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奚譽賢
-
2 # 王義君
謝謝!關於徐福入海求藥《史記》早有記載,並指出‘’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據日本《古史記》等史籍記載,徐福36歲攜3000童男女,入海求仙,到達日本,76歲崩。《史記》中所說‘’徐福得平原廣澤‘’就是日本九洲。徐福,又作徐市(市即芾)字君房,秦方士。琅琊(今江蘇省贛榆縣金山鄉徐福村)人,公元前210年受秦始皇派遣率3000童男女及百工和射手,渡海去蓬萊、方丈、瀛洲三山求不死之藥。關於日本九洲界內是否有此三山,尚不知曉。謝謝!
-
3 # 老麥子地
蓬萊、方丈、瀛洲,也被合稱為三仙山或三仙島。古代方士傳說為神仙居住的地方。有人說最早提到這三山的是《山海經·海內北經》:“蓬萊山在海中。”但是,《山海經》一書著於何時有很多爭議,學術界主流的觀點是西漢以後的偽託之作,因此,關於蓬萊、方丈、瀛洲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秦始皇本紀》:“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那麼,三仙山是否為徐福虛構呢?當然也不是。
《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白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
由上文可以看出,關於三仙山的傳說在徐福之前便已存在,至遲也出現在戰國後期。
此外,三仙山之說也並非方士們憑空杜撰,而是古人對於海市蜃樓這一自然現象的想象。時至今日,山東蓬萊及渤海登州灣一帶,仍時常出現海市蜃樓景象。遠在戰國時期的人們自然無法理解和加以科學解釋,而當時,正是神仙學說盛行,方士們便把海市蜃樓現象加以渲染,說成是海中的神山,山上有長生不死藥。而徐福不過是奉秦始皇之命,前往神山尋藥而已。
如果一定要說徐福虛構的話,無非是他尋藥而不得,只能對秦始皇稱海中有鮫魚阻止,不能到達神山。並且謊稱海中大神對採藥之事說:“汝秦王之禮薄,得觀而不得取。”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話,才批准徐福兩次入海尋仙。但徐福的這些謊言與三仙山傳說的源起則毫無關係。
-
4 # 陽Sir的考古之眼
“忽聞海外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先上結論,只有“蓬萊”一山確鑿無疑出自《山海經》,其餘兩山則可見於先秦典籍《列子》之中,蓬萊、方丈和瀛洲三神山的組合定名、以及隨後的名聲大噪,應當是在司馬遷寫《史記·封禪書》的時候。
(一)三神山溯源如果檢索關鍵詞,會發現,我們熟知的三神山即“蓬萊、方丈、瀛洲”,其中只有“蓬萊”的的確確記載於《山海經》的《海內北經》之中:
“蓬萊山在海中”
寥寥幾字之間,並無多少仙氣環繞,而且也僅有“蓬萊”這孤零零的一座山,似乎並無特殊之處。而與此同時的先秦典籍中,另有《列子》記載了“五山”的組合:
“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
可以看到,這其中就包含了方壺(方丈)瀛洲、蓬萊這三個出現在《史記·封禪書》中的三神山原型。
到了漢代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他就挑選了《列子》中的三座神山拿來作為典型,並且在如椽巨筆之下,渲染了一個令人嚮往的虛幻世界: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
三神山在渤海之中,這裡生活的飛禽走獸皆為雪白,以黃金白銀作為宮闕,最為主要的是,這裡生活著諸位仙人,這裡有不死之藥!
在戰國末年求仙問道的大背景下,作為大一統帝國的建立者秦始皇,不僅不能免俗,甚至執念更甚。於是,便有了文化史上,最為著名的“徐福東渡”之傳說。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二)徐福的寶典天下這麼大,我到底該去哪裡找藥?當時的的徐福,恐怕是提前認認真真做過一些功課的,畢竟這個“招商專案”的金主,可是史無前例的秦始皇,光靠忽悠可不行。
此時,一個戰國時期的奇書就映入他的眼簾之中——《山海經》。徐福有沒有可能是用其中的《海內經》來作為尋找三神山的地理書籍?
從以下幾個小點來看,似乎是可能的。
1、時代背景
從歷史上看,劉邦在攻入咸陽城之後,蕭何曾經在秦國宮室內發現了古籍《山海經》,而蕭何當時的確是將其看作和《禹貢》一樣的地理圖書的。
“漢初,蕭何得秦圖書,故知天下要害,後又得《山海經》,相傳以為夏禹所記。”
所以,關於《山海經》是當時秦帝國的藏書這一點毋庸置疑,那麼徐福有機會接觸這本書嗎?
實際上,《山海經》成書時間在戰國,而徐福雖然生卒年不祥,但是也大致生活在戰國末期至西漢初期,其年紀與劉邦、項羽等人略同,所以,至少從年代上來說,徐福是有可能接觸到此書的。
2、身份地位
《山海經》在當時除了作為被當作地理書之外,還經常被看作是“巫書”(巫師所用之書),而徐福在當時的身份應該是方士,實際上方士與巫師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共通性的,所以以徐福的知識背景或者實際需求,他涉獵過這本書的機率應該不低。
3、海洋地理
我們知道,《山海經》的彙編和校注主要是漢代的劉向父子,但是山海經的內容應該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寫就了,當時的內容包括《山經》、《海經》、《荒經》,那麼如果要出海的話,徐福最需要了解的就是其中的《海經》部分,畢竟這其中就隱藏有關於海外仙山的一些線索。
《海內北經》記載:“蓬萊山在海中”
《海內東經》記載:“琅琊臺在渤海間,琅琊之東,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間,會稽山在大楚南。”
所以說,這些“蓬萊山”、“琅琊臺”和“會稽山”等詞彙都和徐福出海密切相關。
4、實踐經驗
徐福在《史記》中曾經兩次渡海,一次是在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既已,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於是遣徐市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
另一次則是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藥,數歲不得,費多,恐譴,乃詐曰:至之罘,見巨魚,射殺一魚,遂並海西。”
這裡的徐市和徐福是同一人,只不過徐市稱“市”的時期是為秦始皇求仙藥,而徐福稱“福”時卻是為秦二世胡亥求仙藥。
秦始皇三十七年發病於平原津,次年七月就駕崩於沙丘,與徐福出海時間相隔很短,長不過一兩月,短不過數十天,所以一種很大的可能是,當時秦皇發病,因而命令使者催促徐福加速尋找不死藥,將其當作最後的救命稻草。
徐福是齊地琅琊人,而琅琊臺則是中國古代五大港口之一,在戰國初期,越被楚所滅,琅琊屬於楚地,直到戰國中後期,琅琊又歸齊轄。而秦始皇就曾三次到過琅琊,可見秦始皇對於這個地方也很是在意,所以徐福前兩次求仙入海的港口,或許正是琅琊臺所在之處。
面對於即將到來的未知世界,徐福迫切需要一本記述了海外世界的圖文地理書,而《山海經》可能正在此時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綜上,徐福去找蓬萊、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並不是完完全全無中生有的虛構。
回覆列表
蓬萊、方丈、瀛洲出自山海經,那麼蓬萊、方丈、瀛洲,就不是徐福虛構出來的。
山海經早於司馬遷史記,屬於春秋戰國以前的歷史產物,山海經作者不詳。共計十八篇。計分《山經》五篇和《海經》十三篇兩大類。內容涉及範圍很廣,包括地理、歷史、民族、醫藥、巫術、動物、植物、礦產等方面。書中記載的人名有一百四十多個,山名五千三百多個,水名二百五十多個,動物一百二十多種,植物五十多種,以及許多礦產;還記載了不少遠古的神話傳說,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舜葬蒼梧、羲和浴日、西王母使青鳥、王亥僕牛等。書中雖有許多怪誕之說,但儲存著豐富的歷史資料,不失為研究上古社會的重要文獻。
蓬萊
古代傳說中的三神山之一。古代傳說東海中的神山。《山海經·海內北經》: “蓬萊山在海中。” 《·封禪書》: “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渤海中,去人不遠,患且至,則船風引而去。蓋嘗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未至,望之如雲; 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臨之,風輒引去,終莫能至雲。” 或以為蓬萊即今日本。
方丈
又名方壺。古代傳說中三神山之一。《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或以為即今南韓南濟州島。
瀛洲
東海中神山。《史記·秦始皇本紀》: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或說即今琉球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