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澹奕
-
2 # 苦茶庵
乾隆帝,1735年二十五歲時繼承皇位,在位六十年後,把皇位讓給兒子顒琰,自稱太上皇,但仍舊主持朝政,直到1799年去世,統治中國六十三年又四個月。
乾隆帝在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在他統治的前期勵精圖治,使清朝的統治達到強盛的頂點。清王朝經過康熙、雍正兩朝的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全國耕地的面積,到乾隆中期,已經超過明末耕地的最高數字,即六百餘萬頃,比順治末年增加了三分之一左右。人口也空前的增長到乾隆末期,大約已達三億人左右。商品經濟也不斷髮展,城市隨之繁榮,這些都恢復到明代的盛況。乾隆即位後,在政治方面吸取了康熙、正兩朝的統治經驗,採取剛柔並濟張一弛的治術。康熙時,針對當時全國統一不久的政治形勢,注意休養生息政策比較寬和。雍正統治時期,國內統治基本穩固,他對康熙的一些措施有所更改,政策比較嚴厲,在整頓紀綱清除統治階級內部異己力量,以加強封建專制統治方面,尤為著力。
乾隆繼位後,一方面多次下令蠲免正賦雜稅,革除苛政、弊政,減赦罪犯,以示寬大,並且開博學鴻儒科,招攬知識分子,編纂書籍,標榜文治。另一方面打擊朝廷朋黨,嚴懲官吏,大興文字獄,禁燬書籍,控制思想。剛柔並濟,一張一弛的治術,使得乾隆初期的政治出現了奮發振作的局面。
在武功方面,乾隆統治時期也極盛。乾隆先後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一次回部叛亂,兩次大小金川叛亂,鎮壓了次林爽文領導的臺灣人民起義,與廓爾喀作戰兩次,緬甸、安南各一次,結果也都以鄰國上表納貢而結束。乾隆因此志驕意滿,誇耀“十全武功“,自稱“十全老人”。
乾隆帝即位初期,國庫豐盈,當時每年國家收入約三千萬兩左右,而國庫貯存銀兩,常達七、八千萬兩。但好景不常,乾隆帝好大喜功,連年用兵,耗費甚巨。修河工程每年浮開虛報,官吏層層中飽,浪費驚人。再加上乾隆帝南巡北狩,鋪張奢靡,致使國家財力日絀,到了嘉慶帝即位時,已經是國庫空虛,民窮財盡了。當時人口問題,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乾隆末期,中國人口已達三億左右,比康熙末年的二千五百萬左右,驟增了十多倍,而生產的增長遠遠趕不上人口的猛增,這更造成了人民生活的貧困。
政治方面,乾隆中葉以後,吏治廢弛腐敗,日益明顯,情況愈來愈嚴重。乾隆即位初,左都御史孫嘉淦就提醒他要防止“三習一弊”。三習是:耳朵習慣於聽歌頌的話,眼睛習慣於看諂媚的舉動,內心習慣於別人討好逢迎;一弊是由“三習”而來的喜歡小人而討厭“君子”。乾隆帝沒有接受,當他在邊疆上取得一些成就後,就陶醉在自己的功業之中。大學士和珅是個善於揣摩乾隆帝意旨的人,處處迎合他的喜好,立刻照辦,而且辦得叫他高興。和珅越是諂媚有術,他就越發倚任不疑,甚至在被和珅一夥矇蔽、利用的情況下,他還自以為能洞隱察微,乾綱獨斷,高明得很。
和珅利用乾隆好大喜功、自以為是的特點,為非作歹,官職愈來愈高。從一個侍衛爬到大學士、軍機大臣。和坤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把朝臣中反對他的人都藉故清除,走和珅門路的人則飛黃騰達。另一些人雖不附和,也不敢反對。乾隆帝也滿足於臣下們唯唯諾諾,不願昕,也聽不到不同意見。到了乾隆後期,上行下效,各級官員迎合乾隆虛驕的心理,粉飾太平,對朝廷報喜不報憂,隱瞞真實情況,官吏們翫忽國法官紀,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遇到有關國計民生的事情模稜兩可,不負責任,辦事因循苟且,得過且過。有長遠打算的人被認為是杞人憂天,講求興利除弊的人被認為是無端生事。各級官吏都不把國計民生放在心裡,終日謀求個人私利。他們上下勾結,共同作弊,集體貪汙的大案屢屢發生。即使被人告發,也是搪塞敷衍,不了了之。對於來自下面的訴訟案件,主管官吏準而不審,拖延卸責,生怕得罪別人,有害於己。1818年山東巡撫積壓案件一千三百七十四起,按察使司積壓案件六千零八十起。其他各省也同樣是不審判案件,不解決問題,表明統治機能廢馳到了極點。
吏治腐敗的另一重要表現是貪汙腐化,賄賂公行。乾隆中期以後,貪汙成風,朝廷雖然也抓幾個案件查究懲處,但對於根除貪官,根本無濟於事。結果貪汙事件愈來愈多貪汙方法愈來愈巧,即使被人發現指摘,彌補的辦法也愈來愈高明圓通。不僅個人貪汙,而且上下勾結,串通一氣,集體分贓數字可達數百萬之巨。貪汙的財貨,除直接向百姓搜刮外,還大量動用國家積蓄。當時全國各省普遍出現虧空, 有的前任離職,後任不肯接收虧缺,上司出面說合;有的雖然接收了前任虧空,到自己離任時,照舊虧欠,叫做“原裝原卸”有的甚至本來沒有虧空,到離任時將庫中銀錢拿走,名日“做虧空。這樣一來,不僅處處虧空,而且數字大得驚人。1791年清查地丁錢糧,有的省竟欠二百多萬兩。到1812年再次清查,安徽、山東等省積欠至四百多萬兩。財政虧缺越來越多,人民負擔越來越重,清朝的危機也就越來越深。
隨著吏治的腐敗,軍隊也十分腐朽。八旗軍隊是清朝封建統治的支柱,乾隆以後,由於八旗官兵長期居住城市,脫離了農業、遊牧和採獵等生產勞動,安逸的生活使他們喪失了吃苦耐勞的精神,不僅戰鬥力大大減弱,而且軍紀廢弛到難以收拾的地步。派往外地執行任務的官兵,常常私自逃回北京。圍獵後兵丁所交的鹿只,也不是自己打獵捕獲的,而是向獵人買來的。甚至在與川楚作戰的前線,八旗軍隊中還攜帶很多商人、妓女。他們強迫地方官吏饋送大量財貨供其揮霍。掠取財物,置買產業。綠營兵也是宿娼窩賭,甚至盜賣兵器或公然搶劫。這些官兵到前線不是為了打仗,而是為了發財和享受。作戰時,他們驅使鄉勇衝鋒陷陣,自已卻畏葸不前。軍隊的腐朽,足以說明清王朝的衰弱。
據說,乾隆在臨死的時候“頻望西南,似有遺憾”。乾隆也許是因為他來不及鎮壓西南起義而引為遺憾吧!但是,歷史的發展是不可抗拒的,清朝的極盛轉衰,雖然是乾隆一朝而起,但是王朝政治的衰敗就隱藏在鼎盛之時。
-
3 # 太史叨叨令
乾隆才不是敗家子,用數字說話
乾隆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會享福的人,沒有之一。既然是皇帝,那他能享的福一般人連想也不敢想。所以他敢大言不慚地自吹他有“十全武功”,自稱為“十全老人”,他的朝廷那是“天朝上國”,他還好意思自詡為“古今第一完人”。反正他這些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東西在別人看來都有點矯情,所以也有點討厭。再加上乾隆風流成性,驕奢淫逸都是有的,與那些勵精圖治的皇帝比起來,他確實是有些紈絝樣,但是要說他是敗家子,他還真有點冤枉。
乾隆25歲登基,他的老爹拼了老命焚膏繼晷給他留下了一座繁花似錦的江山。雍正撒手歸西的時候,大清朝的庫存銀兩是六千餘萬,什麼概念?康熙朝也號稱盛世,但是連年用兵加上吏治不清,六十一年他死的時候,戶部庫存只有八百餘萬兩,雍正想平叛動用軍隊,捉襟見肘,根本都打不起仗。
從這一點上來說,乾隆就是命好,有老爹給他打下的好底子。但是他治國也還確實有一套,來看一組枯燥的數字:
乾隆在任期內,開闢新疆,也曾支出去三千多萬兩白花花的銀子,可沒過兩年,他的戶庫就又積存過了七千萬兩。到乾隆四十一年對大小金川用兵,幾乎也把國庫打空了,整整支出去七千餘萬兩,但是僅僅過了五年,根據他四十六年的詔書來看,乾隆的錢袋子已經又增至七千八百萬兩。
你說他是橫徵暴斂了嗎?沒有。反過來,他在職期間曾經普免天下錢糧四次,普免七省漕糧二次。
他美其名曰“巡幸江南”,其實就是帶上一萬多人閒逛騷燥,前後六次,花費不比打仗少,別人說他敗家有一定道理就是,單單這六次的旅遊費用就不下兩千萬兩!
但是國庫被他折騰空了嗎?沒有。乾隆五十一年,他的國庫裡還躺著七千餘萬兩銀子。這還不算他四次東巡拜謁祖陵,編纂《四庫全書》,大修宮殿園林寺廟所花的銀子。
到乾隆六十年歸政給他的兒子時,他的戶部存銀整整七千三百餘萬兩。“是為國朝府藏之極盛也。”魏源在《聖武記》卷十一《兵志兵餉》中,總論乾隆年間國庫存銀之多,不得不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嘉慶接盤的時候,國家一點不窮,更何況,乾隆還特意給他留下了一個超級大的“小金庫”,就是從“肥豬”和珅家裡抄來的白銀八億兩。所以流傳的“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並不準確,嘉慶開始過的可是富得流油的日子。
要說乾隆敗家雖然有點冤,他當然也有他的問題,上位之後,覺得爺爺的政策有點失之寬,而爹的政策又有點過於苛,所以他走的是一條中庸路線,但是走到後期,他腦袋有點大,腳步有點飄,重用和珅致使吏制日趨腐敗。這是他給兒子嘉慶留下的一個最大難題,嘉慶終其一生也沒有別過那股勁來,大清朝的運氣開始走下坡路。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氣數使然。
-
4 # 海上生明月193
歷來為人稱道的康乾盛世實質上是他爺爺康熙,他爹雍正皇帝造就的。特別是他爹雍正,整頓了康熙晚年腐敗的吏治使得國庫大大充盈,給乾隆這個富三代攢下了一大筆財富。乾隆皇帝號稱自己“十全武功”,自稱自己為“十全老人”。具體來講,十全指的就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
但是,從當時時代的大背景來看,他自詡的這十全武功,實在太過牽強。讓我們看一看在乾隆統治時期,世界都在發生哪些大的變化吧。絕對會讓你瞠目結舌!大吃一驚!首先,乾隆20年(也就是公元1755年),沙皇俄國就建立起了莫斯科大學,開始現代化的教育;;乾隆30年(公元1765年),英國就爆發了工業革命,在中國還在用傳統織布的時候,新式紡車珍妮紡紗機就在英國流行了;乾隆39年(也就是公元1774),美利堅合眾國建立,美國獨立戰爭開始;乾隆45年,美國正式成立科學院,開始了現代科技的程序;乾隆49年,哥倫比亞大學成立,新式教育開始流行;乾隆57年,英國製造了水力織布機,促進近代化工業程序,同年,你沒想到的是,瓦特改良蒸汽機;乾隆54年(公元1789年)華盛頓就任第一屆美國總統,兩年後美國透過人權法案;而中國,在封建社會越走越遠。而且,乾隆時間,貪腐現象,賣官鬻爵等層出不窮!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和珅,據說貪腐的錢財是整個大清王朝幾年的國庫總收入。以至於乾隆死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抄了和珅的家,得到了一筆不菲的財富。民間流傳的版本就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美國國父華盛頓和中國清朝乾隆皇帝是同時代的人,他們都在公元1799年去世,但是華盛頓死後,留下的是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美國,而乾隆帝死後大清朝已經是是日薄西山,走向衰亡。乾隆吶?看不到西方國家的工業發展和世界發展的潮流,還自詡十全老人,為了面子搞千叟宴,依然沉醉在天朝上國,千古第一全人的皇帝夢中!
因此,說他是最大的敗家子也不虧。
-
5 # 簡易833
乾隆是滿清問鼎中華以後的第四位皇帝,如果僅僅從中國的角度來看乾隆皇帝是一位學者型的成功的守成之君。如果從全球的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咱們可以從下面兩點看出。
一,經濟、科技的發展不大,至於說有多少數字證明乾隆時期多麼富裕,但是這隻能說經濟、科技在進一步恢復。也說不上發展,其社會生產,勞作方式沒有進步。乾隆時期已是滿清定鼎中原百年了。社會穩定,國家富足,而經濟,科技,文化都沒有發展你說他有問題沒有?
二,不但沒有發展中華文化及中華文明,還大興文字獄和俢訂《四庫全書》來鉗制中華文明及思想及打斷中華文化。
而這時西方在做什麼,而在乾隆時期我們出過思想家、文學家、儒學家、高僧大德?所以說滿清誤我三百年!
純屬個人觀點,如與列位看官觀念相左,還請見諒!
-
6 # 怪人童心
謝謝悟空邀請!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深有同感!雖然有“康乾盛世”之說但是分析一下就是原因,先說康乾盛世的締造者就是康熙,延續者是雍正,而乾隆卻是個使用者。康熙在位60年幾乎都是在打拼,自己也是不斷的學習漢族文化,研究漢學,可以說如果康熙不是皇上,也是個史學家,而且他本人也精通水利,可想而知康熙王朝來之不易。雍正也是自己在成年時皇子們勾心鬥角爭奪皇位。等到雍正登基自己也在處理康熙時期留下的政策漏洞,也是忙裡忙外。可是乾隆時期那就是“康乾盛世”的下降點了,乾隆出去玩,自己的大臣貪,最後的結果就是把整個大清都玩沒了。
然後就是乾隆沒有自己的辦事手腕,剛開始可以自己時不時去檢視河務,改善對西藏的統治,並且還佔領了新疆。不說沒有功績,是因為最初的時候大清兵強馬壯,有錢有糧。(強大的時候就是爺)。但是到了乾隆後期貪官汙吏就已經成了主要矛盾,已經制止不住了,這是因為從一開始他就沒有在這個上邊上心,現在想整治吏治發現身邊已經沒人了。這就是因為乾隆從一開始就不是個當皇帝,他只是一個富二代,幹什麼都行失敗了可以再來,等到最後沒有了財富才發現自己什麼也不行。從此以後大清也開始了衰落!
-
7 # 史論縱橫
清高宗愛新覺羅·乾隆,25歲登基,在位六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
乾隆在位期間清朝達到了康乾盛世以來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可以說在乾隆前期,對國家還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
但是乾隆在位後期生活作品奢靡,不能像雍正一樣打擊腐敗,而且其好大喜功的性格給了像和珅這樣的鉅貪以拍馬屁逢迎的機會,導致吏治腐敗。並且閉關鎖國政策也達到了最高,更加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而且在文字獄方面比康熙、雍正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題答題出在乾隆的敗家子方面,那麼,就講講乾隆的南巡與東巡旅遊的事情吧!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乾隆在位六十年,曾六次南下巡視。他在《御製南巡記》中說:“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
一個皇帝活的時間長了,感覺在宮廷沒事情幹了,於是就興起了,到外面走走的想法,像康熙最熱衷的就是來個京郊幾日遊,經常到承德避暑山莊這樣的小別墅去來了野外拉練。乾隆活的比康熙的歲數大,自然要出去玩的時間更長,走的更遠。
小時候看《康熙微服私訪記》,皇帝在外隱姓埋名,探訪民間疾苦,打擊地主惡霸,其實乾隆下江南,首先講的就是一個排面,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我乾隆自詡“十全老人”,排面必須要有的,隨行人員有後宮妃子、王公貴族、文武官員相隨。沿途修行宮,搭綵棚,舳艫相接,旌旗蔽空。為搬運帳篷、衣物、器具,動用馬六千匹,騾馬車四百輛,駱駝八百隻,光徵調的民夫就達到上萬人。
和康熙相比,乾隆下江南遊樂的目的大大增加。康熙帝六次南巡輕車簡從“所有巡狩行宮,不施彩繪,每處所費,不過一二萬金。較之河工歲費三百餘萬,尚不及百分之一。”
每到一處,各地官員都要出來迎駕,趙本山小品裡說,你家趁啥啊,整天山珍海味的,乾隆南巡,絕對是吃遍大江南北,你想想曹雪芹傢什麼排面,康熙去幾趟,家都破產了,就乾隆這排面,估計江南士大夫也是怨聲哀道,不敢怒不敢言了。
乾隆皇帝四次東巡按照乾隆時期的國力來說,東巡本應該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從乾隆東巡的路線來看,表現沿襲康熙東巡之路,其實更是觀光旅遊之路,尤其是乾隆第一次東巡,從北京圓明園啟鑾,直行承德避暑山莊;再曲折穿越木蘭圍場,沿老哈河進入蒙古科爾沁草原,道經喀喇沁、敖漢、奈曼、扎魯特左諸部,及到達科爾沁達爾罕王府,已迫近松嫩平原。返程從科爾沁入克爾素邊門、盛京圍場、英莪邊門,而抵興京、盛京,恭謁祖陵。
明明從北京到瀋陽走山海關最近,但是,乾隆非要繞一圈,甚至到吉林後再繞回來,而且人數陣仗全部超過康熙時期。看完,瀋陽故宮之後,感覺故宮有點小,又擴修了將近三分之一。
從乾隆這幾次自駕游來看,的確是敗家子無疑了,要知道雍正帝在位十三年,連北京都沒怎麼出去過。要是知道乾隆這麼敗家,早就從墳墓裡爬出來扇乾隆嘴巴子了。
-
8 # 何處倚樓聽風雨
首先,個人認為乾隆既是一個將清朝盛世推向頂峰,也是使皇朝走向衰敗的人。大清歷經康雍乾三朝,勵精圖治,創立了中國歷史上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極大的擴充了版圖,疆域面積達到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君主專制發展至頂峰。同時也埋下了禍根。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經濟計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皇帝向幕風雅,精於騎射,墨寶留於大江南北,並且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法大多是他收藏的,其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光卷數就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中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往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致於農民起義在其晚年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誌。
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君主。他親政後採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對於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到一定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大清中衰之勢。從嘉慶帝個人來說,他始終開不出一個根治日趨嚴重的腐化和怠惰的藥方,對一大批“尸祿保位”的官僚只能警告、恫嚇,最終徒乎奈何而已,他對於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有有一定的認知,但對於一個日趨衰落的古老國家,不可能真正有效的對付外來侵略者,此後只能沿著衰敗的道路滑下去。以致於後來的道光、咸豐等陷於祖宗的框框中,終未能跨過這一門檻,帶著無窮的憂愁,去了那個沒有憂慮的世界。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後的繁榮時期,從流通的貨幣上也可體現出來。乾隆通寶這種傾向的存世量極大,恰恰也體現出當時的經濟有多繁榮,正是這種繁榮在一些事情的處理上為中國的落後埋下了伏筆。另一方面,乾隆七下江南,勞民傷財。此外,乾隆重用貪官和珅,還有一方面,就是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在當時英國的使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事件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所以說乾隆時期盛世中為衰敗埋下隱患,物極必反,月盈則虧。
-
9 # 妖鬼雜談錄
封建王朝的衰敗幾乎是必定的,這個話題與其說是乾隆是清朝衰亡的禍首嗎,不如問清朝從什麼時候開始衰落。
以下是個人觀點。拋開同期各國科技發展的水平,單從統治者的統治情況來簡說一下。
1.清朝的衰亡元兇個人認為是從康熙晚年開始。
康熙雖然開啟了康乾盛世,但是晚年卻給後代人留下一個爛攤子,官員結黨營私,侵貪國庫財產。還有一個八爺黨。
傳到雍正時期,幾乎全部精力都用在充實國庫以及與八爺黨,貪官體系的爭鬥中。如果雍正並非一個非常有才幹的人,清朝統治可能要提前幾代滅亡。
2.雍正應該稱為中興。
封建王朝逃不過崛起,興盛,衰落,敗亡的規律。
而隨著興盛轉往衰落的過程,最大的特點就是貪官體系與黨派的壯大。
滿清在康熙時期走向興盛,到康熙晚年,黨派與貪官已經蛀空了國家,所謂的盛世早就不存在,與末世唯一的不同在於沒有爆發一場動搖根基的農民起義。
幸得雍正時期針對問題大力改革,挽救了清朝,而雍正死的早給乾隆留下個盛世遺產。清朝衰亡的轉折點可能就是康熙時期。
康熙時期的分裂普通唐玄宗,前期盛世,後期亂世。
-
10 # 娛樂新劇情
愛新覺羅.弘曆,雍正帝第四子。生於康熙五十年,卒於嘉慶四年,終年89歲,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在位,是中國在位第二長的皇帝,也是中國功過爭議最大的皇帝之一。影視劇照
功績:
1 主持編修了中國規模最大的一部典籍一一四庫全書
2 平準噶爾,使土爾扈特部迴歸,用兵新疆,收復新疆歸朝庭冶理。
3 免稅,乾隆在位期間多次減免賦稅,減輕人民負擔
4 興土木,修建園林,給後代留下許多園林建設遺產。
5 促進全民族統一,乾隆在位時東起大海,西達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越外興安嶺,西北至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彊域遼擴,民族實現真正的大統一。
過失:
1 張貪腐之風 除朝庭重臣外,地方官位可以用銀兩買賣,助長官員任上貪汙成風。
2 下江南浪費民資民膏 仿效康熙下江南,名為考察民情,實為遊山玩水。皇帝出行隨行,儀仗可不小,當然費用的也不少。
3 抑制民族工業發展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拒絕接收科技發展的成果。使中國製造業遠遠落後於西方。
功也有,過也有。說乾隆昏庸也好,聖明也好,歷史的車輪在前行,借鑑古人的可取之處,吸長避短,那才是後人應做的。
-
11 # 懷疑探索者
清朝走上衰落,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的落後,而社會生產力的落後,來源於社會組織制度的落後,歸根到底,是古代封建社會皇權獨裁造成的。與明朝不同,清朝更加封建專權,明朝雖然取消了丞相制度,但還有內閣,有一套獨立的國家運轉機制,可以說,內閣還是可以與皇權互相制衡一下的。
到了清朝,皇帝一個說了算,軍機處大臣也不過是皇帝的秘書,沒有任何自主權。有清一代,舉國上下,不過皆是皇帝的奴才和走狗,即使是一品大員也沒有獨立的人格尊嚴。一個沒有人格尊嚴,言論思想用"文字獄"遏制的的清國,又怎麼可能誕生偉大先進的社會制度呢?沒有好的社會制度做保障,又怎麼可能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社會生產力的競爭。社會生產力需要配套的制度保障。推動社會生產力,還需要人才。大清帝國又有什麼真正的人才呢?在高度皇權壓迫下的大清國的子民,都被打斷了脊樑骨,連挺直腰桿都是不可能,還能出什麼樣的人才?想上書自薦?對不起,在乾隆皇帝這樣的統治者眼中,你就是不安分老實,殺!所有的人都只能臣服在皇帝一人的淫威之下,連寫幾句詩詞都要提心吊膽,又怎麼可能誕生偉大的思想著作?連《天工開物》這樣的技藝書,都被乾隆皇帝禁了,因為統治者怕別人看了會製造出對他們不利的東西。
可以說,在這樣一個高度皇權集中,連呼吸的空氣都凝固的讓人窒息的大清國,如果沒有外部力量強行介入,是不可能誕生工業革命的,社會生產力被強行束縛是它的必然,所以大清國必然競爭不過完成了工業革命的外部列強,只能走向衰落。這不是皇帝一人的問題,而是制度的問題。
-
12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任何王朝的衰亡都必然是其政治經濟制度中的固有矛盾日積月累的結果,而不僅僅只是某個人或某幾個人的問題——清朝也不例外。乾隆年間是清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由盛轉衰的轉折關頭,但這並不完全是乾隆個人的問題,在這背後還有更深層的問題。
乾隆年間表現出的衰敗跡象主要有:貪腐橫行——雍正年間對貪腐的打擊力度是不遺餘力的,當然這也無法從根子上制度上解決貪腐問題,然而在乾隆年間以和珅這種中國歷史上空前的鉅貪為標誌清朝的貪腐問題已發展到相當嚴重的地步;軍備廢弛——八旗軍早已不堪再戰,綠營兵的戰鬥力也在直線下降,而清軍的武器裝備更是廢弛到甚至相比前明都還一度出現過倒退,以致於鴉片戰爭中清軍甚至還在使用明代生產的大炮,不要說對抗西洋列強,甚至在和越南、緬甸的戰爭中清軍也吃虧不小;經濟停滯——康乾盛世正走向終結,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停滯狀態,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再度激化,終於在乾隆晚年釀成白蓮教大起義。那麼這些衰敗症狀究竟是如何導致的呢?其實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中國曆朝歷代無不呈現出治亂興衰的歷史週期問題——秦、隋亡於由暴政激發的農民起義;漢亡於外戚宦官黨爭;晉亡於皇族內耗;唐亡於藩鎮割據;宋亡於外族之手;明則是因為朝廷黨爭、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的綜合作用而亡。自秦始皇嬴政開創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帝國以來歷代王朝的國祚多則兩三百年,少則數年數十年。乾隆繼位時清朝立國已有百餘年,入關也已有九十年,乾隆本人在位六十年,也就是說乾隆在位時期正好是清朝向百年王朝邁進時期,以王朝治亂興衰的歷史週期律而言:一個壽命上百年的王朝幾乎在其百年生日時正好處於由盛轉衰的轉折關頭,很多問題都會在這一階段暴露無遺,清朝也不例外。換句話說乾隆正好身處清朝由盛轉衰的歷史轉折關頭。
其二清朝的由盛轉衰和其他王朝到底還是有所不同——其他王朝的由盛轉衰只不過是一直以來的歷史週期律所導致的,新的王朝在取而代之後會很快恢復。然而清朝除了自身的歷史週期問題外,還受到外因的影響:乾隆身處的十八世紀正好是人類文明由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邁進的時期,然而對一直處於傳統農耕文明之中的乾隆而言他顯然無法感知到一個新的時代已然到來,他甚至對新興的工業文明充滿了恐懼,他試圖以閉關鎖國的形式將新興的工業文明完全排斥在帝國的國門之外,然而最終英華人用堅船利炮轟開了帝國的國門。
回覆列表
乾隆只是清朝走向衰敗的標誌,而不是元兇。每個封建王朝都會由盛而衰,沒有例外,衰敗的原因也都不盡相同,比如秦朝衰亡於暴政;東漢衰敗於外戚干政;唐朝衰敗於藩鎮割據,清朝衰敗的原因,在於它妨礙了歷史的正規程序。
清朝,君主專制登峰造極,原本宋朝與明朝,君主權力被弄巧成拙的手段給限制了,宋朝皇帝不敢擴建皇宮,明朝閣老跟皇帝對著幹。清朝,如同一股泥石流,設立軍機處、南書房、粘杆兒處等,把朝臣一個個訓練成乖巧的家犬奴才,皇帝說一不二,權力達到了空前的頂峰。奴化的統治之下,愚民就是首要,國家整體失去了創造力與活力。
其次,明朝已經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在清朝也基本被扼殺,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要比明朝嚴格的多,要知道,明朝中國在世界上有個外號“白銀帝國”,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掠奪的金銀,明朝透過貿易大量流入國內。清朝對外是什麼態度,想必乾隆接見馬嘎爾尼的歷史大眾都清楚。
每個王朝都會難免走向衰亡,最明顯的標誌就是會出現一個“豐功偉績”的君王,後面的繼承者即便出現“中興”,也只是迴光返照,難以與之相比。比如漢武帝之後,唐玄宗之後,再沒有恢復到“盛世”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