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玫瑤老師說育兒
-
2 # 小可可玩具屋
無理要求堅決不依,心軟的父母是一定教育不好孩子的,一定不能養成習慣,想要的得不到就開始哭,開始鬧,父母又覺得很尷尬,所以孩子一撒潑就趕緊滿足要求,這會讓孩子覺得,任何事情,哭鬧就能解決問題,潛意識裡孩子就會把哭鬧當做一種武器
當孩子的需求與家庭經濟條件不匹配時,讓孩子明白,每一件物品都有價值,需要等價交換,要付出才有收貨,而不是哭了鬧了就能得到了
-
3 # 兒科叨叨古醫生
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不開心是孩子的正常表現,如果每次都亂髮脾氣則需要找找原因。
最常見的原因有兩方面:
1.平時關心不夠,相對忽視。
小朋友正常合理的要求要去滿足,如果正常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則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拋棄”,有些孩子就會變本加厲提各種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來引起父母的注意,這時大部分時候是“求關注”。
2.平時關注過度,允許過度。
平時但凡孩子的要求都去滿足,讓孩子感覺只要我的要求就是合理的,只要我發脾氣就能達成所願,所以會不斷使用此“技能”挑戰父母底線,控制父母。
孩子缺乏分辨能力,這時需要父母分辨哪些要求合理,哪些不合理,主動關懷,合理限制,樹立家規,統一執行,孩子的行為才會規範。
最後,一定要提醒家長們,現代社會節奏緊張,繁忙的工作佔據了大家大多的時間,我們需要儘量的抽出時間陪伴和關心孩子,傳遞了愛,孩子才會滿足,同時,當孩子出現一個行為時,我們不要慌張著急,要慢慢回想反思分析,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嘗試和孩子交流,理解孩子,做好榜樣,引領孩子,自然孩子就會照你想要的方向發展了。
-
4 # 麥穗談教育
不高興就不高興唄,還能咋辦,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誰還能要什麼有什麼,得不到就不高興嗎?作為父母切勿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這樣只會助長孩子的囂張任性。
從我自己舉例子說起,我小時候是村裡出了名的小霸王,喝水要奶奶倒得,爺爺給拿的不喝,上小便讓奶奶開啟被子,尿被子上,不開啟不尿。你說這樣的情況還能滿足孩子嗎?肯定是不應該了,現在我看我小時候就是慣的,爺爺奶奶給慣的,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不給不行,長期以往,養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所以小孩子不能慣著,適當滿足就行,不應該滿足,一定不能滿足,可以帶他玩點別的,分散注意力,陪他多玩玩,跟他講講道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會理解你的。
-
5 # 小王的平凡生活
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孩子也許只是跟風,或是攀比提出不合理要求,做為家長得提醒孩子正確的做人做事的標準,如果有空可以陪孩子學習國學弟子規。
-
6 # 愛雅娛樂
習慣定下規矩,從小培養良好生活習慣
吃青菜,吃肉,不準挑食
孩子不聽話,先哄,不要用成年人的語氣
小孩很容易叛逆的
培養孩子興趣愛好
和孩子多互動
大人做什麼,孩子也會學跟做什麼
大人是孩子的一面鏡子
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則
要樹立為人正直的一面
一起看書,一起看電視,一起寫作業
灌輸些良好的事蹟
多鼓勵孩子,好好學習
將來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遊戲害人,少讓孩子玩手機
寧可看電視,動畫,電視劇,電影,新聞
正確引導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
給孩子零花錢,不要吝嗇,該買的買,該給的給
不攀比,做個有自信有理想
有夢想,有文化的人
寧飲本家一兩土,莫貪他國萬兩金
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的!
-
7 # wangxinyue2461
關於兒童們話題,我想是每個家庭都避免不了的。那麼怎麼滿足兒童的需求呢?做為一名社會工作者,我在這裡簡單的和大一家探討一下。
首先,兒童的需求我們做為家長是要充分給予重視的。在不同時期兒童有著不同特定的需求,但所有這些都離不開最基本的需求一一安全。所以如果兒童的需求長期大量得不到滿足,那麼就會導致他極度缺乏安全感。這會影響他的一生,甚至改變他的人生走向。所以,做為家長一定要慎重對待。
-
8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家長在遇到孩子情緒爆發的當下,首先要成為孩子的榜樣,首先要讓自己處在平靜的狀態,如果家長當時也有情緒,請先離開,讓自己冷靜下來再做處理。
► 如果是年紀很小的嬰幼兒,家長當時不要太焦慮和著急,可以“適當忽略”孩子的情緒,讓孩子自己先哭鬧一會,學會自己平靜下來。如果孩子長時間哭鬧不止,家長再給予適當的關注。
► 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喜好,家長可以使用“給孩子選擇權”的方式,鍛鍊孩子學會自我控制負面情緒。比如,你今天做了這個行為,晚上你將不能看你喜歡的動畫片,給孩子三次自主選擇的機會,讓孩子學會自己控制情緒的能力。
► 家長用鼓勵的方式給孩子更多積極的關注,從而慢慢去替代孩子負面情緒爆發的頻率。
► 家長要經常積極的給孩子正向反饋。
在中國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特殊現象,孩子平時生活的監護人會是多人,父母,爺爺奶奶之類的長輩,在這種環境下,孩子面對幾位監護人的行為不一致,也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情緒困擾。因此,為了避免負面情緒發生,家庭裡面的監護人之間對孩子的方式首先要達成一致,用一致性的原則去對待孩子。與此同時更重要的是,監護人自己的榜樣行為,因為孩子很多的問題發生,往往不是孩子本身的問題,而是監護人的行為影響。
-
9 # 有點慢的二丫頭
如果是12歲以下的孩子,給他一個緩衝期,等他平靜了,再和他平心靜氣的交流,要了解他內心真實的想法,孩子看似無理的要求,可能只是他渴望被重視的一種表現,只是他不懂得如何正確去表達,有可能是大人對他誤解了。如果是十八九歲的大孩子,他們已經有自己的思維了,等雙方都平靜下來後,可以平等的談談,不要以家長的身份去給他壓力,多想一下,自己像他們這樣的年齡時,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和需求,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為孩子多想一些。
回覆列表
您好,如果對於孩子的要求屬於暫時性無法滿足或需要時間的話,作為成人首先我們應該及時的迴應孩子,同時我們還可以問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問題、做一些有趣的遊戲,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不知不覺去等待。同時我們也要儘可能的幫助他一點一點接近目標,這樣孩子不會因為要求無法被滿足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產生不好的情緒。
在這裡我想舉一個最近我和我家孩子飯前的小插曲,在前幾天晚餐是孩子最喜歡吃的義大利麵。孩子早早地就把小手洗乾淨,坐在餐桌前開始等候。他可能有一些餓了,沒過一會,他開始不耐煩地說:
“麵條還沒有好嗎?為什麼還要這麼久?太久了!我不想再等了!” 我就想起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每次午餐之前老師就會給他們唱“謝飯歌”。於是我就說:那麼讓我們來唱一首感謝歌吧!我隨口唱了一首歌,把歌詞做了一些修改:我要感謝燈、感謝光,讓我們可以看見。我還要感謝桌子,感謝椅子,讓我們可以坐在這裡享用晚餐。 孩子接過我的話:那我要感謝盤子,感謝筷子,讓我們可以吃好吃的義大利麵。 我說:嗯非常好!我要感謝空氣清淨機,讓我們有清新的空氣。 孩子:我要感謝水杯,讓我渴了可以喝水!說完還開啟蓋子,喝了一口。就這樣感謝來感謝去,廚房裡的義大利麵就端上來了。 我和孩子說:謝謝你的等待。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感謝,我覺得麵條更好吃了,謝謝做出這麼好吃的面的人! 孩子吃的很香,他說:對呀,麵條真的是太好吃了!想吃“棉花糖”的小孩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老掉牙的“棉花糖實驗”(StanfordMarshmallowExperiment)。斯坦福大學的WalterMischel博士在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一個比較密閉的房間裡,空無一物,孩子的面前有一個棉花糖。如果孩子能夠在15分鐘內不吃棉花糖的話,那麼他就會可以得到吃到兩個棉花糖,否則就只有一個。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一些孩子已經等不及了,已經開始吃了。少數的三分之一的孩子忍住了,等到15分鐘之後吃到兩顆。心理學家們對這些孩子進行持續的跟蹤直到高中畢業。發現那些能夠延遲滿足自己、自控能力比較強的孩子,無論是SAT成績、教育成就、身體質量指數(肥胖),以及其他指標上都有更優異的表現。
分散注意力,說“我不要”是為了更好的得到“我想要”的其實對於這麼小的小朋友來說,他們哪裡能做到“我不要吃棉花糖”呢?自我控制對他們來說特別難,有些孩子甚至口水直流,捨不得吃只能用舌頭舔一舔。說“不”,是一種強烈的意志力表現,而說“不要”,正是因為內心非常堅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我觀察實驗錄影裡那些最後成功做到的孩子,確實是採取了一些策略,就是——分散注意力。分散注意力可以是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內在的:故意不去看、不去想棉花糖,心裡想一些其他的事,讓自己的思維不要專注在棉花糖上。外在的:彈彈舌頭、搖晃自己的身體、唱個歌、走動身體、刻意做點其他的事分散對棉花糖的注意。孩子在“我不要”(吃棉花糖)的力量中,發展出了“我要做什麼”的能力(做點其他的分散注意力),而推動孩子這麼去做的,正是孩子心中有堅定的“我想要”(吃棉花糖)的力量。這就是人類和其他物種的區別。人類在進化的過程當中,主管自我控制、分析思考、行動計劃的是大腦前額葉區域。我們人類這個區域所佔比例可比其他物種要大的多。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寵物狗狗不會把狗糧存起來養老,而人類卻會未雨綢繆。斯坦福大學的Kelly Mcgonigal教授說,前額葉不斷的進化,可以控制我們去關注什麼、想些什麼,進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
所以我們成人如果在無法滿足孩子要求時,需要儘可能的迴應孩子,並告訴孩子如何才能獲得,給予孩子明確的獲取路徑,這樣孩子在巨大的需求的吸引下,會進而被推動去做等待,不至於每次沒被滿足就發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