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懂欣賞1

    這個問題好大象哲學系的試題,就讓我以淺薄的認知用接近蠻橫方式試著回答吧,僅供各位批評。基本同意但又找不全證據證實。我認為,唯物可量化,可預測是小規律,唯心是大規律,但人類還未找到規律迴圈的頂點。比如人體有軀體與身體的區別,在醫學的角度軀體只是存在物可更換,可修理。軀體的邊界是面板但附與思想後就成為完整的人的身體,而身體的邊界已經超越了面板而是思想的邊疆。軀體是不能滲入思想的但思想是可以滲入軀體的。到目前為止,人類的思想還在未知領域不斷地在被拓展。有無迴圈的可能還真的不知,但在人類目前的理論水平上說是有可能的。水平有限只能回答成這樣了。

  • 2 # 泥水勞人

    唯物和唯心主義,敝人認為是一對孿生兄弟姐妹。在交往中,好像意見不一致,但往往是結果一樣。既然結果一樣,為什麼意見不一致?這是一種思維的偏頗,而不是本來不同造成的。講唯物的用的是唯心行為,講唯心的卻依附的卻是唯物,其二者不可分離。如果只有物質,不存在生命意識,這好像是唯物,而這種唯物對生命意識毫無意義,雖然存在猶如不存在。如果只有生命意識,而沒有物質,那麼這生命意識來至於那裡?所以生命意識依然來至於生命體這個物質中,因為沒有生命體這個物質的存在,那意識能獨立存在嗎?所以敝人定,唯物唯心孿生兄弟姐妹也,只要團結合力,還有弄不明白的事理嗎?這一切,還能超越迴圈規律嗎?超越了迴圈規律,不就是滅亡嗎?

  • 3 # 閒看秋風999

    規律,指的是自然界和社會諸現象之間必然、本質、穩定和反覆出現的關係。只有唯物主義是遵循客觀規律的,比如,人是要死的。太陽每天都要升起。物極必反。物壯則老。唯心主義和規律有關係嗎? 有,也沒有。唯心主義認為人的意識是第一位的,客觀世界是第二位的。“我思故我在”,我活著,世界就存在;我死了,世界也不復存在了。在他看來,這就是規律。果真如此嗎? 當然不是。爾曹功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俗話說,任何人死了,地球照樣轉,這也是規律。先有意識 ,還是先有客觀世界? 先有人類,還是先有地球? 不論你承認與否,這就是規律。

  • 4 # 佛山開心彼得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說法主要來自高中政治書,似乎在不受馬哲影響的西方哲學史中比較少出現這樣的分類方法。 按照高中政治書的說法,這種區分方法主要在於回答“第一性”的問題,亦即到底是所謂的客觀世界,還是我們的意識,是最根本不變的存在。 依據高中政治書的說法,以及我們通常的科學觀念,意識的產生當然是人類獨有的複雜大腦的產物。但是科學主要是從實證主義的角度去描述這個問題的。比如切除了額葉,人就會失去複雜思維的能力,這似乎很能說明意識的根源在於物質。但問題在於,我們怎樣確知這一點? 所有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你可以說是物質世界透過對感官刺激,在腦海中形成的圖景。但是我們如果放棄存在一個客觀的物質世界的想法,同時假設有一個惡魔,在不斷的給我們感官訊號,讓我們看到或者聽到,你會發現,這種說法也很難辯駁。 這就是笛卡爾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論斷的來源。我無法確定有一個客觀世界來提供真實的經驗,我正在思考這個世界是否只是我的腦海裡的一束知覺(參見休謨),或者只是我的一場夢境。但我唯一能確定的事實是,我現在正在思考。如果我懷疑我正在思考,那麼這個懷疑就說明我正在思考。 羅素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是,我們無法證明,世界不是誕生在五分鐘之前,如果所有的記憶,古蹟,化石,都是某個超級惡魔在五分鐘前製造出來話。唯物與唯心的問題,其實在西哲中是一個討論了兩千多年尚無很好的定論的問題。也即是形而上學——實在論和認識論。事實上西方並不簡單區分唯物與唯心。在康德那兒,他認為所謂的客觀世界和經驗世界其實是同一個東西,而我們的意識透過一種叫“先天綜合”的實在(實在就是哲學家對“東西”的說法),賦予蒼白的經驗以概念,如善,美等。但這種說法其實更偏向於我們所說的“唯心”而非政治書裡的唯物。 在現代科學那裡,科學家現在已經很少談論什麼本質,世界的客觀規律,客觀真理等這些在馬哲中津津樂道的問題。科學家們更相信,不是客觀世界決定理論是什麼樣,而是理論賦予我們基於經驗的認知方式一個讓我們感到安全的世界圖景(霍金在《大設計》中長篇幅討論這個問題)相信高中 馬哲的人或許會說,托勒密的地心說與真實世界的圖景不符,因而是一種錯誤的理論,而如果嚴格的按照現代科學對理論的認識,地心說只不過是一種以地球為參考中心的,不那麼簡潔的理論,它對於引力機制的說明不如日心說。所以你看,科學家更多的是一群實用主義者,客觀真理=概念簡潔,與經驗相符,有更多的可能性,暗示了更多的說明意義的理論。2015年12月更新 我們把idealism翻譯成唯心主義,現在看來這個翻譯很有問題,把它的原意翻譯偏了,其實應該翻譯成觀念論或者說理念論。這種東西實際上就是一種本質主義,至於這個本質是心還是物,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觀念論在現代最重要的代言人並不是哲學家,相反是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現代科學與現代技術本質上都是idealism,都是觀念論、本質主義的。講科學不就是講規律嗎?講規律不就是講不變性嗎?如果對不變性沒有基本的認識,那麼你就不是科學家,你還沒入門,因為所謂科學就是研究不變性的。

  • 5 # 董豔臨

    這個問題有點不好回答,因為它們都有優點和缺點,很難一錘子敲定。何為唯心主義,比如一個人丟了斧子,懷疑是一個鄰居偷了,然後觀察他的鄰居,怎麼看他的舉止言行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後來他在柴堆下找到了斧子,再觀察他的鄰居,就怎麼看都不像是偷了他的斧子。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唯心主義,就是以心的思考、邏輯判斷事物。而唯物主義就是找到斧子在哪裡確定是誰偷的,以證據和事實說話。在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到唯物主義非常有利,唯心主義受感情、情緒、聰明度影響太大,很難確定對。再比如破案,唯心主義就是靠邏輯思維判斷罪犯,唯物主義就是講證據以事實說話,但是在具體實行中,邏輯思維判斷要以證據為參考依據,而事實的證據很多指向很多人,你不靠邏輯思維如何判斷,所以兩者互相依存,單單強調那一個都不合適。 古代社會簡單,如同幾個人比賽,輕易可以思維判斷誰得冠軍,唯心主義就佔上風,做在家裡不動就什麼都知道,隨著複雜環境和局勢,唯心主義思維就失誤太多,證據就顯示出了威力,唯物主義就會大佔上風,但是前提是實力有明顯差異才行。再隨著複雜環境的增加,實力、心態、狀態、運氣等等都會有影響,誰也無法確定,最終會走向各個方面共同確認,這時又走向了機率。就像我們現在預料每次誰得奧運冠軍,誰也不敢輕易下結論,因為競爭人太多,實力相差也不是很大,誰敢輕易下結論,誰就會被大臉,最後只能說誰得冠軍佔多少比例,以顯示誰誰重要,實力強,這就是一切最終結局。要觀察事物就要用到工具,在宏觀中工具的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得到的結果正確性較大,但是一到微觀中,工具和被觀察事物的質量大小差不多,工具對結果的影響就會很大,你心裡想到它是什麼特性,就會用向匹配的工具,結果就隨工具變化了,所以實驗的結果與心中所想有很大關係,由此就有了不確定性,這就是不確定性的一個來源。還有事物本身就有不同方面的表現特徵,以一個方面確定本身就已經不對,而我們用觀察和實驗的工具會加大一方面的特徵,弱化另一方面的特徵,因此唯物主義在這裡被弱化,唯心主義被強化了,這就是不確定性原理。宏觀和微觀是一樣的,只是宏觀中一方面被強化,另一方面被弱化,而在微觀中恰恰相反,另一方面被強化,那一方面卻被弱化,使宏觀和微觀完全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在不同的世界裡看世界同樣有如此特徵,因此我們一進入微觀和出了太陽系,很多以前認為絕對對的理論就會被推翻,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宇宙萬物的根就是勝利,勝利才能存在,勝利就要以多勝少,以多勝少就走上了機率。世界各處的理論是一樣的,但是在另一個世界看又會不一樣,因此有一個操縱的共同理論來平衡它們。自己的思考,不知有沒有人能看懂我的意思,不好意思,請大家看著玩,具體的資料和證據我也寫不清楚了,寫作水平有限,寫不出來。

  • 6 # 鋒1423088

    沒有獨立於意識外的物質,心既是物,物既是心,萬物唯我,我本萬物,世間無我,物有何用,物與心本為一體,物質就是意識,意識就是物質,意識就是規律,規律就是意識,君子從人性,小人從物性

  • 7 # 李志勇LZY

    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都在遵循各自一定規律主義形成的,否則,古今外中不可能運信之今。個人認為:一、雖然憑心,形成主義,也不空想,時間行程一定更長。主觀人維推測,難勉存認不全,形而上學,無奈誤導,故意邪說,正誤難分,現在,還在各自獨尊深化;二、後者借物,唯物辯證,運用規律,主義形成必境較短。客觀真實存進,至今對宇宙控制,銀日系統,地月規律,物性人情,還缺基論,仍就世襲各自道理。三、資訊時代,未來發展。數碼控制,人類需要進入統一。建議存進者們,憑心想象;借物辯證;使用能量;差異變化;儘快實現,宇真觀念、然正社會、物性實文、人情法治,只有讓不同主義達成公認正義,再去減少恐布戰爭,實現人類和平,做到全球共建。大千才一切都好辦。僅供參考,我謝邀答。

  • 8 # 影娛漫談

    題主這個提問本身存在問題,提出問題的前提是要明確概念,而這個題目中,“規律主義”的概念是什麼?似乎並不存在這樣一個詞彙。我假設題主的意思是問“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否都遵循客觀規律”吧。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何為唯物何為唯心?其根源在於對物質和意識的第一性問題的分歧。唯物主義主張世界是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而唯心注意則相反。舉個例子,唯物主義認為,先有了樹,我們才能感知樹;而唯心主義則認為,因為我們感知到了樹,樹才存在。這裡需要劃重點的一處是,所謂物質,指的不僅僅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樹啊、石頭啊、水啊之類的,官方定義物質為“客觀存在”,比如無線電波、比如科學規律,都屬於“客觀存在”的範疇,也就是屬於所謂“物質”的範疇。

    這樣,我們可以看出,是否遵循客觀規律,與唯物、唯心沒有根本聯絡,就好像“男人和女人是否是都素食主義者”,是否素食主義與是男人還是女人沒有啥關係。但是,對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否都遵循客觀規律”也可以進行一下思考和探索。

    剛才說過,客觀規律也是“物質”的範疇,那麼根據唯物主義和唯心注意的對於物質和意識的第一性問題的認知,可以得出這樣一個觀點:唯物主義認為,先有客觀規律,而後規律才被人們所掌握,規律是否客觀存在決定了人們是否能夠認知到規律;而唯心主義認為,由於人們意識到某一種或一類行為方式有利於解決問題,而總結出某個規律,如此規律才存在。

    兩種觀點,一種認為規律是已經在那裡的,人們只不過是發現它,而另一種則認為世上本無規律,有了人意識到這個東西,這個規律才出現。不知道大家如何認為,我個人更加認同唯物主義的觀點——規律客觀存在,有了客觀存在後才有人對規律的認識。就好比氫氣和氧氣充分燃燒生成雙氧水,不充分燃燒生成水,不管人有沒有意識到,它就是這麼生成的,在人類使用氫氣和氧氣燃燒之前和之後,都是如此。而唯心主義以意識為第一性,主張沒有意識之前,物質都是不存在,這樣很容易出現對科學規律的認知偏差,畢竟要憑空想象而不以事實為依據得出客觀規律,就好像有的領導拍腦門做出的決定一樣,有幾個是對的?當然,唯物主義對客觀規律的探索也不可能每每正確,就好像從牛頓運動三定律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再到弦論,對規律的認知不斷變化和提升,之前的定理後來被新的定理所替代,雖然如此,但唯物主義的探索終究會讓人們更加接近最終的真理和終極規律,因為,方法正確。

    因此,個人認為,雖然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是否遵循客觀規律上並沒有本質區別,但唯物主義更加有利於對客觀規律的遵從,而唯心主義卻容易將人帶往不符合客觀規律的歧路。

  • 9 # 雲崗山人

    物有物的規律,心有心的規律。但心也遵循著物的規律。物卻不一定遵循心的規律。

    二者共同的規律是什麼,應該是物為本,心為用。二者共同作用,迴圈顯現。

    用物時,應把心暫時看成是虛無。當用心時。應把外物暫時看成虛無。(這需要一定功夫)。一般情況下是二者都在的混合狀態。

  • 10 # 代用名

    1唯物 2唯心 3規律+主義?分別的各主義都是有誤的說法⋯因為所唯之物離開了心不能惟之,所惟之心離開了規不能律之。

    有如“事物與內心和思考”三者是連貫性的,沒有物就沒有心也沒得思考,如何遵循如何作得比較…

  • 11 # 使用者57633881188

    不信佛,學佛,唸佛的人們遵循的是世間的生滅規律。唯物主義是意識的產物,物質反過來又影響意識,這就是辯證。看見就說有,看不見就說無。有代表生,無代表滅。唯心主義,想就說有,不想就說沒有,這就是佛教裡所說的世間法,也就是生滅法。而真正信佛,學佛,唸佛的人遵循的是宇宙,世界,眾生,萬物無有生滅的規律,因它們都是由真心本性隨緣變現的,而真心本性是無有生滅的,因此,它們具備了真心本性的特性,所以,也是不生滅的,這就是出世間法。

  • 12 # 時代傻瓜李博士

    古人常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樓外樓”這些術語來表達一個人的思想和情致。在數學的集合論中,我也在常常思考全集、子集、補集、並集、交集等概念的現實社會意義。在宇宙這個層面上,如果把宇宙作為一個全集來考察其中的一切,我們各自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而所有這些結論的並集與宇宙這個全集的關係如何呢?什麼叫唯物?什麼叫唯心?宇宙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存在的。

  • 13 # 快招了吧你就是狐狸

    規律是一種對方法和關係的命名,談不上主義,我也沒見過所謂的規律主義。

    所以你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但是建設性強的哲學體系,往往都會指出規律,因為沒有規律人用來做什麼?看完了炸地球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風光攝影作品可以表現“寂寞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