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果樂果菓

    大俠精神是什麼時候形成的,這個本人無從考究。近代的武俠文化的傳播主要是以武俠小說翻拍電影開始的。以金庸古龍的作品傳播更為廣泛。武俠小說裡有一個很不成文的主線,那就是復仇文化主線。大多數的小說裡的故事情節都是從復仇開始,或者報仇成功結束。這就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形成了矛盾對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難道僅僅只能停留在紙上嗎,是我們永遠追尋卻又無法達到的最高境界嗎?在實際的生活中只有復仇才能解除心中的困惑嗎?武俠小說不但沒有傳承中華傳統包容精神,反而助長了人與人之間的猜忌,背叛,仇恨心裡。把當代人的價值觀引向了一個灰暗面,並沒有起到鼓勵人們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的作用。

  • 2 # 假如小說拍成影視

    武俠文化——一個“武”,一個“俠”字。兩者相輔相成。只有武,沒有相配的德行,只能叫做武夫,更有甚者可能成為禍亂社會的混混、盜寇。只有俠心,沒有一身本領,可以稱為義士、仁者。

    武俠文化發展至今,已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期,刺秦的荊軻、救趙的朱亥。。。他們為國家利益,置生死於不顧,受到後來人的廣泛讚揚。千百年來,中國歷史上,俠客層出不窮。“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例比比皆是。武俠文化中所宣導的俠義道德已經深得民眾之心。其武俠文化中的俠義心腸、除暴安良、知恩圖報、誠實守信、義薄雲天等等武俠精神得到人們的認同和效仿。

    到的近代,武俠小說的風靡,把武俠文化推到了頂峰,金庸、古龍等的武俠小說使廣大讀者對武俠的世界充滿了嚮往。因此帶動了小說,漫畫,影視,電子遊戲,音樂等各種媒體的發展,已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文化。

    至於有人說的武俠作品中提到的所謂武俠提倡復仇,這有點片面了。縱觀優秀的武俠作品。有的以保家衛國為主線,有的以復仇為主線。但細細揣摩,復仇的世界是一個沒有律法的世界,而且復仇的物件也不只是打擊報復,而是除惡!金庸的一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道盡了“俠”的含義。不為國,不為民,只為自己,不是俠,只能算是一介武夫。

    古有“俠以武犯禁”,乃是古代律法不全,官不為民做主,才有武者怒髮衝冠,揭稈而起。我們生活在法律日漸健全的當代,犯禁的事還是不要學習了,但是知恩圖報。誠實守信還是要堅持發揚的。遇到困難、伸出援助之手。路見不平一聲吼還是要做下去的,才不愧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優良傳統。

  • 3 # 瀟灑聊武俠

    提起武俠文化,大家很容易就會聯想到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大師,這些大師嘔心瀝血為大家帶來了一部有一部精彩的武俠小說,感染了無數人。

    武俠文化算是八九十年代的一個精神緩衝地帶。而且武俠文化屬於亂世文化,起源於民國。歷史上的俠客(刺客)也是生逢亂世。春秋戰國都算是亂世。民國更是亂成一鍋粥。而且金庸的英雄人物大部分也是正好插入到王朝更迭的歷史時期。為什麼?因為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到了盛世,普世的不是武力,是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楊過還是趙志敬,都老實點。其實,從歷史上來說,稱得上俠客的就那麼幾人,而且大部分還是屬於刺客型別,但也算是一種趨近完美的人格形象了。

    現實中,喜歡當大俠的人其實心底都向往公平正義,但又覺得自己沒有大俠的武功。連刀都沒有何談拔刀相助呢?所以,就有了武俠文化,有這麼個文化是好事,因為就算行為上當不了大俠,思想上或者鍵盤上當個大俠還是有救的。如果武俠文化徹底消失,那就真的悲哀了。在精神上,我們還是需要金庸筆下郭靖、喬峰等俠之大者的情懷,古龍筆下李尋歡、陸小鳳等的俠義擔當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司馬懿發動政變時,曹家會人心盡失,中下級軍官幾乎都倒向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