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英雄薈萃
-
2 # 赤焰烈風
自唐宋以來,儒釋道三家逐漸合一,從此之後中國文人就強烈的展現出了“學而優則仕”進取精神,內心神遊天地、清靜無為的修身之為,慈悲為懷、悲天憫人的心境。而張良所處的時代是秦末漢初,儒家、道家還只是一家之言,佛教還未傳入中國,三者更談不上合一了,張良的經歷與其出身有很大關係。秦一統之後,作為原南韓貴族的張良就一直為復韓做準備,所以才“少年遊俠”,而隨著張良輔佐劉邦建立漢朝,其功名自然水漲船高,這就是“中年遊宦”,而隨著劉邦為鞏固漢朝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和呂氏一族把控朝政,張良為自保,閉門謝客,開始了所謂“老年遊仙”。可以說,張良之後的文人不會再有張良的經歷,而且經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歷代文人更多的將注意力集中到了爭取功名之上,“三遊”只剩下“遊宦”了。
-
3 # 伊人素素
我覺得不能說是歷代文人最想走的路。因為每個人的理想和抱負不同,所以也不會都想走這樣的路。正如現代的人一樣,不是每個人都想上大學。也不是每個人都想當官。三百六十五行,都有愛好的人。
-
4 # 詩雨花魂
陳平原在《千古文人俠客夢》一書中總結道,“中國文人理想的人生境界可以如下公式表示: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遊仙。”
在中國文化主體格局下,文化深刻地影響到了中國傳統的人生理想。
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遊仙。這三句話,是對西漢開國功臣留侯張良人生模式的總結。
張良是一個極其特殊的歷史人物。他出生於南韓貴族之家。南韓滅亡時,張良因年幼未授官職,但他早已有了強烈的報國之心。南韓的滅亡,對他來說,是命運的一個根本性的急轉,他不再是貴族,而由廟堂走入了江湖。他來不及埋葬死去的兄弟,他蕩盡家財結交刺客,從此進入了一個武林江湖之俠的世界。他終於找到了一個可使120斤大鐵錘的勇士,在博浪沙狙擊巡遊天下的秦始皇,可惜功虧一簣,只擊中了副車。從此,他不得不亡命江湖,更名改姓,最後在下邳找到了落腳之地。
下邳圯上的一次奇遇,奠定了他人生“三遊”的基礎。他以從容、忍讓、謙退的敬老之心,獲得神仙黃石公的青睞,交給他《太公兵法》秘籍。十年之間,他成為下邳“少年”的首領,儼然一代大俠。陳勝起義,張良率俠客百餘人自成一軍,路上遇到了沛公劉邦,遂投於劉邦麾下。其後輔助劉邦,一統天下。漢初論功行賞,封為留侯。
漢高祖六年,張良促成劉邦定都關中。時天下大定,他“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直到戚夫人得寵,劉邦想廢太子立趙王如意,張良為太子出主意,招來他的“雲霞之友”當世大隱“商山四皓”,在漢高祖十二年使太子地位得到鞏固。這一年,劉邦駕崩。
其後八年,張良去世。據道家經典,他“解形於世,葬於龍首原。赤眉之亂,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若流星焉,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子房登仙,位為太玄童子,常從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孫道陵得道,朝崑崙之夕,子房往焉”。
張良的一生,最後落筆的是一個圓滿的句號。
他那雍容悠閒的結局,令人羨慕;他那壯懷激烈的經歷,令人遐想;他那平定天下、位極人臣的功績,令人歎為觀止。司馬遷感嘆說:“餘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這又開啟了才如子建、貌如潘安而又內蘊著剛強激烈與力的崇尚名士之俠風貌的先河。
“少年遊俠,中年遊宦,老年遊仙”遂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視野下完美圓滿、優遊閒雅、和融同光的高階人生模式。
“遊宦”就是做官。在中年人生最旺盛的時代,把精力投向官場,去博得現實社會中世俗生活的輝煌。
遊宦做官,在傳統主流文化的引導下,成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人生追求。儒家文化主體地位的確立,更使這種傾向得到強化。子思《中庸》第二十章說:“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其最後的人生層次,是“天下國家”,而報“天下國家”的途徑是對現實政治的參與,最直接的就是做官。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上升為大一統封建帝國的統治思想,帶來了儒學的極大繁榮,也帶來了儒生在世俗社會中的現實利益。在歷次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衝突中,儒學抵擋住了來自其他各種文化的衝擊,牢固地踞於中國文化的主流地位,儒學治國平天下的追求,也隨之成為中國文化中人生價值的主流追求,其現實途徑是做官,而文化中則瀰漫了一股“官本位”的濃霧。
孔子說:“三十而立。”遊宦是中年之事,因此它並不妨礙“而立”之前自由揮灑的豪情,於是有“少年遊俠”;它也無妨於官場半生而厭倦“利祿之路”後功成身退,超然於身心的倦怠,追求生命的永恆,於是有“老年遊仙”。
遊俠與遊仙,並不妨礙文化主流精神的承傳,也有了餘·地可以將自我的個性充分地張揚、發舒。於是“三遊”成為傳統文化主流基礎上融合萬類的一種圓滿人生結局。
-
5 # 請看創造宇宙說明書
漢代張良的命運是充滿科幻色彩的,確實值得歷代文人學習和模仿,但是誰又能有此機遇呢?,我現在將其不為人知的經歷講出來,你們敢相信嗎?
歷史記載,漢朝名臣張良曾得到“天書”一卷,在學成之後,輔佐劉邦平定天下,興旺漢室四百年基業,後世人類敬張良謀略出眾,稱其為‘謀聖’。張良的粉絲眾多,就連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也經常把旺漢四百年的張子房和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比作學習的榜樣。”
那這本所謂的“天書”是哪來的呢?講些什麼的呢?是《素書》嗎?且聽我慢慢道來:
故事有點玄幻,姑且聽之,信與不信?唯智與悟...
秦朝末年的某個元宵節傍晚,張良來到咸陽城打探情報,準備組織義軍反抗秦朝的統治。燈火闌珊時,他來到一座特別的六層小樓前,看到從頂樓至上而下垂掛著八盞大紅燈籠,每盞燈籠上各題有一大字,依次為“廣、寒、嬋、娟、以、文、會、友”。
然後張良好像做了一場美夢,夢見自己不斷過關,最終與廣寒嬋娟兩情相悅,恍如千百年來的摯愛相逢。
其實這是月球中的神級外星人--聖星人的領袖聖帝尊,為了找回他那在不斷經歷輪迴的妻子,根據設計出來的尋人器指示,來到發現他妻子廣寒嬋娟出現的秦朝都城咸陽,開啟的尋人之旅。他發現張良的大腦散發出非常特別的能量場,於是用元神接管了張良的身體軀殼,此時張良的意識則是進入了夢境(虛擬世界)之中。
夢中,張良和廣寒嬋娟渡過了一個難忘的夜晚,吟詩作賦,聆聽Teana之音,欣賞世間少有的舞蹈。最後,張良得知面前的是一位仙女,這位名叫廣寒嬋娟的仙女在被接回天宮前,給張良留下一本帶著異香的天書,並囑咐他:“如想看懂,需壓枕下!切記!”
張良醒後,天已大亮。房間內靜悄悄地。張良下意識地伸手往香枕下一探,嘿,果然發現有一本天書,裡面全是紫色的字元。因為當時的人不認識這些外星字元,有字和沒字也沒什麼區別,所以也可稱之為無字天書。只要把這本天書壓在枕頭底下,就可以把天書裡的內容變成夢境(虛擬世界)進行體驗和領悟!
張良一骨碌爬起床,呆呆地出神。昨晚的仙樂此刻仍然在張良的腦海中不停迴盪。
為了紀念這段難忘的經歷,精通音律的張良努力回憶、整理出樂譜並將其翻錄在天書後面的空白處。後來他領悟了書中內容以後,知道“神仙”聖星人不允許低素質的人掌握高科技,於是在書前面做了提示:“不道、不神、不聖、不賢之人”不可以看這本書!只有遇到有緣的高素質的人,才可以儘量傳授書中內容。
張良本來就博學多才,有天書在手更是如虎添翼、經天緯地。他幫劉邦平定了天下,開創了漢朝四百年基業。漢朝開國以後,皇帝劉邦要把最發達的地區(其中包括最富有的一線大城市)賞賜給張良,張良推辭了,只要了一個五線小城市。
有句話叫:“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中國曆朝歷代基本都是如此。漢朝成立沒多久,很多開國的功臣良將就被自己人整死了,連功勞最大的韓信也難逃厄運,只有放棄高官厚祿、託病歸隱的張良保全了性命。因為張良早已經悟道,知道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煙雲,在合適的時機要放棄追求物質財富,轉而去追求精神財富。如果物質財富積存豐厚,也可以適當地換取精神財富。因為物質財富只限於現實世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只有精神財富(認知)和功德可以帶到其他世界。
張良歸隱之後,沒過多久,就病死了。他真的死了嗎?當然沒有!(後來在西漢末年,赤眉軍造反,為了得到張良的定國安邦之策,挖開了張良之墓,裡面沒有人的屍骨,只有一個枕頭和一本書。那一本書就是《素書》,是張良從夢境(虛擬世界)中領悟並翻錄出來的精華,其文言簡意賅,至誠至理,以平常人的心智基本可以看懂,是中國傳統國學的上乘經典,比四書五經之類要好得多!《素書》告訴人們,作為人應該具有什麼樣的素質,怎麼做才是道德的!這裡的素質和道德是一種恆定的標準,從古到今到未來都適用。人的素質和道德上去以後,就可以得到神靈的青睞,在夢中得到神靈點化,繼而提高認知。民間視《素書》為奇書、天書!書中以道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揭示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源!)
原來張良使用了金蟬脫殼之計。冥冥之中,有一種能量驅使他去尋找一件寶物。張良帶著那本改變他命運的天書,尋找寶物去了。
這天,張良終於來到寶物所在,那是一座八卦形態的山,山中有仙氣盤旋直抵霄漢。張良觀測此山風水良久,推算出寶物的確切地點。
那座山就是卦山,那寶物就是宇宙寶藏碎片——宇宙之心!在拿到宇宙寶藏碎片的一剎那,張良突然受到一種神秘能量的影響,張良把宇宙寶藏碎片和天書用石匣封存了起來,並設定了陷阱,假如有人膽敢拿取寶物,就會觸動隱秘機關,山洞就會垮塌。
沒想到在做完這一切後,在宇宙寶藏碎片的引導下,張良竟然把自己的靈魂封印在一條雙頭蛇中,不吃不喝不能動,可以永生卻離不開軀殼。直到前些年有一天,張良才得到了徹底的解脫,被聖星人接上月球中成為神仙了。至於那本書卻因特殊的機緣還留在地球中某人的手上。
後話:
後人相傳張良遇黃石公授書的故事,是張良編出來的故事。因為當時是男權社會,就像女媧開天的故事被改成盤古開天的故事一樣,張良把仙女傳書改成黃翁授書。故事中講,張良離開秦國首都咸陽以後,來到下邳,有一天在橋上散步,遇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翁。老翁故意把自己的鞋子掉到橋下,對張良說:“小子,下橋去把我的鞋子取來!”張良聽別人叫自己是小子,有點兒火大,如果對方不是老人的話,真想給他一拳。張良強忍怒火,下橋為老翁取鞋,取上以後,上橋把鞋子遞給老翁。老翁不伸手接,反而伸出腳來,讓張良替他穿上。張良差點氣暈,後來一想,算了,好事做到底。於是他蹲下來,幫老翁把鞋穿上了,老翁連謝謝都沒說就轉身走了,張良愣在當地,心想:“這都是什麼人啊?”沒想到老翁不一會兒又回來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五日之後一早在此等我。”張良覺得奇怪,心想:“我五天以後看你到底弄什麼鬼。”五日後一大早,張良抱著好奇心來到橋上,沒想到老翁比他還早到。老翁對張良說:“與人約定,不能遲到!回去吧,五日後早點來!”五天後,張良聽到雞打鳴時就趕緊去了,可老翁又先在橋上了。老翁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為什麼又遲到?五日後可要早來。”第三次,張良吸取了前兩次的教訓,在半夜就到了,過了一會兒老翁也來了,老翁高興地說:“這才像話!”並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給皇帝當老師了,我推測你十年後一定能成功。十三年後你來見我,我是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張良回家後,檢視那書,乃是《太公兵法》,從此時常刻苦學習,學到了不少本領,人生從此如開掛一般,按書中的方法輔佐劉邦成就了帝業。
張良的故事中沒有說那個老翁的姓名,後人以故事中的“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將其命名為“黃石公”。後來張良隨劉邦大軍路過濟北的谷城山時,為了圓自己編的故事,找了一塊很大的顏色發黃的石頭運回家供奉起來,每天按時祭拜,張良託病歸隱後,從黃石上切下一塊,製成石匣,用來裝書。
張良的第八世孫叫張道陵(公元34年—公元156年),東漢初期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他本來叫張陵,學習了張良留下的知識以後,提升了認知,並且悟道,最終成為道教創始人,死後成神。
-
6 # 潘達蚊子
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自從劉邦入都關中,天下初定,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在漢初劉邦翦滅異姓王的殘酷鬥爭中,張良極少參與謀劃。在西漢皇室的明爭暗鬥中,張良也恪守“疏不間親”的遺訓。
前197年(漢高祖十年),漢王朝上層出現了一場新的危機。劉邦有改易太子之意。當時劉邦寵愛戚夫人,並察知呂后有異心,有代劉而王的跡象,故欲廢太子孝惠(呂后子),改立趙王如意(戚夫人子)為國儲。朝野大臣,群起諫爭,但絲毫不能更改劉邦初意。眼看太子位行將被剝奪,呂后遂求救於“智囊”張良。張良考慮到太子一位,事關重要,不可輕易更立,大儒叔孫通說得好:“太子天下本,本一搖天下振動。”再加上當時天下方定,漢朝統治根基還未穩固,各項制度還正在健全,只有順其現狀,無為而治,才能安定天下,穩保江山。基於這個大局,張良遂對呂后說道:口舌難保太子,“商山四皓”(皓:白,即四個白頭髮的老人,分別是東園公、甪里先生、綺裡季和夏黃公)皆八十餘,節義清高,不就漢朝爵位,匿亡山林,皇上敦聘不至,但仍然高義“四皓”。太子若卑辭固請“四皓”出山,出入宮廷以“四皓”相隨,皇上必問而知之,知之則太子位可固。事果如張良言,劉邦問知伴隨太子的“四皓”就是自己數請不來的隱士,今為太子左右,可見太子羽翼已豐,翅膀亦硬,奈何不得,從此再也不提易立太子一事。太子終得嗣位,呂后為此對張良也勳口敬重。
《史記》、《漢書》對張良幫助蕭何籌謀劃策多不記載,但亦無妨張良後期的功績。論功行封時,按級班爵,漢高祖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了,故稱張良為留侯。張良辭封的理由是:他韓滅家敗後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看到漢朝政權日益鞏固,國家大事有人籌劃,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目標亦已達到,一生的宿願基本滿足。再加上身纏病魔,體弱多疾,又目睹彭越、韓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慘結局,聯想范蠡、文種興越後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懼怕既得利益的復失,更害怕韓信等人的命運落到自己身上,張良乃自請告退,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但呂后感德張良,勸他毋自苦,張良最後還是聽從了呂
-
7 # 鐵劍齋
▂ ▄ ▅ ▆ ▇ █ 精彩分享 █ ▇ ▆ ▅ ▄ ▂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關於這道題,開宗明義的回答一下,答案是肯定的,這句話出自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千古文人俠客夢》,可以說很好的概括了歷代文人的“夢想”。
少年遊俠張良(約前250年—前189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今河南禹州 )人。
張良是南韓貴州,祖上當過南韓國相,雖然自己是一介書生,可能手無縛雞之力吧,但是這並不妨礙他“遊俠”的經歷。
“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這是張良的早年,以一個沒落貴族的身份,敢於行刺皇帝,比荊軻並差不了多少。
還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是張良曾經在年少時救過殺了人的項伯,兩成了好朋友。於是後者在以後的人生裡,給予了張良很大幫助。
還有一點,“圯上受書”,是張良一生光輝起點的開始。為黃石公納履,得以受“六韜三略”,使得張良的人生充滿了奇幻色彩。
中年遊宦作為西漢“開國三傑”之一的事蹟,張良的事蹟耳熟能詳,在這裡簡單說一下,西漢天下大定,張良受封時,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漢六年”就是公元前201年。“留”,是張良的封地,也就是他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張良選擇了他括號劉邦相遇之地作為封地,雖然自己要求的不多,但是他的功勞有目眾睹,可以說他的官宦之位,正是歷代文人們所向往的。
老年遊仙史書上說,張良素來體弱多病,西漢天下初定之後,他便託辭多病,閉門不出。隨著劉邦皇位的漸次穩固,張良逐步從“帝者師”退居“帝者賓”的地位,遵循著可有可無、時進時止的處事原則。
張良是個十足的智者,有大智慧。黃石公教給他的究竟是什麼,後世的傳說不足全信,但是從他跟隨劉邦平定天下中所獻的計策中,可以看到極高的權謀。
同時,從春秋開始的謀士們的各種待遇,離他生活的年代並不遠,他一定有耳聞,也能讀到。更何況西漢建國之後,各位功臣的遭遇,作為張良,不可能不洞若觀火。因此,隱退是必然的。
在歷史上,光是他的遺冢就有兩處,人們更是願意相信他後來成仙得道,羽化飛昇,修成正果。
總結張良,其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能夠“善始善終”的文人,從他的發跡到歸隱。在他之前,張儀、蘇秦、范雎沒能做到,所以他們前兩位的老師“鬼谷子”成了傳奇。在張良之後,諸葛亮和劉伯溫,也是這條線下來,他們兩位的命運比起張良來,也乏善可陳。
文人們想的是達則兼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但是除了上面提到能夠執掌權柄的,到後來的李白、蘇軾眾人,也都是在這條路上奮鬥。不得志時遊俠江湖,心裡想的即便不是“終南捷徑”,但也不會想著總是用自己的詩文來贏得名聲。但都不能如張良那樣,所以張良的一生才越來越成為一種夢想。
其實可以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觸類旁通一下,武俠小說大宗師梁羽生先生創造過一位近乎完人的人物:張丹楓。文武雙全,文采風流無雙,武功天下第一,凝聚了人們關於武俠的想象。不過這樣的人物,可惜不長壽(如歷史記載中的張良一樣),但也正因此成為了傳奇。
最後,送上司馬遷關於張良的一段評價,我認為倒是更接近歷史的真實,同時也很好的解釋了這件事:
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遊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如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陰誅夷,蕭何繫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託於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於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可見,“少年遊俠,中年洲宦,晚年遊仙”,是一種人生理想,也更是志向得伸之後的明哲保身之道,有一點不得已。
回覆列表
歷史是有階級立場的,不一定是真相,因為歷史是後人給前人寫的,所寫內容需要符合寫歷史的集團立場和需要!歷史上很多人:例如隋煬帝、崇禎都不是歷史原型,是被彎曲事實的,隋煬帝是真正的勤勉皇帝,為國家做了很多很多重大貢獻!京杭大運河是他最大的貢獻!崇禎的倒臺有他的決策失誤,也有天災幫忙,連年的旱災造成許多人吃飯的困難,流寇四起!如果沒有國內的流寇作祟,努爾哈赤、皇太極是沒有機會的!後來的政府為了體現自己推翻前朝的合理性和安定局面需要,把事實寫成自己需要的面相!所以說歷史真正的精彩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