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色受想行識
-
2 # 茶宿
喝茶是和心情、身體舒適度、喝誰喝茶、在什麼地方喝茶、喝什麼樣的茶都有關係!
茶是有靈性的,你心情不好,沖泡出來的茶是鬱悶型的!
茶會和身體有充分的交流,這款茶適合你了,你的身體的舒適度會告訴你!
作為我個人而言,最怕和裝大師的人在一起喝茶,多和實在人在一起喝茶,心情也會好得多!
至於在什麼地方喝茶,也就隨遇而安吧!
喝什麼茶?只要身體說好,就是好的!
-
3 # 愛茶的蝸牛大叔
感謝邀請,喝茶有很多種方式嗯,可以用你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喝茶,也可以學學其他人到底是如何來喝茶的,還有更重要的,就是如何去品茶,品茶有不同的方式,茶有不同的種類,全世界有數不清的茶品,真的要想一一品嚐還是很難做到,喝茶還有各種各樣的茶具,各式各樣的茶臺,不同風格的茶空間,不同的環境也讓喝茶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最後,講一個最重要的,同什麼人喝茶就會有不同的收穫,同正能量的人喝茶會信心滿滿,同負能量的人喝茶,就會覺得天天鬱悶,同有學問的人喝茶,勝讀十年書,同白丁喝茶會覺得自己很高大,同大忽悠喝茶就是在浪費生命,同美女喝茶,就會覺得時光流逝的太快⋯哈哈哈哈,不多說了,茶讓我們擁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
4 # 汲古茶人
1、茶的選擇。我們知道各類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從不發酵茶到發酵茶,從茶性寒冷到溫,不同年齡,不同季節,不同體質的人要依據情況,合理選擇適合自身的茶,體質偏寒的選發酵的溫性茶,如紅茶,黑茶。體質偏熱的選綠茶或黃茶,夏天消暑宜喝綠茶,冬天寒冷宜喝紅茶或熟普。年輕和年老的因身體狀況的差異,也要選擇合適的茶。
2、忌喝濃茶。從口味、對身體功能的影響等我們儘量不要喝濃茶。濃茶不僅口味苦澀,還容易引起胃部不適,甚至產生心悸、噁心等症狀,發生“茶醉”。晚間飲濃茶會引起心動過速、神經衰弱等。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主要還是要根據飲茶時間和飲茶人的身體狀況靈活掌握。
3、飲茶時間。有幾個時間需要主要。睡前儘量少喝茶,酒後不要立刻飲茶,吃藥期間不要喝茶,女性特殊時期不要喝茶。
對於茶的正確沖泡這裡就不做說明了,總之,選擇適合自己的茶,在合適的時間飲茶,不空腹喝茶,不飲冷茶,不喝隔夜茶等,適量飲用,一定會有助我們的健康。
-
5 # 滇藏天普
1-茶葉的選擇
茶葉根據製作工藝,分紅綠青黃白黑,六大類。每類有不同的口感和茶性。
綠茶清涼解毒、防輻射,適宜辦公室人群;紅茶溫熱養胃,女性或寒涼體質人群宜飲用;青茶就是烏龍茶,屬於半發酵茶,能減肥,被譽為苗條茶;黑茶有良好的去油膩、助消化的功效;白茶消炎,對上呼吸道類疾病非常有效;黃茶適中都能喝。
2-飲茶時間
飯前與飯後不宜大量飲濃茶,少量飲茶有助於消化和吸收,但過量會適得其反。
睡眠質量不佳的人群,不宜在下午四點後飲濃茶。
3-浸泡的時間
我們給客人泡茶的時候,不但需要先熟悉茶性、選擇適合的水質,在沖泡的時間上也會控制。許多客人將茶葉買回家之後,同朋友分享,一邊聊天一邊喝茶,常常泡著泡著就忘記了,等到想起來的時候,已經味道非常重了。
一泡茶葉並不應該長時間的泡。
4-選擇茶具
很多人喜歡把茶葉長時間浸在塑膠杯子裡,這是極壞的泡茶習慣。塑膠杯子一來對健康不利,二來泡得太久,茶葉的味道也不好。
針對不同的茶葉,選擇不同的泡茶工具,才能將一款茶更好的發揮出它的滋味。
在沒有許多泡茶工具或者環境有限的時候,蓋碗是最好的泡茶工具,不挑茶葉。
5-適合的水質
不同的水質會令同一款茶葉出現不同的狀態。礦物質含量太多的水,一般稱為高硬度水。用這樣的水泡出的茶湯顏色偏暗、香氣不顯、口感清爽度降低,並不適宜。
礦物質含量低的水,一般被稱為軟水,容易將茶的本質表現出來,是適宜泡茶的用水。比如菊花,用純淨水泡出來是透明的湯色,但如果是礦物質水或自來水沖泡,湯色會呈現出綠色。
水不可久煮,煮老之後,水中空氣含量變低,不利於茶香揮發、口感也不好。
6-適合的水溫
如茶葉芽葉較小,建議低溫(85度左右)低衝。比如:單芽的綠茶,高檔的金駿眉等。
中壯茶青茶葉便適合100度的高溫,比如普洱的老茶頭、茯茶。高溫水高沖茶葉會令茶葉的香氣很快的表現出來,適合大紅袍、鳳凰單樅這類高香茶葉。
7-心境
喝茶是件很靜的事情,和親朋好友聚會時候,邊喝茶邊和朋友聊天自然也是很開心的事情。但獨自一人的時候擁有等待煮水的耐心、感受過程的細心、認真沏茶的專心、獨自品味的靜心,做到四心會令茶葉有另一番滋味。
-
6 # 潤789
謝邀!到底該怎樣喝茶?茶文化歷史遠源,喝茶禮節佳話”茶、上茶、請用茶,坐、上坐、請上坐,”流傳至今。喝茶的品味高低同我們的生活環境,心境閒忙而說。到底該怎樣喝茶,就隨自已生活習慣,喜歡喝什麼對味口,自選。溫胃品紅茶,清熱品綠茶,開水沖泡。解渴來碗大碗煮茶,痛快。還有調配茶,如奶茶、三泡臺茶、菊花枸杞子茶、四合糖茶、紅棗符茶等。我喜歡茉莉花茶,開水一衝泡每天必須來幾杯,過茶癮。也不考究茶道,過橋什麼龍過江的功夫茶(也叫閒人茶),一盞香一口。更服不了“罐罐”茶,喝醉一夜難眠。雅士清高品香,普通人喝口茶解渴,過路客討茶解乏~喝茶學文多,本人喝茶單一,也說不了其他子醜寅卯,送茶一杯,見諒。
-
7 # 老鬼問茶
幾歲的時候,就跟著父親喝茶。
早上起來,父親在廳裡泡上一壺,
我也討上一大杯,
坐在門坎上咕嚕咕嚕喝的有滋有味。
工作以後,每當酒餘飯足,
也會找個茶館,
聊聊工作,聊聊生活。
人過四十,每逢聚會,
大多也在茶館,
說說當年,扯扯家常。
茶的文化,沒有那麼玄乎,
不過是把人生喝成一杯或濃或淡的茶,
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如何生活,就如何喝茶。
又或者說,
想要怎樣的生活,
就學會怎樣喝茶。
-
8 # 茶哥顏國添
談喝茶的方式範圍太廣了,我覺得喝茶隨心隨性,自己開心就好了。喝茶沒必要自我太約束,太拘謹了也不好。喝茶如果可以和朋友一起,開心聊聊天,開心喝茶最好了。
喝茶主要還是要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茶葉,比如我就喜歡喝家鄉的佛手茶,好喝健康,而且對腸胃調理很好的。通常喝茶也要注意時間段,一般不會在晚上睡覺前喝茶。根據自身體質,挑選合適的茶葉。如果自己的體制虛寒,就少喝綠茶,胃寒可以喝一些碳焙佛手茶或者紅茶。不同季節也會選擇不同的茶葉,不會一年四季只喝一種茶葉,而是要搭配一起喝的。
喝茶時還要選擇合適的茶具,選擇優質的水源,控制好水溫和投茶量,在沖泡過程中控制出湯的時間和速度,仔細品味茶湯的口感。
其實,喝茶跟隨內心走就好,有時也是需要注意一些儀式感,既是對茶的尊重,也是對別人的尊重。喝茶就是為了品味生活,喝茶可以帶來更多的樂趣!
-
9 # 許飛揚說茶葉
1、觀茶色
我們平時喝茶,不同種類的茶葉,都是有不同的色澤的,主要是從茶湯和形態兩方面來品鑑:從茶湯的色澤來看,在沖泡之後,茶葉會恢復到自然的狀態。茶湯隨著茶葉的內含物質的滲出,也就由淺轉深,晶瑩澄清。不同茶類也是顏色不相同,有的黃綠、有的橙黃、有的淺紅等等。觀察茶湯的色澤,主要看茶湯是否清澈鮮豔,色彩明亮,具有該品種應有的色彩。茶的品質好,色澤也是自然好,湯色漂亮。
茶葉的形態主要觀察干茶的形狀及沖泡之後的葉底兩部分。幹茶的外觀都是有各自的特點,一般體現在色澤、質地、均勻度、緊結度、有無溼毫等。好茶新茶色澤清新悅目,或嫩綠或墨綠等。看葉底即沖泡後充分展開的葉片或葉芽是否細嫩、勻齊、完整、有無花雜、焦斑、紅荕、紅梗等現象。
以上為茶葉的最初的印象,不過有時候茶葉的色澤經過處理,這就需要我們仔細品鑑,並從其它幾要素中綜合考慮茶葉的品質。
2、聞茶香
觀茶色之後,我們就要嗅聞茶湯散發出的香氣了。聞茶香主要是以幹聞、熱聞、和冷聞:幹聞就是聞幹茶的香味,一般來說好茶的香味格外明顯。如聞綠茶就有悅鼻高爽的香氣,質量越高的茶葉的香味越濃郁撲鼻。口嚼或沖泡,綠茶發甜香為上品;熱聞即沖泡之後聞其中的香味。不同的茶葉也是有不同的香味,會出現清香、板栗香、果香、花香、陳香等,而每種香型又為馥郁、清高、鮮靈、幽雅、純正、清淡、平和等多種,仔細辨認,趣味無窮;冷聞就是當茶湯溫度降低後,聞一聞茶蓋或杯底的留香,這就是冷聞,冷聞能聞到一些在高溫時聞不到的另外一些香味。
3、品茶味
聞香之後,我們將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託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就是品茶的第三要素——品茶味。
我們在品茶時,應該將茶湯含在口中,像含著花瓣一樣慢慢咀嚼,細細品味,吞下時還要注意感受茶湯經過咽喉是否爽滑。茶湯入口時,可能有或濃或淡的苦澀味,但這不用擔心,因為茶總是先苦後甜。茶湯入口後不要立即下嚥,要讓它在口中停留,讓它在舌頭的各部位打轉。讓舌頭感受到茶湯的甜、酸、鮮、苦、澀等味道,這樣才能真正品嚐到茶湯的美妙滋味。最後嚥下之後口裡回甘,韻味無窮。
4、悟茶韻
茶韻是一種感覺,是美好的象徵,也是一種超凡的境界,是茶的品質、特性達到了同類中的最高品位,也是我們在飲茶的時候得到的特殊感受。
其實,觀茶色、聞茶香,小口品啜溫度適口的茶湯之後,便是悟茶韻的過程。讓茶湯與味蕾最大限度地充分接觸,輕緩地嚥下,此時,茶的香醇味道以及風韻之曼妙就全在於自己的體會了。
茶品不同,品嚐之後所得到的感受自然也是不同。也可以說不同種類的茶都有其獨特的“韻味”,例如,西湖龍井有“雅韻”,巖茶有“巖韻”;普洱茶有“陳韻”;子午綠茶有“幽韻”;黃山毛峰有“冷韻”等等。
以上為品茶的四個要素,我們從茶湯的色、香、味、韻中得到審美的愉悅,將其作為精神上的享受,更視為一種藝術追求。不同的茶形成不同的顏色、香氣、味道以及茶韻,要細細品啜,徐徐體察,從不同的角度感悟茶帶給我們的美感。茶就應該這樣喝最好!
-
10 # 仟仟qq
這個的根據個人的體質來看!我自己也喜歡喝茶但是稍微喝濃點的就不行感覺心跳加快!頭腦刺激很大!一般我中午喝一點點下午和晚上就睡不好覺!
-
11 # 小冷XXL
這個問題我很有回答權,因為什麼呢,沒錯,我確實喝過,而且不止一次,我一般喝茶都是用嘴,不過不建議喝太熱的茶,燙~除了用嘴喝我有一次實在是著急,就用嘴加鼻子喝了一回,我勸大家千萬別學我,這麼喝茶除了不能品出味道,而且對氣管不太好,容易嗆著~~
-
12 # 喝茶修養身心
到底怎麼喝茶呢?這個問題就要看為什麼而喝茶了,是為了解渴呢,還是為了修身養性。喝茶的境界在其文化,一處雅緻、一首古曲、一杯香茗、一抹時光,暫放塵世、給心靈一處淨土……
-
13 # 荼荼姐
如何正確的科學飲茶
第一,不吃茶渣,不喝過度沖泡或存放過久的茶湯。鉛,隔等中金屬元素對人體健康是有害的。由於這些元素的水溶性很小,所以絕大部分都殘留在泡過的葉底中,如果吃掉這些泡過的茶葉,所有的重金屬也就進入了人體。
不喝沖泡次數過多,存放過久的茶。一杯茶,經過三次沖泡後,約有90%的可溶性成分已被浸出,以後再衝泡,進一步浸出有效成分已十分有限誒,一些對品質不利和對健康不利的為物質會進出較多,這不利於身體健康。
回覆列表
俗話說:“就好這口兒!”“口兒”一定要轉述成普通話大概是“感覺[feeling]”的意思。對於“茶口兒”的理解,北方有“大碗茶兒”,南方有“古早茶”。
這裡說的都是一種“味道”。“味道”不單單指的味覺,還包括嗅覺,當然寬泛的說還包括場景,其實就是上面說的“感覺[feel]”。它可以是一種曾經有過的記憶,也可以是一種符合想象的感受,還可以是當下剎那的觸動,總之是與你和合的。人生一遭可以碰到許許多多的人事物,碰倒了是緣,契合了是覺,是最難得的,是令人歡喜的。
一
茶也如是。
土壤(地)、淡水(水)、Sunny(火)、空氣(風),這是植物生長的要素,也是人生存的環境。土地、Sunny、空氣這是不用擔心的,淡水則成為是人類最早的、最重視的“飲料”。為了生命的健康,人類除了從食物中攝取鹽分以外,還學會了從鹹水(海水)和土壤裡獲得鹽,有了鹽味的水由於來之不易,只能與食物同食。後來當食物越積越多,只好任由腐敗,酒就是這樣被發現的。至於茶葉,則是作為“菜”或“藥”,後來慢慢在“菜”或“藥”中間蛻變成了“新式飲料”。
當人們相聚在一起,究竟該喝些什麼呢?
酒?釀酒不僅花時間而且要花費糧食,還容易喝多了;鹽水?貴不說,身體也受不了;水?難得相聚難道就喝白開水嗎?於是,茶被歷史選中了。孫權的孫子孫皓最早喊出了“以茶代酒”的口號。
南宋 · 劉松年《攆茶圖》
二
茶葉一開始就是用來吃的,但是既然成了“座上賓”“國賓茶”,總要有所選擇。天下各州多有產茶,要設定一些標準。土壤不能太鬆也不能太緊(“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要自然生長不要刻意栽種(“野者上,園者次”);要按時節選芽採摘、看天氣製作儲存……
茶葉製作出來以後,香味要適宜、湯色要適宜、回甘要適宜、口感要適宜,於是依本地的茶種,採取了本地合適的工藝,按本地方家的評價,形成了本地的好茶。各地名茶競相追逐,從區域到跨區域,從跨區域到整個茶葉市場,標準五花八門,好茶各有千秋。
但是為什麼還是湧現出了屈指可數的有名氣的茶呢?一者,從茶種到製作到泡飲皆恰到好處;二者,有文人的助陣與文化的注入。其實古代是沒有所謂六大茶類之分的,因為六大茶類的區分是依照科學測算的發酵程度去衡量的,雖是科學分類反而有些固化,也為很多人欣賞茶葉設定了一個無形的障礙與分別。
大多數人對於茶葉是熟悉而陌生的。縱觀茶葉的發展史已經有些繁複,當五花八門的茶葉文化產品充斥於茶葉市場的時候,眼花繚亂的賣家和不知所云的買家只能憑藉一個個歷史故事和一篇篇評測報告若有所思的勉強的溝通。只聽得滔滔不絕的都是什麼山什麼坑,這時候多半真的是“煽”和“坑”了,也不知道裝的一肚子是茶經還是生意經。
更有意思的是,要想買到好茶總不能個個都成為從種植到銷售,從品評到審美的高手。單從一杯茶本身又有幾人自知呢,最終還是要靠靠譜的人,繞一圈又回到原點。
三
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事且非常多。茶莫能外。
在倫理層面:
告茶、端茶送客、三茶六飯、受茶、茶喜、茶壽
在社會層面:
柴米油鹽醬醋茶、茶餘飯後、粗茶淡飯、喝大茶
在文藝層面:
茶藝、茶席、茶室、琴棋書畫詩酒花茶、工夫茶
在宗教層面:
茶供、茶道、一期一會、禪茶、吃茶去、和尚茶
以上羅列的詞語,從早先的社交倫理作用,到社會生活層面,再到文人騷客的萬種風情,最後一如“閒談不如誦經”,圍繞喝茶的種種喧囂頓消,從茶的感受(茶口兒)到感受茶的是誰。跟隨茶葉一路走來,範圍慢慢縮小,程度慢慢深入,反觀的視角終於落到自我。
無論是生命意趣還是融通佛道,有些事終究是要留給自己的。
四
索性為了這“茶口兒”,反求諸己一回。
要承載就要有內在,素養並非一日養成,但是隻要用心,並不困難。老人們常說饅頭是甜的,可是我們卻覺得饅頭沒有味道。這是因為老人嚼的慢,唾液澱粉酶將澱粉分解成了麥芽糖,而我們都是嚼幾下立馬就嚥了。所謂“酒頭茶尾”,說的就是喝茶要耐住性子,幾泡下來才知箇中滋味。
要想找到“品”的感覺,必須要內外夾攻。文化基礎是加油站,儀式規範是加持力,氛圍氣場是加速器。至於心態自不必說,把它當做文化、生活、興趣、習慣還是職業,對於真諦的感悟還是有偏差的。
這些準備好了以後,需要有一個將外在資訊場轉化為內在體系鏈的過程,再將內化的東西外顯,就是一種昇華了。到這裡是要感覺適合自己就可以了,因為很多東西並不是既定的,也不是強求的。會有焚琴煮鵝的過程,也會有恰到妙處的體會。
不用擔心巧立名目或是語似高深的這種說法,只要從本心出發,去理解就無礙於他。譬如“香清甘活”,凡是茶先聞其香這是必然,香要奪人而不能衝此一和,再看湯色清亮、清涼,不沉不濁,送入口中浮於口貫於腔回甘自現,至於“活”則是整個過程中身心精魂的愉悅,強要用語言描述,必然各有所得,這也是“活”的體現。如此一來,“韻”為何物,還會難以知曉嗎?
明代 · 文徵明《品茶圖》
五
既然“茶口兒”是在自己,又何必望而卻步。
更何況茶走的是中道,要是怕市井太鬧,廟觀太冷,文人路線是個不錯的選擇。
“如無事,俗務去身,悠閒自得;嘉客,志趣相投,主客兩洽;幽坐,心地安逸,環境幽雅;吟詩,激發詩思等。”(馮正卿《芥茶箋·茶宜》)從來都知茶三酒四,“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閒,可抵十年的塵夢。”料此言不虛。
“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喝茶為什麼又喝酒,有的人喝茶還點香,如此合適嗎?如果還會這樣問就是喝笨茶了。看這邊或是“晴窗細乳戲分茶”,或是“盞茶淺抿會心事”,或是“酒醒春晚一甌茶”,或是“賭書消得潑茶香”,有茶在,把日子過得講究、喜悅、自在就是殊勝。
什麼時候也會說:“來二兩好茶,就好這口兒!”算是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