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男性健康之窗
-
2 # 淑敏1955
打麻藥影響不了身體健康,本人親身體驗過,我做的還是全麻手術,麻醉,之後就是好像睡著了,做夢,醒了之後。當時頭腦有點不太清醒,第二天就會好起來我在別的悟空問答回答過這問題,不要有恐怖感,一點事沒有,醫生打麻藥會有計量的,如果你是區域性麻醉更不必要害怕,全麻手術,也影響不了大腦神經的健康,做手術一定要正規大的醫院去做,把心情放鬆點,一點事沒有。
-
3 # 王成大夫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有一段關羽刮骨療傷的故事。
關羽被曹仁弓弩手所傷,右臂中箭,箭頭有毒。華佗前來醫治,“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颳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
關羽未用麻醉,飲酒食肉,談笑弈棋,而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讀到這裡,特別讓人敬佩關羽的膽色。
長大後,才發現小說中有許多演義成分,作為首創了“麻沸散”這個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劑的外科鼻祖,不可能放著麻沸散不用,讓病人強行忍受痛苦。
手術如果沒有麻醉將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西方國家在手術時,需要多位助手將病人牢牢地按在手術檯上,防止病人逃跑。醫生下手時需要掌握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快,以減少病人的痛苦。
而自從有了麻醉——透過藥物或其他方法產生中樞神經和(或)周圍神經系統的可逆性功能抑制,抑制了手術中的痛覺,讓病人不痛,手術才真正發展起來。
麻醉有區域性麻醉與全身麻醉之分,區域性麻醉僅對病變周圍神經有作用,病人的意識清醒,對身體健康影響較小,對大腦神經基本沒有什麼損害。但是局麻藥萬一進入血管,可以出現嚴重的中毒反應。
全身麻醉是指將麻醉藥透過吸入、靜脈注射等方式進入體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患者意識消失,全身沒有疼痛感覺。
簡單、時間短的小手術,靜脈全麻時不用肌松藥,病人可以自主呼吸。比如無痛胃鏡,病人麻醉後就像睡著一樣,等病人醒來,胃鏡已經結束。
而大中型手術全麻時,除了鎮靜、鎮痛,還要給肌松藥,病人肌肉鬆弛,沒有自主呼吸,此時需要使用氣管插管,接上呼吸機。讓機器給我們提供氧氣。
由於全麻藥物作用於中樞神經,它會不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特別是對中樞神經有什麼損害呢?
這裡讓大家可以放心的是,在對既往大多數全麻病人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其身體健康、大腦神經產生明顯損害。
就像喝酒喝大了,等酒精代謝完畢,我們的大腦又恢復正常。
麻醉藥物最可能對大腦神經造成危害的階段是在大腦神經發育的快速階段。
在妊娠12~20周,神經元快速增殖,大腦神經的數目呈“井噴”式增長並遷移至未來行使功能的特定位置,並在妊娠20周,神經元之間開始構築突觸結構,在胎兒出生後2~3年,突觸生成達高峰期,這一時期被稱為突觸生成期,同樣是腦神經發育的爆發階段。
因此,在胎兒期及小兒早期,腦神經系統均處於不穩定狀態,此時應用全麻藥物,對大腦神經造成不利影響的可能性最大。
科學家們對動物進行了相關研究。Paule等觀察出生後1周獼猴24h連續氯胺酮麻醉,隨後的認知功能評價指標較對照組減低。
但在另一項研究中,新生期獼猴七氟醚暴露並未引起兒童期學習記憶和行為學的異常,且在海馬和大腦皮質未發現神經細胞、突觸蛋白和樹突棘蛋白水平的變化。
研究結果並沒有得出新生期獼猴使用麻醉藥損害大腦的統一結論!
而麻藥對人類的影響,研究更為困難,科學家無法不顧倫理對幼兒進行前瞻性研究,只能針對做過手術的兒童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
來自梅奧醫學中心的團隊,調查了5357例兒童學習障礙的情況,其中有593例在4歲前接受過全身麻醉,接受過1次麻醉的有449位,接受過2次及以上麻醉的有144位。團隊發現,接受過多次麻醉的兒童發生學習障礙的風險高,特別是在2歲前接受過多次麻醉的兒童,日後發生學習障礙及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風險顯著增加,單次麻醉則無此風險。
儘管也有一些團隊的研究結果與此相反,認為麻醉並未增加兒童之後出現神經發育異常,2016年12月,FDA仍然釋出警告:
嬰幼兒或孕婦須謹慎使用全身麻醉和鎮靜藥物,近期的人體研究雖提示,單次、較短時間使用全身麻醉或鎮靜藥物不會對嬰幼兒遠期行為或學習能力產生不良影響,小於3歲的兒童或妊娠晚期的孕婦,在手術或其他治療中多次或長時間使用全身麻醉或鎮靜藥物,可能對兒童的腦發育產生影響。
因此,筆者的看法是,如果手術必須要做,我們不必擔心麻醉對身體的影響。一次麻醉,對幼兒的大腦都沒有大影響,對成人的影響就更微乎其微了! -
4 # 翁俞槐
幾年前我是做了腦部手術,全身麻醉,個人感覺對腦部神經沒啥影響,但因為全身麻醉的原因,手術後意識醒了,身體可能還沒完全醒,所以很多操作要聽醫生護士的指揮才行,以免出現失誤操作導致的傷害。
回覆列表
目前來說,麻醉藥物及麻醉技術都是非常成熟的了,對健康及腦部神經沒有影響。手術一般都需要麻醉。麻醉醫學的出現明顯推動了外科手術學的發展和進步。試想,如果沒有了麻醉,任何手術如同關公刮骨療傷一樣手術,那是一番怎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