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州牧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想這段話用在習字上,還是比較貼切的。

    從小學習書法的法度,到了三十基本掌握。四十歲知道用功的方向,什麼醜書,亂書都迷惑不了。五十就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六十歲別人說什麼都不重要了,欣然走著自己的書法之路。七十歲寫字隨心所欲,不失法度,看似無法,卻處處有法。

    這是我對“有法,但無定法”的理解。

  • 2 # 水清石出05

    法無定法是個哲學層面的問題,普羅大眾,放之四海。單從書法的法講,應該是有法,有定法的,無法不成法成醜書。無定法是個更高的層次8,達不到,就是出貼

  • 3 # 子衿書法

    書法的法則分為章法與用筆。章法包括佈局和結字。用筆則從人的姿態,執筆方式、用紙習慣、墨的枯潤應用和最核心的筆法。

    每一個部分都有一定的規矩。就姿態來說,要求以坐姿,腰背挺直來寫。這樣的姿勢可以保護身體不會因長期的書寫而改變脊骨變形。但是很容易疲勞。也有人認為應該站立而寫。不管站或坐,都是人的常態。都屬正法。這個就叫有法,而無定法。而若有人認為這個不算能耐,我要倒立著寫。就是非法。

    再說筆法。筆法共有:折、頓、蹲、挫、駐、搶、轉、提、尖、搭、衄等十一種筆法。每個筆畫都由不同的筆法組成完成。而在組合的過程中,則會因人的喜好而應用不同。你喜歡重,我喜歡輕,他喜歡不輕也不重………而輕重的用筆方法不同,此為有法,而無定法。

    不再贅述,法都有在前人先賢那裡放著,取法過來,怎樣應用,則在於你自己。亦步亦趨的在外形上照著他人的寫,此為死法。為法所困,是為書奴。

    而不尊法者,以猙獰狂猂的面目示人,此為匪也。

  • 4 # 薪火之路傳薪火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蘇軾)

    書法者,書正氣,法天道。(自悟)

    書法有法,亦無定法。法者,準繩也,也可理解為自然規律。

    或許可以這麼理解,對於初學者來講是有法,這個“法”,更多的是書寫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入門之道,涵蓋字法,筆法,墨法,章法。認真臨摹學習前人留下的碑帖和經驗,供我們參考,在其中理解,體會書寫的方法和道理。

    對於更高層次的書者而言,可以說無定法,這個“法”,更多的是心法,即字外功,師造化,寫心性,知天命,合天道。

    總之,書法本身就是一個由技術到藝術,再到歸於自然心性的過程。是生命靈性的律動,是心靈之花的外化,是自性靈魂的顯現。

    丁酉暮秋,老安。僅供參考。

    《石蒼舒醉墨堂》(宋/蘇軾)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怳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

    君於此藝亦云至,堆牆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鍾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憂。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附錄:漢字文化——法

    法,造字本義:人類從水、鹿等自然中領悟並踐行的生存之道,即暗合宇宙萬物的本質精神、天人合一、順其自然的最高行事準則。

    餘以為,臨、品、悟、通,此學書四要也。

    (個人體會)

  • 5 # 王志良47

    回答這個問題很難,大多數學書法的人都是眼高手低,對法的理解也是各不相同,層次高低參差不齊。即便是評介古人,也是喜好理解很不同,甚至大相徑庭。從教小朋友寫字的過程中體會到,寫字其中有道家的道理,毛筆字是從一點開始寫的,寫好點是寫好所有其它筆劃的基礎。這就是道生一,從點開始到橫,豎,撇,捺……是一生二,二生三。再到結體,再到園方筆的轉換,瘦肥,勁媚以至字形風格的多樣。那麼法體現在哪裡呢,還是筆劃。最後不過就是個人的面孔,而筆劃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法。

  • 6 # 落月灣中垂釣客

    謝謝邀請!對於有人說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應如何理解?我的理解與看法是:世間萬事萬物,生老病死皆有規律可循!書法有法指的是書法也有規律可循丶書法也遵循一定的法則!譬如眾多書論中常說的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等!既然書法有法,那我們學習書法進行書法創作,那就必須深諳書法之法丶領悟書法之法丶遵循與應用書法之法!傳承與創新書法之法! 書法有法“但無定法”指的應該是:書法作為一門藝術,藝無止境,書法規律對於每一位書家來說是相同的是相通的,但對於書法規律與書法法則的領悟與應用卻是因人而異千差萬別的!所謂“應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就象兵家用兵,兵法相同然將帥不同,亦如圍棋弈者紋枰對弈之棋理相同但弈者不同,因而所致“千古無同局”!書法的學習領悟與及書法作品的創作亦是如此!即是要師古而不泥古,在書法創作中書家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墨守成規,能夠隨機應變丶審時度勢丶靈活創新,充分閃現書家自己的“思想火花丶智慧火花丶創新火花”!

  • 7 # 舊地遠方

    1、書法是怎麼出現和發展起來的?以前有一個泛政治化的說法,叫做在勞動人民的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就像結繩記事 一樣,“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書法起源於塗抹和刻畫,繼而實現傳遞資訊,表達思想,是具有實用價值的工具。從甲骨文、金文、秦篆、漢隸、魏碑、行草、唐楷這樣幾千年的演變下來,才成為具有審美價值的所謂“書法”。成為書法就有規律了,這些規律既融合了人們的書寫習慣,也包含了書寫者的興趣追求,於是,便開始有人將這些規律變為規則法則來規範後來者,也就是所謂的書法“有法”。

    2、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書法都是以寫字的狀態存在的,實用價值大於審美價值。只是到了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電腦網路時代,鍵盤基本替代了寫字,書法的審美價值,變得突出起來。現今幾乎沒什麼人會用宣紙毛筆來通訊或者寫總結什麼的。書法成為純粹的藝術,就必然更突出趣味、審美變化之類的因素。其實縱觀幾千年來書法的發展歷程,也都是在不斷繼承和創新的,一個是社會歷史是在不斷髮展變化,書法必然是跟隨著作適應性的變化,比如章草就是隸書的快寫,因為隸書太慢了,不滿足當時速度要求了,再後來小草大草什麼的,每一種書體的出現,都是對“定法”的突破,如果不突破創新,書法早就死掉了。可以說“無定法”本身就是“法”。

    3、書法的發展是“漸變”而不是“突變”,繼承很重要,繼承就是守法,充分尊重前人發現創造的規律,充分“臨古”,在此基礎上“鑄新”,留下時代的痕跡。有一句話叫做“大浪淘沙”,相信每個時代創造出的好的質素,必然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在書法藝術中,並被後人繼承光大。

  • 8 # 逸廬書韻

    所謂的“法”無非就是前人寫字的規範,這其中尤以“筆法”最為神秘,也最為重要,不然鍾繇也用不著吐血甚至盜墓去得到蔡伯喈的筆法;不然顏真卿也用不著反覆遠途拜訪張旭請教筆法,並寫成《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因為筆法猶如武林秘笈,得筆法才能得書法的“真”。但是隨者書法的普及以及工具的改進,如紙的改良,傢俱的增高,尤其是執筆方式的變化等,原來的筆法就未必適應這些新的變化,筆法越來越豐富也就不奇怪了。還有,不同書體有不同的筆法,不同風格有不同的筆法,小字有小字的筆法,大字有大字的筆法,用歐體的筆法肯定寫不出顏真卿,用懷素的草書筆法肯定寫不出黃庭堅,用二王的筆法肯定也寫不徐渭。所以說“法”只是特定的法,一“法″解決不了所有問題,是謂“無定法”。

  • 9 # 茂林品墨

    書法“有法”體現在字的形質,“但無定法”則體現在字的筆畫使轉。寫字和書法的區別在於:寫字僅僅是形質的表現,而書法不僅具有形質,還必須富有情性。

    附圖是一位書法教育的名言,他培養了不少人才。誰能知道他叫什麼名?

  • 10 # 睛雪山堂

    書法書法一定有法度。法與度又是兩個概念。法是死的,度又是活的,就看你怎麼樣在守法的前提下怎樣靈活地變通。

    法,是書法藝術的的基本大法。筆、字、章三法不能違章,不能胡來!篆書有其法則,隸書有法則,……這些法則有其政府的強制性,也有約定俗成!度乃是遊離於法之外的藝術發揮,或者說是書寫的藝術表現!比如,允許某個字小一點,正一點,歪一點等等。總之就是藝術誇張的程度!

    有些人最容易誤解草書。草書不就是了了草草嗎?是的,了草是外型,而法度不逾越!比如正確的“正”字,草書法規定了這樣寫而你偏要那樣字,那是要被X掉的!

    當然書法雖然說是有法,但是不能死手不變!比如說執筆的方法就有好幾種。而用筆(鋒)的方法卻是千古不易的一一(提、按、頓、挫、滑、遲、澀)!

  • 11 # 快意詩畫

    學書多年,根據自已所悟,總結一下。

    有法是指初學者學書要臨帖,要忠實原帖,點取法古人,切勿自創,隨心所欲,必入歧路。即要入帖,才算略窺書法門徑。

    法無定法,是指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瞭解了書法的基本規則,熟練掌握了書法的筆法和結構,入帖了,需要有突破,有創新。那就要廣臨百家名帖,吸收消化,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即出帖。出帖的書者即成長為真正的書法家,即可揮灑自如,信手拈來,萬法歸綜,法無定法,大功告成。

    這是書法的至高境界,人書俱老,很多人窮其一生也難以企及。

  • 12 # 狂喜淡墨a

    書有法,又有無定法之論,難得。

    初學書法,實際就是學書寫的規律,規與律通俗講為書寫的技法,方法,固有性與隨意性,即乃定法與活法,書寫達及一定的水準,創作過程也具一定的個性特徵,在普遍性書寫法度之內,又有自己的創造之法,這也乃書法的普遍性之古法,也有自己書寫的特殊性。

    吸取眾家之法度,為己之致用技法,這屬於從繼承而來,臻熟後,在自己追尋法技的基礎上再創造,成為已有之魅力之風格。自古以來,都是走的這樣書路,求變,求創新,經過了幾千年,書法才有了今天燦爛多姿書法景象。

    魏晉書法的演變,由魏楷至晉楷,行書的流變,今草的轉變,都是由定法之礎,而由書家無定法之創造,使得書法不斷的發展出新。古云:納古出新,是謂大道。也是藝術發展之道。

    縱觀書法史,都是貫穿著繼續接連,與創新之意法,只所以有大成書者,皆對書法的創新之法,有著大的貢獻,鍾繇,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米芾,黃庭堅,趙孟頫,魏徵明,王鐸,董其昌,康有為,等等,這些大書家都形成了不同的書寫之技法,形成了不同的書之風神。

    由此,可見法無定法,是謂創新之舉,但須在古人之法基礎上,有創造。不是割裂開古之規律而創。如此則違背中華民族漢字特有的欣賞規律。

  • 13 # 嶺南孤客

    還是以《學書之路》中的有關段落做答。

    書法,顧名思義,書而有法,筆落紙上,即入“法”中,動靜皆含法。(這個法是講基本規則,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

    書肇於自然,貴在天趣。氣韻以無意為上,張長史的折釵股,顏太師之屋漏痕,王右軍的錐畫沙、印印泥,懷素之風鳥出林,驚蛇入草。(這是講得規矩後的正變巧拙,創造自我。若定法,那幾千年來只有一種書法作品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錢人越來越有錢,而窮人卻越來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