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衫素人
-
2 # 我是壞人乙
應該是關勝,呼廷灼,大至相當於今天的少將軍長。而秦明最多也就一大校司令。還有那個推薦關勝的宣贊,此人能在太師的面前有話語權,要知道宋朝武將的地位,能在太師面前提出建議而被採納。可見此人地位不低,至少應該相當於今天的少將參謀長。可能高於關、呼。
-
3 # 兩江總督
耐心把這篇帖子看完,就不會再瞎爭論108將誰高誰低了。
首先講述三點宋代背景知識:
一、官制改革:
宋徽宗的父親宋神宗推行的變法是北宋政制的分水嶺,許多官名、職事在改制前後差異明顯,如廢除原來前期的三司、審官院等,權力重歸六部,官職與差遣分離現象由此趨於統一,徽宗時又進一步作了部分改變,必須注意北宋前期與後期官制的不同,許多人有誤會,水滸的故事發背景為徽宗初期、王安石變法之後,因此108將的官制按北宋後期標準。
二、官階與品秩:
所謂“七品芝麻官”是後世人的誤解,其實宋代的七品並非小官,縣令不過從八品,武官五品已極高(三衙最高長官的馬、步軍都指揮使不過正五品)。元豐改制後,採用寄祿官階對應品秩,即某一品中再分數階,官員的資序、俸祿取決於官階而不一定是官職。徽宗政和時,自從一品至從九品(正一品為三公、王等加官)文官階從“開府儀同三司”到“迪功郎”為三十七階,武官階從“太尉”到“下班祗應”為五十二階,沿用改制前的通稱,武官從九品到從八品稱“小使臣”(級別),正八品為“大使臣”,統稱“三班使臣”。從七品為“諸司副使”、“橫行副使”,正七品為“諸司正使”.正六品到正五品為“橫行正使”,橫行又稱橫班,正使的官階為“大夫”,副使、使臣為“郎”,官階高階的“太尉”、“節度使”、“團練使”等虛銜後面專講。
三、軍制改革:
神宗時進行軍事改革,宋初舊制軍隊的編制為廂、軍、指揮(營)、都四級,而推行將兵法、結隊法後演變為軍、將、部、隊四級,兩者實際編制已不對應,禁軍改分系將、不繫將,系將禁軍兩套編制並存,而不繫將禁兵、廂兵(雜役)、弓手/土兵(公安)及部分鄉兵(民兵)沿襲舊編制,按舊制,都一級副長官以上稱“將校”,為軍官,以下的軍吏稱“節級”。
小說中出現的職位:
一、教頭-存在
教頭宋初便有,即軍中的武術教練,由武藝出眾的軍吏充任,教頭的普及是神宗大行教閱,加強軍事訓練的結果。除教頭外,還有都教頭、指使、訓練官等,教頭與都教頭均為無品的軍吏,指使在軍吏與小使臣級軍官上下,訓練官則為大使臣以上軍官。由此可知“教頭”乃最低一級的教練,無非是舊軍制都以下十將、將虞侯,新軍制隊之引戰、旗頭一類的節級,甚卑微。
在宋代,官與吏有著根本的身份性差別,軍官稱“員”,軍吏稱“人”,軍官升遷稱“轉官”,而軍吏只能稱“轉資”。
教頭人數亦頗多,如元豐二年集教開封一地的大保長,就用禁軍教頭二百七十人。禁軍在宋代也非指中央軍甚至禁衛軍,而指從事軍事訓練的戰鬥部隊,分佈全國各地,廂軍則漸演變為脫離軍事訓練的雜役兵,兩者已失去“禁”、“廂”的原意,所謂“八十萬禁軍”是指仁宗時全國八十萬戰鬥部隊,並無特別,徽宗時只有四五十萬。
《水滸》無疑拔高了宋代教頭的實際地位,才有人可笑的稱其為“中校副團級”,教頭頂多相當於排級士官,相比林沖,金槍將徐寧的禁衛班直教頭含金量頗高,“帶御器械”,可能已入三班使臣。
二、提轄-虛構
據《宋史•職官志》記載,“崇寧中期,復置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之職,但皆由守臣兼之,掌按練軍旅,督捕盜賊,以清境內”。因此有人認為《水滸》中的“提轄”就是“提轄兵甲”,且武官擔任,甚至是“排長”。
非常錯誤!“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長官,他們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經略/安撫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軍事長官——路總管(部署)、路分鈐轄、州鈐轄及部分路分監押、州監押,武官任副職。資深者稱“都”,即“都監”(都監押)的由來,所謂“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便是他們的此類兼職,如果“提轄”是指“提轄兵甲”,那便不是低階武官,而由路、州兩級的文長官兼任,等同於總管、鈐轄、監押一類。
而魯達這類低階軍官擔任的“提轄”,以及梁中書隨便就能提拔的“提轄”只能是編造的軍職,既然子虛烏有,又怎會有對應的現代軍職與軍銜?宋代確有提轄官,但為事務官,非軍官,小說應是受宋、元話本所現提轄官的影響。
像魯達這樣的小軍官,大抵也就是從九品末級的小使臣,與林沖不會相去太遠,而同為“提轄”的孫立、索超則貌似指揮使(一指揮五百人)一類的軍官,八品的大小使臣,書中“指揮使”則為誤用,後面再講。
此外魯達還說曾擔任的關西五路廉訪使之職,”廉訪使”是指走馬承受,徽宗政和時改稱廉訪使,南宋初罷廢,走馬承受隸屬路經略/安撫司,改廉訪使後不隸,所任者為八九品的三班使臣或內侍宦官,雖名義上品級底下,實際為監視帥司所設的耳目監軍,非朝廷親信耳目者,不經皇帝本人或樞密院不得除授,所任武官亦多為蔭補的功臣子弟,所以廉訪使/走馬承受雖多屬魯達一類的低階武官充任,但非他所能當上,否則他就不是普通軍官那麼簡單。另外還有人稱廉訪使是指經略使(小種經略相公),更是對原文的曲解。
三、制使-虛構
《唐律•釋文》雲“天子所使,謂制使”,因而“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種稱呼,押運花石綱的小官也可視作為皇帝辦事的人,算作臨時的差遣,但並非官職。“制使”或許是制置使(比安撫使還高的封疆大吏)之省稱(所以楊志絕逼不可能是這個制使),但未有“制使”這個軍職,應屬編造。
有人說按梁中書教閱次序,制使在團練使與統領使之間,殊不知《水滸》中團練使與統領使也是亂用。“團練使”(與“團練”是兩回事)確有其名,到宋代儘管已非實職,但也從五品的高階官階,皇帝一般會賜予品階對應的官員做榮譽補貼。
《水滸》中錯把宋代的武官虛銜當作唐代的實職,而“統領使”可能是指統領,行將兵法後的實職差遣,為統制之副,高階指揮官,在北宋相當於副軍長或兵團副司令員,若“制使”真高於統領,任者接近橫行一級的“團練使”軍銜,怎可能只有“中校副團級”?事實上,都監若領系將禁兵,一般擔任將或副將,七品諸司使左右,統領屬下,而在小說裡,都監、指揮使高於團練使,高於“統領使”,大小顛倒,更有制使,正、副牌軍之類不存在的軍職。
楊志這樣押解花石綱的低階武官,按當時慣例,最多八九品的三班使臣,大約相當於連級到營級軍官。
四、知寨-無此官職
但或可視作巡檢、寨巡檢的別稱,清風寨的“寨”無疑是指巡檢司寨而不是集鎮,所以“知寨”不是鎮長,而實為巡檢。
巡檢司為縣派駐鄉鎮關卡要地的公安機關,清風寨應為設在清風鎮的巡檢司,宋代縣級治安分隸縣尉、巡檢,兩者平級。縣尉從九品,巡檢使臣充任,地位相當。
縣尉治縣城,而鄉里則歸巡檢,可以一縣數寨,也可數縣一寨,縣尉司所轄治安人員稱弓手,巡檢司所轄稱土兵,《水滸》裡也有所反映。弓手為僱傭,土兵為招募,哲宗以後,都用當地人員,不算軍人(禁、廂兵),也非民兵(鄉兵),而是專職的公安人員,隸屬路級提點刑獄司(類似省公安廳),巡檢司寨一般數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採用都一級編制,類似現今連級,個別大的也有五六百人,(電視劇裡“知寨府”的匾額應為“XX巡檢司”或“XX巡檢寨”。
關勝的“蒲東巡檢司”按理也在此類,但看其官位不低,應該是誤用,他這個“巡檢”應當指兵馬巡檢、鈐轄、監押一類的官職,與花榮這般的巡檢不同。
五、都頭-存在
是宋代舊軍制,廂、軍、指揮、都四級編制的最末一級,元額一百人,都的領兵官馬軍為軍使、副兵馬使,步軍為都頭、副都頭。除禁、廂軍外,土兵也採用都的編制,而弓手按縣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於都,頭領為十將或將虞侯之類的節級。
武松、朱仝、雷橫都是縣尉司弓手(警員)的所謂都頭,與禁、廂軍不同,地位也更低,而朱仝、雷橫只分別帶著幾十人,其實只是節級,並非都頭。且宋代沒有馬兵弓手、步兵弓手的分別,這是金、元的制度,宋代有“馬軍”稱謂者,必為禁、廂軍(宋代缺馬,馬軍也未必有馬,但是一種身份)。按理縣尉司轄弓手,巡檢司轄土兵,而書中縣尉司既轄弓手又轄土兵,似乎不妥。
花榮作為副巡檢(副知寨)應為從九品左右,高於武松、朱仝、雷橫之類不入品的節級。
六、虞侯-存在
虞侯乃節級類無品的小軍吏,很低微。
宋舊軍制副都頭之下是十將,十將之下才是虞侯,小而又小,因此陸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是有人說的相當於“少校營級”,無非是殿前都指揮使司(殿帥府)的一個小辦事員,雖然低微,但因其在高俅身邊辦事,與之相熟而受信用。也正因為是卑微的小吏,所以才會與高衙內廝混,並與同樣節級級別的充任教頭的軍吏林沖交好。
另外,“虞侯”與“都虞侯”切不可混淆,都虞侯是三衙及各軍的次副長官,三衙的都虞侯往下是某某軍各長官,再往下是廂、軍、指揮、都各長官,再然後是十將,再再然後才是虞侯,殿前司的都虞侯與虞侯雖然只差一個“都”字,級別差距十萬八千里。
七、都監、總管-存在
“都監”乃“都監押”的省稱,監押之資深者地位更高但職事相同,宋代各地軍事長官路有總管(部署),路分鈐轄、監押,州有州鈐轄、監押,或兵馬巡檢、提舉兵馬、提轄兵甲之類別名,州以下某些地方尤其邊地,縣、鎮、關、堡、寨等屯兵處亦有監押,一般由當地文職長官主管掌印,總管、鈐轄文官兼任,監押多為武官專任,資深者均稱“都”,管轄本地錢糧、禁軍、廂軍以及屯駐禁軍(邊地),此外,本地若有駐泊禁軍(不帶家眷的更戍軍)則另置駐泊監押/都監,神宗行將兵法後,本處監押若兼將者,亦領將兵,否則只領本地不繫將禁兵與廂兵。
由此可知,所謂“都監”職權大小差別甚大,大到分管一路,小到一堡一寨,大州的兼將都監所轄可能近萬人,而小州的都監可能只領千把人(禁、廂兵各幾百),大者可達正六品的橫行,小者或許只是從七品的諸司副使。所以沒有固定的現今軍職、軍銜可以對應,有人稱州都監相當於“副師級軍分割槽副司令員”實為妄言誤用,總管或都總管(原稱“部署”,避英宗“曙”諱改)乃一路軍事長官,《水滸》中的大名府、青州都是路治望郡,大名更兼北京,當地知府、知州兼路安撫使並馬步軍總管(按《宋史•職官志》青州為兵馬巡檢),武職領兵官當為副總管,而非都監(如大名李成、聞達),總管也不可能只管本州兵馬,而秦明這般的武官怎麼看也不是路副總管一類的地方軍事大員(類似軍區司令員)。
書中州多有指揮司,領兵官多有指揮使,這恐怕是明代衛所制度的反映,府州或設衛或設所,衛之長官即為指揮使,轄五千餘人,所謂“州指揮司”也許對映明代衛之指揮司,或參仿行省之都指揮使司,而宋代一指揮元額不過五百人,指揮使為中下級軍官,州一級的軍事機關實為州監押司或州鈐轄司。
八、統制、都統制-誤用
“統制”乃行將兵法後出現的臨時差遣,即統領若干將執行軍事行動的指揮官,後漸成為固定官職,為一軍之長。北宋統制地位甚高,率萬至數萬人,往往是一路的統兵官(如陝西各路經略司的統制)或出征行營的一軍統帥,常為路軍事長官所任,非用兵處不設。據職事大小,重者大約橫行一級的高階武官才可擔任,南宋前期下降到北宋“將”的等級,將則相當於北宋的部將,南宋後期進一步下降,《水滸》可能受了宋末情形的影響,所以秦明這樣的軍官也稱為“統制”,而事實上在北宋,秦明這樣的將官多半隻相當於青州系將禁兵的將,轄五六千人,可能在正七品諸司正使大小,地位已高。
都統制也是一樣的情形,北宋後期的都統制類似宋初之都部署、金之都元帥,乃行營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大軍出征常分數軍,每軍置一統制,統轄各軍的便是都統制,為總司令,非“統制”中的資深者不能擔任,南宋前期雖然地位下降,仍是一方鎮帥(如御前諸軍都統制),到後期因濫授而地位大大下降。《水滸》最後宋江諸人受封,動不動就是某州都統制,也許是受南宋末的影響,並非徽宗時的情形,呼延灼的所謂“都統制”可能是指資深的“統制”,職事同秦明,但地位更高。
九、團練使、節度使-誤用
之前說過,宋代的“團練使”是武官虛銜而非職事,更不在當地,正任為從五品官階,資序高於“刺史”(武官階,非知州),低於“防禦使”,屬於從五品武官的榮譽貼職,由遙郡升正任稱落階,即去掉之前低於從五品的官階名,而升正式的從五品團練使官階,故“團練使”不是職務,“刺史”以上已是武官高階(類似今之將級軍銜),三衙都虞侯不過從五品,馬、步二司的都指揮使不過正五品。
而《水滸》中的“團練使”卻變成韓滔、彭玘之流率千餘人的中下級軍職。陳、潁二州乃節度州(沿襲五代),軍額分別為鎮安、順昌,即便武官領銜,也亦作鎮安軍、順昌軍節度使或承宣使,無陳州、潁州團練使,更不會在陳、潁二州當地任職,(節度使、承宣使軍額與州一級行政區劃“軍”,如無為軍等,又是兩回事。)
節度使在唐、五代時期為藩鎮最高長官,權勢滔天、地位極高,到宋代同“團練使”等均淪為虛銜,但武官建節仍是極高榮譽,至少相當於現在美國的五星上將銜,一朝之中不過數人,也不會似《水滸》中十節度使的實差,而且那些所謂“河南河北”、“上黨太原”之類的節度使更無軍額(XX軍節度使),所涉地名“江夏零陵”、“琅琊彭城”之類亦非宋時,總之是胡編亂造,只是小說。
十、殿帥、太尉-存在
“殿帥”是殿前都指揮使的尊稱,如同侍衛馬軍都指揮使稱“馬帥”,侍衛步軍都指揮使稱“步帥”。
殿前都指揮使司俗稱殿帥府,與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司、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為北宋最高管軍機關(南宋不同),類似唐十六衛、明五軍都督府,即現今的三軍司令部。
殿前司並非如有人稱的等同於國防部,樞密院才類似國防部,宋代樞密院奪兵部之權,兵部反而被閒置一邊,只從事一些輔助工作,若稱“軍委”,則應是樞密院長加三省宰執並皇帝本人,徽宗政和時,規定三衙長官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揮使為從二品,且資序在節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稱“太尉”。
誤用:
“太尉”為政和時所定武選五十二階的最高階,正二品,並非“三公”之屬(三師為三公),亦非實職,當時太尉階武官不尊稱“太尉”,而稱“兩府”,“太尉”則是高階武官及樞密院文長官的通泛尊稱,所以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之類未必均為太尉階。總之“太尉”既可指官階,亦可為尊稱,但不是職務。實為太尉者,並不尊稱“太尉”,更不可能門前掛塊“太尉府”的匾額。
十一、押司、保正-存在
押司為縣主簿(從九品)以下無品的吏員,另有司事、貼司等,但無“令史”,令史在宋代為京官,乃三省、樞密院諸司諸房的文員,雖實際擔任吏的職事,但所處機要,仍為從八品的官,與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現令史,可能是元代的情形。
“保正”則是熙寧變法行保甲法的產物,五戶為小保、二十五戶為大保、二百五十戶為都保,分設大、小保長、都保正,富戶充.晁蓋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戶的都保正,類似村長或鄉長(依據戶口),並負責管理本地的鄉兵(民兵)訓練、上番並教閱,既非官也非吏,與現今不同。
書中多次出現的“里正”則為誤用,北宋前期有里正,金、元亦有里正,但北宋後期罷廢.所以所謂“里正”乃元代制度,書中的“社長”同樣如此。
十二、節級、管營-存在
如前所述,軍官稱“將校”,軍吏稱“節級”,軍兵稱“長行”,舊軍制都一級馬軍副兵馬使、步軍副都頭以下十將、將虞侯、承局、押官等統稱“節級”,《水滸》中常出現的押牢節級一類,如戴宗、蔡福、蔡慶等人便是此等無品的吏員,書中常把節級與虞侯、承局、押官等放在一起,實則前者為通稱,後者為具名。
虛構:牢城營正稱牢城指揮,隸屬廂軍,長官為指揮使,非“管營”。
十三、 觀察、團練-存在
“觀察”、“團練”與“觀察使”、“團練使”不可混淆,後者乃高階武官的軍階,“觀察使”為正五品,“團練使”為從五品,而節度、觀察、防禦、團練等只是從八品的府州地方上無職事的閒官,如同正九品的別駕、長史、司馬等,都是唐代的實職,到宋代成為安置閒官的名目。張團練便是此類,蘇軾也曾貶為黃州團練。
十四、知府、通判-誤用
宋代行政區劃分路、州、縣三級,州一級為府、州、軍、監,府為大州要地,府之長官稱“知府”(京府稱尹),州之長官稱“知州”,為“權知某府/州軍州事”省稱,無固定官階對應(從五品的“各州刺史”為武官階,與之無關),通常五六品上下,高官請郡出任則稱“判”,知府、知州不可通稱,所以濟州、青州等州的長官只能稱知州,不能稱知府.《水滸》中統稱作知府是明代的反映,書中一些常見府、州地名,如東昌、高唐之類,為元、明時所有,不一而足。
“郡”則為唐以前行政區劃,存在,通判即“通判某府/州”,府、州長官之副貳,凡公文長官必與連署,約從七品到從八品上下,以小制大實為監州,一州第二把手,地位不低,權勢甚大,軍、監則較小。
十五、經略-存在
安撫司或經略司乃路級帥司,一路軍事為主,軍民兼管的機構,(安撫、轉運、提刑司路區劃均不同,政和二十四路指轉運司路)長官為安撫使、經略使或經略安撫使,一般文官充任,凡加“經略”均為用兵處,所以一州不會有安撫使,“楚州安撫使”、“廬州安撫使”之類為編造,而安撫使、經略使按例兼所置路之首府的知府或知州,涇原路經略使必兼知渭州,所以不可能出現書中渭州知州(“知府”)去拜見經略使的情景。
十六、中書-虛構
宋代大名府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必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傑應稱“梁留守”而非“中書”。
既無“中書”這樣的官職,亦無這樣的稱謂,所謂“中書”可能是受元代行中書省名稱的影響而編造,《水滸》中亦多述及“中書省”為朝廷中樞,這是元代制度,宋代門下、尚書二省並未罷廢,自元豐改制,北宋後期三省恢復唐代“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執行”之制分立執事,當時稱“朝廷”者,必謂三省、樞密院,而非中書省。
十七、太師-存在
太師為宋代“太師、太傅、太保”三師(徽宗始改稱三公)之首,正一品的虛銜加官,位極人臣。元豐改制後三省分立,首相為“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同南宋之左丞相),次相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同右丞相).而政和時,蔡京請改左相為“太宰”、右相為“少宰”,自以“太師”兼總三省事,號“公相”,凌駕於宰執之上.“太師”便短暫地成為類似最高官職。
-
4 # 海水大碗an
謝邀請,《水滸傳》中好漢的丰采,自從小耳聞目睹人們評論解說裡面,瞭解到的都是武藝經歷、愛恨情仇、忠心義氣、軒昂氣質等等。現在要回答的卻是誰的官位高一些?的確有點超乎認識之外。可能是國家和平人民安居樂業的緣故吧,細想想,頗覺有些欣慰。承平日久的社會,人們觀察問題的角度看問題的方式的確與以往不同,好壞不論,總還會是現在現象的一面。
言歸正傳,論官職尤其是古代宋時期,文官制度為主的時代,說文官職位比同級別的武官高半級也可以說得過去。梁山泊好漢中文官很少,大多是地方中下級別甚至基層職員的官員。唯一一個高級別的好漢就頗有些鶴立雞群的感覺了,他就是,小旋風柴進。雖然柴進賦閒在家沒有實權,但是人家級別高哦,國家級領導人的後代,記得是有爵位在身上,說是相當於英美等國家貴族議會上議會參議會議員應該不存在疑問吧?論起官位,應該是省部級待遇的可能,天貴星小旋風柴進,一個貴字可以充分說明。盧俊義不過是下議會眾議會議員而已。
文官中無人出其右,武將中有沒有可以媲美的呢?論起官職,武將中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等人似乎有得一提。林沖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可能類似於現代軍事院校教授級別了,大刀雙鞭霹靂火的官位級別應該是師級以下。雖然後面國家軍委副主席級別的童貫親自壓陣討伐過水泊梁山,但是前期攻打水泊梁山的軍隊規模都不是太高,應該說師級少將級別是符合的。按照宋時期文官本位的習慣,相當於縣長級別。
-
5 # 唐哥說卡
上梁山前的官位應該是他最高了——呼延灼。
他之前的官職是汝寧郡都統制.由於宋代分道郡區縣,也就是所謂汝寧郡是次於道的行政區域.道是省郡是市,那麼和關勝的那個蒲東地區有什麼區別呢?
郡相當於地級市,區相當於縣級市.也就是說,呼延灼相當於小軍區的司令員(不是大軍區),也就是軍級幹部.因此,論官階他算是最高了.
祖籍幷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將”之第四員。梁山受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勳。班師回朝後,呼延灼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後來率領大軍,打敗了金兀朮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呼延灼陣亡。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百
-
6 # 半五近三
其實在上梁山之前,官位最高的,不是關勝、呼延灼,更不是落魄的皇族柴進,反而是一個後期在梁山時常被讀者遺忘的徐寧。
徐寧上梁山之前,是御前金槍班教頭(這一職位是世襲),相當於皇帝的貼身保安。祖傳鉤鐮槍法,和雁翎盔甲。更兼著自己有一身過人的武藝。
後來呼延灼用連環馬征討梁山,梁山無計可破。這時,坑隊友的打鐵湯隆出現了,湯隆對宋江說,我有以厲害的表哥徐寧,他祖傳的鉤鐮槍可以破得此陣。
小可是祖代打造軍器為生。先父因此藝上遭際老種經略相公,得做延安知寨。先朝曾用這連環甲馬取勝。欲破此陣時,須用鉤鐮槍可破。湯隆祖傳已有畫樣在此,若要打造,便可下手。湯隆雖是會打,卻不會使,若要會使的人,只除非是我那個姑舅哥哥。會使這鉤鐮槍法,只有他一個教頭。他家祖傳習學,不教外人。或是馬上,或是步行,都是法則;端的使動,神出鬼沒!說言未了,林沖問道:莫不是見做金槍班教師徐寧?湯隆應道:正是此人。林沖道:你不說起,我也忘了。這徐寧的金槍法,鉤鐮槍法,端的是天下獨步。在京師時與我相會,較量武藝,彼此相敬相愛;湯隆說自己的表哥厲害,接著林沖也對於徐寧有了高度的認可。能與林沖較量武藝的,自然不是凡人。林沖在武藝上最佩服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徐寧,另一個就是魯智深。
於是,吳用出計策將徐寧騙上山來,徐寧將不傳外人的鉤鐮槍法教授給了梁山人馬:
但凡馬上使這般軍器,就腰胯裡做步上來,上中七路,三鉤四撥,一搠一分,共使九個變法。若是步行使這鉤鐮槍,亦最得用。先使人步四撥,盪開門戶;十二步一變;十六步大轉臼。分鉤鐮搠繳二十四步,挪上攢下,鉤東撥西;三十六步,渾身蓋護,奪硬鬥強。此是鉤鐮槍正法。但是徐寧在梁山的地位其實還是有點屈才的,位列第十八位,擔任馬軍八驃騎兼先鋒使。個人認為徐寧可以替換一下花榮,位列馬軍五虎將。
後在徵方臘時中了毒箭陣亡。
回覆列表
毫無疑問,是大刀關勝,霹靂火秦明,雙鞭呼延灼。並且三人均是梁山五虎上將。
大刀關勝
中文名:關勝
綽號:大刀關勝
祖籍: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
官職:蒲東巡檢——領兵指揮使——梁山馬軍五虎將
善使兵器:青龍偃月刀
原著中描寫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代,精通兵法,使一把青龍偃月刀。他原是蒲東巡檢,因梁山攻打北京,被宣贊推薦給蔡京,領兵攻打梁山以解北京之圍。關勝一人大戰林沖、秦明兩人,在即將落敗之時,宋江怕關勝戰亡叫停。呼延灼用假投降的辦法引關勝兵馬進入宋江的大寨,被撓掛鉤拖下馬鞍活捉。關勝感到宋江有膽識重義氣,便歸順了梁山。蔡京調兵進攻梁山,關勝殺敗單廷珪,單廷珪便投降了梁山。受招安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後,關勝被封為大名府正兵馬總管。一天,操練軍隊之後回家,喝醉了而墮馬,因而得了重病,不久不愈而病死。
關勝最初為蒲東巡檢,這個巡檢只是個地方官。宋代於沿邊、沿江、沿海設定巡檢司,掌訓練兵甲、巡邏治安,職權頗重,受當地縣令節制。宋代縣令為七品,這個巡檢也就正九品。
後期由宣贊推薦,晉升為領兵指揮使,統兵一萬五千攻打梁山。領兵指揮使,北宋正史並無此官稱,且指揮使一職是官稱並非軍職。但從《水滸》原著的角度出發,關勝的領兵指揮使大體上相當於現在的解放軍甲種步兵師師長級別。
霹靂火秦明
中文名:秦明
綽號:霹靂火(性如烈火,聲若奔雷得此綽號)
祖籍:山後開州
官職:兵馬總管兼青州兵馬統制——梁山馬軍五虎將
善使兵器:烽火狼牙棒
秦明本是青州指揮司統制,攻打清風山時,因中宋江的計策,被俘後無家可歸,只得歸順。自上梁山後,秦明憑手中狼牙棒,在一系列戰鬥中屢立戰功。大聚義排座次時,在梁山排行第7位,上應“天猛星”。又被封為“馬軍五虎將”第3位。梁山受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勳。在征討方臘時,與方臘之侄方傑大戰,後因方傑副將杜微見方傑不敵秦明便使手段釋放暗器,秦明因躲閃暗器被方傑一戟聳於馬下,英勇陣亡。
作為梁山好漢,降將集團中軍銜最高的好漢,秦明作為五虎之一,還是夠資格的。在軍事指揮能力上,秦明作為兵馬總管,總管諸將、兵馬統制、兵馬都監、團練使、提轄、知寨、正副牌軍、牙將等等。同樣性格暴躁的急先鋒索超卻只是一個提轄(營長),可見其暴躁的性格下,指揮能力與性格缺陷並不掛鉤。
總有人拿秦明的青州指揮司兵馬統制去說事,我覺得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做法。俞濟時為三十六集團軍總司令兼任第一處代主任,人們見了俞濟時應該怎麼說?說是主任?還是集團軍總司令?
所以同理,秦明的兵馬總管兼青州指揮司兵馬統制,最高軍銜應該是兵馬總管,而非兵馬統制。秦明作為兵馬總管,下轄兵馬統制、兵馬都監、團練使、武知寨、提轄、正牌軍、牙將等等,總管諸軍將官,大體上相當於現在軍分割槽司令。
雙鞭呼延灼
中文名:呼延灼
綽號:雙鞭呼延灼
祖籍:汴京
官職:汝寧郡都統制——梁山五虎上將
呼延灼是小說《水滸傳》中的人物,
宋朝
開國名將鐵鞭王
呼延贊
嫡派子孫,祖籍幷州太原(今屬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時,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應“天威星”,為梁山第八名好漢,又被封為“馬軍五將”之第四員。梁山受招安後,隨宋江征討遼國、王慶、田虎方臘,多建功勳。班師回朝後,呼延灼被封為御營兵馬指揮使。後來率領大軍,打敗了金兀朮四太子,大軍一直殺至淮西,呼延灼陣亡。
呼延灼上山前為汝寧郡都統制,都統制,宋朝官名。南宋高宗時期,置御營司,以大臣為都統制管轄諸將,作為常設官名。權任在安撫使之上。都統制下面有副都統制,下面有統制和兵馬都監。都統制是一個職官,而且《宋史.職官七》:“根據諸軍都統制 副都統制 統制 統領 舊制,出師征討,諸將不相統一,則拔一人為都統制以總之,未為官稱也”。說明都統制是一個出征時候臨時授予的官銜,用於統帥全軍,平時並不授予。所以不好確定。
但是無論如何,梁山集團中,出身於北宋正規軍卻又軍銜最高的,無疑還是關勝、秦明、呼延灼三巨頭。三人無論是作為高階武官的帶兵能力、獨當一面能力、個人武藝在梁山中均為佼佼者。
其實嚴格來講,雙槍將董平、鎮三山黃信、沒羽箭張清等人的兵馬都監在水滸中也算得上高階軍官,只不過和三巨頭比,官銜就小了很多。
還有就是林沖的禁軍教頭身份也比較不好斷定,第一,教頭與都教頭是不一樣的。第二,一個普普通通的教頭整個北宋有幾百個甚至更多,可能和國防部長高俅對上話並且在白虎堂有話語權的教頭可不一定有,所以林沖的教頭還是個迷。
關於提轄這個問題,我一直堅持己見,提轄和知寨、巡檢、正副牌軍一樣最多為中基層軍官,總有人拿孫立的登州兵馬提轄說事,但我覺得兵馬提轄遠不夠軍分割槽司令的級別。楊志和索超廢了半天勁不過晉升個提轄,而大名府最高軍事長官卻是一個兵馬都監,試想,兵馬都監都沒法和兵馬總管比,提轄又怎樣比?所以,中基層軍官的定位算是定牢了。
我知道我說秦明肯定有秦黑和無腦跟風黑噴我,我還是奉勸秦黑和無腦跟風黑少說話多看書,別以為自己看了兩集電視劇就可以滿嘴跑火車,好自珍重。秦明弱不弱,夠不夠梁山五虎上將的資格,咱們原著見。
還有,別在跟我說呼延灼一回合幹翻秦明的事兒,我會笑抽的,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