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悠悠路人

    隨著外賣行業的不斷競爭和國家對平臺制度的不斷完善…尤其是對配送人員交通違法的制約…對於2020年的外賣代執行業還是需要謹慎對待。不光國家層面和平臺層面…還有配送人員費用也需要考慮,畢竟人工費也是一大問題!

  • 2 # 燃燒的阿童木

    很乾脆,沒有。1一群急功近利的人,會的是紙上談兵,坑蒙拐騙。2當然也有真有實力的,但這個機率很低,再說就算真有實力,但又願意真賣力的機率就更低了,如果這樣都能行得通,企業老闆們都可以坐在家裡養尊處優了3某團外賣能走多遠?想想商家和騎手,就算很有頭腦的商家賺到錢了,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能迴圈多久?代運營只是寄生蟲,寄生於平臺,喝的是商家的血,商家喝的可是老百姓的血!

  • 3 # 滬漂小龍哥

    直接談重點,個人感覺僅僅作為工作來說,無可厚非,真說有沒有發展前途,希望很渺茫!

    對於餐飲行業來講,外賣代運營指的是為餐飲門店提供線上外賣平臺代運營、諮詢、培訓和維護等業務。(中間的關係,直白點講,就是你給他們錢,讓他們用更合適的方式,來幫你管理自家的網上外賣門店!)

    外賣代運營的核心就是幫助商戶去搶佔線上的流量入口,最大限度地獲取外賣平臺所剩不多的資源。可作為餐飲商家來說,需要面對的現實方面的問題就是,平臺的剝削、給顧客的折扣讓利!等等……如果加上代運營的費用,這外賣基本上就沒有太多繼續做下去的意義了!

    如今,因為行業壟斷方面的原因,美團和餓了麼平臺相互間競爭,受傷最大的就是那些小的餐飲商戶! 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餐飲門店,開始慢慢退出外賣平臺,那些外賣店鋪仍然存在的,也不指望外賣去掙什麼錢! 純粹讓稍微遠一點的用餐顧客,知道有這麼個店而已!間接性宣傳吧!

  • 4 # 我是迷茫的小周

    外賣代運營,完全可以幹,我們這裡老闆就是這樣的,都有3個站點了,老闆可以吃騎手差價 等等 假如騎手晚上跑單系統是6元,老闆就拿5元給騎手,不要小看一元,利潤真的可觀啊,這是老闆一方面的利潤,還有其他的利潤呢等等,當地人在當地代理美團站點,才能吃得開黑白通吃最好,

  • 5 # 微梭kj

    外賣代運營這門生意的性感之處在於:與另一個成熟的行業表現出了極大的相似性——電商代運營。

    隨著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的崛起,2008 - 2015 年電商代運營也開始了快速發展期,最後跑出了奔赴美股上市的「寶尊電商」,如今估值 22 億美金左右。

    元璟資本高階投資經理郭翌告訴36氪,電商代運營行業前幾名的公司也在準備 IPO 的過程中,另外還有一些年利潤在數千萬人民幣的玩家獲得上市公司收購。

    十年間,零售行業轉向線上電商,與如今餐飲行業轉線上外賣這一過程有一定相似性,因此,外賣代運營也有機率複製 10 年前電商代運營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 ——

    2008 年的 ToC 電商 GMV 在 2000 億元左右,類似的,2017 年外賣市場的 GMV 也接近 2000 億元。同時,這兩個時間點上,外賣對餐飲、電商對零售的滲透率都低於 5%。

    而在 2008 年之後,多家電商代運營公司獲得了融資,隨後便進入高速發展期——由此郭翌判斷,2017 年年底也許是外賣代運營快速發展的起始點。

    外賣生態內部的趨勢也能印證這一觀點。2017 至 2018 年間,外賣市場度過了其紅利期,而商戶代運營的需求則集中爆發。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

    首先,外賣生態流量紅利見頂:外賣市場經過幾年高速發展,到 2017 年規模突破 2000 億元,使用者超過 3 億人,之後增速開始放緩,2017 年已經下降至 20%;

    其次,商戶間競爭日漸激烈:商戶端供給已趨近飽和,在多年教育下,實體餐飲商家已基本入駐外賣平臺,還出現了大量專業外賣品牌;

    最後,商戶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2017 年下半年,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外賣市場只剩下餓了麼與美團兩大平臺。市場趨於穩定,平臺開始降低補貼力度,提高抽傭比例,導致商戶盈利空間縮窄。

    過去商戶對外賣業務管理粗放,紅利消失之後,精細化運營成為關鍵,但大部分商戶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需求催生供給,專業的外賣代運營公司迎來視窗期。

    和電商代運營相比,郭翌認為,外賣代運營甚至還具備更好的成長土壤:

    一是在品牌端,餐飲的集中度要遠低於零售,因為零售是工業生產,而餐飲難以標準化且重服務,另外消費者對餐飲品牌有不斷嘗新的需求,這使得餐飲品牌商家的規模不容易做大,會更依賴專業的代運營公司做增量營收;

    二是在平臺端,電商平臺阿里一家獨大,而外賣平臺還有兩家在競爭,代運營公司在其中也許能產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優秀者也會被淘汰?優汰劣勝的怪圈是怎麼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