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節,作為敗家娘們,敗家公子哥的你,剁手多少錢?
小編自己曬圖,買了一堆生活用品➕冬裝外套➕秋衣秋褲➕電熱毯等,花了4000元,一個月工資就讓小編敗光了。
555555……
那麼你呢?
回覆列表
-
1 # 詩雨玫
-
2 # 小金魚潛水吐泡泡
我的一指禪神功,在今天下午練成了,然後走火入魔,平復心情後,才知道入魔後放血放了很多啊,足足700毫升的血啊,獻血都超標了,最近只能清心寡慾,養精蓄銳,等待12月的再一次練功!
-
3 # 悟世居士
二十塊錢左右,主要是把收到的紅包給用了。一點也不虧。絕對是賺的。畢竟本人的消費觀就是最理性的“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
4 # 閒庭信步lwl
這個雙十一我真的沒有用一分錢,吸取往年教訓,雙十一買買買,買後全部東西囤在家裡,沒有一件需要用,這不是白白丟錢嗎?就是真正的貪小便宜吃大虧。
“雙11”來了,我早早就囤了衣服,放在手機購物車裡,等“良辰吉日”一到,立即付款,瞬間會清空購物車,一大波物品,會在“雙11”之後,從四面八方向我飛奔而來。我想,很多人會和我一樣,對這個買買買的日子,比較看重。
從心理學意義來說,曾有心理學界人士說:買買買,是一種很卑微的驗證,仍然是擋不住內裡的惶恐與不自信。因為你無法接納自己。之所以會不停地購買,不是因為衣服都不好看,而是:我,穿什麼都不好看。
衣服不是問題所在,“ 我”才是問題之根本。
一個厭惡自己的人,必然會對世界充滿不耐煩,也會對物品缺乏長久的熱愛。
一個挑剔自己的人,必然會對世界錙銖必較,也難以對物品產生長期的信任和好感。
因為,你對自己的態度,會投射出去,使它帶上你的特徵。
這是一種說法。
慕尼黑大學心理學博士高璇解釋說,從象徵的意義上講,衣服是我們展現給外界的第二層面板。
當原本擺在商場裡的某件衣物,成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我們就會把一貫對待自己的態度,比如挑剔,擴充套件到那件已經被特殊化的“我的”衣物之上。
如果,從小曾被原生家庭的父母挑剔“不夠好”、“不夠優秀”,那麼,成年後,父母挑剔停止,但是,我們卻在無意識中,接力這種挑剔,繼續審判自己。無論是性情,還是外表,無論是成就,還是容顏。
如:張愛玲,她在原生家庭中,很不幸福,父親另娶,母親遠遊,匱乏關愛,投射到衣服上,是不停地買買買,總是不滿意,也總不太在意。她說:對於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袖珍的戲劇。
所以,需要釐清:是內心的焦慮,讓自己購買,還是真實的需要。是對服裝的飢渴,還是對改變 自我的飢渴?其實,舊服也好,自有風華,毫不遜色,在這個意義上說,自我,也一樣。改變,非物質所及,也非服裝能及。它需要豐富的身心經驗,譬如閱讀,旅行,交友,反省,療愈,才會慢慢發生。
心理學界還有另一種說法。
心理學界在1997年就發明了一個專用名詞:零售療法。即人們願意並且可以透過購物,減輕壓力與負面情緒,重新激發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購物,某種程度,是與生活的戀愛。有購物激情的人,同時也是熱愛生活的人。買的不是衣服,而是一種對壓力的釋放與控制。
不是去年的衣服再貴,也配不上你的氣質,而是去年的衣服再貴,你也不想穿了,跟氣質、成長沒有關係。
喜新厭舊,是人類的本性。買新東西,只是我們向生活傳達熱愛的一種方式,保持時常輕鬆購買的能力,是讓人愉悅身心的一件事。
量入為出,無需購買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奢侈物品。如果因為買了貴的提前透支,日後只能打幾份工去還信用卡,拼命賺錢,熬夜加班,賺了錢再去買貴的,這樣的方式,我覺得也不是對自己好啊。
再貴的東西,也沒有自由貴啊。對自己好,但也不要用力過猛,不要刻意強調,更不必透過昂貴的東西體現。
好,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隨心隨性。能力之內,選擇自己喜歡物品,開心就好。
內在先於外在,貴起來,才有資格說出“我就是要買點貴的東西”。
對於女人來說,衣服的選擇和駕馭,本身就意義非常。因為那些隱藏著的審美,購買力與價值觀,都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和辛苦換來的,這,就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