以及六朝所開運河等;通濟渠用了陽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還用了黃河天然河道);永濟渠用了屯氏古瀆、曹操等開的白溝等(此外還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靠北周、陳、隋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修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唐、後周、宋要經常疏浚(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使大運河可使用。大運河之功,楊廣有修建貫通之功,但他沒資格獨享這個利在千秋萬世的大功,不是你一個人弄的,說好聽點,見者有份,參與有功;說不好聽點,你只是個摘桃子的而已,漢晉之後,無大一統王朝,缺乏開發運河的條件,所以作為漢晉之後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江南開發相對成熟的情況下,不管是誰,都會修建大運河。運河必修!這是歷史的必然,有點眼光的帝王應該都知道。所以,人啊,不能太貪功!

    至於武功,我們來看看他在位時的戰果以及他給後世子孫留下了什麼成果。隋煬帝四處征戰,開拓甘肅、青海、新疆等地區;控制西域東部一部分;這不是武功嗎?可他打下的這些地區控制了多久?漢朝就已經開始開拓這些地區,並控制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隋煬帝僅僅控制這些地區幾年,就丟失了。他的戰果他所控制的疆域,並沒有留給下一任君主。有人會說這不怪他,是王朝被篡後繼無人。可他的王朝為什麼會被篡?三徵高句麗,在很大程度上都因為他自身的原因而失敗,下達錯誤命令,好大喜功,愛面子,高句麗邊降邊打,隋軍一事無成,反被高句麗築京觀,何其丟人;隋朝時突厥空前強大,隋煬帝被圍雁門,無力雪恥;史載:“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窮兵黷武的隋煬帝,打下來了守不住,還得丟一點,這也就算了,家底都被你敗光了,導致天下大亂,名不聊生,烽煙四起,一個爛攤子,就算有後代,後代又拿什麼去繼承發揚?說句不好聽的,這就是坑兒子的爹!三朝遺產,無比豐厚,一朝散盡還要虧空老本,沒給後代留下一點東西。哪來的資格做明君?

    秦始皇征戰六國,建立大一統王朝,統一之後又馬不停蹄繼續征戰,修長城,修馳道,北御匈奴;開靈渠,南平百越;這些事的工程量難道比你楊廣乾的事小?猶有過之啊,秦朝二世而亡,可在始皇在位時始終沒出大亂子,指鹿為馬典故中的秦二世大家都知道是坑爹貨,但你楊廣那些事也還沒完全做成,還活著的時候就天下大亂。漢武帝接手文景之治後強盛的大漢朝,就為了北逐匈奴,開疆拓土,連年出征,雖鑄就了大漢帝國的威名,保障了邊疆的安寧,可到了晚年,大漢帝國都差點被他打垮了,還落了個窮兵黷武的惡名!可他好歹也留下了一個完整的帝國給後代,修修補補還能撐撐。不像你楊廣,接手一個那麼好的盤子,結果您老人家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這大好局面敲的支離破碎,哪怕有後代,也會淪落到想修都不知道怎麼修的境地。秦皇漢武,功勳昭著之二帝;楊廣,一句話而言之,畫虎不成反類犬,想學秦皇漢武,卻沒那個能力,反而把自己弄死了。眼高手低,嘴強王者的代表!

    唐太宗李世民,我在這裡哪怕不說他的功績,就沖人家自己開創貞觀盛世給後世留下一個無比強盛的唐帝國,這一點,就秒殺你楊廣,何況他的功績不比楊廣差!二者都是跟隨其父親打天下而又奪嫡為帝,可楊廣獲得的遺澤比李世民豐厚得多!兩個打鐵匠,可是一個把好鋼打成了鐵礦石,一個把生鐵打成了好鋼。都是皇帝,差距就是這麼大!

    有人又會搬出那臆想的門閥之害當說辭,楊李二皇族皆由關隴貴族而來,本就為天下有數的門閥,二者得帝業皇位也都依靠了門閥的力量。門閥雖有掣肘之患,可你楊廣那麼做難道把門閥解決了?沒解決就死了,李世民在位不也有高門巨閥?可他照樣開創貞觀盛世,給後代留了一個好局面,溫水煮青蛙,最終他的後代為他及他的帝國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做皇帝的差距。

    歷代君主,如果他接手的時候就是一個爛攤子,那麼他留下一個爛攤子也無可厚非,不會過多貶責,頂多一個無能之名而已,歷代王朝滅亡前夕之帝皆如此,會說他無能,會說他昏庸,可也不會加上“千古”這一字首,漢靈協二帝,明崇禎,都沒楊廣名聲臭,這就夠說明問題。如果後世君主接手的是一個爛攤子或者說不壞不好的攤子,自己卻給後代留下了一個好攤子,這就是明君,遺澤後世,這才是明君!秦始皇書同文車同軌,開創了第一個大統一的封建王朝,統一貨幣度量衡,這些讓他成為千古一帝,漢武帝唐太宗,開創大好局面,都給後世留下了赫赫威名,堪稱一代明君。可你隋煬帝,接手前人留下的“無帝能比”的豐厚遺產,卻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在位即烽煙四起,民不聊生,又死於權臣之手,還給了別人起兵自立的理由,你何德何能留名於青史?歷史雖因成王敗寇之因,受強權影響有所黑化,可總體不會變的,用事實說話,亡國之君與開創盛世之君,哪來的可比性?你沒“弒父殺兄淫嫂”,你也是一個失敗者,亡國之君多出於昏庸,而你不止昏庸,而且殘暴!

    民為水,君為舟。楊廣同志,是人民讓你滅亡的,是你的做法讓你的人民滅亡你的,怨誰?你僅有的一點功績,卻因害苦了百姓得不到人民的支援,不要怪人民不理解你,朝不保夕的局面下,你的子民不指望你來保護他們,你也沒這麼做過,你就不要怪他們推翻你。

    生存下去,才是硬道理,不能生存,談何發展?成王敗寇,誹謗栽贓,也只能怪你自己。

    眼高手低,無能之人,不識人心,昏庸之主,危害社稷,民不聊生。

    昏庸且殘暴

    千古暴君,舍他其誰?

  • 3 # 小小是我噠

    楊廣也開科舉,修運河為何還是揹負罵名?簡言之二者的差距就是:一手好牌在楊廣手裡打成了爛牌,一手爛牌卻在李世民手裡被玩成了好牌。

    唐太宗李世民,不說他的其他功績,就衝開創貞觀盛世為後世留下強盛的唐帝國,這一點,就秒殺楊廣,何況他的功績不比楊廣差。二者都是跟隨其父親打天下而又奪嫡為帝,且楊廣獲得的遺澤比李世民豐厚得多!可是一個把好鋼打成了鐵礦石,一個把生鐵打成了好鋼。所以都是皇帝,差距就是這麼大。

  • 4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有人以楊廣拿到一手好牌,李世民拿到一手爛牌,來說明楊廣不如李世民,這種說法邏輯錯誤,到很能迷惑人心。試問90分到100分容易,還是50分到80分容易?如果說楊廣即位時,天下是90分,這90分至少一半是楊廣完成的,楊廣做到了99分,然而這最後一分被李密破壞,又被李淵趁亂取走了天下,楊廣死時,天下雖然不堪,也在90分左右,然而李淵之流,都想得天下做皇帝,勾結突厥,攪得天下大亂,死者無數。才使得天下變成50分。這時人們的要求也變得很低,只要60分,已讓他們滿意,何況李世民做到了80分,但是和楊廣的99分比,還是有差距的。

    至於所謂史書黑材料,大都是後人想象杜撰,茶餘飯後,一笑了之。最接近事實的反而是李密的討伐檄文,李密這個策反楊玄感,破壞大隋盛世,間接害死楊廣的罪人,反而成了證實楊廣功業為人的證人,歷史來了一個多麼大的玩笑。以李密當時的立場來說,羅致些莫須有的罪名給楊廣很正常,儘管如此,討伐檄文相對以後的隋書,那是對楊廣非常客氣,寫得好太多了,更別說大盆汙水的資治通鑑。如果說第一手史料,無疑是祖君彥的《為李密檄洛州文》。

  • 5 # 中國保爾1

    楊廣貪圖享樂,不問國事,欺娘戲妹,無惡不作,失去人心向望,君臣上下沒有向心力與凝聚力。

    李世民勤政愛民,團結臣民,能聽取忠臣的計謀決策,江山穩所以昌盛一世,至於武則天別說父妾皇妻吧也就不解了。“

  • 6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楊廣和李世民的差距主要有兩點。

    第一,兩人的才能有差別。

    楊廣的才華主要體現在巧言令色、陰險狡詐上。他之所以能成功搬倒太子李勇,繼任為太子,最終繼承楊堅的皇位,就是運用心計、陰險的結果。

    李世民的才華主要體現在英勇果敢、成熟穩重上。正是因為勇猛,他在打江山的過程中,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正是因為成熟穩重,辦事老練,他在和李建成的太子爭奪戰中笑到了最後。

    第二,兩人喜好有差距。

    楊廣不但荒淫好色、而且好大喜功。他當皇帝后,開始享樂,整天荒淫無度,花天酒地。不愛江山愛美人。他迷戀巡遊,大肆揮霍,每次出巡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並大修運河,行宮,給天下百姓造成極大負擔。同時,他因好大喜功,對突厥、高句麗釆取武力政策,數次失敗,傷亡慘重,軍民苦不堪言,最終,把大隋的美好江山給整沒了。

    李世民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人不好色,對自己的孤獨皇后崇愛有加,不折騰,當皇帝后,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他重用人才,善於納諫,重用敢於納諫的魏徵等賢才,透過不懈努力,開啟了貞觀之治的大幕。

  • 7 # 愛無悔1376

    首先說楊廣也不是一個無道的昏君,歷史對他的記載都是唐朝人寫的,有刻意抹黑的可能。楊廣繼位時天下剛安定,可他多次徵用民力,開挖運河,多次對外發動戰爭。導致了民怨沸騰,很多地方起義。我覺得他如果有機會的辦這些事可能就不會引起暴亂。他跟李世民最大的不同就是,李世民更老練,城府更深。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對外也有戰爭,可卻沒有引起民怨。這就說明李世民懂得循序漸進,步步為營。楊廣卻相反,他做事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 8 # 古今事

    隋煬帝和唐太宗

    隋煬帝楊廣,可說是歷史上“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典型案例,在他實現政治生涯的最後目標征伐高句麗之前,他的功績堪比千古明君。如果隋煬帝不徵高句麗,再花點時間改一改史書,那就是另一個唐太宗,可惜隋朝還是亡了。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是英明神武的化身,但晚年也趨於窮奢極欲,如果他再多活個十來年,拖垮大唐不至於,但對唐朝必形成嚴重傷害,當然,他最為人詬病的,還是玄武門事變為求登基六親不認之舉。

    這兩位帝王,俱皆才華橫溢,是政治才能極為出眾的人物。楊廣所以為暴君,李世民能成就千古之名,因為他們都是帝王,儘管史書記下了他們的生平和為人處世,但真正為歷史和百姓謹記的,還是他們為一國之君的功過。

    歷史對一朝帝王的衡量,端是成敗論英雄。隋煬帝、唐太宗二人,其實都可說是殺人盈野的劊子手,但隋因煬帝的決策敗亡,唐因太宗的治理而興貞觀之盛世,所以楊廣被人們釘在恥辱柱上,謂之昏君,而李世民得後人設祠以紀念,號之“千古一帝”。常言道,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但如這二人般砍殺兄弟還是聳人聽聞,理智地從人道主義上來講,二人是一丘之貉,但歷史是不講人品的。

    隋煬帝於今天最重要的功績,當屬其開通大運河,他雖非首挖,更因為大運河工程搞得隋朝很是狼狽,卻是建千古之功,運河在通商、文化交流、交通運輸、南北交融等方面發揮的作用,難以估量。其次,便是營建雄城洛陽,均衡四方,消弭戰禍,《營建東都詔》“控以三河,固以四塞”,這決非阿房宮那種享樂工程,他是有有意識地鞏固家國。

    隋煬帝為人最被詬病的汙點,是他施計奪嫡、巡幸天下,為政上最大的敗筆,在於三徵高麗。楊廣在獨孤伽羅的壓力下,做戲二十餘年才得了儲位扳倒太子楊勇,巡幸天下勞民傷財,開運河役使婦人民怨四起,終致三徵高麗而引天下反隋。

    唐太宗呢?他可說是高祖李淵的有力臂助,但以玄武門事變奪位,終讓人難以信服。但他早年為政,讓人挑不出毛病,《資治通鑑》記載的貞觀盛世,“天下大稔,流散者閒歸鄉里,鬥米不過三四錢,終歲斷死刑者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經於道路焉”。

    楊廣和李世民是實在親戚,唐太宗作為隋煬帝的子侄輩,其才能未見得勝過楊廣。當年楊堅橫空出世,以北周基業一舉平定近四百年來動亂統一天下,他考察二十多年的繼承人當然不會是庸才。但李世民有一點楊廣遠遠不及,他網羅了一大批政治人才在身邊,還從諫如流。“每有諫者,縱不合朕心,亦不以為忤”,有魏徵、王珪、禇遂良等一大票名臣跟在身邊,何愁天下不大治?

    隋煬帝還有另一點處於絕對的劣勢,他在前,李世民在後。若說魏徵寫《隋書》、李延壽寫《北史》之際不黑楊廣一把,恐怕連李世民都不相信。

  • 9 # 亭殿閣

    歷史總是橫看成嶺側成峰,所以歷史人物也永遠充滿爭議,一如李世民與楊廣兩位帝王,一般來說,這兩位一位是千古明主,文治武功名垂青史,一位是千古昏君,昏暴荒淫遺臭萬年已在大多數人心中成定論,可偏偏也還有其他聲音對此有不滿,聲稱在殺兄欺嫂一事上,李世民與楊廣都做過,不相上下,為何偏偏只有楊廣留下了罵名,而李世民卻不曾為此聲名受損?

    事實上,若說殺兄欺嫂,李世民與楊廣的確都做過,在這一點上,單單隻罵了楊廣心狠手辣和不顧人倫也的確有失公允,可問題是,千百年來,為什麼即使我們都知道此事,卻依舊對李世民狠不下心痛罵一番呢?答案藏在史書裡。

    後人讀歷史,評古人,尤其是評價一代帝王,不僅僅是要看他私德和家事,更重要的是看他們對於時代的貢獻,畢竟皇帝的家務事和情感豔史,真要說起來,追究起來,那可是沒完沒了的,可時代貢獻,歷史功績,卻已是事實,並且經過了時間的推敲與檢驗。李世民和楊廣之間,倘若非要分個高低,毫無疑問,前者能完勝後者。

    “隋末亂離,華人歸之者無數,(突厥)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這段史料取材於《隋書》,透過短短數語揭露出兩個歷史真相:

    第一,楊廣治理國家能力欠缺,不然,突厥怎會在他的眼皮底下強盛起來?要知道,當年楊廣接手的可是堂堂大一統王朝,北周的豐厚基業都被他繼承了;

    第二,隱藏在史料背後的,還有就是李世民的確是難得的將王之才,因為李世民登基之後,實際上接手的是個已經被隋煬帝楊廣搞得四分五裂的國家,這江山已經是一個爛攤子,而李世民卻還能在這片廢墟之上建立起一個盛世,不得不令人佩服。

    在軍事才能之上,細讀歷史,楊廣和李世民也是完全沒有可比性的,表面上他二人都是自年少起就馬上打天下,但究其本質卻是大不相同。為何?因為楊廣打仗,說直白點那就是走了個秀,當年南征滅陳,後方決策大事上他父親楊堅已經替他把關好了,還有楊素為他出謀劃策,前方衝鋒陷陣的是名將賀若弼和韓擒虎,此番前後打點到位,這陳國怎會不滅?

    若是說楊廣真正的本領,講來都好笑,當年雁門關前,他遭遇突厥人圍困,嚇得魂都沒了,整日整夜抱著兒子痛哭流涕,哪裡還有當年南征的半分英姿?最後還是李世民率部隊前來救駕,楊廣才得以逃出生天,而那一年,李世民年僅十七。

    楊廣在位期間,文未能治國,武未能定國,而李世民則截然不同,在他的統治之下,華夏大地從四分五裂,遍地白骨,到再度輝煌,成為東亞的世界中心,他被尊稱為“天可汗”,君臨天下,俯瞰江山,他能豪情萬丈道:“今中華強盛,徒兵一千可敵夷狄數萬,夷雖眾,有何懼哉!”因為有了他,大唐版圖西至蔥嶺以東,南至中南半島,東臨大海,北被大漠。巍巍山河,揚名中外,除了漢朝,中國古代歷史上,沒有第二個王朝,能稱盛世,而這大唐盛世,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來的,一大半功業是他建立的。

    楊廣和李世民,他們都是政治家,因為他們是政治家,他們在歷史上最終的定論還有評價,就註定了不是由他們的私事來決定的,雖然這麼說很殘酷,卻是事實,最後決定他們聲名的,還是他們的為政舉措,在位功績。

    楊廣殺兄欺嫂被罵千年,著實是因為他除了這些事,沒有什麼其他事蹟被人記得了,無論大運河的開鑿還是三徵高句麗,最後都是勞民傷財,而李世民不同,他除了私事,他還有太多功在千秋之事留在歷史上,他的私德與他的功業相比,如螞蚱比泰山,無足掛齒。

    參考文獻:

    《隋書》

    《新唐書》

  • 10 # 安意如

    作為一代明君典範,李世民在歷史上的風評要好於楊廣。“能作大帝”隋煬帝經常“不幸”地成為反面教材,被“英明神武”的唐太宗比得一無是處。隋煬帝像個坑爹敗家的紈絝子弟,李世民像個品學兼優,舉止得體的好孩子。實質上,這兩個人都是富二代,他們相似之處,還真不是一般的多。

    楊廣二十歲平定陳朝,李世民十八歲隨父自晉陽起兵。兩人都是少年英才,弱冠之年就統領兵馬,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再者。兩人都不是儲君,楊廣趁父病重時矯詔登基,逼兄自裁,李世民弒兄屠弟,逼父禪位,都不是正途即位。

    如果說,貞觀年間的君正臣賢,如春風沉醉,百花齊放,那麼武德九年的“玄武門之變”就是一場被輕輕抹去的腥風血雨。“玄武門之變” 後,李世民剷草除根的狠辣手段,實不遜於楊廣。我不會很道學,指責李世民的不義,當時的形勢也容不得他猶豫不決,心慈手軟。皇位之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心腸太軟的人是不適合參與競爭的。“仁義”這塊金字招牌,是勝券在握後才好拿在手裡招搖過市,收買人心的。與楊廣相比,李世民最大的不同是,懂得剋制,以及對民力、民心有敬畏之心。居高位者,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為君者並不靠個人才華,有沒有詩才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知人善任,有剋制慾望的能力和廣博的胸襟。

    公元621年,李世民還是秦王的時候,就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大手筆一舉蒐羅了十八位當代一流的文人學士,成立了文學館,人稱“秦府十八學士”。這十八人各有所長,比如孔穎達是儒學大家,姚思廉是歷史學家。房玄齡,杜如晦是謀臣,擅長出謀劃策,從事治理國家等業務——這些人在李世民即位前後,所起的作用不小,箇中玄機,大家自己體味下。而且李世民身邊圍繞著一堆有事沒事給他找茬的小夥伴,比如,他興之所至學做了宮體詩(大概是主題不夠嚴肅,風格不夠雅正),叫虞世南和詩一首,虞世南就給他上書說,您不能這麼幹,您這大作一出,天下人紛紛效仿,以後要糾正這風氣就難了。李世民尷尬一笑,說,我跟你逗著玩的。趕緊又做了一篇詩歌,以述興亡,以正風氣。

    用“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來形容唐代隋正好,歷史總是潮汐往復。大唐盛世初開,風流人物輩出,正如這繁星漫天。

  • 11 # 月影清漣

    楊廣與李世民相比。

    看楊廣的政策表現,能力不次,眼光不次,手段不次,差的是性格。看楊廣一生做的事,文治武功相比與中國曆代皇帝,摸著良心說,他絕對能排上前15。拋去性格,他能與李世民相提並論。開鑿大運河,遷都改郡,三徵高麗,親征吐魯番。他的決定,哪一件沒在後世應驗?他好大喜功,他亂用民力,再加上土地吞併問題嚴重,造就了國滅。

    李世民,他的性格與楊廣很像,但他比楊廣有耐心,比楊廣能容人。因此也造就了大唐的開放與輝煌。雖然上位手段不正,但他的功績足夠洗刷他的罪孽了,千古一帝,當之無愧。眼界比李建成遠,早就意識到五姓七望的危害與土地兼併問題,雖然為能有效解決,但給予了很大的限制。

  • 12 # 漁耕樵讀

    題主看史書是不是隻看帝王家事,怎麼會想到李世民和楊廣差不多。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你就能看出來他們有本質的差別。

    在用人方面

    李世民和楊廣是都殺了哥哥,但是對待他哥哥的部下是怎樣的呢?李世民重用了魏徵。魏徵我們就不用多介紹了,他以諫聞名。而且還曾向李建成建議殺了李世民,但是李世民卻不計前嫌,重用魏徵。

    但是楊廣呢?他重用雲定興,雲定興何許人也?雲定興是太子楊勇的岳父。但是他卻是踏著幾個外孫的鮮血上位的。楊廣稱帝后,雲定興利用楊勇賞賜他女兒的財寶結交宇文述,宇文述對他說:“你知道你為什麼得不到重用嗎?因為你的幾個外孫還活著啊!”雲定興說:“那幾個沒用的東西,皇上應該殺了他們。”楊廣對他的態度很滿意,然後楊廣就殺掉了楊勇的八個兒子。

    魏徵屢次勸諫李世民應該體恤民力,雲定興卻為楊廣進獻精美的器具。魏徵幫助李世民開創了貞觀之治,雲定興逼楊廣的兒子禪位於王世充,因首倡之功被王世充封為太尉。

    在用兵方面

    兩人都曾三徵高麗,雖然都未成功,但是李世民卻是三次小勝,而隋煬帝三次大敗。我們看一下兩個人東征高麗的戰果。

    李世民

    第一次東征高麗:貞觀十九年四月,唐軍破建安城殺數千人,後又破蓋牟城,置蓋州。五月攻佔痞沙城,至遼東城。高麗四萬援軍被李世民親自帶兵擊敗,殺敵一萬,城破俘虜四萬,其地被置為遼州。六月,繼功白巖城,白巖城投降,置巖州。

    及至六月二十日,唐軍進至安世城,高麗、靺鞨兵15萬來援。太宗誘敵於安世城東南,李績率1.5萬人結陣於西嶺,長孫無忌率1萬人埋伏敵後,太宗率4000人結陣於北面高山。

    李世民用三萬人圍攻高麗15萬大軍,殺敵2萬,俘虜3.6萬。後因天氣寒冷,糧草將盡班師回朝。

    第二次東征:李世民聽從群臣建議,只派偏師襲擾。意在耽誤高麗農時,數年間高麗便會因為農田荒廢,引發饑荒而土崩瓦解。

    所以這次李世民僅派牛進達,率1萬人自萊州而入,李績率3000人自新城而入。李績攻佔羅郭城,牛進達攻佔石城和積利城。高麗王遣子謝罪。

    第三次沒有實施,李世民就死了。但是李治繼承了李世民的方針,襲擾高麗,公元668年,一舉平定高麗,把高麗納入唐朝版圖。

    但是我們再看楊廣的三次東征,三次大敗而歸,時人感嘆:“隋人望子而哭者,遍於郊野。”楊廣只留下一首詩:“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丟下這個爛攤子就跑到了揚州去了,再也沒有能回來。

    如果你認為楊廣和李世民做的一樣,那就錯了,李世民第一次東征本質上是和楊廣做的一樣。雖然他比楊廣能打,但是畢竟沒有完成他的目標。但是後來李世民能聽取群臣的意見,改變自己的策略,楊廣呢?三次都是大軍傾巢出動。所以兩個人實在有很大的區別。我們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錢鍾書的諷刺思想在《圍城》中是如何體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