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估懂明玉
-
2 # 圖南說
我剛畢業那陣,在某家電行業做儲備幹部吧,促銷現場,坐調研,做培訓,什麼都做,後來做了很短的時間,因為我自己的原因不做了。現在回過頭看很後悔。
十幾年前家電行業還是不錯的,我的領導是個非常有魄力的年輕人,我剛入職的同事大部分畢業於211院校,我在這裡學習了很多。
當時覺得這就是普通的工作,就加入了公務員隊伍,後悔死了。
我的邏輯是,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喜歡做什麼工作,適合做什麼工作,擅長做什麼工作,什麼樣的工作更有前景。這就需要我們多去嘗試,去感受。
同樣的邏輯也適用於婚姻,但不適用於愛情。
-
3 # 孫凌Reborn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並不用區分是985、211類的重點大學還是普通本科大學,而是所有學生群體共同的問題。
2017年中國大學畢業生達到795萬人,作為從業者,我發現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那就是慢就業現象凸顯。以前大學生在大四的時候,面臨各方的壓力,一定需要去找一份工作;而現在隨著生活物質條件的提高,大學生畢業之時,不用盲目的找份工作養活自己,面對社會的寬容性,學生可以先呆在家裡,好好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以及適合的行業與崗位。
職業規劃這件事,真的是相當的重要,我們需要找到自己的定位,從而樹立一個未來的目標,這個動作更適合在大一、大二完成,而不是拖到畢業以後。
而如果現狀是面臨畢業了,還是充滿了迷茫,那麼我的建議是先去提升認知,思考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擅長的又是什麼,也可以藉助一些測評工具,更加系統的瞭解自身。
只有想清了方向,下一步方是開始動手尋找自己的工作。相反,如果盲目的找份工作,很容易陷入那個漩渦中,逐步的由於時間,形成習慣,而喪失了真正的自我,這一點真的是相當的可惜。
大學畢業生,在一年時間以內的跳槽率,如今越來越高,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盲目的選擇了第一份工作,結果發現極其的不適用,或者離自己原本的期望相差過大。而每一次跳槽,對於自己其實都是一個維度機會成本的浪費,非常不值得。
請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什麼,然後再樹立目標,拆解目標,一步一步的去達成。
-
4 # 和諧大通
簡言之,如果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可以先擇業然後再就業,因為一個人的職業是自己吃飯賺錢的終身事業,如果急著或盲目地就業或許就是自己不太喜歡的職業因此在自己職業生涯中不會有什麼作為!對於家庭條件稍差的同學我還是建議先就業後擇業,這樣可以緩解經濟上所帶來的壓力!
-
5 # 葫蘆島華圖教育
大學生畢業之後首先要考慮到就是就業方向的問題,一定要想好是考研,考公務員,國企,銀行和工作,因為有好多崗位是需要應屆身份的或者說應屆生有很大優勢的。比如公務員考試,每年都會有一大批的崗位是針對應屆畢業生的。所以一定要選擇好就業方向,不要盲目的隨便找一個工作就幹,那樣會走很多彎路的
-
6 # 丁路遙知事
侄女小談是某211大學的一名本科應屆生,她去年參加研究生考試遺憾落榜,所以今年疫情控制後立即就開始找工作。
可眼下都畢業了,小談的工作還沒有落實好,她的心情也是一天比一天低落,畢竟自己好歹也是個211學校的畢業生,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可不想幹。
可如今,她寢室裡的同學們個個都有了落腳點,自己卻仍然到處海投簡歷,整個人焦慮得不行,一個多月下來居然瘦了10斤!
尤其是前陣子我們親戚一大家子吃飯,說起隔壁鄰居家的孩子,和小談同年畢業,如今已經入職了一家大型國企,非常風光。親戚們就自然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小談身上,全家人都為她的就業問題著急。
小談的父母覺得今年疫情下經濟形勢不好,所以該先找個工作保障自己的生活,以後再圖發展;而另外人覺得小談是名校生,有能力,只要耐心找找,還是可以找到個好公司的。
大家七嘴八舌,一時間小談也亂了主意,不知道求職這條路該怎麼走。
實際上,每年到了畢業季,許多大學生都有這樣的困擾,不知道應該先就業還是先擇業。
而2020年則更為特殊,疫情下企業的效益都普遍不如以往,甚至不少單位今年都停止了招聘。
近日,中青校媒向全國80餘所高校的大學生髮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9.2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自己在沒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況下願意接受過渡性工作,33.98%的大學生表示“說不準”,還有6.75%的大學生拒絕接受過渡性工作。
可見,在大環境困難的時期,絕大部分畢業生會考慮接納過渡性工作。
一、片面強調“先就業、後擇業”不妥儘管今年許多畢業生會考慮選擇過渡性的工作,但我認為單純片面去強調“先就業、後擇業”也是不妥的。
比如近期我接受來訪者的職業諮詢中,就有好幾位年輕人才幹了一年左右就打算跳槽出去,甚至已經有裸辭失業在家的人。
誠然,我們看到今年的整體就業形勢並不理想,但是也不能病急亂投醫,什麼行業的工作都找,最後變成為了就業而就業,隨便找了家公司就簽下來,結果沒多久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再離職。
這樣的做法,看似沒什麼大影響,實際上“內傷”不小:
第一,第一份工作往往對人的職業生涯影響較大
比如我們許多的工作習慣都是和第一份工作有關,假如你所進入的公司流程不規範、管理很混亂,那麼根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理念,你也會受到不少負面的影響。
從而導致你下次跳槽的時候,缺乏良好的職業素養與專業基礎。
第二,工作跳槽頻繁會給面試官留下“刻板印象”
本人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十多年,身邊許多HR同行都不喜好招聘那些跳槽頻繁的年輕人。
在他們看來,要麼屬於職業規劃不清晰,要麼屬於個人心智不成熟。總之,無論夠到哪一天都不是理想的候選人。
並且,這種想法幾乎已成為HR們的刻板印象,很難改變。
第三,對個人自尊心的挫傷
我遇到的一些職業問題來訪者,往往都存在低自尊的問題,除了過往性格因素,還有個重要原因是跳槽頻繁,沒有在某一個單位取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
所以,我們不能僅僅因為找工作難,就胡亂去找工作,這樣的做法可謂因小失大。
二、明白職業規劃的“適配法則”年輕人對就業產生迷茫,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做好個人的職業規劃,看不清前方的路。
那麼職業規劃需要如何來開展呢?
根據帕森斯的職業原理,我們可以用“適配”這個詞來理解。
所謂的職業“適配”,其實就和找物件一樣,分為三個基本的步驟:
首先,瞭解“我是誰”
也就是我們需要清晰地洞察自我的內在部分,包括我們的職業興趣是什麼,人格特點是什麼,職業價值觀以及職業能力等。
假如需要比較深刻地瞭解,可以藉助一些職業測試工具來開展,從系統的層面評價自己。
其次,瞭解“它是誰”
也就是我們需要開展工作的調研,去了解外部的工作世界,包括我們感興趣職業的資訊、某一份工作真實的日常狀態以及最關心的薪資福利等。
最後,雙方“適配”
當了解了內外部兩個部分以後,我們才可以像找物件一樣做適配,看看自己的特點與工作所要求的特點是否有較大的匹配度,假如匹配度較高的,我們才可以做出職業選擇及生涯計劃。
從上述三個步驟來看,實際上許多畢業生都忽略了“我是誰”這個最關鍵的一步,沒有開展這一步,也就無法完成兩者的適配。於是,將來就業後因不合適而跳槽的機率就增大了許多。
三、就業和擇業並不是一對矛盾體畢業生究竟先就業還是先擇業?實際上兩者並不矛盾,解決就業和擇業的兩難境地,關鍵在於找到結合點。
舉個例子來說,有的大學生因為疫情下找工作難,沒有辦法進入心儀的大公司,那麼去一個相對較小的公司發展也未嘗不可。
但是在這樣的選擇中,需要為將來再進入大公司做準備,即可以銜接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
如小公司平臺不如大公司,但是自己可以在這裡得到更多實踐的機會,積累經驗,陪養能力,將來時機成熟了可以再考慮去大公司應聘。
還有的畢業生想從事某個職業方向,但當下機會較少,那麼就選擇了一個相關的職業方向去從事,藉著一邊工作一邊陪養可遷移的能力,為幾年後的轉職業做準備。
上述這些例子都說明職業生涯是個動態的過程,並非說畢業的時候做什麼工作將來就一輩子從事這個領域。
能明確自己的長遠規劃,建立具體的發展目標才是更加關鍵的事情。
寫在最後關於侄女小談的工作問題,我給她的建議是做好職業規劃,再根據實際的職場環境做出最有利於個人長遠的選擇。
各位朋友,您對於畢業生先就業還是先擇業持什麼觀點呢?
-
7 # 袁知了
這就好比人生了,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的計劃
規劃可以慢慢做,慢慢調整、修改,最後在實踐中定型
但是計劃必須要提前一個晚上就要做好,因為明天要用。
就這好比大學生先就業,還是先擇業一樣的道理。
就業=計劃,擇業=規劃
如果你家裡有錢,是富二代,你可以慢慢去擇業,反正有飯吃
如果你農村來的,必須先就業,能養活自己,贍養老人,然後才能在1-2年後去擇業
人生沒有完美的,工作也沒有完美的,
很多大學生剛畢業都在追求完美,可是現實和校園區別太大了
在學校,你考試掛科了,可以選擇交補考費,重考一次
在單位上班,你工作做砸了,等你的就是辭職、辭退、被開除
不要攀比,任何時候,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如果你連自己喜歡什麼,什麼適合自己都不知道,那就慢慢找,在找的過程中先就業吧!將來發現了自己的喜歡的,適合自己的工作,也不要後悔曾經的迷茫,那不是浪費青春,那是人生必經之路。
給你舉個例子:
我有個搞風投的朋友,他就和我說了,他們選擇風投的專案,能成功20%就算是高額回報了。
意思就是他投資10個專案,8個賠本,只要成功2個,這一年就有獎金髮了。
很多人會在意為什麼會失敗8個?如何做能不失敗?
呵呵,你的方向錯了,失敗8個是必然的,你只要去追求成功2個你就成功了。
繞口麼?一點不,你仔細回味體會一下上邊的文字吧!
------------分割線,正文結束
-
8 # 職業諮詢顧問陳凱
作為一個從事職業規劃的專業人士,非常明確地說應該是“先擇業再就業”。
“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會直接導致很多大學生將第一份工作作為跳板。先就業後擇業,對大學生來說,浪費了時間、精力與機會成本,對用人單位來說增加了風險,長此以往它們更不願意招聘應屆畢業生。不少用人單位呼籲,不應該為提高自身就業率,一味地把畢業生推向並不適合的企業,為學生做好就業定位才是解決就業難題的源頭所在。
實際上,對於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完全可以做到“先擇業再就業”。在大一的時候,就應該在知彼(就業市場典型職業的工作內容及任職要求,行業的特點及發展趨勢)知己(職業興趣、能力、喜歡的工作與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確認自己的3-5個職業目標,並在其後採取各類行動達成職業目標的要求,譬如獲得獎學金、考證書、參加社團活動、在大一、大二、大三的寒暑假尋找和職業目標相關的實習兼職。實習兼職一方面可以從實踐中確認自己的職業目標是否合適,另一方面將來找工作時,它們也是很大的優勢。
當然,凡事都有例外,不排除少部分同學雖然先擇業,但畢業時依舊找不到符合職業目標的工作,這個時候,可以“先就業再擇業”。畢竟,作為成年人,要先解決謀生這件事。其後,可以再嘗試繼續尋找心儀的工作。
-
9 # 求是棄非
此提問是否是應屆畢業生是先選擇就業,還是被動就業的意思吧?
本人愚見:應有選擇的就業,只有自己認為心儀的單位、職業才能專心、安心工作,但若較長時間還沒尋覓到,那就將就著就業吧!
-
10 # 風展紅旗如畫
謝謝領導提問,這幾天我很忙。提問有時顧暇不上。望請多多諒解。今天,簡單回覆幾句。應當先就業,根據自己所學專業,找對口企業。把自己所學專業,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切合點。把自己的知識在工作中相結合,活學活用。積累工作經驗。把自己打造成,優秀的工作者。待自己的各方面經驗,成熟之後,再選擇、擇業,而不晚。謝謝領導提問,平臺展示,作者,風展,紅旗如畫。
-
11 # 華哥鬼步舞
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可以擇業,一般的家庭,只能先就業,必定你的基本生活要有保障,工作是每個人生存的唯一保障,必定父母養你這麼多年也不易,只有工作才能鍛鍊自己,長時間不工作,會失去自信,生活是沒有固定軌跡的,你永遠不知道前方的路有多難,大膽去做就會有你意想不到的收穫。
-
12 # 深圳補貼一點通
畢業季過去幾個月了,很多大學生目前還在猶豫出來社會後到底是去工作還是創業呢?
沒有工作經驗就直接創業,更多的是無知者無畏。也有例外的家裡有資金支援,或是在學校期間有超凡的專業能力來做創業的資本也有。但有能力有資金的人畢業就創業,不是普遍,而只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人畢業後沒有原始積累(特別沒有之前工作積累下來的資金)難以做創業的啟動資金,難以度過創業初期艱難階段。這是有很大風險的。
在沒有相應的社會工作經驗的支援下,難以處理接踵而至的各種問題。團隊管理問題,用人問題,財務問題,銷售問題,協調問題。是需要一個人有一定的綜合處理事務能力的。人們需要多經歷,多見人,多經歷事情,才會積累沉澱出一些快捷的實用適用於個人的處理事務的思維和方法。
所以如果說畢業就可以自己單幹一攤子,沒有更多一點的見識,人的目光是相對短淺的。人的思維也是有侷限性的。可以自己開店做業務,但是遇到的問題和瓶頸總是不斷的出現的。因為你之前幾乎沒有藉助別人的經驗來認識這些困難和風險。攤子能幹大幹小是根據思路的廣度和境界高低而定的。有些人有些情況下幹不大,幹不長都是有一定的預見性的,創業的可持續發展是個問題。
說到底大學生創業,說句難聽的有時候就好似良家婦女被扔進了窯子,你以為自己能拼過老鴇子,其實,你只是個天真的傻子,搞不好被賣了還幫人家數票子。
前面話粗了點,見諒,但有句話叫:話躁理不躁,真心是不想看到很多大學畢業生靠著父母和朋友東拼西湊好不容易融來的創業資金就這麼打水漂了,以後還得揹負一身的債和負面資訊。我和幾個朋友做企業服務做了多年了,接觸最多的就是深圳的初創企業,每年為上千個企業提供各類工商財稅和補貼申請服務,見過太多太多的創業大學生,基本過兩三年十不存一,你可以想象創業的艱難程度
最後總結說一句:如果沒有超於常人的能力或獨特優越的創業專案(具備不可複製性),建議先找個好企業學習沉澱幾年,等經驗和人脈足夠了再出來創業比較好!
-
13 # 山石清人
我認為大學生剛畢業應該首先選擇就業。
第一,上幾年的大學花費了很多家裡錢財,首先需要報答的就是父母,起碼畢業了不要再給家裡帶來經濟壓力了,選擇就業是比較合適。
第二,在大學裡學習的多數都是專業理論知識,沒有太多的實踐經驗。真正的實力能力要靠社會實踐進行磨練。所以畢業就選擇就業不要在社會上猶豫不決,耽誤時間,因為擇業不是立即就有合適的工作崗位的。
第三,現在社會競爭非常激烈,一個崗位有幾個人去爭取或者等待,你稍微磨蹭就給人家搶先一步,所以選擇及時就業,在就業過程中再根據自己的喜好,經驗,專業能力可以進行跳槽。
因此,大學畢業生在畢業後應該及時選擇就業,不要在擇業的過程中耽誤自己。
-
14 # 打醬油醬打
可以先花段時間找找看,如果半個月都找不到自己心儀的那就先找份相關的工作幹著。邊工作邊關注相關的職位資訊。總之不要讓自己把時間一直浪費在找工作上,拖的時間越久,沒有什麼工作經驗想找到好的更難。就業也能幫助自己早點適應工作的狀態。
-
15 # 中公考研
為什麼要考研
1、獲取社會認同與尊重
古語有云“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據有關調查資料顯示:72.7%的被調查者認為,我們的社會對高學歷者的態度是尊重或以尊重為主,81.6%的人承認自己比較重視或很重視學歷,表示不重視學歷的人只佔2%,華人的學歷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內時不可能發生根本性變化。
2、獲得優質工作崗位
無論經歷什麼,我們都將走向工作崗位,有人言“現在的研究生和以前的中專生、大專生也沒有區別了”,針對這一言論,我們只需發問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崗位提出學歷要求為:碩士及以上學歷!當然我們不可否認當今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下滑,而作為社會個體的我們,為此更要立志考名校!
3、為更長遠的發展
你看到了太多在校研究生與昔日同窗對比的訊息,發現沒考研的那一撥事業順風順水,穩定極了,而在校的研究生只是窮書生。但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來日方長,優秀研究生的職業生涯將在高起點起航,同時,事業程序及人脈積累將呈現出本、專科同學所未曾擁有的加速發展。
4、為更精緻的人生
要不要考研?要結合你目前的本科學歷含金量、自身的能力水平和未來的職業規劃(找工作)來綜合考慮。不管做什麼決定,一定要和未來職業規劃聯絡起來,很多同學讀研就是為了增強競爭力,甚至有同學是跨專業重新選擇職業方向,所以如果不提前考慮好未來的就業情況,讀完研究生可能還要面臨同樣的問題,到那時候就很難再有改變自己簡歷的機會了。
考研更適合那些純粹為了追求自己的學術理想的小夥伴們。研究生教育注重培養學生們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為了滿足國家的科研需求而設立的。所以說,那些僅僅是為了逃避就業壓力而選擇考研的小夥伴們,考研,並不是你們最好的選擇。
就業是我們必須經歷的,是不可能逃避的。之所以會在考驗和就業之間猶豫不決無法下定決定做出選擇,就是因為小夥伴們完全沒有弄清楚兩者之間的關係。一個具有極強的專業素養和學術能力,同時熱愛生活實踐能力強的研究生畢業生,毋庸置疑他一定會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相反的,那些為了就業而考研,整天思考的不是我應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專業素養,而是我應該怎樣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這樣的小夥伴即使畢業擁有了研究生的文憑也依然很難找到理想的工作。也就是說,讀研的確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就業,但是,為了就業而選擇讀研,就是一件得不償失的事情了。
如何選學校?整體原則上我個人建議是必須選自己本科同級別及以上的學校,而且大部分同學也應該是有這個實力的。
在具體選校(包括調劑選校)過程中我認為有三點應該是綜合考慮的:
(1)學校和專業排名。這兩項中至少應該有一項相對突出,如果做不到兩者都好,可以考慮"錯位搭配",比如好學校裡相對差一些的專業(如理科名校中的文科專業就相對弱一些,但是學校的牌子很好)。
(2)學校或者專業與工作的對口程度。某些專業性色彩比較強的學校、專業會有所謂對口的一些企事業單位,比如電信、石油、政法等就屬於比較典型的。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校友資源,某些領域的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可能長期以來就是由某類甚至某個學校的畢業生大量輸送的,相對而言這些院校、專業的畢業生也就比較容易被公司聘用。
(3)工作地點與家庭因素。如果未來打算在讀研的學校所在地就業,那麼本地院校相對外地院校來說有時候是有優勢的,首先就體現在學校知名度上,一些外地的211學校可能還沒有本地的普通學校有名,另外你在讀研期間如果有實習機會,在本地的實習經歷也可能給你帶來更多機會。此外,如果你就讀的院校也是家庭所在地,也許你的親戚朋友資源也可能在你找工作的過程中帶來一些幫助,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
-
16 # 教育和諧社會
應屆生應該先擇業還是就業?
這個問題沒有唯一答案,也不能一概而論!
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誰都不能直接給出明確的答案,只能因人而異。
根據所學專業來選擇所學專業有定向就業渠道,比如教師,醫生,服務行業,法律等此類專業你的就業方向是相對固定的。
我大學就學的是旅遊專業,大學期間考了導遊證,大學還沒畢業就去旅行社實習了。其實選一家大型連鎖的國際旅行社和一家省內小旅行社不是特別重要,重要的是趕緊掌握帶團經驗,因為做導遊最需要的就是帶團經驗和為人處世的能力。
學校學的基本都是理論知識,像這種定向就業渠道的專業畢業後要儘快就業將所學理論跟實際工作相結合,最終提升綜合實力。等你經驗豐富了,能力提高了,有實力了,不要說就業了,很多單位搶著要你,根本不用愁工作的事。
個人能力決定你先擇業還是先就業很多在校大學生利用節假日課餘時間廣泛參與社會實踐,參加學生會等文體活動,甚至還有沒畢業就開始創業者……這類同學本身能力就具備,社會經驗也不缺乏,到哪裡都是香餑餑,當然是選擇就業了,第一份工作能選擇一家好的企業對你今後的職業生涯會有很大的幫助。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因為獲得了一點小成績就驕傲自滿,心高氣傲,反而會丟掉很多工作機遇。
如果能力一般,社會經驗,工作經驗很缺乏,還是勸你不要一開始就擇業了,先找一家公司先做著,能力不足就提升能力,經驗不足就多看多學習,只要有上進心,不怕吃苦,用不著多久你也會成為佼佼者。
-
17 # 大學專業深一度
先就業就是騙人
作為一個大學畢業生,沒有社會經驗,所以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同的平臺能提供的經驗和後續的發展是完全不一樣。經常聽到說先就業後擇業的口號,不是管理部門就是學校老師。因為這樣可以促進就業率的及時完成。
擇業的方式就業在就業的過程中,一定要有擇業的態度,精挑細選,千萬不能盲目的去選擇一份工作,不然幹了幾個月甚至幾天,然後就要跳槽。這對個人及企業來講,都是一種損失。
不同的人就業方式不同擇業也是需要具備一定能力的,有些人是不具備選擇的能力和被選擇的能力,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只能是直接就業,沒有擇業的權利。
-
18 # 樂齡孝親匯
謝謝邀請,如要回答你的問題,無論是就業還是擇業都是錯的,因為你的動因未明,從大學畢業後即將暫入社會,從生存角度孝慮當然是就業,先解決自己的生活獨立問題。你才能感知社會的壓力,但接合你的專業、興趣、家庭條件、性別等因素考量,似乎擇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你現在如同一張白紙,該做出一幅什麼樣的作品,理應好好規劃一下。
作為一個過來人,送你兩個字:“覺悟”覺者由心生律,悟到以性施行。無論他人講了什麼,讓你做了什麼,唯有你自己想通了,感悟到其中之本,才有可能是你自己。未來你才有可能應用自如。另外還有一個小建議,建議你儘快的建立你自己的知識庫體系,將自己認為對的,好的、有用的、感興趣的、覺得未來有機會的認真記錄在一個雲筆記裡面,相信你會收穫多多。
-
19 # 職場工兵
我覺得應該先擇業再就業。
我們先來看看先就業再擇業的現狀。
調查顯示,畢業半年後,跳槽的大學畢業生達到30%。
大學生盲目就業、頻繁跳槽,對職業生涯發展影響較大:
短期來講,物質方面要付出代價,譬如空窗期的工資、年終獎、新工作試用期的工資折扣、社保斷繳等。
中期來看,容易失去用人單位的信任,現在很多大學生很任性,稍微不開心就辭職,履歷上滿滿的工作經歷,用人單位一般不會將重要核心崗位及升遷機會交給他們。
長期來說,反覆試錯,浪費青春歲月,等到而立之年還沒有起色,那這個人的職業生涯就堪憂了。
大學生頻繁辭職,收入不穩定,而生活、住房、教育、醫療支出居高不下,隨著年齡增長負擔愈重。
原因何在?
主觀上,高校特別重視初次就業率,喊出“先上崗,後擇業”,強調不要“挑挑揀揀”,先做再說。
客觀上,大學生會因資訊不對稱而鍾情於大城市、名企、高薪等。
綜上所述,先擇業再就業、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方為明智之舉。
-
20 # 老婆我錯了43588016
先就業再擇業吧,先把自己投入社會,在尋找目標工作,如果先擇業一直等合適的,又沒有工作經驗,那就是業擇你了,所以我覺得還是先就業再擇業,先去工作,在工作中找自己喜歡的,就像上學一樣,先上學再決定自己文科還是理科,先就業再擇業,一味地擇業其實就是畏懼社會的表現,不合適,我覺得先就業,謝謝
回覆列表
廣東有句俗話”騎牛搵馬",意思是騎在牛揹走,路上找比牛更快的馬。省時省力。我很贊同這句話,亦就是先就業再擇業。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沒有幾個人可以一帆風順,一步到位。再講,嘗試不同的工作,或許會發現你不同的天分,闖出更廣闊的空間。退一步亦可增加自己的閱歷。總之青春無悔,還年輕的,就多闖闖,挑好了,就專心幹下去,做個行業拔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