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荃經史屋

    明末在東北地區崛起的後金勢力,同晚清在山東河南地區活躍的捻軍組織,都曾給當權統治者造成了極大的麻煩。然而湊巧的是,後金軍和捻軍的作戰方式如出一轍,都是機動性極高的騎兵部隊。雖然捻軍基本為漢人,但都沿襲了當初清軍的作戰方式,無論是戰術還是戰力,同當時的綠營兵,旗兵比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號稱“蒙古雄鷹”的僧格林沁就死於捻軍之手,足以證明其不容小覷。更有趣的是,曾國藩率領李鴻章的淮軍在剿滅捻軍時,所採用的方式同當初明朝經營遼東戰事的策略也大同小異——據重鎮而守,堅壁清野。

    從曾國藩用兵捻軍的戰術上看,能證明當初袁崇煥“守堅城,依大炮”的戰術並無不妥,甚至可以說這是對付機動部隊的“最優解”——以逸待勞,控制要衝,一處有急,多處赴援。

    而且嚴格意義上講,由孫承宗經略,袁崇煥落實的遼西關寧防線,的確是能守住努爾哈赤的軍隊。因為直至北京城淪陷,崇禎皇帝自縊煤山,關外的清軍仍舊攻不破山海關防線。

    防守也分“主動”與“被動”

    細緻一點講,防守也分“主動”與“被動”,而袁崇煥採取的就是“主動防禦政策”。

    明朝在遼東的戰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主動進攻階段——以薩爾滸之戰為轉折點,明軍在遼東戰場開始轉入防守。

    被動防守階段——以廣寧之戰敗北為轉折點,明軍放棄遼西長廊,回縮至山海關內。

    主動防守階段——以孫承宗為經略,開始經營山海關,寧遠,錦州為防禦重鎮,配以大大小小的營壘、兵臺,以修城築寨的形式逐步向東推進防禦戰線,蠶食清軍戰略迴旋餘地,逼迫清軍主動進攻。(努爾哈赤被袁崇煥一炮打死,就是基於此戰法)

    從戰爭本身的角度來說,主動防禦政策確實給關外的清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但要從國家形式著眼看,這樣的戰法在戰略遠見上存在致命缺陷——成本太大。

    要知道當時的明朝在北方設有九個軍事重鎮,而遼東的軍需耗銀卻比其他八邊的軍需總和還要高,每年足足要400萬兩之多!(其他八處加一起也才360萬兩有餘)在遼東不斷的修城築寨,增兵屯田,給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財政負擔。

    這裡提到了屯田。其實孫承宗構建過“駐軍+屯田”的模式,只不過實現起來難度太大,根本不可能自給自足。而且關外的清軍,以及國內的農民動盪不會給朝廷足夠的時間以及物力財力去逐步落實。

    遼東應當如何防守?

    前面已經證明對清軍採取防守,是合乎當時局面與形式的方法。但不應該採取“主動”,而應該是按照熊廷弼的“三邊佈置策”來應對。

    熊廷弼的防禦方式很“消極”,他主張將遼西走廊中的軍隊和百姓全部遷到山海關內,在山海關構築堅固防禦體系。將四百里的狹長走廊“轉讓”給清軍;而後在山東半島的登州、萊州建立水軍,從海上切斷清軍進攻路線;同時聯絡北韓對清軍大本營進行襲擾。

    很明顯,熊廷弼經略遼東的政策更像是在為清軍佈置一個“難以脫身的口袋”。一者清軍進軍山海關戰線被拉長,後勤補給就會出現負擔,二來臨海灣一側明軍登萊水師可以隨意選擇進攻位置,打擊清軍有生力量,甚至能切斷清軍補給,與三海關的明軍兩端呼應形成戰略合圍。

    當然,對自己有利的局面也就此促成:軍力集中山海關不至分散作戰,後勤補給線縮短;軍隊五、六萬人駐守即可有效實現防禦,極大縮減了軍費開支。

    不得不佩服熊廷弼的戰略視角起點之高,而且此方案極其適合當時明朝的財政狀況,完全能實現明軍以逸待勞作戰,明朝廷也能以逸待勞,減輕財政支出。

    總結

    從戰略的角度再回過頭來看待明末遼東戰局,就會發現袁崇煥的“城牆大炮”根本不適合晚明朝廷的現狀,巨大的財政赤字已經讓整個帝國千瘡百孔,面對處於勢力上升期的清軍,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用最低的防守代價換取長效的對峙局面。

    熊廷弼的戰略設想就是基於這一層面。但無奈,對於言官充斥的晚明朝廷來說,放棄遼西,遷民入關,是大明帝國難以接受的恥辱,是一種賣國行徑,熊廷弼的思想要堅決扼殺,熊廷弼本人也得速速處死。

    就這樣,在晚明動盪的朝局中閃過的一絲希望,朝廷上下正眼都沒有瞧,何談能抓住機會。

  • 2 # 海鏡清

    烏龜殼是沒有前途的。

    袁崇煥為什麼要用堅城+大炮,還不就是明軍野戰不如清軍麼?也是努爾哈赤驕傲輕敵,居然在沒有內奸開門的情況下敢去攻城,所以被大炮打了個透心涼。

    寧遠之戰,紅衣大炮這一新式兵器的出現,讓清軍始料不及

    但是明軍野戰不行,也就意味著清軍可以盡情地穿插,避實擊虛,所以才有幾次入關之戰,除了極少數敢於堅守的城池,大多數都是棄守或者逃跑,根本擋不住清軍。袁崇煥的能力和兵力,也就只能保證遼西走廊的烏龜殼,對清軍繞過自己是無可奈何的。即使崇禎不殺袁崇煥,也無法避免清軍入關擄掠。

    松錦之戰,清軍打不下堅城+大炮的錦州,但在消滅援軍後,斷糧的錦州也就只有投降一條路了

    而且烏龜殼雖硬,自身是沒有造血功能的,所以清軍想到了對付烏龜殼的辦法,就是圍困,把守軍困死。外無可救之軍,內無必守之城。因為明軍野戰不行,來救援的明軍被打敗後,再硬的烏龜殼早晚也會因為沒有飯吃而垮掉,松錦之戰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到了後期,清軍也有了可以攻城的大炮,明軍就更沒有辦法了。大順軍的戰鬥力要比明軍高不少,但是在潼關之戰中,清軍大炮沒到之前,大順軍可以打得清軍閉營不出;大炮來了之後,大順軍就只能棄關而逃了。

    所以烏龜殼只能用於一時,明軍未能在清軍找到辦法之前打造一支可以與其野戰的強軍,失敗就是早晚的事情。

  • 3 # 白馬非馬1001

    第1次寧遠大戰,袁崇煥憑城堅炮利,終結了後金軍攻無不克、不可戰勝的神話,奴兒哈赤數月後抑鬱而終。

    第2次寧遠大戰,在以紅夷大炮守城重挫後金的同時,袁崇煥已可令新整編的關寧鐵騎出城野戰退敵。此戰,後金軍被打出了“恐袁症”!寧錦防線成為後金軍無法突破的屏障,日益強大的關寧鐵騎則是皇太極的催命符!

    袁崇煥殺毛文龍,整頓皮島,皮島黑市停業。後金物資交換渠道又少了一個,緊缺糧食、火藥、鋼鐵以渡過危機。

    皇太極被迫軍事冒險,裹挾新附的蒙古各部,繞道內蒙長城線攻入華北,一路劫掠至北京周邊。

    袁崇煥率9千關寧鐵騎和6千步兵千里馳援,於廣渠門、左安門外兩挫後金軍,並炮擊南海子迫使後金主帳移營。

    後袁崇煥堅請帶兵入京休整,以逸待勞打防守反擊戰,同時等待關寧軍步兵主力入援,斷絕歸路,合圍後金軍。若戰略成功,至少可以重創後金軍,迫使蒙古新附軍反水;甚至有機會一舉殲滅後金主力!

    崇禎卻擔心袁崇煥已有反叛之實力,臨陣奪帥囚禁袁崇煥,後更生剮袁崇煥並3分未成規模之關寧鐵騎。從此明軍對後金再無野戰能力,坐以待斃!

    崇禎此舉,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後金軍隊,挽救了通古斯融合大業!奠定了中國科技、文化200年大倒退,後世險被西方列強外加日本,瓜分、殖民、徹底分裂、消亡之大敗局!

    崇禎本是軍事白痴,卻猜疑心重,好乾預戰事:

    (一)生剮袁崇煥,3分關寧鐵騎,明軍喪失野戰機動打擊力量!

    (二)袁崇煥下獄後,強令滿桂率軍出京主動野戰,結果一戰而亡全軍覆滅,白白喪師4萬;

    (三)剝奪兵權,讓盧象升孤軍送死,還疑其潛逃;

    (四)提拔皮島兵匪掌控葡式紅夷火炮,三順降清使明軍喪失遠端重火力優勢,用人失察變相資敵!

    (五)松錦催戰,九邊精銳盡失,大漢奸洪承疇降清;

    (六)潼關催戰,孫傳庭無奈出關戰死,反被疑詐死!

    大明軍事家底就這樣被反覆折騰殆盡!這個天下,是崇禎努力了17年,送的!

  • 4 # HK君

    1.袁崇煥的戰術沒有問題,阻止了後金軍的入侵,炸死了努爾哈赤。

    2.大明轉危為安不是袁崇煥能決定的,明朝最後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崇禎自殺了。袁崇煥負責的是戰術問題,明朝安危是國家戰略問題,不是武將能解決的。

    3.崇禎是昏君,後金入侵,皇太極改道從蒙古如今,攻打北京城,崇禎調袁崇煥回防死守,打退了後金軍之後,皇太極略施小計,崇禎果然自毀長城(崇禎喜歡推卸責任和殺功臣),就把袁崇煥給殺了。

    所以,崇禎在戰略和政治上都不是皇太極的對手,縱然大明家大業大,但是崇禎是官末代,而皇太極是創業二代,軍事、政治、戰略水平都碾壓崇禎。

    4.崇禎是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現在有觀點說明朝亡於萬曆,雖然萬曆在位期間一直守寡民脂民膏,但是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還是崇禎自己造成的,因為崇禎在位17年時間,這17年能幹很多事情,但是崇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沒幹幾件值得稱道的事情,明朝就敗在他手裡了。

    崇禎對內搞不定農民起義,對外打不過後金,還喜歡亂殺文臣、武將,怎麼可能延續明朝的國祚?

    5.崇禎的毛病:功勞都是自己的,責任都是別人的。

    一般來說,領導是功在整體,下屬是功在具體。但是,崇禎這個人有個毛病,就是事情如果做成了,喜歡將功勞都說成是自己的,如果沒有做成,責任就讓提出建議的人承擔,然後懲罰建議者,不是殺大臣就是貶官。

    所以,後來沒有人提建議,即使是崇禎不斷暗示下屬按照自己的意思提建議,文臣武將們都當成耳邊風。

    就連最後一招,走為上策,離開北京城,崇禎自己帶著群臣以前南遷,或者派太子先去南京,但是基本都被崇禎給否決了,或者給延誤了。

  • 5 # 歷史寶藏

    袁崇煥的城牆加大炮,確實是一個戰術的成功。

    寧遠一戰,袁崇煥血書誓死守城,不僅上下鬥志高昂,並且能指揮得當,用從廣東運來的外國沉船上的西洋大炮壓軸,把一直得勝,有些輕敵的努爾哈赤,直接轟傻了,大敗而回,回去就一命嗚呼。

    寧遠保衛戰的大勝,讓明朝突然看到了一線曙光,原來讓大明天子焦頭爛額的遼東戰場,終於有了一場漂亮仗。並且這個漂亮仗,就是敢說大話(只要給我兵馬糧草,我一人足以守住山海關。)的袁崇煥打的。城牆大炮這麼給力,為什麼大明還是守不住呢?原因很簡單,城是死的,人是活的。攻堅不行,打不下城,可以繞著跑呀。

    皇太極就是腦子比較好使,繞過大明重兵佈防的關寧防線,直接從北邊穿過長城,進入華北平原,然後北京就近在騎兵的眼前了。

    皇太極這樣搞,直接把大明國都給圍了,這可嚇壞了寶座上的皇帝。清兵從天而降,再堅固的山海關也沒用啊!於是袁崇煥不得不從遼東回來救駕,最終被崇禎皇帝一怒之下凌遲處死。

    就算是最後大清入關,奪取大明的江山,其實也並沒有強攻山海關,而是爭取到吳三桂的投降,兵不血刃入了關。

    其實堅城重炮,自然就是騎兵的天敵,如果硬碰硬,自然是血肉之軀幹不過火藥和鋼鐵,但是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勤補給和系統的戰略,再堅固的城牆,再牛逼的大炮,也不能阻擋國家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棋牌遊戲裡沒有國際麻將規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