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往事如雲煙

    第一、因為他們也缺錢。

    第二、影視化也能變相的起到對作品的傳播。

    下面我來給大家分析一下:

    小說作者寫小說只是因為缺錢?

    其實很多讀者的心目中的小說作家可能是這樣的——像影響世界的大文豪一樣透過自己的小說作品表達或者反映一些現實問題。像曹雪芹的《紅樓夢》、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魯迅的作品集等;亦或是給讀者帶來一種思維世界裡的感官盛宴,像吳承恩的《西遊記》、J.K羅琳的《哈利波特》、金庸的武俠系列小說等……

    87版紅樓夢

    但很不幸的告訴你們,絕大多數小說作家們的創作動機並非只是單純的想給讀者帶來一部優異的作品,還有一個很大的動機在於透過自己的作品獲得利益上的交換,比如錢財或者名利。不但現代如此,古代也是;國內如此,國外也是;一般寫作者如此,大文豪也是。

    看到這裡,會不會覺得我是在亂說,很難接受這個觀點?

    李白名氣大不大這個咱們用不著討論了吧,他這一生雖然放蕩不羈,出名極早,但他還是逃脫不了進入政治中心的長安城去拜謁王侯將相,要知道這個時候他已經名滿天下了,那他為什麼還要去長安呢?說白了還是想透過與權貴的斡旋,進一步得到天下人的認可,雖然後來幡然醒悟寫出了:“天子呼來不上船”的佳句。

    “天子呼來不上船”的李白

    魯迅先生的骨氣也勿需多說吧,但他還是經常為了稿費和出版商爭得面紅耳赤,從不與出版商妥協,甚至為了標點符號算不算作品字數的事與出版商鬥智鬥勇,這難道會折損他的名望和聲譽嗎?

    看到這裡是不是更加的不能理解這些優秀的文人為什麼像我們一樣充滿了銅臭之氣。

    其實,大可不必。

    要知道舞文弄墨的文化人和平時看到的市井小商小販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有的只是思想層面上的距離。

    享受市井生活的馬爾克斯

    我們老百姓是人,文學名家也是人,都是一樣的肉體凡胎。他們也需要像我們一樣吃喝拉撒睡。而且寫作這個行業並沒有外人眼中的那樣光鮮亮麗,也不是動動筆桿子就能衣食無憂的。他們也需要錢財,也需要解決一日三餐的問題。

    杜甫晚景淒涼、蒲松齡窮困潦倒、郁達夫入不敷出……是他們的能力不行嗎?不是的,是他們的周邊環境和時代背景不好,不能夠透過自己的佳作獲取該有的報酬。

    所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他們透過自己的作品獲得合法的收益不但不俗氣,而且更加顯得接地氣,更加真實。如果他們的作品不以利益作為交換,他們的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我們讀者也不會珍惜他們的作品。要知道佛祖傳法都得索取人事。

    小說影視化能否起到對作品的傳播?

    能,不但能,而且作用很大,其實酒香也怕巷子深。

    執拍過《紅樓夢》和《三國演義》的王扶林導演

    中央電視臺為什麼會產生將《四大名著》搬上熒幕的想法呢?

    源於兩個原因。

    第二,當時有人在中國各大院校內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找到一個《四大名著》全部都讀過的大學生,相當難。連讀過一部的都少。90版三國演義

    錯,這個想法還是錯了。

    前幾年的《步步驚心》和《甄嬛傳》不知道大家還記得不,當時影視劇上映後反響很激烈。當然這裡的激烈指的是看過小說的讀者,他們絕大多數人都認為簡直是毀經典。由於有了這些讀者的打抱不平,於是反倒激發了很多隻看了影視劇而沒看過小說之人的興趣,想看看這些源於小說的影視劇和原著到底哪個好?

    喜歡改編金庸小說的張導(圖左張導,圖右金庸)

    與此同時帶來的不單單只是原著熱,而且還帶動了不少人對清朝歷史的探軼,更激勵了不少原本就有文筆和構思的寫作者,讓他們也產生了寫作的念頭甚至是行動,創作出更多的好作品。

    而這波熱潮隨後帶來的又是對這些“毀經典”影視劇的關注,影視劇也開始火了。這不得不說也是利大於弊的事情。

    當然這種現象不只是在個別作品上面,“小籠包”版翻拍的《神鵰俠侶》、與原著面目全非的《盜墓筆記尋龍訣》、脫胎於原著的《流浪地球》……等等影視劇也不是一次次地讓觀看者重拾讀書的樂趣了?

    一不小心就“毀了經典”的小籠包童鞋

    這些作品改的與原著大相徑庭,但是這非但沒有傷害到原著,反而使原著更火了。所以我們不應該否定用藝術的形式將小說搬上熒幕。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導演們用自己的理解拍攝小說作品,未嘗不可。只要拍攝的不是特別奇葩,特別鬼畜,觀眾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對作品來說也是能起到宣傳作用的。

    所以我們對小說影視化很可能會毀經典的擔憂,多一點包容和諒解。說不定某位導演的天馬行空會產生另一位“周星馳”呢,這對大家來說難道不是幸事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表面一套背地裡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