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寫紅塵作夢語

    司馬炎的後宮能容納1萬多位妃子,他是如何締造這一盛況的?

    在華夏文明史上,自古英雄大多既愛美人,又愛江山。生在帝王家中的皇上一般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他們擁有權力的同時也擁有更多的選擇權。歷史上的帝王總喜歡為自己的後宮充實嬪妃來滿足自己對於紅顏知己的需求。歷史上的司馬炎成為西晉的開國皇帝之後,為了彰顯自己位高權重的地位,甚至將後宮中佳麗的人數提高至1萬多人。

    司馬炎有功也有過。

    也許你會認為司馬炎是一個只會貪圖享樂的皇帝,但是現實卻告訴我們,並沒有那麼簡單容易的事情。司馬炎雖然位居高位,懂得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而努力奮鬥。司馬炎開創了盛世的局面,讓老百姓過上了好日子,但是他在貪圖享樂的同時也帶動了一系列不良的風氣導致了後來西晉王朝的毀滅,造成了後期朝廷的腐敗現象日益家中,導致王朝成為歷史上的過往。

    司馬炎分封子弟。

    司馬炎以為分封的宗族子弟為王,就可以綜合實際力量來為自己贏得權益,但是卻被現實狠狠的打了臉。人在擁有權勢和利益的時候,總會希望有更多的可能,司馬炎的此番作為也只會讓其他人放大了自我的需求。從而導致後來的八王之亂,成為歷史上磨滅不掉的事實。

    成大事者必須擁有寬大的胸懷。

    司馬炎不懂節約,導致王朝一點點被架空。放眼歷史,曹操和朱元璋的決策當中,一直都是以節約為主點。他們能永固的擊倒敵對勢力,不僅僅有長期的眼界,還有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心懷。司馬炎雖然內心當中也有一定的方針和策略,但是在節約成本方面卻遠遠不如曹操和朱元璋。

    司馬炎在美人之間徘徊。

    司馬炎在擁有後宮佳麗1萬多人之後,更是想出了離奇的方法讓羊來替自己選擇陪伴的物件。這樣離奇又荒誕不羈的想法,讓普通的黎明百姓哭笑不得。怪不得到了清朝時期的帝王,為了鞏固大好河山,只允許八旗中官宦家庭的女子,有機會成為後宮佳麗的可能。這樣做的方法記大大節省了人力和物力的資源,也讓後宮中的佳麗們減少了相互猜疑的可能,也可以為皇宮貴族們做好一定的典範,減少朝局的局勢不良。

    在後宮的清朝末年,慈禧太后都認為自己的美貌令人嫉妒,由此可見在清朝時期由於人數的限制性。端莊的慈禧成為歷史上的美人,也是情有可原的。清朝一系列的典範作用,也讓皇宮大成本,不敢逾越於皇上的規矩之前,做出不良的嗜好和典範。從我們的些人曾國藩老師納妾的事件,我們就可以看到清朝對官員擁有嚴格的思想。

    懂得審時度勢的人,更容易取得最後的勝利。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勤快使人進步,慵懶使人退步。一個人一旦貪圖上享樂就容易迷失上自我,無法從自我的迷失中調節好情緒,也會導致身邊的人受到一定性的牽連。成大事者必須要穩定好自身的情緒懂得在自己風光無限時拿捏好尺度。當初的司馬炎為了讓自己後宮中的佳麗擴充到1萬,讓當時的好多女子都結不了婚,本來在西晉統一的前期就經過了很長時間的混亂時期,導致人口急劇下降。當初劉邦在建立漢王朝的時候,就經過了一系列的策略調整讓人口急劇的上漲。司馬炎非但沒有想著為天下百姓謀福利,居然還想著在老百姓的手上搶老婆。司馬炎這樣做,不但激起了民眾的不滿,也讓自己的不良之風引導了朝中貴族的方向。

    結語:

    都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能在擁有成就的時候,依然要孔子學習不斷的完善自我,才能將自己的經驗打得更為的紮實。司馬炎的歷史教訓也成為了我們為之借鑑的歷史事件,也希望我們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生活中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 2 # 東方紅102714247

    所有的帝王都不會如家人一般來對待華人的,他的政治的本性是絕對統治。所謂愛民如子,不過是說說罷了 ,目的很簡單,令百姓俯首帖耳,老老實實服從於自己的奴役,還要歌功頌德,使得帝王家族及其統治集團利益最大化。晉武帝司馬炎也不例外,之所以開國伊始,做了些益民國策,自己也簡恭親讓,是因為年輕,這個時候,人還是有理想有抱負的,加之遇到一批基情四射的小夥伴,一定會迸發出遠大的政治理想,所以開明直至,國策優良。可是,人老奸,馬老滑,後期,年歲漸長,於是發現,原來朕的生死與普通百姓的自然規律是一樣的,所謂的奉天承運,並不能使自己與天同齊,那不過是唬人的噱頭而已,那就趕快抓一抓青春的小尾巴,及時享樂,過期就作廢了,致使晚節不保。明君與昏君的定性是相對的,表面上分的清,理論上分不清,並非黑白對比,非此即彼,只能功過評價。司馬炎就是司馬炎,一個前期熱血,後期貪戀安逸享樂的晉朝皇帝。

  • 3 # 彼岸歷史

    總體來說,晉武帝司馬炎是一個能力平庸、性格寬厚、開拓不足、守成有餘的“官二代”+“富二代”。

    說他能力平庸,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他是承祖(司馬懿)、伯(司馬師)、父(司馬昭)兩代之餘烈,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其本人遠不具備其他開國帝王的雄才大略。二是大封宗室,開歷史倒車。從周朝開始,為鞏固皇權,周武王把自己姬姓親戚宗族分封到各地,以為藩籬拱衛中央。但這一舉措到春秋末期就已經顯露出其弊端,諸侯獨大,周王令不出洛陽,導致“禮崩樂壞”,最近的更有西漢“七國之亂”。司馬炎沒有吸取教訓,繼續搞分封制,使得諸王統率兵馬各據一方,結果晉武帝一死,諸王即為爭奪中央權力而形成16年的內戰,史稱“八王之亂”。

    說他性格寬厚,也是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厚待亡國君主,包括被禪讓的曹元帝曹奐、蜀後主劉禪和吳主孫皓,都錦衣玉食,善終於家。其中,當吳主孫皓被獻俘時,司馬炎志得意滿,隨口開了個玩笑,指著一個座位對孫皓說:我給你準備這個座位很久了。結果孫皓回道:我在南方也為陛下準備了這麼一個座位。在座的都驚怒異常,但司馬炎卻哈哈一笑算了。二是對臣下寬厚。太康三年,司馬炎在行祭祀時,問了司隸校尉劉毅一個問題:如果與漢朝諸帝相比的話,我大體相當於哪一個。劉毅道:桓、靈。司馬炎大吃一驚:怎麼把我與這兩個夥計相比?劉毅回答說:桓、靈賣官得來的錢都入了國庫,你賣官的錢都裝進自己口袋,從這個角度來說,你還不如那倆貨。旁邊眾人都捏著一把冷汗,但司馬炎卻聞言大笑:桓、靈之世,不聞此言,今朕有直臣,固為勝之。這等胸襟也不是一般帝王能具備的。還有一件關於立儲的事,因為太子司馬衷是個傻子,就有大臣對晉武帝說:“皇太子有淳古之風,而末世多偽,恐不了陛下家事。”司馬炎沉默。老臣衛瓘也有一次趁著酒勁摸著御座對晉武帝說:“此座可惜。”司馬炎也不置可否。

    說他開拓不足,守成有餘,還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執政方略。泰始四年(268年),司馬炎下詔:執行無為之法,休養生息。同年,又針對各郡國頒下五條:正身、勤百姓、撫孤寡、敦本息末、去人事。兩次頒詔均中規中矩,不衝不盈,對各方利益既不破壞又有兼顧。二是安於享樂、怠於政事。司馬炎的帝王生涯以平吳為轉折點,“帝既平吳,專事遊宴,怠於政事,掖庭殆將萬人。常乘羊車,恣其所之,至便宴寢,宮人竟以竹葉插戶,鹽汗瀝地,以引帝車,而(皇)後父楊駿及弟珧、濟始用,交通請謁,勢傾內外”。結果是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石崇殺勸酒的美女而王敦不變色,王濟的烤乳豬用人奶餵養,王愷、石崇鬥富成為千古奇談,用麥芽糖水涮鍋、以蠟燭當柴作飯更是為所未聞。古來以窮亡國的很多,但以富、奢亡國的可能就只西晉一家。

    最後,司馬炎最躲不過的一大敗筆就是立儲,一個白痴當上皇帝,倒是符合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古訓,但卻一方面直接導致了晉朝敗亡,另一方面更埋下了此後三百多年亂世的伏筆。

  • 4 # 錦鯉小毛球

    晉武帝司馬炎是司馬懿之孫,在位25年左右。晉書評價其“宇量宏厚”“明達善謀,能斷大事”。

    晉武帝統治前十五年其主要功績包括派兵平定鮮卑在西北秦州、涼州的叛亂,穩定了國家周邊的環境。派羊祜坐鎮荊州,改善民生,實施仁政,為消滅東吳謀劃了幾十年。最終一舉滅掉了不得人心的孫皓東吳政權,結束了三國混戰的局面,重新完成了國家統一。

    後十年的太康年間,晉武帝改革弊政,頒佈了一系列政令發展生產。尤其是佔田制使普通百姓可以擁有田地,極大的刺激了百姓生產的積極性。《晉書》記載“人鹹安其業而樂其事”,說明晉武帝在這一時期的執政是很得人心的,出現了多年戰爭後難得的“太康之治”。因此在這段時期晉武帝可稱的上治世明君。

    但是,在統治時期晉武帝大量任用宗室貴族,打壓寒族,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政治階級固化,利益集團捆綁。朝政也越來越被世士家大族掌握,普通人很難上位。政治環境的穩定和生產的發展使社會聚集了大量財富,而擁有權利計程車族在後期就不可避免的出現了耽於享樂的風氣,出身同一階層的晉武帝也開始惰政腐化。也正因為這樣的政治環境,統治貴族不思進取,百姓生活則越來越艱難,為後來天下大亂埋下了禍根。總起來說在後幾年的統治時期,晉武帝沒有盡到其統治責任,雖然算不得昏君,但也是比較昏聵的。

  • 5 # 五經博士

    給歷史人物貼標籤,看似有利於迅速建立宏觀認知。然而,先入為主的觀念可能會左右你的評判標準很長時間,不經歷一番深刻的思辨很難打破已然定性的偏見。晉武帝是明是昏三言兩語間很難說清,如果不是後世有意抹黑秦始皇、隋煬帝等,他們的口碑也絕非而今眾口一詞,提起某位君王就是罄竹難書,史上其人就如此不堪?筆者覺得並不見得這般!享受生活是每個人的權利,包括君王在內都有追求幸福的理由。一國之君嚴於律己本是好事,如果活成了苦行僧便成聖明天子了?關鍵在“度”,而度也是最難把握,古往今來多少帝王都折在度上。過,則冠以驕奢淫逸,反之,則書以刻薄寡恩。皇帝也太難當了,雖說天子以四海為家,任一決策都可斷送帝國的未來,但時也勢也。歷史的發展自有一套人所不能左右的客觀規律,所以浮沉於名利場中的俗人,都難逃命運的擺佈!司馬炎結束了三國時代,使天下復歸一統。單憑這一點,就足以留名青史,可惜之後的亂世,讓中國從下至上翻了個頂朝天。這要如何評說呢?罪責所在非一人也。五胡內遷始於漢代,紮根穩固需要時間。由豪強演化而來的門閥士族,亦出現於前朝。恰巧爆發時間點都集中到了一起,否則晉武帝司馬炎即便成為不了千古一帝,最少也是個中興之主,不會惹來後世諸多非議。大封同姓諸侯王,西漢有舊例,亦後患無窮。為何唯獨八王之亂,就摧枯拉朽推到了西晉王朝,還帶走了過往華夏榮光。西漢有外患無內憂,快刀斬亂麻,砍掉毒瘤即可痊癒。西晉不然,徙入中原多年的胡人,大半淪為了士族的奴隸或僱傭軍,一旦中央軍力失衡,地方節制不靈,天下必然大亂。積怨已久且勇武善戰的遊牧民族,面對一馬平川的中原腹地,可謂蛟龍入海。司馬炎後期的糜爛宮廷生活只能歸結為個人品性得失,無關國運。執政策略同士族妥協,亦是迫於既得利益集團,過河拆橋的代價司馬氏一族承擔不起,只能透過加重司馬家族的權力予以平衡。最終適得其反,毀滅西晉王朝的力量,不是來自士族聯盟,而是來源於司馬氏族內。司馬炎其人本性仁厚,不弒殺。魏元帝禪位後,被許以封地,恩准上書不臣、受詔不拜,最終得以善終封地,與後世身死國滅的亡國之君有著天壤之別。司馬家祖孫三代人苦心經營,才換來了三國歸晉的大好局面。最後也只是李代桃僵,積蓄了幾朝的惡勢力終於一朝得以釋放。晉武帝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只可惜時代沒有給他上偉人榜的際遇。一個不稱職的繼承者晉惠帝將他和他所營造的帝國一起送去了深淵。太康年間的治世也只能成為襯托司馬炎作為一個帝王不能善始善終的佐證!所以,晉武帝算不得昏君,但相較於明君的標準,他欠中原百姓一個太平天下。

  • 6 # 草堂夜語

    雖然在中國歷史上晉朝的存在感不是那麼強烈,但是也是饒不開的一個大一統的朝代。畢竟是晉武帝司馬炎結束了那個三國鼎立的局面,中國重新進入統一的王朝!

    晉武帝作為晉朝的開國的皇帝,剛建國的時候也是很有作為的,首先打敗東吳割據政權,統一全國。接下來進行改革,緩解了階級矛盾,內部比較穩定。實行比較寬鬆的政策,就是所謂的無為而治,和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在東漢末年實行的政策基本相同,恢復國力,發展生產。

    但是等到晉武帝滅了東吳,就不思進取了,開始了享受揮霍,說是開國皇帝,但是他是在爺爺司馬懿,父親司馬昭給他打好了基礎,鋪平了道路,很輕鬆的沒費什麼力氣就做了皇帝,只是走了一個過程!和中國曆代的馬上皇帝相差太多了!

    本來他的後宮就五千多人,打下東吳又把東吳的後宮充斥到自己後宮裡,達到一萬多人,每天晚上晉武帝都不知道在那裡過夜,於是他用羊拉車,羊在哪個妃嬪門口停下,就在哪個妃嬪屋裡過夜!

    每個開國皇帝都知道例行節約,都知道打天下不易,而晉武帝司馬炎為了自己的私慾,鋪張浪費,貪汙腐敗,弄的整個晉朝國運不好,又大肆的分封司馬家族子弟,等到司馬炎死後,就出現了八王之亂,這還不算最壞的,最壞的是讓外族看到了有機可乘,導致五胡亂華,晉朝短暫的統一,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動亂年代,分裂狀態三四百年,也是漢民族最屈辱的年代!直到隋文帝楊堅建立的隋朝,才結束了南北朝的分裂!

  • 7 # 讀史有想法君

    晉武帝司馬炎至少80%是昏君,20%算守城之主,綜合起來是昏君無疑。

    我們判斷明君和昏君的標準應該是從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分析。之所以有這個問題,就說明此人的評價還存在爭議。

    作為一個政治家有幾個核心的工作需要完成:

    1、持續鞏固政權,確立中央政權的絕對權威和合法性。

    2、建立穩定的權力傳承機制,以保障政權的延續。

    3、解決政權面對的外部威脅。

    4、為內部提供穩定的生產環境。

    我們一個個來分析:

    鞏固政權方面司馬炎做了什麼?

    首先,在他任內建立了晉朝,但我們要看到在他之前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人長期把控魏國朝政,晉代魏的條件,甚至比魏代漢更加成熟。第一,已經有魏代漢的先例,第二,司馬家實際控制政權的時間也更長。第三,魏相對於享國405年的兩漢,不論政治根基與號召力都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司馬炎完成魏晉的禪讓,只能說是水到渠成的完成了任務,很大程度上並非他主觀驅動的。

    反觀,他後續做的一系列事情,卻極大的動搖了晉的中央政權。司馬炎剛即帝位,就把爺爺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全部封王了,郡國擁有5000人軍隊。邑國擁有3000人軍隊。其中,不乏自己的長輩,同輩。這項政治舉措,堪稱幼兒園水平。前面有秦漢400多年的政治實踐,分封制的弊端已經非常的明顯,早有東周的群雄並起,中有項羽的分封滅亡,後有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再說司馬炎的分封更加的幼稚,首先是大量分封,一方面削弱中央財政,一方面藩王在後期必然尾大不掉,形成禍患。其次是分封的全是宗室,強大實力的宗室對皇帝的合法性是最大的挑戰,藩王即是皇帝的長輩,也是先皇帝的子嗣,是完全具備覬覦皇位的條件的。

    後來的八王之亂,就印證了這一點,司馬家的各位藩王都有掌控中央政權的合法性,輪流控制皇帝,掌握中央政權,每個藩國的實力還都差不多,形成長期互相攻伐的混亂局面。

    權力的傳承方面司馬炎做了什麼?

    司馬炎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立司馬衷為太子。

    第一,司馬衷是弱智,司馬炎不會不知道。

    第二,司馬炎不是沒有兒子,一共有18個兒子,而且有幾個兒子和司馬衷年齡相近。

    第三,宗室裡面能折騰有野心,同時具備繼位合法性的人物一大把。

    在這麼多選擇的情況下,司馬炎還是冊立了司馬衷為太子。

    前面弄了一大堆藩王在外,這個處置難度,就算是漢景帝,康熙帝的智商都可能會翻車。結果安排來應付這一複雜局面的兒子,居然是個弱智!請注意是弱智!大家想想如果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對手康熙個是弱智,清朝會怎麼樣?朱元璋封了燕王朱棣,起碼他安排繼位的朱允炆只是心軟還不是弱智,就被篡位成功。後面的司馬衷完全被皇后賈南風控制,司馬亮等藩王知道皇帝是弱智不能做主,一個個能不躍躍欲試?導致局面完全失控。

    司馬炎滅了吳國有多少水分?

    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遠遠高於吳國和蜀國之上,在司馬昭任內完成滅蜀之後,魏國的人口五百四十萬左右,吳華人口二百三十萬,人口上是七三開。土地佔80%以上,我為什麼說80%?是指當時漢族政權的有效統治區域,吳國在地圖上看著面積不小,實際上可以直接控制的只有淮河和長江下游加上長江中游的荊南區域。當時的湖南南部、福建、江西南部、嶺南的大片土地還是蠻漢雜處的地區,很難說能進行有效直接統治,更別說從這些地區獲得賦稅和兵源了。

    滅吳的戰爭算是司馬炎在任內的最大功績,但是參考雙方的實力對比,和之前幾十年的國力發展走勢,也很難說這是多麼了不起的成績。

    太康之治中司馬炎有多少的功勞?

    司馬炎面對的局面,要比幾個前輩好的多,晉國在前期對吳國有壓倒性的優勢。

    後來完成統一後,國家不需要再支出高額的軍備費用。

    經歷了三國時期的戰亂中國的人口減少85%,從東漢的5600萬降低到晉朝的800萬左右。

    出現了地廣人稀的情況,佔地令一出,所有的人都變成了自耕農,加上相對安定的統一環境,生產有大規模的恢復是必然現象。司馬炎提出的各種賦稅、佔地政策也只是因循客觀事實頒佈的一些法令。

    在生產略有恢復的情況下,司馬炎是怎麼做的呢?中國的歷史有一個經驗,中央財政擴張容易收縮難,在王朝

    早期經濟還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統治者基本都是節衣縮食,比如漢文帝想修一個臺子都捨不得花錢,宮廷人員的規模也壓縮在很小的範圍。司馬炎壟斷了全國少女的婚嫁權力,這可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所有的少女需要經過選美后才能結婚,他的後宮規模達到萬人,根據當時的經濟水平,光供養後宮1萬人,就需要至少20萬人來提供賦稅。

    所有的貴族全部上行下效,天天鬥富揮霍,將剛剛透過恢復經濟積累的財富,快速的消耗出去。以至於司馬炎

    死後,晉國的財政立即出現緊張的情況。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司馬炎所謂的功績部分,大部分是爺爺、伯伯、爸爸給打了幾十年的底子,他水到渠成的完成了,屬於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自己折騰的部分,不管是分封還是立弱智太子,甚至是組建

    萬人後宮,基本上全是政治弱智的行為。綜合分析,此人絕對是昏君。

  • 8 # 碧水青山0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25年,是典型的“前明後暗”“功不抵過”。

    初期比較有作為。

    治國方略,效仿曹操當年安定人心、恢復國力,還提出無為而治的強國理念;經濟措施,勸課農桑,“常平倉”,穩定豐年、荒年糧價,“佔田制”使得每個農民都可以合法地去佔有應得的田地;懷柔政策,以確保社會穩定地過渡;親自向百姓講解法律,親身聽訟錄囚 。頒佈以寬簡為立法精神的《泰始律》。人口在短時間內高速增長,的確出現了"太康繁榮"的景象。

    可他三大昏招也為自家的王朝買下了地雷。

    一、平吳後,領先作了荒淫奢縱的表率,也發生了王愷與石崇比富的故事。

    二、立白痴太子和選太子妃出現重大失誤,還沒有找重臣託孤。

    三、司馬炎鑑於魏帝室孤弱而終致滅亡的教訓,在稱帝頭幾年,將其祖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都封為王,竟然共封了57個王。

    其實,在分封之時,宗室諸王就已經表現出不好管理的徵兆,諸王不願到自己的封國,原因是諸王軍隊制度沒有建立。

    277年,封國制度出臺,郡侯封國內可以置5000至1500人的軍隊。表面看,幾千人的軍隊不足為懼,可是封王在自己封國內結納士族、討好難以仕進的寒族、以及暗中擴充軍隊。

    平定東吳後,朝廷從地方收回軍權,減少各州郡軍隊。正當理由 一是權力集中,二是減輕百姓兵役。可如此一來,諸王國合法的幾千人及非法的隱形力量,在方圓幾百裡上千裡的範圍內無人能敵。甚至還有人上書,說諸王封國方圓千里,軍力不足,不能淨除強盜、維持治安,要求增加數量。

    290年,司馬炎病重,國丈楊駿乘機隨意安排心腹,楊皇后口頭傳達司馬炎遺詔。

    司馬炎去世不到一年,楚王司馬瑋就帶兵到洛陽殺了權臣楊駿,從而爆發了長達16年“八王之亂”。

    司馬炎也許永遠也不會想到,自己逼曹奐禪位,而封給曹奐的陳留王國,比晉王朝的國祚還長59年!自然也比其他任何一個司馬王的封國存在的時間都長!

  • 9 # 史鑑在路上

    對於歷史人物,我們要懷著辯證的觀點去看待。

    晉武帝司馬炎

    (公元236-290年),在位25年(公元265-290年),晉朝開國皇帝。司馬懿之孫、司馬昭嫡長子。公元265年襲父爵晉王,不久,魏元帝曹奐禪讓給司馬炎。

    第一、統一全國,結束戰亂

    公元279年,司馬炎命杜預、王濬等人分兵伐吳,公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

    第二、恢復經濟,發展生產

    曹魏禪讓後,司馬炎建立晉國,採取一系列措施發展生產,並頒行戶調式。因此,在太康年間,西晉出現一片繁榮景象,社會經濟得到發展,史稱“太康之治”。

    在治國政治方面,繼承了曹魏制度,同時進行改革創新,深刻地影響了西晉一代及其以後的政治。在法律方面,頒佈《泰始律》,依法治國。《泰始律》在268年頒佈實施。並且平定秦涼,安撫邊境。

    發展文化。太康年間,晉武帝及其大臣張華等人扶植人才,促進文化繁榮。在文學上,司馬炎統治時期出現“太康文學”。

    不足之處

    第一、採用分封制

    大封宗室,自己的兄弟,叔伯,子侄,封了一堆“王”,這些傢伙大部分都不是善茬,這就為後期的“八王之亂”奠定了基礎,八王之亂後面的“五胡亂中華”給中華民族當時帶來了很大的危機,中華文化收到了絕大的衝擊。

    第二、繼承人選擇不當,安於享樂

    選擇繼承人方面,是一個大錯誤,選擇了智力低下的繼承者,發生“八王之亂”讓剛統一不久的天下再次陷入混亂。並且滅吳國後,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不像剛繼位那個時候勤於政事,生活奢侈腐化,宮中姬妾近萬人,上行下效,各級官吏不理政事,鬥富成風,奢侈之風盛行。

    因此對於晉武帝司馬炎的評價。前明後昏(前期明君,後期安逸享樂,君臣賽富,可謂是昏君。)

  • 10 # 歷史折返

    司馬炎是中國晉朝的締造者,在司馬炎時期,中國重新進入了統一的王朝。這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標誌著中國古代文明欣欣向榮的繁榮景象重新登上了歷史舞臺。晉朝的建立在中國歷史長河的發展中添上了濃重的一筆。

    晉武帝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登上最高權利的寶座,用水到渠成這四個字來概括一點也不為過。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歷史的發展總是有他的前因後果。當初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在曹魏軍中辛苦經營幾十年,才有了後來高平陵政變,透過斬殺曹爽而奪得了曹魏的大權,司馬炎的叔叔司馬師和他的父親司馬昭又從司馬懿手中接過權利的大棒,繼續在萬馬軍中作戰,在他們的有生之年裡消滅了以劉嬋為代表的蜀國,為司馬家族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炎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逼退了魏元帝曹煥,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晉朝。司馬炎建國之初,主要問題就是要面臨最後一個敵人吳國。經過短期的休整之後,司馬炎重新派兵遣將,隨即攻打吳國,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最終消滅了吳國,實現了全中國的統一。司馬炎建國初期,實施了一系列利國利民的國家政策,促進了國家的發展與穩定。比如降低稅負,鼓勵農民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等。晉朝當時的社會基本上是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的狀態。“洛陽紙貴”一事就出現在當時司馬炎統治時期。可以說當時也算是一個盛世時期吧。

    可是到了司馬炎統治後期,他逐漸變得懶於管理朝政,生活上也是非常的奢侈腐化,朝廷中大量任用宗室貴族,國家的發展基本處在非常混亂的狀態。另外司馬炎錯誤的選定接班人也為後來發生八王之亂埋下伏筆。在八王之亂持續十多年中,國家經濟不斷衰退,百姓流離失所,原來的盛世一去不復返!歷史上對於司馬炎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觀點各不相同。不過筆者的觀點還是認為司馬炎的過大於功,對功過相抵一事不敢苟同。

  • 11 # 如是我聞7458

    不要簡單二元論,非明即昏,那是小孩子的思維方式,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中國歷史上脾氣最好的皇帝,在位25年沒有殺過一個大臣,大臣直接罵到他臉上了他也不生氣,這一點真的很難得

  • 12 # 未知世界的謬言

    前期是明君,後期是昏君。

    前期,內修政治,經濟,外部討伐,這段時間還是不錯的,統一了整個中國。是可以肯定的,沒有點能力是做不到的。

    後期,在統一之後,開始奢華生活,並提倡炫富。開啟清談之風,王公大臣基本不做事情,天天喝茶聊天。

    且在太子的選定上,是致命的錯誤。最後導致八王之亂,給漢族人民帶來了悲慘的歷史。

    可以參考楊廣,早期攻城略地,後期奢華糜爛。 李隆基等。

  • 13 # 河洛雜談

    為什麼會對司馬炎評價有所不清呢?主要是我們看司馬炎時往往統一王朝的開國君主自帶光環,統一三國亂世,混一寰宇,讓魏帝遜位後還得了個太康盛世的名頭。更再看看他這子子孫孫一堆廢物,連司馬炎都比不上。這一看似乎司馬炎也不得了,是個有道明君。

    但我們擦亮眼再一看,這司馬炎跟歷史上哪個統一王朝開國君王能比得上。

    司馬炎最大的功績就是滅東吳,統一中國。但那時的晉吳大勢早已不可逆,晉已滅蜀數十年,休養生息,只待一聲令下,蜀地順江而下,揚徐荊魚貫而入。這樣的滅吳都能讓司馬炎安排不好,蜀軍與揚州軍相爭滅吳之功甚至兵戎相向,而司馬炎做為一個皇帝甚至此事上偏袒自己親戚。

    涼州鮮卑樹機能一部千人能擾涼州數年而不敗,數敗西晉官軍,而司馬炎的西晉朝廷見之而無能。

    私事上更是滅東吳之後納東吳後宮一堆亡國之餘,然後還不滿足,要禁止天下婚嫁,只為得天下美人。

    再自沁自得,禁天下刀兵,使郡中武吏不過百人。更使的一招強枝弱乾的好策略,天下封王,每王可建軍統兵,埋下西晉覆亡之禍。更別說在他位上的石崇王愷鬥富,他一個皇帝還去幫自己孃家人鬥富。可知西晉自他而下腐爛墮落到了何種地步。

    說他司馬炎是中國歷史上氣量最低,經歷最差,能力最弱的開國君王不為過吧?

    終其而言,他司馬炎不過乘了父祖兩代三人之勢,取了大魏的果子,統一三國,做了那西晉的開國君王。司馬炎做為一個人而言無疑是個庸人之資,本無甚才能卻慾望極強,將天下當作私產隨意揮霍,氣量極低,甚至知曉問題也不去補救。(沒錯,就他那傻兒子和賈南風)可謂是上斷兩漢以強亡,下啟漢家哀難事的明君啊。

  • 14 # 臥牛說歷史

    昏君、明君哪有這麼好定義的?

    若拿李世民當明君,幾百個皇帝中有幾個算明君?

    若論楊廣是昏君,其他皇帝真混的怕不多。

    無論怎麼說,天下一統、亂世終結是在人家手裡完成的,僅憑這一點就超過很多皇帝。

    罷州兵政策,是他吸取漢末教訓,以防地方做大,造成割據。

    司馬炎命人收集諸葛亮著作,因此諸葛亮事蹟及作品能流傳下來,司馬炎功勞不小。

    漢末之後,世家做大,到西晉建立,已經積重難返,弊端多多了。

    司馬炎出身司馬氏,本身便是世家中一員,又是“皇二代”,沒有那些“皇一代”的經驗、經歷,加上資質中庸,面對西晉複雜混亂的局勢,他難有作為,只能在繼承下的制度上縫縫補補。

    前面說的罷州兵便是吸取漢亡教訓。接著的大封宗室,是吸取曹魏滅亡的教訓。

    漢末混亂,因為漢帝允許地方自行組建軍隊(因為黃巾),黃巾沒直接滅了漢朝,倒也算間接亡了漢朝。

    曹魏被司馬氏取代,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曹魏後代不給力,沒有可用之人,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便是曹魏皇帝對宗室的猜忌。

    魏晉局勢太複雜,我懷疑,哪怕漢武帝、唐太宗也不一定能翻盤,更別說中庸之姿的司馬炎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早蛋糕八寸,150度,上下火坐浴兩小時沒熟,需要增加溫度嗎?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