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關於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問題。
10
回覆列表
  • 1 # Shichunchen

    道德和法律都是規範人類行為的準則!

    道德和法律不同的是:

    道德依靠人們內心的良知和公眾輿論的評判去促使人們遵守實施!

    法律依靠國家頒佈的法律條文和公共權力強制人們去遵守踐行!

  • 2 # 木子小又又

    以下是我的回答:

    “德”之本義:

    “德”是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要的一個概念。許慎《說文解字》中將“德”解釋為“德,升也。從彳惪聲。”從字形上來看,許慎將“德”字拆分成“彳”、“惪”兩部分。

    從甲骨文考察,可以發現許慎顛倒了‘德’、‘惪’兩字的先後。先有“德”字再有“惪”字,許慎以今文訓古文義,有些不妥。

    從字義上看,許慎解釋“德”的本義為“升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進一步解釋許慎的觀點,“德,升也。升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所謂“德者,得也,得於心而不失也”不是說明“德”字的本義,許、段二人從聲訓角度似乎是說明“德”詞得名的由來,一個字的本義應該有文獻資料用例來證明。

    翻檢古書,我們會發現,“德”字更多是與君王政治聯絡在一起,可追溯至禹、湯、文、武時期,“四王之王也,樹德而濟同欲焉”,他們施政所達到的安國保民、施澤於民的效果的行為,往往被後世奉為規範。

    同時君主在施政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克己奉公、勤儉禮讓、謙卑果敢等品格,也逐漸充實著“德”的內涵。正是因為他們的行為所形成的安國保民、福澤於民的政治效果,因此這種“德”被後人效仿、提煉,形成了具有表示道德、品行的德觀念,反映在字形上,則是“心”旁的加入。所以,“德”的本義為道德、品行更為恰當。

    “德”之文化內涵

    “德”的構建,關係到公民個人良好品行的樹立,關係到國家政事之成敗,更關係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可以說在呼喚正能量的今天,對“德”的研究闡釋更顯得尤為重要。

    而當我們使用“德”字時,往往只是將其作為一種觀念簡單引用,而對“德”字背後的文化內涵究竟是什麼並不清楚。

    “德”是一個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詞,以春秋時期為例,“德”主要表現在治理國家個人修養兩個方面。

    (1) “德”在治國中的表現:

    第一,對於禮的遵從。“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禮,國之幹也”,作為《左傳》中使用頻率較高的兩個抽象名詞,它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集中表現為對“禮”的遵從上。

    第二,以德安民,以民為本。“民”在《左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國將興,聽於民;將亡,聽於神”,“夫民,神之主也”,“民棄其上,不亡何待?’’足以看出“民”於國於君的重要性。

    第三,重德輕武。春秋無義戰,春秋時期大大小小的戰爭有483次,在眾多諸侯國錯綜複雜的厲害關係中,如何能夠使自己的國家得以保全,甚至發展壯大,在對外戰爭中獲取勝利,是很棘手的問題。各諸侯國往往動用各種手段獲得戰爭的勝利,“德”在其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以德稱霸。春秋時期是一個大動盪時期,戰事頻繁,各諸侯國為了謀求其在政治格局中的優勢地位,甚至有的謀求稱霸以尋求霸主地位。縱然在爭霸的過程中,武力起到了主導作用,然而“德”對於稱霸的作用也得到了君主的關注。

    (2) “德”在個人修養上的表現

    “德”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逐步由“政德”向“人德”過渡,“德”除了在治國中得以表現,在個人品行修養上也不斷得以表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讓位於賢。“讓,德之主也”隱公三年記述了宋穆公在生病之時沒有立自己的兒子馮做國君,而立了先君宋宣公的兒子與夷。

    第二,恭敬他人。僖公三十三年記述了關於冀缺的故事。當初,臼季出使到冀地,看見冀缺正在除草,他的妻子送飯給他,他們二人相敬相愛,後來臼季把這件事告訴給了晉文公,說道:“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德以治民,君請用之!”恭敬是美德的聚集之處,能夠對他人恭敬的人就是一定有美好的品德,這則小故事道出了“敬”在“德”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效忠君主。“忠,德之正也”,“忠為令德”,《左傳》中的忠,更多的是與忠君聯絡在一起,在戰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第四,節儉有度。“夫德,儉而有度”、“儉,德之共也”,節儉是最美好的德行。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德”不論是在治國理政方面,還是在個人修養方面都是至關重要的。

    因而在求取人才時有“德才兼備”一說,而“德”與“才”論,“德”更加重要,所有又說“以德為先”。“才”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的,但“德”是一個人品行的重要體現,品行都廢了,再有才華又怎樣呢?

    你的支援,我的動力~~~

  • 3 # 大漢子民14

    謝謝邀請。這個“德”是指人的品德,素質,誠信,覺悟和人性。為人處世,不管你能力大小,智慧如何,都應以德為基礎。一個人既便是聰明過人,技能超群,但是,缺德失品,心存邪念,也不會為他人所稱道,並招致周圍人敬而遠之。所以,做人首先要立德,只有以德為先的人,才能具備高尚的情操和善良的心胸,才能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尊重與愛戴。謝謝!

  • 4 # 搞怪林小姐

    作為從小品德兼優的我來說說:

    “德行”有很多種含義,在如今這社會,最重要的三點為:孝德,善德,品德。

    孝德——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德指的便是一個人懂得孝順父母,每個人都出生在家鄉故土,在父母的懷抱下成長起來,所以人也應該懂得感恩。飲水思源、知恩圖報向來是人的一大美德,如若一個人不懂孝德,不懂感恩,父母含辛茹苦將之帶大,做子女的沒有體恤父母的辛苦,那麼他的心,也是至寒的。

    善德——一個人若有了慈悲之心,那麼他的心,也是善良的。善良是一個人最高貴的品質,它是指一個人心地純潔、仁慈寬厚,不咄咄逼人,面相也較為和善。古話說得好:人之初,性本善,但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在周邊這個複雜的環境中長大,也難免受到波及,可往往當一個人成長起來後,還能保持心底那抹善良,也實屬珍貴。

    品德——打小讀書開始,老師們便教導我們,要做一個有品德的人。是啊,品德多麼重要!一個心壞、沒有品德的人,往往也是大家所厭惡的。所以我們要記住,一個人的品德,永遠大於才能。

  • 5 # 斐二

    有人說,法律規範不到的地方,就是道德來規則。甚至因此,有一些人因此拿著道德的武器,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擊身邊人、身邊事。

    筆者沒讀過多少書,無法用名人名言來給題主解答這個問題。我舉些例子吧。

    例子一

    某部門要提拔一個業務經理。A,B兩人都是業務好手,人望呼聲都很高。為了獲得這個位置,A做了一件事。A把B的資料放在求職網上,然後B就接到一些來自獵頭、HR的通知。

    最後,A得到了提拔。而B去了新公司。

    例子二

    例子三

    AB是同事。A和B的事情有交叉重複。同時A要接手B以往的事情。因此,按公司流程,B要對A交接工作。

    A一直催B,有什麼資料都交過來吧。B一直以忙為藉口,多次沒有完整的交接工作給A,造成A工作開展困難。最後,領導問起,B說A沒接,A說B沒交。領導就說,A你要主動工作。主動向B請教。

    以上三個例子,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發現,到底是個人沒有道德?還是,環境、領導沒有這種“識德”的需求、或者文化?

    我認為,單純拋開社會環境、背景來談以德為先,其實是很片面的。一個人要融合一個環境,首先會判斷這個環境需要什麼人。如果是合適的,我就留下,如果是不合適的,我可能走,也可能對自己進行倒逼,或失德,或有德。

    總之,在選人用人方面,與其要求候選者有德,不如先問問這個組織,是需要有德、還是需要無德,是能識德,還是不能識德吧。

    總有領導在抱怨,我們提拔的領導,都失德。我說吧,德這種品質,無法衡量,無法定量,因為,所需要的,就是一雙惠眼,加上這個組織的整體文化。

  • 6 # 一米陽光輝

    首先我們來說“德”字字面意思: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應該是講品德,品質的重要性。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自古以來都是任用人才的標準。且無論說你是當朝宰相,還是地方小吏如果沒有德行,都是百姓受難,朝廷的禍害。

    歷史有名的南宋大奸臣秦檜,要說才學,聰明才智我想沒有人能否認。當朝大學士,在任宰相時,他結納私黨,斥逐異己,屢興大獄,抗金名將岳飛慘遭陷害也是拜他所賜。

    再說和珅,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還兼任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四庫全書》總纂者!諸多榮耀也擋不住“中國第一鉅貪”的稱號。在他當局時,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北大吳謝宇弒母案,北大的高材生,天之驕子,多少人羨慕不來。當案情被揭露時,人們為之惋惜,為之驚歎。為之惋惜的是本來可以憑藉自身才華報效國家,驚歎的是老天給了他高智商,卻忘記給他做為人子的基本的德行!

    綜上,我認為,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德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是最重要的,每個人的技術水平,智商可能會分出高低,但只有德行,高尚的品質才是檢驗人才的唯一標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名26的單身女性,在三線城市有首付的存款,該不該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