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荃經史屋

    要說是否對趙括存在“誤解”,多少也有些依據。因為“紙”這個東西是到了東漢時期才發明的,距離長平之戰有超過300年的跨度,而紙要逐漸代替書簡成為新的資訊載體,還需要一段時間過渡。由此可以推斷,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有大機率是經無數後人“評價疊加”而成,評論長平之戰,人們過多地將焦點放在了這個“不蘊現實殘酷”的年輕人身上。

    對手太殘酷,領導又腹黑

    先說白起。

    我們評價古代著名的將領,多用“百戰百勝”來對其武力進行讚譽,但對白起來說,這個詞並不適合。因為白起對戰爭的理解不是簡單的勝利,而是進行徹底瓦解——戰必全殲。

    令白起一戰成名的伊闕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全殲;滅楚,令35萬楚軍成刀下冤魂;攻趙,長平一役活埋45萬趙軍,摧枯拉朽,又有15萬趙軍伸頸待戮。從白起的戰爭風格來看,他完全稱得上是“殺神”,且不論廉頗還是趙括,都對這樣的對手再熟悉不過。只是當時領兵秦軍進攻趙國的是秦將王齕而非白起,趙括是有信心抵禦的。

    再說秦昭王。

    當初趙國接受上黨的投誠後,就派使者前來秦國求和。當時的秦昭王明白,如果此時不接受求和,趙國一定會向魏國求援形成合縱之勢,到時將深陷對峙消耗的泥潭,於是表面上接受了趙國的求和,實質上是在麻痺趙王,併為進一步的戰爭準備爭取到了時間。

    同時,秦昭王乘此求和之際,以重金收買趙人在國內廣發言論:秦國不懼廉頗,而獨怕趙括。此時的趙孝成王也因廉頗的閉門不戰而頗為不滿,於是換將趙括,希望趙括能對付秦將王齕。

    這時就能看出秦昭王的腹黑:為了能徹底將趙國打垮,悄悄地將白起調往前線為上將軍,而王齕改做副將,同時嚴令軍中不得外漏換將之事,違者格殺勿論。

    (如果此時的趙孝成王和趙括得知面前的秦軍已由“殺神”白起統領,想必一定採取廉頗的閉門不戰之策)

    總結

    其實對於趙括這個人物,少荃自己持有的更多是一種同情態度。

    因為對於年輕人來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和“不自量力”似乎沒有很明顯的界定,而對於一個年輕人的評價是“英雄出少年”還是“乳臭未乾”,大多都是從結果導向來看待。事成,則有周瑜之才;事敗則只會趙括之論。給予年輕人評判的也多是局外的大多數人。

    現實的殘酷程度對趙括來說是極為不幸,因為他不知道自己面對的敵人已悄悄換成了重量級選手,一個能一招致命的可怕角色,而自己的領導卻在這樣的變局中沒能提供一絲補救,可想而知,趙括在某種層面來講,是以炮灰的身份站到了臺前。

    感受

    聯絡到自身,少荃當初小學的時候很喜歡下象棋而且同齡人幾乎無對手。但有一次到同學家下象棋時,他對他老爸抱怨下不過我,於是他的老爸就如當年的白起一樣,幾下就殺光了我棋盤上的兵馬,你們能體會出哪種自己的棋子一個個被吃掉可自己毫無招架能力的感覺嗎?

    很恐懼,很絕望,你都想不起對面的這個人在經驗上超你幾倍有餘,而是隻盯著棋盤上寥寥無幾的兵力,在思索求生之法。

    當自己的將軍被吃掉後,同學笑了,他的老爸笑了,而我也跟著笑了,只不過笑的很僵硬……

    面對實力懸殊,倔強的自己沒有選擇投降,認為旁邊的人會丟擲一句“你這是以大欺小”來維護我小小的自尊心,但是沒有,一切都是笑聲。

    趙括在長平之戰死了,而我的象棋熱情也在那場戰爭中,灰飛煙滅。

    所以趙括不是死於紙上談兵,而是死於殘酷的現實。

  • 2 # 影視4哥

    紙上談兵這個詞,就是後來人對趙括的評價,其實上是抹黑趙括。因為紙張的發明比趙括死的時候還晚了好幾百年。還虛構了一些故事,包括對當時趙括親戚朋友的採訪,用這些事情充當證據,證明長平之戰的失敗都是因為趙括。

    但我們重新用現代眼光來看一下長平之戰這件事啊,大概就能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在長平之戰之前,秦國和趙國已經在長平對峙了三年了,如果繼續拖下去,對兩國的傷害其實非常大,富有的秦國會變的貧窮,而趙國可能就會直接宣佈破產了,所以這仗一定要打,而且趙國也必須要換主將。

    趙國本來的主將是廉頗,而廉頗是一個主守的戰將,在這場不可避免的戰爭裡面,大家都已經拖不起了,那麼索性速戰速決吧,趙國就選擇了主攻手趙括。但這個人也不是隨便選的,當時的趙國可用的將領並不多,厲害的李牧那個時候還小,才能還沒開始展現。綜合各方面的威信和能力,趙括就這樣被選上了。

    那麼最後為什麼趙國還是敗了呢?一是因為在外交方面,趙國的平原君決策錯誤,輸給了秦國的相國範睢。二是趙括和白起其實還是有點勢均力敵的,只不過趙國後方跟不上。當時兩國打的難分難解都開始有點兵力不足了,而秦國開始許爵徵兵,而趙國趙孝成王卻什麼也不做。在這場戰爭中,趙括戰死沙場,比歷史上的很多將軍都值得尊重,所以,這個鍋怎麼想也不應該是趙括來背的吧。

  • 3 # 書琳書苑587

    歷史上要說到趙括,就會想到成語“紙上談兵”;一說到成語“紙上談兵”,就會想到趙括,“紙上談兵”是歷史給趙括貼上的標籤。那麼這是歷史對趙括的誤解嗎?那麼歷史的真想究竟是什麼?下面我談一下個人的觀點:

    所謂的歷史真相,有幾個人能說清楚呢?就是你認為說清楚了,別人認可嗎?誰能證明那是真相呢?就是有能證明的史料,史料可靠嗎?那麼對於貼上了歷史標籤的人或事只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漢姆雷特。那麼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是如何撕標籤,而是尋找這個標籤被貼上去的原因。

    在我們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歷史長河當中,被後人記住名字的能有你幾人呢?而趙括就是被後人記住的其中之一。那你會相信趙括就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泛泛之輩嗎?反正我不信。就像一說到三國的馬謖,就會想到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大家想一想,馬謖能跟著諸葛亮南征北戰,獻計獻策,能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諸葛亮何許人也啊!能入他的法眼的有幾人呢?你能說馬謖是無能之輩嗎?馬謖只想用古人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守街亭,可惜他用的不是時候,也不是地方,對手也不是一般的人,所以他丟了街亭。假如他守住了街亭呢,還有什麼空城計啊!那人們還會知道馬謖這個人嗎?他只是失敗了,犯了大錯,沒有翻盤的機會而已,如果他贏了,他也不會落下一個狂妄自大,自視甚高的罵名了。

    我們再來說一個人——項羽,一說到項羽就會想到“霸王別姬”、“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十面埋伏”等等。項羽被貼上的歷史標籤是,剛愎自用,有勇無謀。項羽和劉邦打了很多次仗,他沒輸過,倒是劉邦很多次被打的狼狽不堪,但是就最後一次被圍垓下,中了十面埋伏,一敗塗地,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烏江。司馬遷在寫《史記》時還是把項羽寫進了只有帝王才能用的本紀裡。自古就有成王敗寇之說,我還是覺得不能用成敗來論英雄。一個人的失敗,是多種因素造成的。我們還是回到今天的主題,來說一說我們的主人公——趙括,他的失敗,責任不應該他一個人來承擔,它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趙括的父親,他是趙國的名將,有多年征戰沙場的經驗,但他只讓自己的兒子熟讀兵書,不讓他到戰場上去歷練。當他理論上辯不過自己兒子時,他只知道說自己的兒子空有理論,怎麼不讓他到戰場上去實踐實踐呢?我覺得他的父親教子無方,應該負一定的責任。

    其次,再說一說趙惠文王,作為一國之君,在關乎國家命運的重大事情決策中,不夠慎重,用人失察。你怎麼能把傾國之兵,輕易地交給一個毫無作戰經驗的毛頭小夥呢?打仗不是兒戲,不能光憑嘴上說的頭頭是道,就想當然的認為可以勝任。我認為趙惠文王不是一個知人善任的明智國君,他應該負主要責任。

    第三,我們再來說一說秦國,秦國至從商鞅變法以後,國力逐漸強盛,號稱虎狼之國,秦國想吞併六國之心早就昭然若揭,趙國只不過是螳臂當車而已。在長平之戰中,他們明的是派的無名之輩,暗地裡卻派出了名將白起,白起在戰場上吃的鹽比趙括吃的米都多,這不就像讓一個強壯的大人去打一個三歲小孩嗎?趙括不敗就有點兒不正常了。

    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趙括本人,趙括畢竟是一個年輕人,他身上有年輕人所具有的通病,恃才傲物,自命不凡。趙括熟讀兵書,滿腹經綸,他便覺得自己有經天緯地之才,他有點高估自己了。不過他也不是一個無能之輩,在戰場上他奮力殺敵,多次重創秦軍,也給秦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讓白起都對他刮目相看。趙括死的也很壯烈,最後戰死在亂軍之中,他雖然失敗了,但,我還是要說趙括並不是一個花花公子,紈絝子弟,他是一個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卻時運不濟的悲劇英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一個女人說,我們回不去了還怎麼下去,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