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簾育兒
-
2 # 知心音樂心理
兒童 特別是幼兒 只適用遊戲療法(象徵 隱喻 無意識操作)… 心理諮詢師最忌諱的是自己會什麼技術 就泛泛的不分物件的使用 不考慮具體物件…
-
3 # 解憂心理醫生
理學解答:如何用系統脫敏療法對不敢交往的幼兒進行心理輔導?
其實我是不太建議用系統脫敏療法對不敢交往的幼兒進行心理輔導。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一定要用,請謹慎又謹慎!家長那麼強調幼兒交往有必要嗎?您可知幼兒交往本質?幼兒的主導活動是什麼?有什麼好辦法對不敢交往的幼兒做心理輔導?一起來看看!
我為什麼不太建議用系統脫敏療法對不敢交往的幼兒進行心理輔導?主要是幼兒年齡小,其次我們有更好的辦法!心理學,一般是3-6歲的幼童,我們稱作幼兒。這個年齡,我們用系統脫敏對孩子意味著什麼?
系統脫敏療法定義
系統脫敏療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是由學者沃爾帕創立和發展的。這種方法主要是誘導求治者緩慢地暴露出導致神經症焦慮、恐懼的情境,並透過心理的放鬆狀態來對抗這種焦慮情緒,從而達到消除焦慮或恐懼的目的。
當患者面前出現焦慮和恐懼刺激的同時,施加與焦慮和恐懼相對立的刺激,從而使患者逐漸消除焦慮與恐懼,不再對有害的刺激發生敏感而產生病理性反應。
該法可以用來治療恐怖症,除此之外,也適應於其它以焦慮為主為主導的行為障礙,如:口吃、性功能障礙和強迫症。
基本原理
系統脫敏法主要是建立在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它的治療原理是對抗條件反射。
恐怖症是由於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緒緊張,這種刺激與緊張情緒形成條件反射,因而患者一想到這隻能夠刺激情境就會產生焦慮。
所以沃爾帕認為去除焦慮的積極方法就是解除恐怖物件,消除焦慮:當引起焦慮的刺激存在時,造成一個與焦慮不相符的反應,則能引起焦慮的部分或者全部抑制,從而削弱刺激與焦慮之間的聯絡。就是採用放鬆的方式,鼓勵患者逐漸接近所恐懼的事物,直到消除對該刺激的恐懼感。
操作過程
放鬆訓練。一般需要6—10次練習,每次歷時半小時,每天1至2次,反覆訓練,直至來訪者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自如、隨意放鬆的嫻熟程度。
建立恐怖或焦慮的等級層次這一步包含兩項內容:
(1)找出所有使求治者感到恐怖或焦慮的事件。
(2)將求治者報告出的恐怖或焦慮事件按等級程度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採用五等和百分制來劃分主觀焦慮程度,每一等級刺激因素所引起的焦慮或恐怖應小到足以被全身鬆弛所抵消的程度。
系統脫敏(1)進入放鬆狀態:首先應選擇一處安靜適宜、光線柔和、氣溫適度的環境,然後讓患者坐在舒適的座椅上,讓其隨著音樂的起伏開始進行肌肉放鬆訓練。
訓練依次從手臂、頭面部、頸部、肩部、背部、胸部、腹部以及下肢部訓練,過程中要求患者學會體驗肌肉緊張與肌肉鬆弛的區別,經過這樣反覆長期的訓練,使得患者能在日常生活中靈巧使用,任意放鬆程度。
(2)想象脫敏訓練:首先應當讓患者想象著某一等級的刺激物或事件。若患者能清晰的想象並感到緊張時停止想象並全身放鬆,之後反覆重複以上過程,直到患者不再對想象感到焦慮或恐懼,那麼該等級的脫敏就完成了。
以此類推做下一個等級的脫敏訓練。一次想象訓練不超過4個等級,如果訓練中某一等級出現強烈的情緒,則應降級重新訓練,直到可適應時再往高等級進行。當透過全部等級時,可從模擬情境向現實情境轉換,並繼續進行脫敏訓練。
(3)現實訓練:這是治療最關鍵的地方,仍然從最低階開始至最高階,逐級放鬆、脫敏訓練,以不引起強烈的情緒反應為止。為患者佈置家庭作業,要求患者可每週在治療指導後對同級自行強化訓練,每週2次,每次30分鐘為宜。
當然也有它的變式,這個無所謂,萬變不離其宗。
透過以上,我們可以看出系統脫敏法的特點,他的使用範圍。
如果成人恐懼,用系統脫敏這種行為療法,可能會非常有效。但是對一個3-6歲左右的幼兒,使用系統脫敏,搞不好再次傷害幼孩幼小的心靈,後遺症很大。
更況是對幼兒不敢交往!
我建議不要使用。如果您一定要用,請特別謹慎!
對幼兒交往要求那麼高,那麼急有必要嗎?幼兒交往的本質是什麼?抓住本質,對症下藥,正面管教!幼兒的年齡3-6歲,這個時候,其實是剛從家裡去幼兒園,開始接收外面更大世界,逐漸社會化的過程。
那麼這個過程,他們的交往,不像成人交往那樣,出現社交恐懼症!他們就是出去認識幼兒園老師、同伴,再多些相關人如此而已。
他們與老師的關係,不用幼兒去擔心什麼!他們這時候,最多的就是與同伴建立關係,一起玩遊戲。幼兒階段也叫遊戲階段,以遊戲主導的。所以幼兒交往本質是發展同伴關係。
這時候,可以發展下同伴關係!這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有的兒童直接上去,有的兒童會試試慢慢加入,這都是很正常的,
很少存在什麼交往障礙。因為這個就是可以不會的!我們無需要揠苗助長!
很多家長以大人交往去要求幼兒,善於交際,情商高,領導力,實在沒必要。那麼小應該允許他出現各種問題,快樂成長!
如果家長總是擔心自己幼兒交往問題,需要心理輔導的可能應該是家長,而不是幼兒。心理諮詢師一定要清楚,怎麼做才對他們家庭有幫助!家長不懂情有可原,然而心理諮詢師學習過心理學和教育學,應該清楚怎麼做!
大家可以看下哲學家盧梭的《愛彌兒》!現在武漢疫情,親們可以看看育兒和心理方面的書!
這個書講述了盧梭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展。
盧梭曾經說:“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請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三思!
尊重自然,讓他們去建立屬於他們自己的同伴關係!家長和育兒工作者關注幼兒交往應該側重聚焦在同伴關係。尊重自然,人是自然一部分,在教育方面,人之所行,要健康,就應該用自然做最高準繩!
3-6歲的幼兒,應該尊重兒童的生理、心理、語言發展規律去因材施教!
這個時候,兒童比較幼小,生理、心理、語言等都在發展!他們對外面社會是沒有什麼認識的。他們的行為基本屬於本能!
英國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師,兒科學家溫尼科特說:在二到五歲或七歲的年紀,每個正常孩子都會經歷最為強烈的心理衝突,這種衝突源自於強有力的本能傾向性,這些傾向大大充實了孩子的情感和人際關係。
這是時候,我們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不是學到什麼知識,算術,這都不是重點,甚至沒必要這時候學,而是請幼兒園老師給孩子介紹家庭外的大千世界,以及發展同伴關係,建立家庭外的情感連線!
幼兒園老師的責任是維持、加強和充實孩子與家庭的個人關係,同時將更廣闊的世界、更多的人和機會介紹給孩子。
老師的這種角色,家長也會認可。從而家庭與學校,透過家長與老師關係的建立,也為孩子成長提供安全又能探索的空間,促進孩子的成長。
進入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個家庭之外的社會經驗。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心理發展理論也指出,3-6歲幼兒,她們的主要任務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體驗目的的實現。那麼幼兒的交往情況可以以此指導!我認為這幼兒遊戲階段,兒童的交往,是建立同伴關係。如果家長和育兒工作者懂,應該側重聚焦在同伴關係。
兒童的同伴關係是兒童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兒童之間,特別是同齡人之間的人際關係。
兒童之間的交往是促進兒童發展的有利因素,同伴關係對於健康的認知和社會性發展是絕對必須的。大量研究表明,同伴關係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社會能力的培養,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同伴關係的4大作用!從同伴關係的發展特點去理解孩子的交往水平,做到心中有數,科學干預。同伴可以滿足兒童歸屬和愛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兒童在同伴集體中被同伴接納,並建立友誼,同時在集體中佔有一定地位,受到同伴的讚許和尊重,從而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滿足,這對於兒童的發展有益。
他們交往為兒童提供了學習他人反應的機會。同伴的影響主要是透過強化、模仿和同化的機制實現的,同伴榜樣在兒童行為和態度改變上具有很大作用。
同伴是兒童特殊的資訊渠道和參考框架。同伴既可以給兒童提供關於自我的資訊,又可以作為兒童與他人比較的物件。兒童在將自己與同伴進行比較的過程中,形成對自我的評價。
已經研究表明,早期同伴關係不良將導致以後社會適應困難。
家長要知道同伴關係的發展特點:三歲兒童偏愛同性同伴交往,和同性同伴一起玩耍。三到四歲,同伴關係的強度和同伴建立起友誼的數量都有顯著增長。但是兒童早期的友誼一般比較脆弱,容易發生變化,形成快破裂也快。
如果家長知道這個特點,再去看自己孩子的交往情況,心裡有個底,有譜!一般都是很正常的!
如果有差差距,家長也不要過於著急,要對孩子有耐心,因為每個人發展有先後,就像有的人大器晚成。
5個社會技能訓練的干預方案,助力教育工作者輔導幼兒交往!社會技能訓練的物件是同伴關係不良的兒童,訓練的目的在於透過干預,改進兒童的同伴關係,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
社會技能的訓練的干預方案包括:
讓兒童學習有關交往的新的原則和概念。幫助兒童將原則和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特殊的行為技能。在同伴交往過程中樹立新的目標。促進已獲得的行為的保持和在新的情景中遷移。增強兒童與同伴成功交往的信心。我記得當年我考心理學研究生,這是一道考題。它確實是很接近應用的。裡面可能有些專業術語,家長可以翻譯一下,知道這些,在此基礎上也可以拓展無數小方法,而這些都是無數實踐和案例總結出來的,比想當然要靠譜的多。
我看現在家長都比幾十年前家長懂的多,以前有幾個家長懂得心理學,教育學呢?多少都是蠻幹,犯了不少錯誤,都是無知的代價。好在我們現在社會進步了,家長可以學習,可以諮詢,來解決不知不行的問題。
關於幼兒不敢交往的問題,我們這下看,是不是輕鬆些?站在人生的長度去看,聚焦幼兒同伴關係去看,你肯定會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還會用系統脫敏嗎?如果用,是不是有更周全的思考呢?
總結:我不太建議系統脫敏療法對不敢交往的幼兒進行心理輔導。如果你一定要用,請謹慎又謹慎!對幼兒交往,不要那麼急,要求那麼高,尊重自然,把握本質,發展同伴關係!幼兒交往:愛和遊戲——同伴關係!最後再引用盧梭教育名言做結語,希望給您帶來更多思考:“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有興趣可以閱讀《發展心理學》《愛彌兒》《媽媽的心靈課》!
-
4 # 張鐵軍158
“系統脫敏療法”是簡單事情複雜化,多此一舉。
孩子沒有問題,問題是應對不當的結果——貼標籤兒、揪錯兒、批評、懲罰等是製造問題的禍端。
無條件地包容有療愈作用,又是構建安全感的有效手段。
凡事都有例外,尋找兒童與別人合作的例外,解決之道在例外之中。
遊戲本身就是最佳的療愈手段,從而營造快樂的氛圍,創造交際的條件。
讚美對的,對的放大;不批評錯的,錯的減少。前者叫因勢利導,後者叫包容。
-
5 # 找心理
你很專業哈,會用系統脫敏療法這麼專業的名詞來提問題,真不簡單!
有點繁瑣,但是您提出來了,我也感興趣,就一點一點說給您聽(真正實施時,也就不繁瑣了):
一、先將孩子不敢與人交往的級別進行劃分,從輕到重:
0級:在家裡與父母交往不焦慮、不害怕
1級:準備出門,有點憂慮,不想出門,與媽媽嘟囔“不想出門”。
2級:出了家門就想回家,不想出門,不想見人
3級:下到樓底下,怕碰到人,躲在媽媽身後。
按照這樣的級別,可以一直劃分到7級,最後一級是不敢交往非常厲害,看到陌生人(比如男人、大哥哥)就立即哭起來。
二、進行系統脫敏+放鬆訓練
在家中,可以給孩子進行放鬆療法。孩子的放鬆療法可以不要像大人那麼嚴格,只要讓孩子閉上眼睛就可以了(一定要心理老師先做,鞏固的幾天才可以讓媽媽模仿)。
媽媽(心理老師):寶寶,我們開始想象準備出門了,有點緊張嗎?有點緊張,就對媽媽(心理老師)搖搖大拇指(提前與孩子有個約定,只要感覺不舒服,有點緊張。眼睛仍然閉著,搖下大拇指示意。如果是媽媽大手握著她的小手,就用小手撓撓媽媽手心示意)。
孩子:(過了會)搖搖手指頭。
媽媽(心理老師):好的,那我們現在再想個畫面,媽媽帶著你在公園裡玩,很開心,上面太陽暖暖的。或者是閉上眼睛,聽兒歌。什麼時候,心裡怕怕的感覺散去、不舒服感沒有了,再豎下大拇指給媽媽個示意。
孩子:(過了會)搖搖手指頭。
再帶著孩子回到場景,準備開門出去玩了,再問孩子什麼感覺。
就這樣周兒往返進行訓練,一直訓練到,準備開門帶孩子出去玩,孩子沒有不適、沒有焦慮,再鞏固訓練2—3天,每個級別訓練整個需時大約7—14天。不要著急,一個級別系統脫敏穩定了,再訓練下一個級別。俗話說“欲速則不達”,就是這個道理。
幼兒不敢見人、不敢與人交往,如需心理輔導,我們一般不採取系統脫敏,我們一般做行為塑造,效果也挺好。
還有,可以讓家長帶著,進行陪伴幼兒去交往,然後一點一點的角色後退,效果也挺好。這是臨床心理中我們喜歡用的。
回覆列表
什麼是系統脫敏法?
1、定義
系統脫敏法指的是讓寶貝和所恐懼的東西相互對抗,在對抗的過程當中,讓他們消除心中的恐懼,焦慮、害怕等一些不好的情緒,等到下一次遇到同樣的事情,所反映出來的就是積極的情感,而不再是消極的情緒。
系統脫敏法像一個特殊的條件反射一樣,寶貝不敢與人交往,有可能是看到人會害怕,會恐懼,有不敢的經歷困擾他,如果想讓孩子樂於與人交流,利用系統脫敏法除掉這種反射是非常好的選擇。
心理輔導的步驟:
1、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會保護他,讓他產生安全感。
父母告訴孩子,不管發生什麼事情爸爸媽媽都會保護你,愛你,不要怕,多鼓勵他,理解他,不要罵他。
內心情感是否強大,和他們能否感受到足夠的愛有一定關係,如果他們被愛包圍,就算是進入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他們也毫無畏懼。
2、接受孩子的不好的情緒,幫助他消退內心的恐懼。
在社交的過程當中,如果寶貝們很緊張,且產生了焦慮情緒,可以告訴寶寶先深呼吸,再沒有和別人說話的時候,慢慢的排遣內心的情緒。如果實在不敢,可以和父母交談,透過說話的方式,慢慢的消退內心的恐懼。
人一旦有了消極的情緒,自然就需要一個出入口,將其排洩出去,那麼和家長交流就是一個不錯的排解方法。在交談的過程當中,父母可以發現孩子的問題,同時也可以進一步的瞭解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關懷和照顧,讓寶貝們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其他人。
3、從低到高逐漸進行脫敏訓練。
寶貝已經正式瞭解社交,而且也可以宣洩出自己內心焦慮的情緒,接下來父母就要對孩子進行脫敏訓練了,不過要從簡單到難,分等級的一點點的將恐懼克服,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才說利用脫敏法,應對孩子的社交問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當孩子們不敢去和別人聊天時,父母不要指責,這樣的方法不恰當,第一點是先要理解孩子的做法,每個人都會害怕,讓寶貝們也學會正視這樣的問題。人的恐懼都是分等級的,所以要一層一層逐漸消退,人的恐懼也並不是特別容易消退的,前期如果實在是沒有辦法和人正常交往,可以先讓小朋友們把人幻想成一個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從而讓他們消除對人的恐懼,之後再讓寶貝們接觸到更多的陌生人,逐級向上,慢慢的孩子就會透過脫敏訓練,更好的消除自己對社交的恐懼。這也就是為什麼脫敏訓練,可以更好的幫助孩子應對社交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