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蜜桃味兒的人魚姬
-
2 # 穿高跟鞋的皮卡丘
生活是否需要儀式感
在我看來,儀式感是生活的必需品。儀式感是人們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法國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在中國的歷史裡,古人是非常注重“儀式”的。儀式感就是我們生活中讓某一天、某一個瞬間變得與眾不同的“儀式”。
一、 生活需要被銘記
就像因為失戀剪去一頭長髮,儀式感可以是一種告別。多年以後我已經不記得你為什麼離開了我的人生,但我記得我為你剪下的長髮,那是心痛、是不捨、是告訴自己學會放下。就像收到第一份工資時請自己吃的那頓飯,儀式感可以是一種獎勵。多年以後我已經對工作失去了開始時的熱情,但是我記得我們得到人生第一桶金是的滿足感,那一天,我們在成長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
二、 生活需要有情調
現實有時太過骨幹與束縛,我們需要一些地方來釋放自己去感受浪漫,生活的儀式感就像現實裡迪士尼裡,讓我們享受迴歸通話的單純與美好,勇氣與動力。在每個週一的早上送自己一束花,雖然5天的苦逼工作日又開始了,可我們還是不能讓及對自己好一點,用一些小小的儀式,給生活一點活力和色彩。
簡單的說儀式感就是你回憶過去時的閃光點。所以,不是生活中需不需要儀式感,而是你生命中有經過了多少充滿儀式感的瞬間,當你回望過去是繁星點點還是燈火闌珊。
-
3 # 細讀細品
隨著網際網路的不斷深入交流,一些觀念也快速流傳於我們每一個人之間,儀式感就是其中深受大家追捧的事情,然而很多人卻因此苦不堪言,每月都有情人節,每年的女生節,女王節,聖誕節,七夕,新年,紀念日,甚至連男生獨有的光棍節都是他們儀式感的一天
儀式感歷史悠久
早從華夏開始我們就開始祭祀活動,這是我們最早的儀式感,進入文明社會後,物質逐漸豐裕,使祭祀禮節越來做越複雜,祭品也越來越講究,並有了一定的規範,而儀式的東西也逐漸從祭祀發展到各式各樣的活動上來
我們為什麼要有儀式感?
在我們現在資訊互通的社會,物質與快節奏讓部分人失去了對儀式感的真正理解,很多人認為,到了固定節日,你就要給我送禮物,送的禮物就是要比別人好的,這會給另一方有很大的壓力
因為戀愛中的儀式感是一個雙方都要參與,獲取快樂的一種儀式,互贈禮物是其中之一的方法,是表達最普通的方法,而儀式感的來源不僅僅就是禮物,可以是一起去踏青,一起看電影,一起做一頓很好吃的晚餐,或者一起在一個放假的週末裡,啥也不做,躺在床上聊人生、聊理想、聊未來
我們之所以要有儀式感,是因為這一種儀式是我們獨有的,是我們的小世界裡面的一個“立法節日”,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們若只收到禮物,其實我們感受到的儀式感並非那麼強烈,還要一起吃個飯呀,還要一起做點其他事情,這個時候儀式感才會出來
過日曆上標定的日子才會有儀式感嗎?
假如你是這麼想就錯了!需要儀式感的日子,是彼此相互約定的,彼此都覺得我們那一天就該做點有意義的事情的日子,只不過大眾過的日子給我們一個好的契機而已
其實這樣好嗎,為了儀式感而備受折磨,這可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是想要開心心,或許在我們的小日子裡面過我們的小儀式感或更好。
其實平時的小儀式感更能促進雙方的感情
越來越多人過的日子,會讓我們覺得我們做的都是理所應到的,做了不會加分,沒做就是扣大分,但是呢我們日常有一些小儀式感,例如定個日子就是一起看電影,定個日子就是互相交換禮物,這樣戀愛的分數蹭蹭蹭往上漲呀
假如還平時有點小驚喜,那就是暴漲戀愛分數,這是個只賺不賠的買賣
只要是你平時留心一下對方喜歡什麼,對什麼想做卻沒做的,想去卻沒去的,想吃卻沒吃的,想買卻沒買的,其實你愛對方,你會發現做到這些並不難
其實最重要的儀式感就是對方的陪伴,即使什麼都沒做,就待在一起,都是甜蜜的日子
/最後/
希望大家都有自己美好的富有儀式感的日子,生活滿足感飆升
我一向都支援生活需要儀式感,無論什麼節日,總要過得有意思,那個節日才有意義。比如:聖誕節,情人節等等節日,出去溜個彎或者約上三五好友去吃飯,反正不會自己一個人過。因為害怕孤單,喜歡熱鬧,但又想在熱鬧中找個安靜的角落,自己一人躲起來。嗯,是一個比較矛盾的自己,一個矛盾體。
回覆列表
儀式感是把本來單調普通的事情,變得不一樣,對此懷有敬畏心理。無聊的生活中,平淡是常態,你總要找到一種新的方式,讓自己度過無趣的日子。
你既可以享受美好的一切,也可以坦然面對糟糕的一切。你得意時不會忘形,失意時也不會潦倒。你知道,無論境況如何,生活都必須莊重。儀式感,會讓你在平凡又瑣碎的日子裡,找到詩意的生活,找到繼續前進的微光,找到不願將就的勇氣。就像所有的節日,並不是為了禮物而來,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愛與被愛,生活需要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