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世界噴子王

    看你怎麼理解,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樂視三年做的,暴風想一年做到。幾乎每個月都在漲價,經銷商不看好暴風,沒有哪個品牌幾乎每個月都在漲,這是對市場的不負責。暴風片源還是可以的,質量嗎,不敢恭維。售後就更不用說了,別問我怎麼知道的,本人平臺上,就是所謂的代理商。

  • 2 # 王十叄1

      樂視和暴風的模式,本身沒有對與錯。二者都給行業帶來很大的參考和借鑑意義,這點價值是我們必須要肯定的。不過即便如此,樂視和暴風是完全不同的兩種生態,二者的打法和跑道也完全不一樣。

      樂視方面透過構建網際網路生態+影視,擁有內容播放平臺(樂視影片和樂視移動),多屏終端(樂視超級電視、手機,乃至未來的汽車和VR等等),會員體系(樂視擁有數千萬不同螢幕的付費會員),並且依託樂視電影生態體系,擁有大量IP的核心版權和後續開發權,並且取得了多項賽事的獨家版權,再加上每年推出的數十部影視劇,已然成為網際網路影視時代橫跨領域最多的企業。這個模式有問題嗎?沒有,但樂視還是出現問題了,並且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原因我們提到主要是資金斷鏈的問題,當然資金斷鏈背後是運營、組織、管理能力等等多重問題,這證明目前的樂視還不適合來做這麼大的事情。

      那暴風是什麼?暴風當然不能死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要做多元化佈局,但暴風要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即便不提任何生態和協作,各自都可以獨立為兵,至於未來能進行深度聯動更好,但前提是各項業務能夠獨當一面。這麼做聽起來想象力比樂視生態要小,但無疑也是一種風險最小化的佈局,未來暴風某項業務即便失敗了也不會拖累到集團的整體發展。

    時至今日,暴風上市體系之外的各項業務發展都非常迅猛,截至2017年Q1,暴風魔鏡累計銷量達到350萬;截止Q2,暴風金融使用者突破60萬;截止Q2,暴風體育月獨立裝置達到484萬,增長67.8%,排名全網第4。這些業務大都上線一兩年,但累積估值來看,已經再造了一個暴風。總之,今天的暴風雖然業務四面開花,但依然和樂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模式,我們分析企業不能單看表面資料表現,更要看資料背後的企業佈局,才能總結出相對客觀的分析模型。

    轉自“丁道師”的知乎專欄文章《用常識解讀:為什麼不能把樂視和暴風相提並論》

  • 3 # 使用者215047745

    題主,拋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暴風全業務總市值也就120億左右,樂視崩盤前總市值差不多1600億,暴風上市部分的市值現在還不到70億,都沒賈躍亭套現的金額多,暴風怎麼成為下一個樂視?樓上這幾個放影片的是什麼鬼?9月份暴風的中報溝通會已經說的夠清楚了,怎麼還在拿8月的新聞和影片說事兒?

  • 4 # 蔣東文

    頂著當時最流行的“網際網路+”概念被爆炒,暴風集團成為明星股中的大妖股。

    妖股之所以被稱為“妖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業績支撐。

    從2015年到2018年,上市三年,暴風集團的業績一路下滑。

    2015-2017年,暴風集團營業收入分別為6.52億元、16.50億元、19.10億元,但歸屬淨利潤分別只有為1.73億元、5,281萬元、5,514萬元。

    暴風近年來淨利潤走勢

    上市第二年業績就大變臉,暴風集團真的很符合“A股特色”。

    暴風集團最新公佈的2018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業收入3.87億元,同比下跌13.70%;歸屬淨利潤-2,954萬元,同比下跌79.27%;扣非淨利潤-3,235萬元,同比下跌23.85%。

    業績越來越差,暴風集團這幾年都幹了什麼呢?

    1.融資

    2015年,暴風集團透過吸收投資獲得現金2.94億元。2016年,該資料為3.37億元,但其中79%的額度是透過並表子公司獲得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拿同樣以影片業務起家的樂視為例,2014-2016年,樂視透過定增融資60.29億元。

    很明顯,暴風與樂視的融資額度根本不在同一量級。

    2.併購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融資不順的暴風集團轉而打起併購重組的主意,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筆。

    2016年3月,暴風集團擬以31.05億元的價格收購甘普科技100%股權、稻草熊影業60%股權、立動科技100%股權。

    據悉,暴風集團此次併購的三家標的公司甘普科技、稻草熊影業以及立動科技的增值率分別達到106倍、38倍以及60倍。

    溢價幾十倍乃至上百倍,暴風集團的錢是大風颳來的嗎?

    面對外界質疑,暴風集團器宇軒昂地說:“一下買進三家公司,直接目的是為了進軍影視、遊戲、海外三大業務,進一步完善全球DT大娛樂戰略佈局。”

    立志成為全球公司 ,暴風集團這個故事講得好。

    但天不遂暴風集團所願。2016年6月7日,證監會以“收購標的公司的盈利能力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為由,否定了暴風集團的收購方案。

    受此負面訊息衝擊,暴風集團復牌第二天股價跌停!

    從影片業務起家,暴風集團試圖打造包括暴風影音、暴風TV、暴風魔鏡在內的三大網際網路娛樂平臺。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暴風標榜的“三駕馬車”實質上都是燒錢的買賣

    業務發展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外部融資又頻頻遇阻,暴風集團的資金捉襟見肘。為籌措發展資金,暴風集團使勁渾身解數。

    對內,2015年7月,馮鑫發動公司員工增持自家股票,還配套出臺了兜底增持計劃。

    對外,2017年7月,暴風集團擬向五家銀行申請共計2.9億元授信額度,授信期限均為一年。

    馮鑫自己也不斷透過質押股票的方式換取資金。透過密集的股權質押,截至2017年6月6日,馮鑫累計質押暴風股票4100.86萬股,佔其持股總數的69.98%,佔公司總股本的14.82%。

    但暴風集團高管卻反其道而行之。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6日,共有8位暴風集團高管累計減持21次,累計減持暴風股票181.95萬股,減持金額共計9,400萬元。

    作為最瞭解自家真實經營情況的人,暴風集團的高管們頻繁減持套現,這意味著什麼,自然不言而喻。

    說到講故事,暴風集團還真的難有敵手。

    在VR、AR火爆時,暴風集團順勢推出暴風魔鏡,短期內吸引大批使用者蜂擁而至。而熱風颳過後,暴風魔鏡的現狀並不樂觀。

    在區塊鏈概念火遍全世界的時候,暴風也跑來分一杯羹。

    做區塊鏈的公司名為暴風新影,聽名字就知道與暴風集團關係不簡單。暴風新影的實控人是暴風集團董事崔天龍,馮鑫對暴風新影持股9%。

    對外,暴風新影頂著暴風集團的名號招搖過市,但由於暴風集團與暴風新影之間不存在實際控制關係,暴風集團可以把自己擇得乾乾淨淨,開成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蓮花。

    2018年1月,暴風新影推出“暴風BFC播酷雲”,官方定價5,999元/臺,相較之前迅雷公司推出的玩客雲399元/臺的價格,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首批預售的暴風BFC播酷雲共計2000臺,令人意外的是,2000臺機器上線5分鐘就被“秒光”了

    暴風BFC播酷雲最直接的用途是挖礦,即BFC積分。為了證明自己不是變相ICO,BFC積分不以任何方式與人民幣交易,只能用來兌換觀影券、購買暴風集團旗下服務或裝置。

    此外,暴風BFC播酷雲還能用來觀看4K高畫質大片。 但是,想看4K高畫質大片有個前提條件,必須搭配暴風私影超高畫質播放機才行,說起捆綁銷售,暴風集團這一波操作簡直666。

    在資本市場,暴風集團一直被稱為“小樂視”。同為影片網站起家,上市初期,暴風集團基本唯樂視馬首是瞻,甚至因資本市場將其稱為“小樂視”而沾沾自喜。

    當年,樂視作為創業板第一,賈躍亭在資本市場一呼百應。暴風集團的做法基本是對樂視亦步亦趨,好處當然是有的,不僅蹭到了熱度,還講好了故事。

    彼時,賈躍亭還是天之驕子,樂視提出“生態化反模式”,暴風集團緊跟著就推出了“生態聯邦模式”,名字高度相似,內容也差不多。

    但暴風畢竟不是樂視,馮鑫也不是賈躍亭,起碼暴風比樂視幸運。2016年底,樂視債務危機爆發,賈躍亭出走美國專一造車,樂視也落到融創手裡。

    賈躍亭揮一揮衣袖,留下了一片狼藉。“負責到底”和“下週回國”成了資本市場茶餘飯後的笑話。

    樹倒猢猻散,孫宏斌坐鎮後的樂視忙著與賈躍亭切割,而號稱“小樂視”的暴風集團則忙著與樂視切割。

    此後,暴風集團多次以樂視風波“無辜躺槍者”的身份發聲,馮鑫更是公開表示:我們不一樣!並極力自證清白,暴風集團最具說服力的證據有兩個:一是融資規模及結構;二是發展戰略。

    事實上,區分二者最具說服力的一點是,樂視不惜血本造手機、造車的時候,暴風集團始終沒有涉足這兩個領域

    無論如何,暴風集團要感謝自己當年沒有頭腦發熱,貿然進軍手機和汽車領域。得益於當年的隱忍,暴風集團才能在當前的電視市場跑馬圈地。

    2016年底,樂視債務危機全面爆發後,這讓樂視電視跌落神壇,也給了暴風集團可乘之機。

    2017年上半年,暴風TV銷量達到35萬臺,同比增長97%,目前暴風TV估值20億元。

    打鐵要趁熱。馮鑫趁機提出,2018年整個暴風集團都要All for TV。根據規劃,暴風TV 2018年將實現單使用者盈虧平衡,2019年進入整體盈利期。

    馮鑫同時強調,如果暴風TV業務2018年底達到盈利預期並符合相關要求,上市公司考慮尋求進一步增持股份,謀求暴風TV業務整體注入上市公司。這又帶給資本市場無限想象空間。

    對於過去,暴風集團不忘揶揄曾經的老大哥樂視。馮鑫表示,樂視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如果樂視在2015年沒有大筆燒錢造手機、造車,而是專心做電視,肯定是一家很棒的公司。

    對於未來,馮鑫表示,2018年與小米必有一戰。眾所周知,小米雖然也有電視業務,但其最主要的業務板塊仍是智慧手機。聯絡最近小米上市的風頭,馮鑫又成功蹭了一把熱度。

    而且,為了與小米電視搶奪市場份額,暴風TV公然打起價格戰。2018年4月2日,暴風TV釋出新品40吋暴風AI電視4(40X),令人咋舌的是該產品只賣999元。

    這個價格只是同尺寸電視行業均價的一半。拿小米電視舉例,999元只能購買一款32吋小米電視4A。把兩塊螢幕放在一起,視覺衝突高下立見。

    40吋螢幕與32吋螢幕對比圖

    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暴風TV能否在2019年真正實現盈利,還需經歷市場的考驗。

    後記

    固然,暴風集團是蹭熱點的一把好手,但在日益注重價值投資的當下,炒概念、講故事的經營模式已經OUT了,暴風集團股價走勢就是最直接的表現。

    上市至今,暴風股價已經從最高點123.84元下跌至22.76元,當前股價還不及最高價的一個零頭。只用了3年時間,暴風股價下跌就超過100元,累計跌幅超過80%。

    (妖股變為熊股)

    想當年,暴風集團要搞全球大娛樂戰略,氣吞山河之志是何等豪邁;而如今,業績下滑、重組失敗、股價不到高點零頭。

    暴風集團,夢該醒醒了。

  • 5 # 交易員雲起

    雲起說:20億元大額定增計劃和5000萬元的增發再融資確實暴露暴風集團的資金捉襟見肘,但和樂視生態過度擴張導致資金鍊斷鏈相比,暴風的問題更多在於押寶電視業務,是經營不善所致。

    目前暴風集團股價已經跌破前期震盪區域,今日跌停,毫無疑問下跌行情再次啟動。相較於樂視網停牌之後轟轟烈烈的十幾個一字板跌停,暴風集團的股價下跌要溫和的多。當前行情已經走出清晰的下降通道,預計最大跌幅會下跌到通道下邊界。

    資金鍊徹底斷裂導致樂視網的下跌不可阻擋。在連續跌停之後開板的前幾天,有大量資金入場,而這些資金並沒有離場,這意味著樂視網後市一定會有行情。

  • 6 # Mustang財經

    樂視與暴風,相似的財務調節,相似的網際網路思維,相似的擴張手段,相似的股價走勢圖,以及同樣喜歡勾勒未來,動輒“消滅”、“維度”、“物種”的表述......一直以來,市場總習慣於將二者進行比較,且對於暴風集團是否是“小樂視”有著激烈的討論。

    譽之者強調成績,主營暴風TV的暴風統帥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13.48億元,同比增長45%,其中成本較低的運營端實現營業收入0.67億元,同比增長370%,且一向燒錢嚴重的電視產品虧損大幅收窄32%。2017年馮鑫放出“兩年內盈利”的豪言似乎實現可期。

    毀之者則看到風險,正如前文所述,暴風集團現階段的確存在造血能力不足等情況,並在財報的處理上展現了高超的技巧。再加上融資大環境趨冷的黑天鵝,明天會怎樣,終究很難說。

    各方的立場與觀點自有邏輯與立足點,任何兩家公司也都有相似及不同之處。當然,市場最核心的關注點還是應該落在企業本身。

  • 7 # 沿途風景218691688

    長遠來看,我更看好暴風!儘管關於樂視的一切現在尚不能蓋棺定論,但是我還是認為人們被騙了!為什麼這麼說?樂事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賈藥停總能把時下最熱門的東西,糅合進他的故事裡去,從而願意給他投資,其中最主要的一環就在於法拉第!因為特斯拉的成功,讓無數人瘋狂,從而被矇蔽了雙眼!諸位也不想想,特斯拉走到這一步,他花了多久時間?好吧,很多人可能會說這不代表一切,那麼我們再往深處想想,特斯拉能走到這一步,他的背後有多麼龐大的技術力量在支撐著?這些技術的積累可不是一兩天甚至一兩年就能解決的!樂視呢?他有什麼?一個所謂的工廠而已!憑空蓋樓,痴人說夢而已!退一萬步講,即便賈藥停當初沒有這個心思,當前的樂事具備這個實力麼?小馬拉大車,結果只能是馬被累死!反觀暴風!我認為他走的很穩健,不夠激進。我有10分力,我只用7分,留有三分餘力,最終結果是暴風TV目前的進展不是太理想,導致出現根本性的硬傷:資料流量不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人種什麼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