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我的網名叫將軍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戰國時代。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及英國等,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專案。

    2011年5月23日,賽龍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端午節賽龍舟的來歷是為了紀念屈原。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華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源於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龍舟競賽作為一項水上運動,經歷了功利性、紀念性和競技性三種基本形態。

    功利型的龍舟競渡,是指起始萌生階段的龍舟競渡,從時間上講,大致在先秦。原始時期的先民,在水上捕撈、渡水勞動,特別是在水患中的逃命、救人和水上爭鬥中,爭相競渡。

    紀念型的龍舟競渡,形成於漢魏六朝,延續至今。吳華人周處《風土賽龍舟老照片記》是最早記錄端午競渡的文獻,說明三國時,"端午競渡"已成為風氣。而記錄龍舟競渡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最早文獻,是梁代吳均、宗懍和唐代魏徵留下的資料。其中魏徵在《志》中寫道:"屈原五月望日赴汨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湖上船小,莫得濟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其迅楫齊驅,梢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諸郡率然。"自此,端午競渡這一民俗統一在"紀念屈原"這個具有凝聚力的主題上。

    競技型龍舟競渡,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其發展可追溯至1976年舉行的香港龍舟邀請賽,此後,龍舟競賽成為現代體育專案,熱潮席捲全球30多個國家。在國際上,龍舟運動基本上是一種競技型的體育專案。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汨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爾後,湖南省汨羅市便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舉辦國際龍舟節。

  • 2 # 江南文聞

    端午節,本是人們用於拜祭龍祖的節日,後來人們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造船的國家之一,最初是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水。獨木舟是由筏演變而來的。

    所以,先是戰國時期端午節興起,然後人們採用筏或者獨木舟來賽龍舟,那麼賽龍舟這個習俗最早應該起源於戰國時期。

  • 3 # 茶小寳

    楚華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從那以後人們都會在端午節賽龍舟。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 4 # 有你民宿

    民間流傳的端午節賽龍舟習俗可追溯至戰國時代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節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龍舟是龍圖騰的載體,本是一種為了祛病、消災、辟邪、祈福的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動,如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

    賽龍舟應生產力發展而生,後來因屈原精神的衍生得以發揚,變成了今天世人皆知的競賽活動。且在2011年5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賽龍舟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哀悼。漁夫們在江上打撈他的真身,後演變為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屈原,寓意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賽龍舟因此而來。

    但也有傳說沅陵的龍舟早在屈原之前出現。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

    盤瓠曾紮根沅陵半溪石穴,生了六個兒子六個女兒,兒女互相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

    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其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條溪逐條河尋找呼喊,後演變為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浙江地區,有以賽龍舟紀念曹娥的民俗。《後漢書·列女傳》中記載曹娥下江尋找父親屍體溺亡的,《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描繪了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的景象。

    江蘇地區,有以賽龍舟紀念伍子胥的民俗,在《清嘉錄》中有記載。

    另外還有浙江的紀念秋瑾,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說法。

    廣東順德的賽龍舟習俗儀式算是目前儲存的比較完善的,有濃郁的民俗涵義,在嶺南地區頗具代表性。2007年,賽龍舟被列入佛山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舟競渡前後有一系列持續約一個月的儀式,從起龍到出龍,到點睛,再到藏龍。有興趣的朋友可搜尋相關資料,或請前往觀看。

  • 5 # 悠悠芳草心

    今年的端午節來得要晚一些。因為閏月了。6月25日是端午節。端午節有賽龍舟的習俗。

    話說屈原在五月初五投了汩羅江。他死後被蛟龍所困,人們就用五色絲線包好粽子投進江中,來驅趕蛟龍。還有的百姓聽說屈原投江了,就划動船來撈救。一直劃到洞庭湖。天這時下起了雨,人們扔冒雨打撈。

    更多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都紛紛出動,划著船,尋找屈原。

    後來人們為了寄託哀思,每到端午時就划船,慢慢的發展,就有了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

    中國很多地方都有這個習俗。

    我的家鄉也有賽龍舟的習俗。每到端午,大家免費吃粽子,然後賽龍舟。

    在勝芳,在中亭河上,人們賽龍舟,你追我趕,分外熱鬧。給節日增添了節日的氣氛。

    吃粽子,賽龍舟,為的是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的楚華人,也就是說賽龍舟這個習俗是從那時開始的,在戰國時代就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開發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