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雨燕
-
2 # 望風瑟瑟
一樣都是朱家子孫,明武宗朱厚照比明英宗朱祁鎮能力要強的多,這也正是同樣親征但又不同結果的根本原因。
土木堡之變與應州大捷北方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封建王朝的心頭大患,明朝太祖、成祖兩位皇帝,數次對蒙古人發起攻擊,終於在明朝的強大攻勢下,蒙古人最終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個部族,在朱棣聯合瓦剌削弱韃靼阿魯臺勢力之時,瓦剌部在脫歡的帶領下迅速發展壯大,逐漸成為“漠北東西五百萬裡,無敢抗者”的強大勢力,史稱“猛克帖木兒王朝”。
土木堡之變
內閣學士劉球早在1941年便提出“瓦剌終為邊患”,呼籲朝廷加強邊防,但由於太監王振與大同鎮守郭敬與瓦剌也先暗中結交,邊境互市,所以把瓦剌的情況壓了下去,是以,朝中並沒有多少人知道瓦剌的危害性有多大。
1449年春天,也先遣使進行馬匹交易,兩千餘人進馬,咋稱三千,此次交易由於也先沒有給王振送上真金白銀,於是王振便把馬匹價格降低四分之三。也先便以此為藉口兵分四路大舉入侵中原。
訊息傳至京城,輿論大譁。此時大明經“仁宣之治”,正是國力最強盛之際,於是整個京城軍民都建議立刻出兵。時年二十三歲的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鼓動下準備御駕親征,各部官員極力進諫阻止皇帝以身犯險。但無奈王振把持朝政,替皇帝擬定了聖旨作了決定。
卿等所言,皆忠君愛國之意,但虜賊逆天悖恩,已犯邊境,殺掠軍民,邊將累請兵救援,朕不得不親率大軍以剿之。
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數十萬人浩浩蕩蕩,行軍路線更是由宦官王振操作,作戰方案也是由御馬監的閹宦們制定,出大同至雙寨時,後軍恭順侯吳克忠戰死,成國公朱勇前去救援也中埋伏戰敗身亡,大軍不得已退至土木堡駐紮。土木堡地勢較高,軍馬無食用之草,軍將更無食用之水,軍心渙散。
八月十五清晨,也先咋稱議和,實以調兵圍困土木堡。不久後也先率部發起進攻,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殺”,明軍爭先逃跑,如潰壩之水,踩踏而死者不計其數。此役,以明軍大敗告終,折損兵民數十萬人,騾馬二十餘萬匹,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尚書、兵部尚書以下隨行官員數百人戰死。朱祁鎮見突圍無望,盤膝面南而坐,不久後被瓦剌人俘虜,押往大漠,史稱“英宗北狩”,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應州之戰
土木堡之變後,由於瓦剌內訌不斷,實力大減,逐漸開始分散西遷,東部原來被瓦剌與大明同時打壓的韃靼部又再次崛起。英宗天順年間,韃靼盤踞在河套地區,不斷騷擾明朝邊境。
正德十二年十月,韃靼部“達延可汗”率部落向南移動,在察哈爾安營紮寨,並派部下向大同方向行進。正德皇帝軍事上有先祖之風,“奮然欲以武功自雄”,在聽到韃靼小王子率五萬兵馬進犯大同的訊息後,正德皇帝決定御駕親征。
帝幸陽和,親部署,督諸將往援,殊死戰,敵稍卻。明日復來攻,自辰至酉,戰百餘合,敵引而西,追至平魯,朔州……命宣捷於朝。
這場戰鬥其實開始明軍處於弱勢,好在武宗皇帝指揮得當,發揮了他不俗的戰爭天賦,最後終於逆轉乾坤,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雙方一共投入了超過十萬人的冷兵器戰爭,最後在《武宗實錄》中記載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其實這是文臣們抹黑了朱厚照的戰績,他回京後在宮門前展示繳獲的敵人武器裝備“盈於宮門,無處落足”,這麼多繳獲的裝備連旁人下腳的地方都沒了,這是殺了十六個蒙古人就能得到的嗎?另外“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蒙古人死了十六個人就嚇得韃靼人幾十年不敢深入南侵?這不合常理嘛!
明英宗與明武宗明英宗雖然廟號帶“英”,其實卻頗有掛羊頭賣狗肉之嫌,而明武宗朱厚照廟號掛個“武”雖有貶低之意,但從他一生行為看來,在一定意義上卻多少也算是名副其實。
同樣是打蒙古人為何一勝一敗?
①從治國理政來看:英宗朱祁鎮小錯不犯,大錯不斷;而武宗朱厚照是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同樣是重用太監,造成閹禍,朱祁鎮顯然被王振牽著鼻子走,朝中大小事一概決於王振。而朱厚照別看荒唐,實則精明的很,朝中大事都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養了幾個奸臣,也是隨手為之,只是他培養出來與文官打擂臺的傀儡而已。英宗一朝便把仁宣之治攢下的家底敗的乾乾淨淨,二朝又把景泰帝幸苦積攢起來的家業揮霍一空。而朱厚照雖然荒唐,但他指示劉瑾搞改革,著實給國庫弄了不少財富,畢竟有錢的保障打仗才會贏。
②從軍事能力來看:英宗朱祁鎮志大才疏,而武宗朱厚照天生聰慧,精通武事。朱祁鎮此人,正統一朝十餘年,毫無建樹可言,一心靠著王振王先生治理國家,親小人遠賢臣,沒有任何軍事能力還想學習先祖北征大漠之壯舉,最後落了個戰場被俘,千古以來他是第一個戰場被俘的皇帝,丟人啊!而朱厚照看似荒唐,但在應州之戰中,他的軍事素養就連邊關大將都自嘆不如,正是在他沉著冷靜的指揮下,處於弱勢的明軍才會一舉擊潰韃靼人,為大明打來多年的和平,所以說朱厚照的軍事能力不可小覷。
③從個人魅力來看:武宗朱厚照在親征時,與兵士同鍋吃飯,同帳休息,深受將士愛戴;而英宗朱祁鎮卻反之。正是如此,應州之戰中處於弱勢的明軍才會齊心戮力,爆發出超出一般的戰鬥力,擊潰韃靼人。而朱祁鎮在土木堡之戰時,將士們人心惶惶,各自想著逃生之道,連一絲向心力都沒有,英宗逃的時候身邊就一個小太監跟隨,可見個人魅力差到了極點。
就憑這三點,就足以看出同樣是打北虜,朱厚照雖處弱勢可以勝利,而朱祁鎮雖處優勢但卻失敗,根子上早就註定了。
結語:所以說英宗朱祁鎮根本無法與武宗朱厚照相比。按照大明傳統:“天子守國門”,朱厚照可以很光榮的對天下人說,我做到了!而朱祁鎮則是“天子當俘虜,君王給叫門”,請問:“臉呢”? -
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在土木堡之變發生後不到70年的1517年,明武宗朱厚照聽報蒙古小王子率軍來襲邊關,這樣朱厚照熱血沸騰,他已經等這類訊息已經等了很長時間了,他決定御駕親征,彰顯大明王朝的實力。當他一門心思想御駕親征的時候,在大臣們這一邊已經是一致的反對聲,因為他們怕了,他們歷史的重演,如果明武宗再次上演明英宗時期的悲劇,那大明江山可真就沒有救了,但是明武宗朱厚照不信邪,他相信自己有這個實力打敗蒙古小王子,所以他毅然決然地踏上御駕親征的征途。他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統兵出戰,作為懲罰,他不給任何一個文官隨駕的榮幸,誰讓他們反對自己御駕親征的!
最終,明武宗朱厚照與蒙古小王子兩軍對立,可謂是驚險無比,但是最終還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從而避免了土木堡之變的再次發生,那為何明英宗時期御駕親征導致自己被抓的後果,而明武宗御駕親征就能夠打勝仗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明武宗畫像
【1】首要的條件是明武宗朱厚照的軍事才能。史書上對於此次御駕親征有不同的記載,有的記載是明軍以多數損失贏得了戰鬥的勝利。也許是因為明武宗御駕親征的時候禁止文官參加親征,所以對於此次戰爭在記錄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朱厚照之所以能夠贏得戰鬥,關鍵在於他採取以少數力量牽制敵人,再以主力進攻應戰,這就耗費了蒙古小王子部隊的實力和戰機,最終被明軍所戰敗。
影視劇中的明武宗朱厚照
【2】明武宗沒有受到太監的掣肘。明武宗朱厚照此次御駕親征的意願並非是太監攛掇而成,是他自己主觀的明確的意思表達,而太監在此次御駕親征中的態度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他們怕此次戰爭再次戰敗,如果被俘,那自己的榮華富貴就會煙消雲散,甚至自己的小命都不保。而明英宗御駕親征瓦剌,是在太監王振的攛掇之下決定的,而且在準備方面也不夠充分,中途還因為王振的原因導致大軍改線,進一步延誤了戰機,最終導致失敗,明武宗此次親政沒有以上情況的發生。
蒙古小王子達延汗
【3】蒙古小王子不知道明君對方帶隊的就是明朝的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此次御駕親征並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而是低調的進行,因為明武宗也知道這其中的風險,他是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出征的,明朝守軍一開始也不知道是皇帝御駕親征,還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才知道原來朱壽就是皇帝朱厚照。而作為敵對方的蒙古小王子更是不知道明朝對面首領就是明朝的皇帝,如果知道是朱厚照,我相信蒙古小王子會加派兵力進行進攻的,他也想在重新來一次土木堡之變,這樣自己就能夠從明朝攫奪更多的利益。所以,在不知道對方主將是誰,再加上對方採取的一系列讓人捉摸不透的戰術,最終導致蒙古小王子的戰敗,朱厚照獲勝。
打敗蒙古小王子應該是明武宗朱厚照這一生中最光鮮的時候,但是僅僅一場軍事戰爭的勝利改變不了明武宗他荒淫無道的行為,最終他的死也是死在御駕親征上,江西寧王朱宸濠叛亂,朱厚照眼睛一亮要御駕親征,但是就在剛剛出發不久,王陽明就將叛亂給鎮壓了,但是朱厚照私下將此資訊封鎖住,繼續南下,後再返回的過程中尋歡作樂,當了一把漁夫,在拖拽漁網的時候掉入江中,雖然最終被救上,但是因為肺中吸入江水,回京後不久後病故。
-
4 # 謀世123
朱祁鎮是因為打擊走私貿易,被官僚集團擺了一道,而朱厚照看到這個教訓,就自己成立豹房,自己的政治中心,親征一是為了打擊走私和官僚集團,二是為了奪取兵權,可惜,官僚集團為了保住權利,不惜暗害帝王,
-
5 # 高手如星空
這個事簡單從兩個皇帝親征的心態動機來說說:
朱祁鎮是個心腸軟耳根子軟的老實人,史上殉葬制度就是他廢除的。
英宗皇帝親征的動機有很大程度上是太監王振鼓動的,王振有著炫耀武功,衣錦還鄉,觀光旅遊等種種念頭在裡邊,滿朝勳貴差不多都有這個心思。
結果嘛,很顯然在王振企圖繞道家鄉炫耀鄉里的時候,被伏擊了…
朱厚照,這是個千古歷史上最有性格的一個奇葩皇帝,從出生沒經歷過皇子奪嫡,繼承皇位最是順當無比。
朱厚照本人非常聰明,就是性格太奇葩,就像坐不住窩的兔子。他最大的夢想不是當皇帝,是想當大將軍。奈何自己老子不爭氣,就生他一個皇子。他就只好自己給自個封了個大將軍!
有大臣告訴他寧王反了,他的第一反應竟然不是憤怒,而是興奮,這貨的腦回路絕對是異於常人。
當朱厚照興沖沖的披掛好,準備親征自己老叔的時候,前方傳來捷報,千古牛人王陽明,竟然孤身一人,整合一群烏合之眾就把寧王拿下啦 。朱厚照剛啟程,他就把活幹完啦
這樣的捷報,對於威武大將軍朱來說,簡直就是個噩耗。他氣的非得把寧王放了,自己再重新抓一遍。
這下好了,如此奇葩要求提出來,別說大臣們坐不住了,就連寧王都氣的吐血…
好吧,為了夢想,朱厚照也是蠻用心的,潛心研究了幾年韃靼的軍情,他甚至還學會了幾門外族語言,專心備戰…
看看人家這種用心的人,親征大勝,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吧!
-
6 # 歐洲軍武通訊
一、朱祁鎮
朱祁鎮是明朝的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他命運多舛,一生兩次為帝,絕無僅有,死後廟號英宗。
朱祁鎮在軍事上的汙點很大,明朝的精銳在土木堡戰役中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蒙古軍俘虜,震驚明朝朝野。軍事上確實是朱祁鎮的最大敗筆,很多人認為土木之變從此動搖了明朝的根本。但是自土木之變後,蒙古大軍從此再未襲擾明朝邊境,蒙古人反而不斷被明朝壓制,最終蒙古人徹底退出遊牧狀態。
在用人上朱祁鎮也犯了很大的錯誤,特別是在奪門之變後,他錯殺了于謙,不過於謙成為皇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也是無奈之舉。
二、朱厚照其實朱厚照也是明朝的一個昏庸皇帝,他能夠擊敗蒙古軍也是一次偶然的機會。
朱厚照從小就不想當皇帝,他渴望能夠征戰沙場,做一個大將軍。朱厚照即位後,以劉謹為首的大太監,開始把持朝政,他們非常瞭解明武宗喜歡什麼,經常設法逗明武宗開心,於是朝政的大權就落到了他們手裡。
公元1517年十月,明武宗一行人又來到邊塞玩耍,但是這次卻意外的碰到了蒙古小王子,並與蒙古小子正面交鋒。
明武宗得知蒙古小王子又突關來襲,於是明武宗非常高興,他親自佈置軍隊,隨即雙方發生了“應州之戰”。
他從容部署軍隊,並用漸進的策略與蒙古軍交戰。他一點一點的對蒙古軍發動攻擊,蒙古軍隊以為明軍人數很少,準備大舉進攻,不料,卻中了明武宗的圈套。
而且蒙古的鐵騎不能打持久戰,因為他們的糧草跟不上,但是明武宗卻偏偏和他們打持久戰,拖垮他們。
最終朱厚照親率大軍進攻蒙古大營,蒙古軍一聽朱厚照來了四處逃散,蒙古首領達延汗才發現中了朱厚照的計。這一戰,雖然沒有完全消滅蒙古軍的主力,但是明軍在這一次戰役中傷亡並不大。
當年朱棣都拿蒙古軍沒辦法,朱厚照卻把他們打敗了,這說明朱厚照在做將領方面,還是非常有天賦的。
-
7 # 人心中的歷史
三個原因:一、蒙古人兩次進攻規模不同,正統間是傾力大舉進攻,正德間是常規性秋季小股騷擾;二、正統間動用京軍三大營和班軍,人數固然多,但倉促用兵,統籌排程失靈。且朝中親貴重臣隨從,既多掣肘,又添累贅。正德間以依靠駐邊邊軍為主,輕車簡從,相對靈活機動;三、時耶?命耶?
-
8 # 史文書苑
明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原因如下:
一、準備不充足。
瓦剌大軍分四路進犯,大明軍隊連續失利,邊關告急。朱祁鎮被自己寵信的太監王振慫恿和煽惑,決定御駕親征。從召集二十多萬軍隊到出兵,只有短短五天時間。根本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什麼糧草輜重,什麼後勤補助等等統統不予考慮,倉促之下大軍就出徵了。
二、隊友不給力。
明軍在回撤至宣府時,兩萬瓦剌大軍尾隨而至,伺機而動。明將朱勇奉命率五萬騎兵前往阻擊敵軍,指揮不當,中了埋伏。鷂兒嶺一戰,五萬對兩萬,明軍全軍覆滅。沒能為大明主力部隊撤退爭取到更多時間。
三、統帥最差勁。
二十多萬大軍,昏庸的朱祁鎮把指揮權交給了太監王振。這是個仗天子之勢作威作福的奴才,更是個毫無軍事才能的庸人。陽和之戰明軍全軍覆沒,訊息傳來,害怕了的王振立刻下令撤退。可是因為怕大軍踩踏自己家的莊稼,王振又命令大軍返回再繞行。土木堡距離懷來很近,王振因為他有車輛未到,讓大軍等待,終於被瓦剌大軍追上。明軍猝不及防,又一次大敗。接著被瓦剌和談迷惑中計,王振最後一次胡亂指揮,疲勞之師轉移不當,導致明軍被瓦剌伏兵擊敗。二十萬大軍崩潰,五十多名重臣死在亂軍之中,朱祁鎮被俘。
土木堡之戰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可以說是人為造成的。朱祁鎮的昏庸無能,王振的膽怯愚蠢,註定了這場戰爭的結局。
明武宗朱厚照大敗韃靼軍,史稱“應州大捷”。
原因如下:
一、指揮得力。
朱厚照還是有一定的軍事謀略的。得知韃靼五萬大軍進犯,朱厚照沉著冷靜,合理安排將領駐守各地,隨時聽候調遣。而後審時度勢,調整作戰方案,及時增援前線。最後秘密調動幾路大軍,參與大會員,最終一戰成功。
二、身先士卒。
朱厚照骨子裡充滿先祖的戰鬥基因,是個熱血好戰的人。他並沒有在遠處遙控指揮,而是親自率軍到戰場配合各軍共同作戰。朱厚照直面韃靼大軍,親歷戰陣,而且親手殺死一名敵軍。在他的鼓舞下,全軍奮勇作戰,最終取得勝利。
“應州大捷”據史料記載,殺韃靼大軍人數只有十六人,明軍死亡二十五人。看數字似乎難以理解,不過畢竟也是一場勝利,因為韃靼大軍最後被打退了。而且後來韃靼軍犯境,竟然“不敢深入”,可見這一場勝仗取得的效果不錯。
-
9 # 漫步史書
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
兩個人都是明代比較有特點的皇帝,實際上從兩個人的廟號諡號上來講,兩個人都不算是沒有作為的皇帝。
朱祁鎮最大的錯,則是在土木堡之變葬送了明朝最精銳的軍隊,明中期的衰落他負有一定的責任。
朱厚照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這一生竟然犯大錯很少,最多就是行為荒唐一些。
實際上從兩個人這個行為上來看,也能說明一個做人的道理,一個人一生小錯誤不斷,最多也不過就是述說,然而僅僅一次大錯,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縱觀整個明代歷史,皇帝基本上都握有實權(萬曆除外),無論是權臣還是宦官,他當權的時候能夠呼風喚雨,然而一旦皇帝反攻倒算,立刻垮臺,權勢再大也沒有用。
劉瑾、魏忠賢等等,最終莫不是慘淡收場。
所以一旦出現問題,那麼皇帝身上的責任,無疑是最大的。
朱祁鎮和朱厚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他們都是幼年長在深宮之中,從小錦衣玉食,嬌生慣養的個性,不識民間疾苦。第二、他們身邊都有寵幸的太監,如朱祁鎮之王振,朱厚照之劉瑾。第三、父親都曾給他們兩個留下班底輔政,然而各自的班底都沒有維持很長時間。只不過在這些輔政能臣相繼都去以後,兩個人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而明武宗不一樣,明武宗小時候特別聰明,學東西都很快,然而並未走到正道上,被周圍的太監帶偏了,他沒有明英宗那種特別崇尚功業的心裡,心裡只是追求某種自由。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不同,導致兩人最後的結果也不一樣。
由於是長在深宮之中,朱祁鎮絲毫不懂戰略,而是將所有的指揮權都下放到手下手中,尤其是王振的手中。
明英宗雖然掌控全軍,但實際上下命令的都是王振,偏偏王振也不懂軍事。
以為自己20萬精銳,打瓦剌2萬多人,十個打一個還打不贏?
戰爭如果只是一加一就能等於二,那麼歷史上何來有以少勝多的戰例呢?
明武宗朱厚照不一樣,和明英宗區別的是,歷史學家分析,朱厚照在軍事方面有過人的天賦,如果明孝宗朱佑樘稍加引導,將來未必不是一代明君。
事實上應州大捷雖然被認為抹黑了不少,但從各種史料的整理中來看,實際上是大勝。
明武宗皇帝雖然從未上過戰場,然而在戰場上的指揮排程,沉穩有力,尤其是各路兵馬集結以及對戰事的分析。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朱厚照親自上前線,激勵將士禦敵,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實際上也能看出來,明英宗雖然志向高遠,然而對戰陣等形勢一竅不通,因而遭遇土木堡慘敗。
明武宗本身出發點雖然是貪玩,然而在對待戰陣形勢的處理上,要高出明英宗一籌。
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光有遠大理想是不夠的,還必須要沉澱自身,擁有一身本事才是王道。
-
10 # 滄海一粟7528
這充分說明了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道理。朱祁鎮與朱厚照親征一個被俘一個取得勝利原因是:
朱祁鎮率50萬大軍親征基本上沒做任何準備,戰略方針,物資調配完全沒有預案,朱祁鎮率領著大軍被王振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章法,儘讓王振抖威風了。
朱厚照則不然,別看朱厚照當皇帝不靠譜,但他指揮的阻擊戰還是有模有樣的,他首先拿自己當誘餌,吸引蒙古小王子屯兵10萬在堅城險關下,然後再命令周圍守軍圍殲。這種看起來是朱厚照臨時起意,其實這樣做保證了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和保密性,所以可以斷定在之前是謀劃了很久的。
還有就是朱祁鎮與朱厚照面對的敵人不一樣,朱祁鎮面對的是剛剛興起了軍事力量,也先軍事才能卓越;朱厚照面對的蒙古騎兵兵,是經過蒙古內亂後留下的這些人只想搶一把就回去,並沒有也先率領軍隊那麼有理想,小王子的軍事才能也遠比不上也先,如果是也先絕不會跟朱厚照在堅城險關下相持那麼久。
-
11 # 聽濤說事
明英宗朱祁鎮和明武宗朱厚照有很多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
相似之處:
兩人都是從小生活在蜜罐裡,幼年登基。朱祁鎮9歲繼位,朱厚照14歲繼位。
兩人都重用宦官。朱祁鎮寵信宦官王振,幾乎對他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朱厚照寵信以劉瑾為首的“八黨”,排除異己,干涉朝政。
兩人都尚武,熱血青年,都曾御駕親征。
不同之處:
朱祁鎮還沒發掘出自己的什麼特長,就被扶上皇位。朱厚照少年時就善騎射,一聽說打仗就來勁兒,十足的好戰分子。
朱祁鎮耳根子軟,凡事兒做出決定都受王振的影響。別看朱厚照平日裡行為荒唐,劉瑾等人也干政,但是朱厚照極有主見,認定的事兒把頭牛都拉不回來。也可以看作是偏執。
朱祁鎮在兵事上一無所知,僅憑著一廂情願的熱情。而朱厚照在軍事上有自己的想法,具有一定的指揮能力。
透過上面的瞭解,我們來看同是御駕親征,為何結局截然相反?
朱祁鎮在瓦刺進犯時,他沒有任何準備。在王振的慫恿蠱惑下,一衝動就御駕親征了。當時明軍的主力都在外地,朱祁鎮臨時拼湊了20萬人馬。
出征時,天公不作美,大雨傾盆。糧草供應不上,朱祁鎮想撤軍。王振以皇帝面子為由頭,建議朱祁鎮繞道蔚州。生存與面子哪一個更重要?
王振根本就沒顧打仗的事兒。他老家是蔚州的,他只是想讓朱祁鎮去給他撐撐場面。而朱祁鎮也棄20萬大軍於不顧,竟然陪著王振去作秀了。
蔚州離瓦剌大軍很近。不知他們想啥呢,如此兒戲?領著20萬大軍玩兒呢?到了懷來,輜重跟不上,就原地駐紮等候。這是瓦剌瞅準機會,給他們全包了餃子。
如此打仗?不敗天理難容。
在看朱厚照的應州之戰。韃靼來犯時,朱厚照是親自安排,做了充足準備。他雖然兵力不多,但全是精銳。為了不受文官指手畫腳的影響,他出徵時身邊沒帶一個文官。
朱厚照知道蒙古騎兵善於閃電戰,他們遠道而來,攜帶糧草不多。所以下令故意拖延,消耗敵軍的銳氣。然後趁其不備,主動發起攻擊,打的蒙古軍措手不及,潰不成軍。
戰時朱厚照與士兵同吃住。而且親自上陣殺了一個蒙古兵,這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最後韃靼領著殘兵退去,此後10多年都不敢再來進犯。
應州大捷中,朱厚照指揮得法,判斷準確。其軍事才能還是可圈可點。這方面不得不承認,比朱祁鎮要高明得多。
資料中記載應州大捷,雙方10餘萬兵力廝殺數天,戰死者卻僅有60餘人。這是文官集團在發洩對朱厚照的不滿。
當時的文官集團十分傲慢。這也印證了朱厚照極有主見,根本不聽他們的,出征時也未帶一個文官。應州大捷與他們沒啥關係,記錄時自然就要抹黑了。
-
12 # 白菜換大米
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
兩個人都是明代比較有特點的皇帝,實際上從兩個人的廟號諡號上來講,兩個人都不算是沒有作為的皇帝。
朱祁鎮最大的錯,則是在土木堡之變葬送了明朝最精銳的軍隊,明中期的衰落他負有一定的責任。
朱厚照如果從大的方面來看,這一生竟然犯大錯很少,最多就是行為荒唐一些。
實際上從兩個人這個行為上來看,也能說明一個做人的道理,一個人一生小錯誤不斷,最多也不過就是述說,然而僅僅一次大錯,就有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縱觀整個明代歷史,皇帝基本上都握有實權(萬曆除外),無論是權臣還是宦官,他當權的時候能夠呼風喚雨,然而一旦皇帝反攻倒算,立刻垮臺,權勢再大也沒有用。
劉瑾、魏忠賢等等,最終莫不是慘淡收場。
所以一旦出現問題,那麼皇帝身上的責任,無疑是最大的。
朱祁鎮和朱厚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他們都是幼年長在深宮之中,從小錦衣玉食,嬌生慣養的個性,不識民間疾苦。第二、他們身邊都有寵幸的太監,如朱祁鎮之王振,朱厚照之劉瑾。第三、父親都曾給他們兩個留下班底輔政,然而各自的班底都沒有維持很長時間。
只不過在這些輔政能臣相繼都去以後,兩個人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而明武宗不一樣,明武宗小時候特別聰明,學東西都很快,然而並未走到正道上,被周圍的太監帶偏了,他沒有明英宗那種特別崇尚功業的心裡,心裡只是追求某種自由。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不同,導致兩人最後的結果也不一樣。
由於是長在深宮之中,朱祁鎮絲毫不懂戰略,而是將所有的指揮權都下放到手下手中,尤其是王振的手中。
明英宗雖然掌控全軍,但實際上下命令的都是王振,偏偏王振也不懂軍事。
以為自己20萬精銳,打瓦剌2萬多人,十個打一個還打不贏?
戰爭如果只是一加一就能等於二,那麼歷史上何來有以少勝多的戰例呢?
明武宗朱厚照不一樣,和明英宗區別的是,歷史學家分析,朱厚照在軍事方面有過人的天賦,如果明孝宗朱佑樘稍加引導,將來未必不是一代明君。
事實上應州大捷雖然被認為抹黑了不少,但從各種史料的整理中來看,實際上是大勝。
明武宗皇帝雖然從未上過戰場,然而在戰場上的指揮排程,沉穩有力,尤其是各路兵馬集結以及對戰事的分析。
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候,朱厚照親自上前線,激勵將士禦敵,最終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實際上也能看出來,明英宗雖然志向高遠,然而對戰陣等形勢一竅不通,因而遭遇土木堡慘敗。
明武宗本身出發點雖然是貪玩,然而在對待戰陣形勢的處理上,要高出明英宗一籌。
-
13 # 布衣觀史雜說
這個主要從兩人的性格特點和軍事素質來看,雖然兩人都是嬌生慣養 呵護備至中長大的,但個人性格還是有很大不同。
我們先來看朱祁鎮當時繼位後才9歲,心智還不夠成熟,很多大事小事都是聽身邊的大宦官王振的,而王振這人才能極其一般,軍事才能基本沒有。1449朱祁鎮北征瓦剌,雖然是御駕親征但明英宗把一切軍政事務都交由王振決斷。然而王振卻沒有指揮大軍作戰的能力,而且他還拒絕其他文武大臣插手軍政事務,更過分的是,王振在退軍時擔心大軍損壞他的莊稼,所以屢次改變行軍路線,導致士兵身心俱疲,最終被瓦刺大軍追上。而且王振一意孤行,將殘存部隊帶上缺水的土木堡,最終明軍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導致了土木堡之變。進而成功被俘了。
王振的錯誤指揮是主要原因,倉儲集軍 軍隊素字紀律比較差 還有當時敵方指揮官也先的個人軍事及作戰能力比較強也是導致英宗被俘的一方面。
再看朱厚照他從小天資聰穎,特別是他的軍事才能,從小騎射就不在話下,很有他先祖朱元璋 朱棣的遺風,遇事也比較有主見,自己認定的事情是一定要去做的即使八匹馬也拉不回來,如果他的父親孝宗皇帝能對其進行督導,事實上可能也是一位中國歷史上成就千秋大業的明君。
正德十二年十月(1517年),蒙古王子伯顏叩關來襲。朱厚照大為興奮,火速回京佈置親征。其時距土木堡之變不到七十年,朝臣聽到“親征”二字不禁神經過敏。於是又是一輪的規勸、教訓,甚至威脅,但朱厚照決不願意放過這次實戰機會(這裡提現了他極具個人主見)朱厚照以自稱威武大將軍"朱壽"的名號調集長城一線的軍隊參與作戰,於是應州之戰正式打響。
此戰中,朱厚照體現出了不凡的軍事天賦,首先派少量部隊引蛇出洞,牽制住敵軍主力部隊,再不斷增加兵力來消耗敵軍的銳氣。整個戰事持續了好幾天,最終以小王子敗退告終(這裡說明他是有軍事指揮才能的 而且是自己再指揮的)
-
14 # 小太陽D
雖說都是御駕親征,但是因為性格、軍隊氣勢等因素,導致英宗朱祁鎮兵敗被俘,而武宗朱厚照大獲全勝。
這其中不同點其實有很多,接下來我們就仔細的分析一下,為什麼朱厚照能夠勝利,而朱祁鎮卻失敗了。
其一、性格不同明英宗朱祁鎮
九歲登基,當時雖然朱祁鎮是皇帝,但是把握朝中政務的則是太皇太后張皇后和首輔大臣三楊等人,朱祁鎮在奶奶和一眾大臣的“輔佐”下過了好幾年才真正掌權,這段時間他自然十分隱忍,空有一腔熱血卻無處揮灑,同時他自由長在皇宮,雖然祖輩們都是十分的勇猛,但是他卻沒什麼領兵打仗的天賦,過於的急於求成。
明武宗朱厚照
雖然也是年少登基,但是登基的時候已經十五歲了,並且一登基,朝政大權就把握在自己手裡,我們不說他多喜歡玩,比如剛登基四個月就跑出宮去。主要說說他最喜歡的是什麼,其實他最喜歡的就是上戰場打仗,要不怎麼沒事給自己封了個大將軍呢。要不是他父親死的時候就他一個兒子了,沒準他早早就到邊疆領兵去了。
一個熱衷於打仗,因此對於此事沒經歷過也有準備,一個是著急立威,不管敵我雙方實力,悶頭前進,自然結果不同。
其二、軍隊氣氛古時領兵作戰,那可不像我們現在是純資訊化戰爭,而是真實的刀兵相向,因此氣勢就是最重要的一關。
英宗朱祁鎮
僅僅五天就召集了號稱五十萬大軍奔赴戰場,不僅如此,還帶上了很多文臣,傾巢出動。沒想到的是,出發還不到五天,部隊所攜帶的糧草就消耗殆盡了,之後有陰雨連綿,將士們還馬不停蹄的趕赴戰場,一路上凍死餓死計程車兵數不勝數。
自然軍隊計程車氣就沒了,而且大家剛剛趕到戰場,又接到命令班師回朝,本來還有一部分不想打仗,但是為了保家衛國仍然堅持著計程車兵,聽到命令後,也洩了氣,全軍上下想著的只有回家,還打什麼仗。
後來飢渴難耐又被蒙古截斷水源,大家之後聽說和蒙古和談了可以去喝水了,一個個丟盔卸甲,被偷襲自然潰不成軍,還哪有人想著保護自己的皇帝呢。
武宗朱厚照
得知蒙古小王子率領五萬騎兵進犯的朱厚照,命令為數不多的大軍集結迎敵,士兵們接到的並不是自己聽到的那個喜歡玩樂的皇帝的命令,而是“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朱壽”,要消滅來犯之敵,保衛家園,而且不是經過長途奔襲缺少糧草的情況,自然一個個像小老虎似的衝殺向前。
再有朱厚照還多次衝到兩軍陣前,和蒙古軍隊直接拿著戰刀對砍(還消滅了蒙古軍隊的一個將領,這是在朱厚照回朝之後和當朝首輔楊廷和當面說的),在他的這種無畏精神的帶領下,明軍士氣大振,始終佔據著戰場的主動權。
其三、身邊的官員英宗朱祁鎮
朱祁鎮身邊的官員,自不用多說,掌握話語權最多的就是大太監王振,這個王振從慫恿朱祁鎮御駕親征開始,就時刻不停的出著餿主意,抓緊趕路啊、到達戰場被嚇壞了又上奏班師回朝,回京路上又要繞道路過自己的家鄉,不僅如此,還讓大軍停下等候自己的金銀財寶車能夠趕上來,這一系列的建議,導致朱祁鎮被蒙古俘虜。
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雖然貪玩,但是身邊當時的官員都是實打實的武將,大同守將王勳,以及江彬等人,都是優秀的軍事將領,之後朱厚照還下令招來了張永,魏斌等武將帶兵前來助陣,沒有人出餿主意,都是一心一意的想打勝仗,這才擊敗了蒙古小王子的部隊,大獲全勝。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明朝的2位皇帝同樣是親自領兵御駕親征,為什麼朱厚照能夠在應州戰役打得蒙古十幾年不敢再次侵犯邊境,而朱祁鎮卻在土木堡戰役中被俘?
回覆列表
都別搶,我來答。
這兩場戰爭壓根就是鬧劇,不同在於朱厚照自己親自操盤當玩家,朱祁鎮卻完全就是一個傀儡皇帝,連指揮軍隊的興趣都沒有,結果讓一個宦官王振帶著二十幾萬軍隊東奔西跑,跟鬧著玩的。從古至今沒有像這樣帶兵打仗的。
鬧劇——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是怎麼發生的?
是因為當時瓦刺部落向大明索要禮物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撕破臉皮和大明叫板。一般來說,朝貢的隊伍都保持在50人以下,按照古代的朝貢制度,附屬國向宗主國朝貢馬匹、珠寶等等物品的時候,朝廷也要回贈中原地區的物品給他們,算是一種禮尚往來,而且還會對貢使做出一定的賞賜,表示慰問。
王振專權以後,大肆收取賄賂,搞的瓦刺每年來朝貢的人越來越多,最後一次直接增加到2000多人,而且還虛報人數,說自己有3000人。這就是打算要佔大明朝的便宜,而這一次王振沒有給他們豐厚的回贈,反而把他們朝貢來的馬匹價值削去了五分之四,只按照五分之一的標準給予他們禮物回贈。
這樣一來瓦刺人就虧了呀,所以瓦刺人回去以後立刻就發動軍隊侵擾明朝邊境。在王振的慫恿下,昏庸無能的朱祁鎮決定御駕親征。當時他命令郕王朱祁鈺(明代宗)留守北京,自己帶著25萬大軍以及一眾百官浩浩蕩蕩親征了。
然而誰來指揮這場戰爭的呢?就是王振。
當時的路線圖是這樣的,這一大眾人馬離開北京,出居庸關後,向著宣府鎮進發。在那裡短暫休整以後,大軍繼續向前線所在的大同出發,結果也先使了一招誘敵深入後,在王振的指揮下明軍先頭部隊追趕也先部隊,結果被也先圍剿,先頭部隊損失慘重。
聽聞前線戰敗後,王振立刻下達撤退的命令。也就是說其實這25萬大軍根本就還沒有打起來,只是前線遭遇了一次挫敗,王振就命令撤退了。而這個王振他是蔚州人,這一次帶著皇帝御駕親征,多威風吶,所以就想從蔚州撤退,以便光宗耀祖,樹立威名。
結果走到半道突然想起蔚州有他大量的土地,這麼一大支軍隊從自己的老家經過,威風是威風了。但是卻會踩壞他的莊稼啊,簡直滑稽,然後又改路線,不走蔚州,而是北上向一個叫“土木堡”的地方撤退。
而當時也先的騎兵不斷在後方追殺明軍,搞的大量明軍死在撤退的途中,三萬騎兵也損失慘重。基本上可以說這張戰爭大多數不是死在正面對抗中,而是死在撤退的過程下。最後好不容易撤退到土木堡,這個土木堡是一個高地。
看來人家王振也是懂的一點軍事常識,知道佔據制高點。結果就和當初馬謖的下場一樣,這個土木堡高地上面沒有水資源,你想啊十多二十萬人擠在那麼一個地方,又沒有水,結果就被包圍起來。在此之前,兵部尚書鄺埜要求王振撤退到居庸關以內,但是王振不同意。
結果在土木堡這個地方被也先團團圍困起來,明軍慘敗,明英宗被俘。這位昏庸無能的皇帝倒是心寬的很,看到明軍潰不成軍,這位皇帝乾脆直接盤腿坐在地上等待瓦刺軍來抓自己。而那位王振則被護衛將軍樊忠所殺。
(樊忠言)吾為天下誅此賊……初,師既敗,上乃下馬盤膝面南坐——《明史紀事本末》而明英宗這個俘虜倒是當的神氣,瓦刺軍把他抓住以後,也先還跑去跟他行君臣禮,得虧也先沒有像當年金人對待宋徽宗父子那樣。所以說土木堡之變從頭至尾就是一場鬧劇導致的,幾十萬人上戰場賣命,沒有將領、沒有排程、沒有計劃,就跟出來旅遊似的,從古至今真沒有這樣打仗的。
小有成績的朱厚照
朱厚照這個人和朱祁鎮最大的不同就是這人確實對軍事有一絲興趣,一天幻想著像自己的老祖宗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樣建功立業。簡單來說,朱厚照雖然也愛玩,但是他玩的認真,而朱祁鎮完全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朱厚照有多愛玩呢?
他在京城裡玩膩了,就跑到宣府,在那裡修了一座“鎮國府”,還給自己封了一個“鎮國公”的爵位,蒙古小王子來侵擾明朝邊境後。朱厚照那叫一個高興啊,火速調集軍隊開赴邊境,還以“大將軍朱壽”的名義御駕親征。
結果在朱厚照的指揮下,明軍打了一場如今頗有爭論的“應州大捷”,為什麼有爭論呢?因為當時蒙古和明軍在正面戰場上集結的軍隊達到六萬多人,包括後勤之內的總共有十萬人。但是史書記載當時雙方的損失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
也就是說一場幾萬人的大規模戰爭,卻只死了區區幾十人,難道當時他們是在單挑嗎?所以關於這場戰爭的結果也許遭到了隱瞞,以抹黑朱厚照這個人,畢竟他也確實沒幹多少好事。
總之不管如何,在朱厚照的指揮下明軍確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打退了蒙古人。就這一點上來看,朱厚照無疑遠比朱祁鎮出色,兩人的差別在於,朱厚照雖然也愛玩,但是玩的認真,再加上朱厚照這個人還是比較聰明,而且把指揮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種種因素決定了朱厚照沒有吃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