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育聯網
-
2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外界資訊對其刺激後,很擅於用慢思考來衡量資訊對自己的價值,這樣做最大的好處就是動機的合理性高 ,行為上可以操作,更容易被記憶,長此以往,積極的、正向的思維就會形成,心理彈性增加,幸福感自然就強。
《魚頭和魚尾的故事》講得是相伴半個多世紀的老夫妻倆,因為沒有孩子,也不富有,但是因為擁有了彼此而幸福一生。兩個人把最喜歡吃的魚頭和魚尾謙讓給對方,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愛奉獻給了對方,而夫妻倆欣然接受,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對彼此的愛。
很多人認為老夫妻倆缺少溝通,彼此的愛好都不清楚,更談不上幸福,因為壓制了自己成全了對方。也有的人認為一輩子有人為了自己受委屈,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不管別人怎麼理解,老夫妻感受到幸福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幸福是非常個體的理解和感受,與一個人過往的經驗相關。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裡,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世界裡。
相信自己,你覺得幸福就一定是幸福的!
-
3 # 心理奶爸
幸福是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但是擁有財富,並不能夠保證一個人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上的滿足,一個人只要能夠維持基本的物質生活,他們就有可能獲得幸福。在我們的身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雖然沒有高收入,但是可以感覺到他們是真正很幸福。
他們到底有什麼特別的思維呢,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第一,自信滿滿。通常這一些人的內心充滿的自信,對任何事物都不容易失去信心,並且可以影響身邊的人,給他們很大的正能量。他們容易從小事情中,獲得滿足感。
第二,懂得取捨。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如果對物質的追求無休無止,最終只會讓慾望膨脹到極點,導致陷入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在想要擁有之前,應該學會怎麼去捨棄。那些能夠獲得幸福的人就是如此,他們有追求,但是不強求,該放棄的就果斷放棄,因此沒有過多的心理負擔。
第三,高度的自我認知。經過心理學家的研究,他們得出結論,一個人最高階的幸福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那些很幸福的人,通常能夠全面的瞭解自己,知道自己的真正需求,同時也懂得將想法投入到行動當中。他們對幸福的追求是最高層次的。
總之,每個人獲得幸福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認為錢越多就越快樂,有的認為只要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即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方式,不在於與別人的比較,而在於個人的感受。
-
4 # 李彬文
幸福在哪裡裡?"它在辛勤的耕耘中,它在知識的寶庫裡,啊!幸福就在你閃閃的智慧裡"。一一《幸福在哪裡》歌詞幸福是一種感受,一種滿足,幸福其實很簡單,沒有理由,就是感到很幸福。當外界的資訊對人的大腦刺激後,擅於用思考衡量資訊對自己的價值。這種做法最大的好處是動機的合理性高。行為上可以操作,更容易記憶。長此以往,積極向上,正向思維就會形成。心理彈性增加,幸福感自然就會強。心理學家認為: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世界裡的,相信自己,你覺的幸福,就一定是幸福的。
因此,珍惜自己擁有的,懂得去愛,去感受生活中點點滴滴的愛,有事做,有人愛,有希望就是很幸福的人!
-
5 # 心理理想地
心理學科班出身,深耕心理學十幾年,還是老規矩,“只說乾貨,不熬雞湯”
題主說得沒錯,幸福的確是一套思維工具,這套思維工具決定了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從而能夠在同樣的事件中,觀察出不同的意味。
所以,我常說“看問題,多一種視角,挺好”
幸福觀的升級:從幸福1.0到幸福2.0馬丁薩里格曼是積極心理學的奠基性人物,終身研究幸福問題。
對於幸福,他在《真實的幸福》中曾經說道過:
真實的幸福包括積極情緒、自主的投入和對生活意義的追求這個被稱之為幸福1.0理論,後來,他又修正了自己的觀點,提出了幸福2.0理論
幸福的內涵包括所有人們在追求的東西幸福2.0理論認為,實現幸福人生應該具有5個元素
有積極情緒、要投入、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做的事要有意義和目的、要有成就感
所以,當人們精神的投入變得蓬勃、充滿生機的時候,就會感覺到特別幸福
幸福有公式:H=S+C+V幸福的公式:H=S+C+V
H 代表幸福的持久度
S 代表幸福的範圍
C 代表生活環境
V 代表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S 代表幸福的範圍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積極和消極情緒的範圍,這個範圍是決定我們整體幸福程度的先天成分。這個天生的範圍就像恆溫儀,即使有高興的事情讓我們的情緒高漲,它也會盡忠職守地把我們的幸福感拉回到平常的設定。
C代表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中與提升幸福感有關係的因素:生活在富裕社會而不是貧窮社會;結婚而非離婚;避免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社交豐富,朋友多;有宗教信仰等。
V 指的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
把握住可控制的變數,可以促進你產生實質性的改變,讓你能夠生活在自己幸福範圍的最高點。當你學會把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看法都調整到積極狀態時,你的幸福程度就會大幅上升,而且持久。
幸福的真諦:享受正在做的事情說到底,幸福生活的方法,其實就是享受生活本身。
心理學上,有兩種思維模式。
一種叫做溺水模式,另一種叫做性愛模式。
如果太過注重結果,過於執著,就會進入溺水模式,泥足深陷,難以自拔。
但是,注重過程和結果的性愛模式,會讓生活更加具有幸福感。
以學習為例,大家都覺得學習無聊。但是卻不知道學習的巔峰體驗是“心流體驗”
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忘記了時間的流逝,在心流體驗中,大腦會有六種快感激素同時分泌,怪不得處於“心流”中的人會獲得做愛一樣的快感呢!
想要獲得“心流”,還是得主動去挑戰高難度目標,天道酬勤,老天倒未必能降下金錢雨,但是偶爾給你個“心流”,可是一種比領獎金更美好的體驗啊!
真有智慧的人,怎麼樣都能幸福,但是說到底,幸福的底線還是要讓我們誠懇地投入生活,不去懼怕不幸,就能夠有幸福感。
祝你幸福!
中科普,心理學自媒體,心理學乾貨製造商
唐大大,心理學深耕者,只說乾貨,不熬雞湯,
“看問題,多一種角度,挺好!”
-
6 # 肖震宇的科學小屋
什麼樣的狀態是很幸福的狀態?一百個人有一百種不同的看法。普遍來說,應該是懂得自己是誰,自己要什麼,價值感在哪裡,從哪兒來,到哪兒去。有一群互相扶持的朋友,有一個能相愛的人,跟父母親人的關係也還算良好。
我們不妨回憶一下我們生命中很幸福的時光: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大家彼此信任,彼此真誠以待。大家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從這份事業中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自我實現。
在家裡,很幸福的時光是有家人的陪伴,大家氣氛和諧,能夠彼此良性溝通,彼此懂得,彼此相愛。沒有冷戰、熱戰,沒有彼此的抱怨和爭鬥,大家彼此柔和共處,互相支援,幫助,共同進退,讓愛能夠流動起來。
那麼,獲得幸福的人,思維到底是怎樣的呢?可以從以下幾點來考察。
1、幸福的人懂得珍惜當下,並感恩過去。
只要是人,都歷過挫折。對於過去,你到底是什麼態度呢?是痛苦埋怨,還是感恩和知足呢?也許你確實經歷過苦難,但那畢竟都過去了。所以,幸福者總是更容易活在當下,對於苦難,他們一笑泯恩仇,對於現在,他們懂得看到好的部分。他們不會是一個無底洞,而是一座高山,一個深潭,非常靜謐,順其自然,接受生命中發生的一切,並對自己好過的人表達感謝。
2、幸福的人懂得寬容人性的不足和問題。
你到底是對問題揪住不放,還是不再執著追問?這也考驗著你的胸懷。幸福者胸懷坦蕩,從來不期期艾艾。他們博聞強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為看的事情多了,讀的歷史多了,所以也就更懂得寬容人性,見怪不怪。希望讓不同的人去做不同的事情,各司其職,物盡其用,不為難別人,也不為難自己。
3、幸福的人懂得排除干擾,不會妄自菲薄。
生活在凡塵俗世,總免不了受到各種干擾,甚至受到不同人的批評的聲音。幸福的人不管人們怎麼說,始終保有自己的氣節,自己的風格和尊嚴。TA懂得逆水行舟,閒雲野鶴,不被批評給壓彎了自己。也許有些批評可以採納,但是,TA不會因此而輕易地改變自己,更不會妄自菲薄,而是默默地在自己的事業上做出成績。
4、幸福的人懂得愛,懂得人性。
幸福的人是一個懂愛的人。TA富於人性,而不是一個機器人。TA好像一個太陽,自體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自己和別人的世界。因此,TA很少落寞痛苦,而是肩負責任。TA會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做好自己的分內事。在家裡,TA不但懂得愛自己,也很善於付出,愛每一個人,和大家一起分享Sunny與甘霖,滋養了彼此的心扉。
-
7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幸福是一種能力,美國的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裡格曼曾經帶領團隊做過一個幸福的大調查,結果顯示,和幸福呈中度和高度相關的因素包括:積極的情緒情感、樂觀的態度、高自尊、良好的人際關係等。
積極的情緒情感包括:感恩、快樂、投入感、敬佩、滿意、自豪,這些積極情緒情感的產生需要有積極的視角看待事物和問題,才會有的情緒情感。樂觀是對待外界環境和事物,更多地看到事物的積極面。高自尊是對自我的高接納度。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個調查中屬於跟幸福中度相關的因素。
其實對於華人來講,良好的人際關係應是與幸福呈高度相關的因素。那麼怎樣的思維和行動才能實現良好的人際關係呢?2500年前孟子先生曾提出過“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短短的20個字簡短、精煉,不僅總結出了中國社會的五個基本人際關係,同時每一句中的最後一個字說明了關係的相處之道。比如“父子有親”,“父子”指的是親子關係,“親”的意思是親子關係相處的根基“親情和愛”,父母對待子女要撫養、教導、呵護和愛。子女對待父母要敬重、贍養、孝順;比如“夫妻有別”,指的是夫妻相處之道重在一個“別”字。”別”在這裡的意思是區別。第一個區別是男人和女人有生理特點不同、心理和思維方式不同。第二個區別是,在過去社會,男主外女主內分工明確,就可以避免衝突、和諧相處。比如“長幼有序”,“長幼”指的是家庭中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擴充套件到其他同輩關係,“序”的意思第一是順序,無論是年齡大小、分發物品都要講究順序。第二要年長的要愛護、幫助年幼的,年幼的要尊敬、順應年長的。每一類關係都有自己的規則,只要我們按照規則、禮節來處理,就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了。
無論是西方的科學調查研究,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具有幸福能力的人,往往具有積極的思維模式特點。
-
8 # 鵜鶘心理
中年是人生極盛向衰弱過渡的一個轉折期,如果說青少年在青春期被突如其來的身體發育與接踵而來的幾項人生選擇搞得暈頭轉向,過了不久就帶著戀與愛的激動和驚喜被推到青年階段的話,那末中年人面對身體精力的不可逆轉的衰退,家庭、事業和工作上的種種壓力和挫折,開始會感嘆青春短暫,人生苦短。中年人將一生未盡的願望都自然而然地傾注在子女身上,當在他們身上看到自己願望即將實現的時候,內心的喜悅和自豪不言而喻,此刻,年過半百的他們幸福感湧動,再也沒有之前的長吁短嘆。
在我們生活的這樣一個社會里,許多像我一樣的中年人把生兒育女和培養他們成才當作生活的樂趣和全部意義,而完全忽略了自身的需要和滿足。只有當孩子們學習進步或事業有成時,才是人到中年的父母們最幸福的時刻了。不過,這種完全利他的思維似乎應該適度地調適,中年人應拋棄過於傳統的習俗和觀念,建立只屬於自己的全新生活方式和新的思想觀念,力求使自己的後半生過得更加充實、不減當年勇,只有作為一家之主的你們幸福了,全家才可能更加興旺美滿。這一點,西方人的價值觀和教育理念似乎更加適應社會的發展,西方的父母們也同樣愛自己的孩子,但這份愛更加理性和適度。或許他們在孩子身上的付出所收穫的幸福感不如我們,但從自身上所得到的卻遠遠超過,這更加充滿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回覆列表
心理學的經典論述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只有大是大非,沒有小是小非,小事情沒有約定俗成的對錯標準。工作中講對錯是可以的,但是把工作中的對錯觀任意擴大到私人領域,或者人際交往的領域,就會給自己帶來巨大的痛苦。
對錯程度論的核心要點是:一個人想要生活幸福,就要降低自己的對錯觀念。
比如,在日常生活當中,夫妻吵架是很常見的事情,而幸福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吵架過程中“熱衷於講道理”的程度。有的人喜歡在吵架中講道理,熱水瓶放在哪裡要講道理,裝修刷什麼顏色的漆要講道理,甚至到哪裡旅遊、坐什麼車也要講道理,這樣的人往往最痛苦。而能夠讚許對方的決定的人,則往往比較幸福。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大事的對錯觀也在發生變化。譬如,在五十年前,是否忠於毛主席是一個非常大的對錯問題,每個人吃飯前都要高呼“毛主席萬歲”,現在如果有人這樣做,就會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洗禮了。再例如,原來人們都認同計劃經濟的優越性,現在如果再主張全面恢復計劃經濟,就會貽笑大方了。
由此可見,歷史上所謂的“大是大非問題”的標準都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所以教育孩子時應該向他們傳達開放的是非觀念,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在生活和人際交往中提高自己的思維彈性、降低自己的對錯觀,這樣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
對錯程度容易偏高的人群
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員。部分理工科背景的人的對錯觀程度往往容易偏高,因為這些人搞學術研究的時候必須得出準確答案,對事物的判斷永遠是非對即錯,一旦他們把這個觀念擴充套件到私人生活中,就可能導致很嚴重的後果。
部分財務背景的人員。他們容易把財務工作觀念擴充套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對錯觀程度偏高。例如,財務人員總是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每一個流程都細化到每分每秒,譬如幾點到幾點吃西餐,幾點到幾點看歌劇,一個月以後要去幹什麼„„不允許出現絲毫誤差。這種強烈的對錯觀往往會招致愛人的反感,影響婚姻質量。
部分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備受父母和長輩的寵愛,因此有些人習慣了獲得,在與人交往時特別愛講道理,任何事情都要分清對錯,導致戀愛時分手率高,工作時跳槽率也高。
降低對錯觀。說到底,部分工作中對錯程度高是正確的,但把這種對錯觀氾濫到生活裡就不妥了。因此必須牢記: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只有大是大非,沒有小是小非,小事情沒有約定成俗的對錯標準,只有降低自己的對錯觀,才能改善自己的心理狀態。
消除“執意追求公平”的負面思維。公平是很主觀的東西,世界上沒有脫離人的主觀存在的客觀公平,也根本不存在人人認可的公平。因此,追求公平是一種很荒謬的想法,意味著和自己做對。如果一個人總是覺得他人對自己不公平,想要追求真正的公平,則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