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沒事叨兩句

    杜牧說過“如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可萬世”就說明,大統一以後人心不穩,需要的是文治而非武功,但是一般大統一的強盛王朝都是武功強大,文治薄弱,所以造成統一根基不穩,武功昌盛的統治者有個毛病,一有問題就出兵血腥鎮壓,不給修養生息機會,對被征服的人民奴役而不是融合同化。秦朝元朝都是這樣。

    隋朝分裂跟秦朝和元朝又不一樣,它的統一隻是名義上的,當時還是大門閥割據狀態,又加上隋煬帝版中央集權,修運河讓民生負擔不起,為削弱大門閥勢力出征高麗,再加上徵高麗戰敗,給了大門閥反擊的機會。

  • 2 # 青年史學家

    秦、隋、元的確都是中國歷史上短命的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結束分裂後建立的統一王朝,從這一點來看,這幾個王朝都存在共性。

    秦朝、隋朝、元朝之所以能夠結束數百年的戰亂,結束分裂,建立統一的王朝,與這幾個王朝都是以武力見長有很大關係。秦軍是當時七國中戰鬥力最強的軍隊,秦華人口不過500萬,帶甲之士就超過100萬,秦軍由於常年與西部少數民族作戰,因此軍隊戰鬥力不斷得到增強。隋朝軍隊是由北周軍隊演變而來,北朝的軍隊是善戰的北方少數民族訓練出來的部隊,並且北朝實行的是耕戰合一,士兵的作戰能力與其得到的土地是正相關的,因而作戰非常勇猛。所以隋朝最終能夠消滅南陳政權,統一全國。元朝的蒙古大軍更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裝之一,在整個歐亞大陸所向披靡。

    但是這幾個王朝在得到天下後也面臨著共通的問題,那就是不知道如何治理天下。在處理承平時期的內政時依然用戰爭時代的思維,隋朝可能還相對好一點,畢竟隋文帝是文化程度較高,因而隋朝在立國之初還是有希望建立一個盛世的,但是到了隋煬帝時期,國運就完全被隋煬帝消耗掉了。而秦朝和元朝則是完全搞不清楚,在和平時期應該如何治理國家,各項政策的制定都是在延續戰爭期間的思維。比如秦朝時期,秦始皇強調嚴刑峻法,以吏為師,實際上都是秦國征戰的時候管理軍隊的那一套。蒙古人以征戰得到了天下,自然就不相信文教的力量,所以在元朝建立後,元朝的皇帝們幾乎沒有實行過科舉制度,甚至一度把儒生比作和娼妓、乞丐一類的人。

    治亂世,用重典、用武功都可以,但是在承平時期,只有實行文教才是最重要的。

  • 3 # 秦立言

    能夠結束大分裂,說明建立了超越分裂政權的超級軍備,長期軍費拖垮了國家財政。王朝一統,必須加快社會建設,不科學濫用民力,使民不聊生,國本動搖。為彰顯統一者的文治武功,大興土木,沒有修養生息,倒在了大工程的建設中。以分裂政權為教訓,為避免再次分裂,統一者實行新制度,而不成熟的制度埋下了隱患。統一後,民心不服,用軍隊血腥鎮壓。亂世重典,不施行仁義,輕徭薄賦,建設操之過急。

  • 4 # 陸棄

    秦朝與隋朝短命的原因,在於透支國力,秦朝修長城,隋朝修大運河;秦朝滅六國,掃匈奴,平百越,隋朝徵土谷渾、高句麗,十八路反王。都是開足了戰爭機器。最後兩個朝代都用高壓手段對付老百姓,終於官逼民反,走上了亡國之路。

    元朝亡國與秦、隋不同。元朝是蒙古人的異族統治,蒙古人把天下分為四等人,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漢人重回奴隸社會,可以說忍了將近一百年。另外,蒙古大開歷史倒車,實行諸色戶計 、投下制 、驅口制 、匠籍制 、籍沒制 、人殉 、宵禁 、海禁等弊政,使漢人忍無可忍,整日生活在高壓之下。蒙古侵宋、滅金、吞夏之時,發生多次屠城,這些漢人與蒙古深的是血海深仇,一有時機,怒火就會暴發。而蒙古人採取的不是懷柔而是高壓政策,進一步點燃了這把怒火。

    到了元朝末年,不只名目繁雜的賦稅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蒙古人的內部矛盾也激化,他們為了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客觀上削弱了他們的實力,加速了元朝的衰落。因而農民起義在各地暴發。韓山童、劉福通、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各地義軍紛紛揭杆而起,蒙古人的優勢不復存在,被朱元璋等義軍趕出中原,成為結秦、隋之後的又一個短命王朝。元朝是一個漢化不徹底的異族王朝,導致了他短命的命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孩補充營養吃什麼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