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高平陵政變時我覺得曹爽並沒有大型失誤,打獵早上去晚上回,城裡十幾萬禁軍是司馬家的三十多倍,即使進入膠著狀態司馬懿也必敗,司馬懿的三千死士兵分幾路,(找郭太后,拿兵器,封鎖城門)幾萬禁軍對幾百死士投降,且投降後堅決肯定的和曹爽死戰,城外的夏侯族如夏侯霸只能單騎逃跑,沒有人願意跟隨他為曹家賣命,就算他勤王估計也是90%投降,哪怕幾萬對幾百,司馬懿誅殺曹氏宗族時沒有一個求情維護的,說明已經徹底人心盡失了,我覺得曹爽表現出來的水準還是很高,但是十萬人向三千人投降,這戰還有的打?
16
回覆列表
  • 1 # 袁衛宇

    你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很多問題,一是曹爽人心盡失,而不是曹家人心盡失;二是當時司馬懿以郭太后的名義接管了曹爽的軍隊,要求禁軍都歸司馬懿節制,禁軍都接受了這道命令。所以不是軍隊都投降向了司馬懿,而是他們奉郭太后的命令,歸司馬懿節制。自然談不上所謂的中下級軍官都倒向了司馬懿。

    再回到問題本身,可以分3個層面回答:

    曹爽執政時,胡作非為,人心盡失,曹魏重臣都一致支援司馬懿扳倒曹爽

    需要明確的是曹爽人心盡失,而不是曹家人心盡失。曹爽確實人心盡失,這一點毋庸置疑,大家幾乎一直反對曹爽。

    為什麼曹魏重臣都支援司馬懿,反對曹爽呢。因為曹爽擠走司馬懿,他自己獨攬大權以後,胡作非為,朝政搞得一團糟,整個朝堂一片烏煙瘴氣,亂糟糟的。而且曹爽亂改制度,損害了重臣們的利益,導致曹魏的元老勳臣都看不下去了,他們迫切希望早日結束曹爽亂政的局面,讓曹魏朝政恢復正常。

    曹爽和他的親信做了很多倒行逆施、無法無天的事情,如排斥異己,如侵佔軍隊用來屯墾的農田,盜取宮中財物,霸佔魏明帝的宮中用來淫樂..總之曹爽執政時所做的事情都非常不得人心。

    (曹爽)乃以晏、颺、謐為尚書,晏典選舉,軌司隸校尉,勝河南尹,諸事希復由宣王。宣王遂稱疾避爽晏等專政,共分割洛陽、野王典農部桑田數百頃,及壞湯沐地以為產業,承勢竊取官物,因緣求欲州郡。有司望風,莫敢忤旨。晏等與廷尉盧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過,深文致毓法,使主者先收毓印綬,然後奏聞。其作威如此。爽飲食車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將吏、師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為伎樂。詐作詔書,發才人五十七人送鄴臺,使先帝婕妤教習為伎。擅取太樂樂器,武庫禁兵。作窟室,綺疏四周,數與晏等會其中,飲酒作樂。-《三國志·魏志·曹爽傳》

    除了這些,曹爽執政時期,還改革了曹魏的一些制度,就是所謂的“正始改革”。曹爽推行的正始改革,嚴重侵犯了元老勳臣的利益,遭到元老勳臣的強烈抵制。曹爽因為推行正始改革,多次和元老勳臣發生嚴重衝突。

    爽徙吏部尚書盧毓為僕射,而以何晏代之,以鄧颺、丁謐為尚書,畢軌為司隸校尉。晏等依勢用事,附會者升進,違忤者罷退,內外望風,莫敢忤旨。黃門侍郎傅嘏謂爽弟羲曰:"何平叔外靜而內躁,銛巧好利,不念務本,吾恐必先惑子兄弟,仁人將遠而朝政廢矣!"晏等遂與嘏不平,因微事免嘏官。又出盧毓為廷尉,畢軌又枉奏毓免官,眾論多訟之,乃復以為光祿勳。孫禮亮直不撓,爽心不便,出為揚州刺史。-《資治通鑑》

    曹魏胡作非為不說,還侵害了元老勳臣的利益。所以曹魏元老勳臣當然支援司馬懿扳倒曹爽。在高平陵之變中,曹魏的重臣們都站在司馬懿這一邊,支援司馬懿撥亂反正。太尉蔣濟曾寫信勸降曹爽,力勸曹爽向司馬懿投降;司徒高柔代行大將軍的職權,接管了曹爽的軍營;太僕王觀代行中領軍的職權,接管了曹爽之弟曹羲的軍隊;尚書僕射陳泰也奉司馬懿之命出城當面勸降曹爽…

    曹爽的威望和功績都遠不如司馬懿,他受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時,理應敬重司馬懿,並向司馬懿多多學習。結果他貪戀權力,只想一個人把持權力,就把排擠司馬懿出權力中心,獨攬朝政。曹爽執政後,胡作非為,倒行逆施,搞得人心盡失,所以大家都團結在司馬懿周圍,積極幫助司馬懿扳倒曹爽。曹魏的重臣們在高平陵之變中,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曹爽胡作非為的不滿。

    曹家並未人心盡失,元老勳臣支援司馬懿撥亂反正,但不支援司馬懿謀朝篡位

    曹爽亂政,人心盡失。曹魏元老勳臣支援司馬懿扳倒曹爽,就是支援司馬懿撥亂反正,結束曹爽亂政的局面。這一點是元老勳臣和司馬懿之間的共識,司馬懿曾親口對太尉蔣濟說,“君為周勃矣”。可見高平陵之變時包括司馬懿、蔣濟、高柔等在內的重臣們的都把這次政變視為一次撥亂反正的行動,在他們看來,高平陵之變和西漢周勃聯合重臣誅滅諸呂、還政劉氏、安漢興劉那樣的撥亂反正行動是一樣的性質。

    曹魏元老勳臣或參與、或同情高平陵之變,其目的是為了結束曹爽亂政的局面,讓曹魏朝政恢復到正常狀態,維護曹魏的利益,也維護他們自身的利益。但是他們不支援司馬懿改朝換代,甚至當司馬懿有意謀朝篡位時,這些曹魏重臣都表現出了抵制和反對的態度。因為當時曹魏還有很多支持者,人心都在,司馬懿並沒有足夠的力量馬上就能改朝換代,即便曹魏重臣支援司馬懿改朝換代,所獲得的政治利益和當前並無二致。又何必冒著滅族的危險去支援司馬懿改朝換代呢?

    高平陵之變的頭號功臣蔣濟,是司馬懿最有力的助手,他力勸曹爽放棄抵抗,投降司馬懿。曹爽投降後,司馬懿欲以謀反的罪名誅殺曹爽時,蔣濟建言應保全曹爽的性命。蔣濟的建議,其實就是主張不應該對宗室給予毀滅性的打擊,以維持功臣和宗室之間的權力平衡。但是司馬懿直接無視了蔣濟,滅了曹爽三族。這說明司馬懿控制中樞後,元老重臣失去了制約他的能力。蔣濟臨死前,一再拒絕司馬懿給予他的封侯之賞,也能看出蔣濟和司馬懿立場的不同。

    司馬懿滅曹爽三族,意味著高平陵之變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從撥亂反正變為謀朝篡位。 這讓在高平陵之變中支援司馬懿一些人,無法接受。一些直接參與高平陵之變的朝臣,後來站到了反司馬家族的立場上。曾和陳泰一起勸降曹爽的許允,後來和李豐、張輯等人謀廢司馬師,事敗被殺。可見朝臣並不支援司馬懿借高平陵之變謀朝篡位。司馬懿也看得出來,所以對曾經支援過他的朝臣,並沒有賦予實權,而是僅以司徒、司空、太尉這些榮譽性職務籠絡他們。高平陵之變後,高柔轉任太尉、孫禮轉任司空、盧毓轉任司空、王觀轉任司空。這些支援司馬懿的曹魏重臣,在高平陵之變後,並沒有獲得重任,政治待遇和曹爽執政時相差不多。

    由此可見,曹家並沒有人心盡失。還是有很多支持者和同情者。高平陵之變中,支援司馬懿的元老勳臣,在高平陵之變後並不支援司馬懿改朝換代的行為,他們支援司馬懿撥亂反正,但不支援司馬懿謀朝篡位。這些人有的是曹魏政權的支持者,有的是曹魏政權的同情者。所謂曹家人心盡失的說法,完全站不住腳。

    如果高平陵之變時,曹家人心盡失。那麼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就可以在曹魏群臣的支援下,登基稱帝了,何必得到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懿上位時,司馬家族才算正式亡魏成晉了。從高平陵之變到司馬炎稱帝,這中間隔了16年,如果曹家真的人心盡失,那麼司馬家族這16年都在幹嘛呢?就是因為曹家有不少的支持者和同情者,才迫使司馬家族不得不先掃平這些人,再亡魏成晉。

    禁軍不是投降了司馬懿,而是奉命歸司馬懿節制

    曹爽執政後,他和弟弟曹羲共同領導禁軍,是禁軍的最高領導。但是曹爽和曹羲陪魏帝曹芳出城祭祀魏明帝時,並沒有把全部禁軍都帶走,而是隻帶了少部分軍隊作為沿途護衛,絕大部分禁軍都留在了洛陽。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帶兵闖入郭太后的寢宮,司馬懿在郭太后面前痛陳曹爽的種種罪行,司馬懿以顧命大臣的身份,要求郭太后授權給他制裁曹爽,其中包括讓司馬懿代替曹爽禁軍最高領導的身份,接管禁軍。

    郭太后當時被司馬懿控住了,如果不答應司馬懿的要求,恐怕下場會比較難看。只得答應了司馬懿的要求,於是郭太后發懿旨給禁軍,要求洛陽城裡的禁軍都歸司馬懿節制。

    當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領兵控制了司馬門,隔絕了宮廷內外的聯絡,禁軍不知道宮廷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所以不看貿然和司馬懿作戰。當禁軍看到郭太后發出“你們都歸司馬懿節制”的命令之後,他們不清楚這是司馬懿謀反,還是郭太后的本意,所以他們沒有反抗司馬懿,而是接受命令歸司馬懿節制。

    需要注意的是,禁軍是奉了郭太后的命令歸司馬懿節制,接受司馬懿的領導和指揮,而不是主動向司馬懿投降。不管是高階將領和中下級軍官都執行了這一命令。所以不存在所謂的中下級軍官都倒向了司馬懿這一說法。

    結語

    曹爽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導致他人心盡失,所以曹魏元老勳臣都支援司馬懿。但他們是支援司馬懿撥亂反正,結束曹爽亂政的局面,而不支援司馬懿改朝換代、謀朝篡位。當時曹家還是有很多支持者和同情者,他們反對司馬家族謀朝篡位,就是明證。也就談不上曹家人心盡失的問題。

    至於禁軍,則是在司馬懿控制郭太后以後,奉了郭太后之命歸司馬懿節制,不是主動向司馬懿投降。禁軍的高階將領和中下級軍官都都執行了郭太后的命令。

  • 2 # WarOH協虎

    題主雖然看似問了一個問題,但實際上問的是兩個問題,一是曹家為何會人心盡失,讓司馬家摘了桃子?二是為何在政變之中,軍官們都倒向了司馬家?如果我們想解答這兩個答案,其實需要分別從歷史的縱向和橫向來分析這一歷史怪狀。

    從橫向角度而言,無非是曹丕打壓宗親,而曹爽強行作死所導致的一切,關於這一點,許多答主已經答得十分詳盡,我便不再贅述。在此,我主要從縱向角度闡述其中緣由。

    首先,從歷史的縱向來看,曹魏政權得位不正,何時能說魏國得到過人心?

    在中國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們都十分強調只有得到民心,才能得到天下,這個道理或許在亂世之中頗為適用,但是在古代盛世之中,恐怕此“民心”非彼“民心”。特別是在從東漢開始到唐朝滅亡的這近千年的時間裡面,恐怕統治者們真正想得到的人心是“士族階層”的人心,而非百姓的民心。

    或許在大多數人看來,封建時期地位最尊崇的莫過於皇室,但實際上士族才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真正貴族,而這一歷史現象最早出現於東漢王朝。自王莽篡漢以後,劉氏皇族勢微,漢光武帝劉秀為了振興漢室,所以他只能藉助地主豪強的勢力來坐穩江山。而相應的,他也要在政治上賦予這些鄉紳們一定權力。

    這些鄉紳豪強們的後人開始憑藉劉秀賦予的機會走上政治舞臺,併為家族在朝中謀篇佈局,互結姻親,最終形成了商人、地主、官僚三位一體計程車族階層,且就此延續下來,勢力愈發龐大,以至皇權都難以壓制他們的權力。

    縱觀整個東漢的政治環境,都十分講究家族背景出身,這些士族吸著百姓的血液,將大量稅收納入自己的腰包,再來壓制皇權,而這才是東漢末年大亂的根本緣故。

    在東漢末年這個群雄並起的時代裡,其實按曹操的出身他是很難得到這些士族權貴們的人心,縱然他是一個權閹的義子,但仍是不被這些士族放在眼中。當時東漢政權的政治支援力量主要來自於最龐大的兩個士族所組成的政治集團——汝南集團和潁川集團。所以縱然強如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都難以能和四世三公世家的袁紹做比較,因為袁紹背後站著的正是汝南集團。在這個十分看出身的時代,我們也便不難理解為何劉備堅持他劉皇叔的身份,因為只有這個身份,才能讓他躋身上流社會。

    那麼曹操既然沒有如袁紹的世家出身,也沒有劉備的皇族身份,那麼為何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人買賬,而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就得到了天下人的民心呢?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荀彧。

    荀彧雖是曹操的謀臣,但絕非謀臣那麼簡單,因為他出身東漢的另一個龐大的政治集團——潁川集團,他還是潁川士族中的代表人物。曹操正是憑藉他的名望,才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時候,讓人們相信他是真心為了興復漢室。畢竟就算大家不相信他,難道不該相信荀彧嗎?

    也正因為有了荀彧和漢獻帝這兩張牌,曹操才得到了從潁川士族出來的郭嘉、陳群、司馬懿等能臣謀士們的相助,奠定了魏國的江山基礎。畢竟打江山靠武將,但守江山最終還是靠文臣。

    然而,雖說早期荀彧和他的勢力給曹操莫大的幫助,但是到了後來,他的存在卻給曹操帶來了許多不便。再加上曹操又打敗袁紹,並憑藉荀彧得到了汝南集團的支援,所以汝穎集團的存在和合流,給了曹操莫大的壓力,危及了曹氏政權的穩定。所以曹操為了避免文官坐大,他十分重用曹氏宗親為武將,還一度唯才是舉,不問德行來提拔許多寒門子弟,以利用軍隊勢力和這些新計程車族來對抗潁川士族。

    熟悉歷史的人們都知道,曹操基本上做了一切稱帝前的必要步驟。可是當曹操離稱帝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他卻停下了稱帝的步伐,給後人留下了莫大的疑問。實際上,雖然曹操稱魏王以後,荀彧已經死了,但是汝穎集團卻把控了朝堂之上幾乎一切要職,如果曹操要稱帝,那麼勢必要得到汝穎集團的支援。

    可是曹操所代表的“寒門法家”和汝穎士族所代表的“士族儒家”本身就是矛盾的存在,一旦曹操稱帝,則代表東漢不復存在。東漢所代表的政治體制乃是以士族為根基,而曹操一旦坐實帝位,那麼勢必這位草根皇帝會有一番大的革新,這是世家大族們都不願看到的景象。所以所謂的“生食漢祿,死為漢臣”並非完全是士族們的遮羞布,能夠在曹操時期的魏國說出這番話必是有一定的真情實感。

    可是曹丕當上魏王以後,曹氏宗親因為曹操重用緣故,變得十分驕縱,此時朝堂之上的矛盾從曹家和汝穎集團士族的矛盾,轉為了曹丕和宗室皇權之爭的矛盾。所以曹丕上來二話不說,一頓騷操作,搞得曹氏家族在軍中的影響力迅速下降。而曹操早先唯才是舉的政策在此時也成了弊端,因為軍隊裡非曹氏的、又有能力的將軍們有些節操問題,對曹氏王族並沒有表面那般忠義。

    但是曹丕也正因如此,得到了士族們的好感。另外,曹丕十分重視如陳群等大臣,甚至對陳群所提的九品中正的雛形也給與認可,自然得到了世家大族們的鼎立支援,他也因此得到了文人們的認可,以完成他父親未竟的事業,成功當上了皇帝。

    然而,實際上士族們卻對這個政權並沒有什麼感情,畢竟魏國的出現是士族和曹丕互相妥協的結果。曹操也未曾料到,薑還是老的辣,如果他按照曹操一樣不要刨自己宗室根基,或許魏國不會被司馬篡魏。但歷史終究是歷史,當司馬懿政變時,和他站在同一利益陣線的大臣們自然漠視著一切的發生。

  • 3 # 音樂小妖

    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司馬懿隱忍數十年的時候,最終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將曹家拉下了神壇。

    說實話當時的整體情況,司馬懿在兵力上並非佔優,但是卻以三千精銳直接接收了曹家十幾萬禁軍,聽起來好像大家早就已經等這個訊息很久了,當司馬懿帶著幾千人馬出現時,瞬間中下層勢力直接反水,為何曹家會人心盡失呢?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而是時辰未到。

    當年曹操為了給自己父親報仇,直接對徐州發動了屠城事件,雖然事後曹操也為自己的行為做出了種種解釋,並且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但是徐州城當成了什麼樣子,這可不是簡單的幾句道歉就可以解決的。

    只能說曹操的勢力在當時太強了,這些徐州存活下來的人想報仇卻因為實力的原因,只能放棄。

    但是不代表這些仇恨就此輕輕揭過了,而是從明面上藏到了暗處而已,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雖然從實力上這些人並不能給予曹操任何的打擊,但是在輿論上,這些人卻可以給曹家潑髒水,畢竟當時的屠城事件又是直實存在的。

    所以說人心上來說,曹操一直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只是以前的曹操太強勢,整個魏國幾乎沒有人可以反對他,所以這件事就被壓了下去,但是隨著曹操這個大魔王的去世,這些反對勢力就開始慢慢浮出了水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謂的人心流失並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潛移默化的被一點一滴的流失掉的,可以說這些徐州存活下來的人功不可沒。

    除此之外就是士族的問題,所謂計程車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叫貴族,漢朝到唐朝期中叫世家,而後期統一叫地主,這些人就是整個朝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古代的君主一直在拼命的加強君權,就是因為這些士族一直在跟天子爭權力,其實在三國時期的袁紹、劉表、袁術、陶謙等人都是大牌計程車族而已。

    曹操還活著的時候,拼命的壓制士族,比如像楊修等人就是因為士族的手伸的太長了,從而讓曹操直接找理由給砍掉了。

    只能說當時的曹操很強勢,但凡敢有亂伸手計程車族,直接就讓曹操給砍了,根本就不會給予他們一點機會。

    但是曹操的後人就沒有這麼強大的能力了,只是曹家的後人卻依靠聽從曹操的命令,繼續對士族進行壓制。

    於是士族們就不爽了,以前曹操實力強,大家惹不起,現在曹家的後人居然也跟曹操學習,打算壓制士族,真以為自己的能力跟曹操相提並論嗎?

    然後這些士族就找到了代言人,也就是司馬懿,大家表示支援司馬懿去跟曹家掰腕子,必要的時候大家都會全力支援他。

    如果說以前曹操活著的時候,大家惹不起,現在曹操已經掛掉了,也到了士族再次輝煌的時刻了。

    再加上曹操以前所幹的錯事,於是當年徐州屠城的事再次被翻了出來,反正只要是對曹家有打擊的事件全部被挖了出來。

    等到曹家的名聲就這樣被一步步的敗壞到冰點的時候,然後高平陵政變發動了。

    看似司馬懿只有區區幾千死士,可實際上整個禁軍早就已經被士族全面控制了,就算還有很多的勤王大軍也沒有什麼用,因為他們從另一方面來講,也是士族的一部分而已。

    大家都是為了讓士族再次崛起,所以整個天下,只要是士族都會被動的加入司馬懿的陣營。

    說實話司馬懿只是想奪權,並沒有想過將曹家斬草除根,但是士族們卻不給機會,所以最後的曹家幾乎被清理乾淨了。

    於是我們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當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曹家瞬間人心盡失,整個中下層幾乎都倒入了司馬懿的懷抱之中。

  • 4 # 小藍兔

    司馬懿確實很厲害,只能說,司馬懿用時間熬死了曹家三代,然後多年建立黨羽,其實司馬懿在一直密謀,從後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可以看出,司馬家族多年隱藏,終於等到時機,那個時候,曹操家族皇帝太小了。沒辦法,而且司馬懿帶兵多年,這些人也是看誰厲害跟誰唄,所以,司馬懿統一也是情理之中

  • 5 # 撫琴觀史

    司馬家族代表的是北方的“豪門”士族勢力,司馬家族不僅僅是有司馬父子,司馬的勝利,是以曹操為代表的“寒門”最終敗給了“豪門”。

    其實在曹操集團的內部,寒門和豪門之爭一直存在。擴張時期,曹操要迅速擴張勢力要有各路能人,於是開始推行唯才是舉的用人策略,這就大大侵害了豪門大族的利益。因此,官渡之戰時,曹操陣營有大量士族與袁紹有書信往來。奈何曹操太牛叉,士族集團有賊心沒賊膽,但心裡是不服氣的,和寒門的樑子算是結下了。

    曹丕執政時期,天下大勢已定,這時候曹魏需要大族的支援來發展經濟及農業,於是用人政策開始出現了向士族的妥協,豪門終於等來了”九品中正制“的選拔制度,大量豪門子弟開始進入官場,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政治局面,豪門在政治圈裡的勢力也慢慢壯大起來。其中司馬家族就是代表。

    到曹芳執政時期,曹家的寒門勢力已經萎靡,於是豪門上位只是必然的結果,司馬懿得到多數軍官呼應,也是順理成章。

    所以提高一個維度來看三國,才發現這個故事其實多次上演,再牛的牛人,在滾滾歷史長河裡,無非是滄海一粟,讓人無不感慨人之渺小。真的應了楊慎的千古名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 6 # 襄陽論語

    諸葛亮不該殺的兩個人,一個是魏延,一個就是張郃。

    張郃不死,司馬懿成不了事。張郃是保皇派,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將領服從張郃將軍。張郃之死,司馬懿再幹掉曹真,基本魏國軍隊都服從司馬懿了。

    如若張郃不被諸葛亮幹掉,司馬懿和張郃為奪權必然大亂,那麼魏延就有機會北伐成功。

  • 7 # 棒槌襖襖

    公元249年,70歲的司馬懿在魏都洛陽發動兵變,除掉把持朝政的曹爽兄弟,將魏國的政治軍事大權牢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史稱“正始之變”。那麼,當時徒有“太傅”空銜的司馬懿是如何推倒手握重兵的曹爽集團的呢?

    有人說司馬懿代表“寒門”利益,曹爽代表“豪門”利益,“寒門”戰勝“豪門”是歷史的必然結果。對此高論我不敢苟同。當時魏國剛剛推行“九品中正制”,朝中大臣都來自世家大族、名門高第,就連司馬氏家族也是根深蒂固、累代簪纓,何來“寒門”一說?

    要了解事實真相,我們就必須結合史料,對當事雙方的背景做一個分析對比,然後答案就會不言自明。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重,臨終前在洛陽崇華殿召見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三人共受遺命輔政。魏明帝即位後,司馬懿帶兵征討圍攻江夏的孫權,大敗孫權軍,進封驃騎將軍、舞陽侯;而此時的曹爽因為是宗室子弟,和魏明帝關係親近,才被封為散騎侍郎。

    同年,原先的蜀國降將孟達響應諸葛亮,在新城謀反。司馬懿臨機制變,潛兵奔襲八百里斬殺孟達,平定了叛亂。

    公元230年,魏明帝任命司馬懿為大將軍、大都督、假黃鉞,和曹真分兵攻伐蜀國。此時,曹爽僅僅是散騎常侍兼城門校尉。

    公元231年到234年期間,司馬懿都在關中地區和諸葛亮對抗。蜀軍始終沒有進展,諸葛亮最終被司馬懿的“疲兵耗食”之計拖死。236年,司馬懿升任太尉,增加封邑。此時的曹爽在洛陽剛剛當上管領禁軍的武衛將軍。

    公元238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司馬懿率領大將牛金、胡遵,帶步騎四萬前往平叛。不到一年時間,就將公孫淵攻滅斬首,收復遼東大片國土,立下了不世之功。

    公元240年,魏明帝曹叡病重,下詔任命曹爽為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懿共受遺詔輔佐少主齊王曹芳。齊王曹芳即位後,曹爽意欲專權,建議改封司馬懿為太傅,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曹爽獨自執掌朝政後,立即讓兄弟曹羲、曹訓接管了禁衛軍。然後重用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等浮華誇張之士。這些人高談闊論無人能敵,治國安邦實無一策。曹爽和他們整日縱酒作樂,沆瀣一氣,賣官鬻爵,竊取國庫財物,甚至私取魏明帝的嬪妃為姬妾。朝中文武百官對他們的種種惡行早已心懷怨憤,都想除之而後快。

    司馬懿雖然被剝奪了兵權,但是一直在暗中謀劃除掉曹爽及其黨羽。他秘密聯絡蔣濟、高柔、孫禮、郭淮、陳泰、牛金、胡遵等老臣宿將,趁曹爽兄弟隨魏主曹芳出城拜謁先帝陵寢的機會,率領舊部佔據武庫,控制洛陽城防,一舉將曹爽黨羽逮捕處死,獨自控制了朝權。

    透過以上的分析對比可以看出,司馬懿從魏明帝時期就擔任了重要的職務,經常率兵東征西討。他在戰爭中和各級將士建立了深厚的上下級關係,積累了輝煌的戰功,樹立了崇高的威信,籠絡了各個階層的人心。所以,當他振臂一呼之時,魏國官吏將士無不歡欣效命。反觀曹爽,雖然身為大將軍,獨攬軍政大權,卻從未身臨戰陣,只不過藉著皇帝一時的寵信身居高位,全然沒有防微杜漸、未雨綢繆的心機和膽識。所以,曹爽被司馬懿所殺也就是必然的結果了。

  • 8 # 傳奇歷史觀

    曹魏如果從曹丕算起來,總共只經歷了曹丕和曹叡兩代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曹芳做皇帝的時候就發生了著名的“高平陵之變”,從此司馬氏家族走上人生巔峰,改變歷史走向。很多人都覺得奇怪,為什麼曹操當年那麼英雄蓋世,手下謀士猛將如雲,到了高平陵之變卻沒有人幫助曹氏?這多少讓人為曹操覺得可惜,當年那些受曹操恩惠的人去哪裡了呢?這也是經常在悟空看到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想從以下幾個方面回答:

    一、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並沒有顯露出取代曹氏天下的跡象。這個時候司馬懿是有理的一方,或者說是被欺負的一方,所以輿論是站在司馬懿一方的。因為魏明帝曹叡死的時候託付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佐曹芳,但是曹爽為了獨攬大權而架空了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發生前的一年多前,司馬懿開始稱病不朝,並且在家中裝病,以迷惑曹爽。曹爽架空司馬懿讓很多朝臣,尤其是魏明帝的舊臣都覺得憤憤不平,因為他們是看不上曹爽一夥人的。

    二、曹爽不得士人之心。曹操有三個著名的養子,秦朗、曹真、何晏。這裡面最有名的就是曹真,曹真的父親原來是曹操的手下,他本不姓曹,後來因為他的父親為曹操而死,所以曹操收養曹真兄妹倆。曹真兄妹兩人從小和曹丕關係非常好,他們都看不上同樣是曹操養子的何晏,因為何晏為人浮誇。曹真的妹夫是夏侯尚,曹丕對自己的義妹非常好,夏侯尚非常喜歡一個小妾讓曹真的妹妹很不高興,於是曹丕命人殺死夏侯尚的小妾。曹爽是曹真的兒子,沒有什麼才能。夏侯玄是夏侯尚的兒子,是曹爽的表弟。而曹爽和夏侯玄這兩個不肖子孫都跟何晏走的特別近,他們的父輩特別討厭的卻是他們喜歡的人。曹爽做輔政大臣之後就重用了何晏、夏侯玄等一撥浮誇之徒。而這些人在魏明帝曹叡的時期被曹叡明令禁止重用。當時董昭上奏曹叡陳述何晏、夏侯玄等人互相吹捧,不學無術,浮誇成風。曹叡也對此非常認同,所以將他們罷官不用。可見當時老一輩的魏臣是不喜歡何晏、夏侯玄之流的。

    綜上兩個理由我們可以知道司馬懿發動的這次政變在當時其實是受歡迎的,因為當時大家更受不了曹爽、何晏、夏侯玄之流。最後再說一說當時的兵力情況。當時禁軍基本在曹氏兄弟手中,曹爽是大將軍,曹羲是中領軍,曹訓是武衛將軍,曹羲曹訓都屬於禁軍統領。而禁軍中還有司馬家的一人,就是中護軍司馬師。這算是司馬懿保住的一顆棋子。而且司馬師為人好養死士,據說當時司馬師“陰養死士三千人”,他偷偷養了三千死士,到高平陵之變的那天這三千人突然齊聚,當時的人都非常驚訝,連司馬懿都說:“沒想到我這個兒子這麼厲害。”高平陵之變當天,曹爽兄弟都不在城內,所以司馬懿才發動政變,利用司馬師統帥的禁軍和死士,另外派人接替了曹爽,曹羲,曹訓的軍隊。而這時曹爽等人是沒有多少隨行部隊的,估計有點儀仗隊。曹爽等人聽說城內發生變故之後,從周圍急調了屯田兵數千人。從這一兵力對比來看,司馬懿有城內的禁軍,這個資料也不多,非戰時禁軍數量應該不會超過一萬多。曹爽有屯田兵數千,而且是臨時招來的,戰鬥力肯定不及禁軍。這時曹爽手中有個王炸就是幼帝曹芳,他可以以曹芳的名義調集天下勤王之師,必定會有人響應的。然而曹爽卻不是個幹大事的人,他還眷戀著城裡的家人,所以寄希望於司馬懿只奪他的兵權。

    綜上,回答題主的問題,1. 曹爽當時並沒有很多兵,只有屯田兵數千,戰鬥力不及司馬懿的兵。2. 相比起司馬懿,當時人們更討厭曹爽,希望曹爽下臺。

  • 9 # 司馬武侯

    高平陵之變,塚虎司馬懿一擊制勝,曹家幾十年的基業一夜之間土崩瓦解。

    繼承了漢朝正統的曹魏政權本應該成為萬姓歸心,四方仰德的唯一合法政權,為什麼沒能像漢朝一樣長時間的死而不僵呢?

    一、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寒門出身的創業者,在他的一生中,始終秉承著聯合名門望族同時吸納平民英才的用人之道,憑藉其出色的個人魅力和手腕,將諸多勢力完全整合成為一個統一整體,這樣士族、寒門、平民、皇室,北方所有的政治勢力都被曹操捆上了曹家的戰車。

    在建安時代,人才以各種形態出現在曹操的幕府之中。有穎川荀氏這樣的豪門望族、漢室宗親劉曄這樣的皇室成員、察舉為官的政府公務員、行伍出身的“五子良將”以及諸曹夏侯子弟。

    這樣複雜的雞尾酒政府可以說達到了各方制衡的相對穩定,既保證了名門望族的地位,又豐富了人才儲備,就像合力公式F0=F1+F2,其合力之大不可估量!這時候,勢力相對薄弱的外姓諸將和諸曹夏侯是曹魏政權的柱石,掌握了中外實權,逐漸的羽翼豐滿。

    這些勢力的逐步壯大是曹魏政權穩定的基本條件,他們與曹家真正的一榮俱榮,是維護曹家政權最堅強的力量,初代的曹魏政權因此而穩固。

    二、法堯禪舜,繼承大統

    轉眼間,曹操已經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光裡,我相信他始終是傾心於曹植繼承自己的事業。

    隨著太祖武皇帝的衰弱,當初跟隨他的“圓桌騎士”們也大多到了生命的最後時光。支撐曹魏的擎天柱,或者說世家大族頭上的封印開始鬆動了,他們不想被約束。所以他們不能允許國家的繼承人繼續維持曹操的用人政策,他們看中了地位危機的嫡長子——曹丕!

    看看現在曹丕身後的人,大多數是北方的大士族,他們的勢力盤根錯節;看看現在曹植身後的人,大多是年輕的政壇新銳。在“黑暗勢力”的陰謀與陽謀的攻勢下,曹植敗了,失去了繼位的資格,曹操只能選擇他的長子,他也許對子桓仍然抱有一絲幻想,希望他子承父業,壓制豪強,他拼上了一生的基業,豪賭最後一局。不幸的是,這一次孟德沒那麼幸運。

    繼位的文皇帝繼承了父親的多疑,他的屠刀首先伸向了諸曹夏侯。也許是奪嫡過程太過驚心動魄,曹丕對諸曹夏侯由為警惕和苛刻,清洗了政府中一大部分親族勢力,取而代之的是士族勢力的官員,曹氏宗族通通被限制在封地,同時嚴加看管。同時,他承認了“九品官人法”,這等於是正式和士族勢力妥協,從此以後,曹魏政府大多是由士族勢力組成,從此不復曹操時代的盛況。但好在曹丕足夠腹黑,大權並未旁落。

    三、摘果子

    世事無常,怎能料到,曹丕起的太早。到了曹睿時代,士族控制政府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諸曹夏侯中,新人缺乏歷練,老兵凋零殆盡,除了曹真和曹休幾乎沒有能夠拿的出手的人才,這倆人還是曹操時代的人物,而外姓諸將只剩張郃,也是曹操時代的人,史書上外姓諸將後代也沒有突出的作為。

    隨著曹魏政權的最後精華的隕落,士族勢力徹底掙脫了封印,這些人等了很久,從東漢末年董卓入京時士族就有代替宦官和外戚掌握政權的野心,只不過被袁紹玩兒脫了。這一次他們志在必得,他們就像潛伏的野獸,定住了王座上年幼的皇帝。稍有可乘之機,士族代表人物司馬懿立刻發難,他賭的就是曹爽的愚蠢,這次幸運女神沒有眷顧曹家。

    在司馬懿掌握了中央政權後,曹魏各地發生叛亂,比較著名的史稱“淮南三叛”。具體過程在這裡不做詳細介紹,我想說的是,雖然發生了反對司馬家族的反叛,但需要看到的是,反對司馬家只是表現形式,其本質並不是維護曹家政權的戰爭,而且世家大族爭奪中樞控制權的戰爭。至此,曹丕種下的種子,長出了邪惡之花,曹魏政權就此被士族摘了果子。

    曹丕為了權力不惜以出賣曹操的政策為交易籌碼,其執政時代開始,過分打壓諸曹夏侯勢力,排擠外姓諸將,最終被士族勢力取代,到了摘果子的時候,自然沒人在意曹魏這棵果樹的想法。

  • 10 # 三國御史

    魏明帝曹睿臨死前,讓司馬懿和曹爽共同輔政,本是軍政平分互相牽制。後來曹爽架空了司馬懿,明升暗降奪了司馬懿的軍權,司馬懿成了有名無實的太傅。

    曹睿死後十年,趁著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外出祭拜曹睿陵墓的時候,發動了“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在這次政變當中不僅奪取了軍政大權,而且將曹爽及其親信部下夷滅三族。那麼作為沒有軍權在手的司馬懿是如何奪權成功的呢?我來分析一下:

    一、司馬懿權利架空不代表司馬懿在朝中沒有地位,只是對比曹爽處於下風。更不代表司馬家族在朝廷中沒有權利。

    司馬懿出身名門,祖先世代都是當官的,他的高祖父司馬鈞是漢安帝時的徵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是豫章太守,祖父司馬儁是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懿在家排行老二,他還有七個兄弟,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都非常有本事,家族勢力很大。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在朝中擔任要職尚書令,至於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是中護軍(與中領軍曹羲制衡齊平),司馬昭是議郎。司馬懿本人更是常年在外統兵征戰,親信部下無數,威望無人能比。

    二、司馬懿“陰養死士三千”,正是靠這三千死士迅速控制皇宮。然後借太后令,緊閉城門派兵開武庫,屯兵洛水浮橋。命司徒高柔、太僕王觀分別控制住曹爽及其弟曹羲名下軍隊。又令人勸說曹爽,只是免官,待遇不變。

    三、曹爽自覺能力和威望都不及司馬懿(皇帝曹芳年幼也沒有什麼威望),怕不是對手,而且想保全城中家眷性命。最為關鍵的是,錯判了司馬懿,以為只是被奪走權利,還是可以富貴平安。

    當時大司農桓範是有逃出城給曹爽出謀劃策的。認為中領軍別營還在城南,自己有大司農印可以調集糧草,況且還可以挾天子令諸侯,屬於必勝。可惜曹爽想了一夜還是拱手投降。

    綜上幾點,我認為曹爽失誤太多,先是被司馬懿裝病麻痺大意,城中沒有留下統兵將領。而後又錯判司馬懿,沒有聽從恆範的計策,沒有決一死戰的勇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迪全新A7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