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享之1997
-
2 # 萬學武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首先定位秦始皇千古一帝,“罪在當代,功在千秋”八字最能概括其功罪。“功在千秋”秦始皇確定兩千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的疆域,給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觀念,至今中華兒女渴望兩岸統一也是秉承此理念;“罪在當代”秦人以法家打天下,但以法家治天下導致強秦十五載而亡,二世而斬,漢承秦制,汲取教訓用黃老“無為”思想治天下,直到漢武帝時才完善“儒、法”並且的政治制度,這也是漢武帝除了“武功”之外“文治”了不起的地方,所以提到有作為的帝王時有“秦皇漢武”之說。
-
3 # 木衛慧
兩千多年來,中國能夠對外開拓的帝王真是太少了,秦皇漢武隋煬帝都是開疆拓土的,都被罵成暴君,中國今天的疆域之所以大,很多人外族征服漢族帶來的,說起來很丟臉吧?今天我們國土雖然大,資源卻比較匱乏,這是今天中國容易被人卡脖子的軟肋之一。我們的老祖宗在學習儒家溫良恭儉讓的時候,人家拋開家庭去大航海,發現了美洲、澳洲,然後有了美國廣袤的土地和油田,美國成了世界糧倉;我們的老祖宗在家抱著老婆孩子一頭牛熱乎時,俄羅斯彼得大帝在徵發農奴和下令所有教堂大鐘上交國家鑄造大炮,打敗了當時北歐霸主瑞典,奪取了俄羅斯第一個出海口。今天我們是不是怪自己?今天還有人整天高喊家比國重要,個人生命高於國家利益,既然如此,這種人就不必羨慕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洲那無盡的資源,no pain no gain 要得到就要付出,得到的越多,付出的越多,否則別整天羨慕別人可以過好日子,這種自私自利的人連獸類也不如。
-
4 # 王山而123546
評價秦始皇不能太過去,被影視劇誤導。單從結束春秋戰國時代。建立第一個中國歷史上的大統一王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一點,對中國歷史各朝各代政治體質,奠定了基礎。統一文字,有利於當時文化的發展。都說焚書坑儒是一次文化倒退。這個有一定道理。從統一國家的角度講,儒家當時依舊主張恢復禮制,實行分封。等於說又要將統一的王朝,重新打散,並不符合統一的初衷。統一貨幣,激發啦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
修築長城,雖然勞民傷財,但是從一個長遠的角度講,長城的防衛啦中國北部的邊境。長城就像隋煬帝修築的大運河一樣,當時會勞民傷財,破壞統治基礎。但是對於今後的國家安定和經濟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有明君的一年也有暴君的一年,不能因為暴行,就否定其貢獻。
-
5 # 兒童sushi
秦始皇自古以來,對秦始皇的評價褒貶不一。但縱觀秦始皇一生,對中國歷史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是中國歷史上有作為的一個皇帝,功績不容抹殺!
秦始皇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統帥。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併六國、北擊匈奴、南征北越,修築萬里長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實施三公九卿,地方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把中國推向了大一統時代,奠定中國二千餘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和秦始皇陵等規模龐大,舉華人口興修,勞民傷財。又夢想長生不老、苛捐雜稅、焚書坑儒,動搖國本,以至二世而之亡!
-
6 # 山裡的蘋果525
秦始皇可算是歷史第一明君!歷史上只有秦始皇未殺過開國功臣!在當時能統一天下(中國)也是奇才!更是一位歷史偉人!
-
7 # 不願運動的死肥宅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肥貓覺得總的來說還是功大於過的,不能算是一位明君,只能說是雄主,一位優秀的政治家
功的當面1 他是中國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名稱的創立者,同時也是中國皇帝制度創立者,結束了中國春秋戰國以來的封建割據局面,使中國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統一。
2“車同軌,書同文”。同時也使中央對全國各地的控制得以加強,減少了社會的動盪,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3“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使得全國各地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
4建立了萬里長城派遣蒙恬北拒匈奴抵禦了外族的入侵,建立了嚴格的刑法維持了社會的安定
過錯方面1重農抑商,在一定程度上短暫的維持了當時社會穩定,但是加劇了土地土地兼併,為以後秦的衰敗埋下了伏筆。
2焚書坑儒,使得許多重要的典籍毀於一旦,是中國文化傳承的損失。
3實施過重的徭役與刑法,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同時過重的刑罰也是秦朝農民起義的導火索。
我們所謂的明君與暴君在對當時的社會來說是有變化的,如果單單直說秦始皇到統一全國這段時間來說他確實算的上是一位明君,畢竟他統一六國使得全國各地社會能夠稍微安定一些,那麼人民能夠得到修養生息,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統一度量衡,書同文 車同軌,包括實行嚴格的法律。這些都是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社會的穩定。但是統一之後的重刑罰和徭役,卻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但是總的來說秦始皇還是功大於過的,算的上是一位雄主。並不能以簡單的明君與暴君來區分他,是一位優秀的政治家
-
8 # 來蕉個朋友吧
秦始皇是明君還是暴君。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一件事。人性是非常複雜的,在中國歷史上不單單是秦始皇。尤其是這樣的非常有作為的君主。諸如,漢武帝唐太宗,朱元璋等你很難用明君,還是暴君去概括他。所以,就秦始皇究竟是個怎樣的君主,公道自在人心吧。
秦始皇自221年到210年沙丘病逝,稱帝11年。功績 在位時中央實行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行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修築靈渠,溝通水系, 首次完成了中國大一統的政治人物,秦始皇對於中國的功績,在此後2000多年可以說無人能及。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秦始皇一系列的舉措。卻也為秦國的滅亡埋下來種子。比如長城和靈渠這個無可爭議是利國利民的工程,但在當時的條件下卻對生產力仍遭到極大破壞,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賣到了一千六百錢,同時複製六國宮殿,修馳道,這其中需要的人力都沒法計算。秦始皇在位的大興土木,而徵發徭役也給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對於老百姓而言,就像陳勝說的那樣“苦秦久矣""。
秦始皇的一生,我覺得攻大於過。因為秦始皇做到了真正的天下大一統。文化上中華民族擁有了強大的向心力,避免了歐洲產生過得民族獨立運動。同時奠定了中華民族長21000年左右的領土基礎。直到明代中原王朝的核心的區域實際就是秦始皇留下來的那些地方。
-
9 # 小梁動漫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秦始皇到底是明君還是暴君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待這件事情。
1,他被稱之為“千古一帝”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出臺了大量的治國措施,其中包括政治,軍事,文化,還有經濟。
他採用李斯的建議,廢除分封制度,改用郡縣制,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並建立一套有利於中央和皇帝專權的制度。
上面以皇帝為首,下面設三公九卿,地方上設立郡縣到鄉里各級官員,這套制度層層把控,有利於中央權力的集中,秦始皇一人把軍政大權牢牢的抓在了自己的手中,他是權力的代表,是權力的中心,這也為後世的皇帝們奠定了集權治國的基礎。
為了穩定自己王朝的統治,他出臺了全國性法律,改革和創新了很多東西,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簡化和統一了漢字,等等這些措施對秦王朝的鞏固與發展起到了牢不可破的作用。
2,改曆法,定服色,拓展疆土,移民墾荒,召集勞工大規模修建長城,他北伐匈奴,他征服南越,秦王朝的疆域在歷史上空前遼闊,這些舉措至今都在被人稱讚。
3,秦始皇性格殘暴,生性多疑,推崇嚴刑法律,凡違抗者必死無疑,所以說他殺人如麻也毫不為過。
4,同時他又非常貪婪奢飾,他修建阿房宮,把天下所有美女和奇珍異寶都藏於宮中,供自己享樂,他還為自己修建規模龐大的陵園,真是的勞民傷財啊,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
5,秦始皇採用李斯的建議,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焚書”,天下除了《秦記》以外的書必須統統燒掉,保留醫藥類和農耕類書籍,這個就是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
以上這些就是秦始皇的所作所為,當然還有很多很多,現在人們說起秦始皇的歷史大多人都是以功大於過來評價他,個人也覺得是這樣,你們呢?
-
10 # 呂1010
明君的反義詞是昏君,並不是暴君,所以從邏輯上講,這並不是一對非黑即白的簡單邏輯矛盾。史上歷代,總有些無良儒生用偷樑換柱之法混淆視聽,蠱惑世人。所以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我將分別說明我的觀點。
首先一個問題,秦始皇是一位明君麼?我們知道,秦始皇至少不是個闇弱無能的昏君。僅從狹義來看,在執政能力上秦始皇有過失,缺乏統治技巧,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並不是當時的明君;但從廣義來看,秦始皇的政治框架,指引了中國兩千年來封建王朝政體的方向,從兩千年曆史的尺度來看,他是位明君。
統一天下,統一貨幣,車同軌書同文,廢分封制而建郡縣等等,這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豐功偉績,我就不做重複闡述了。
第二個問題,秦始皇是暴君麼?筆者認為證據不足,駁回指控。關於秦始皇殘暴的評價,主要來源於漢代史書和歷代儒生。而這些人,因為利益關係,他們的主觀評論之詞不可輕信盲從。所以,我建議讓我們逐一來看一下,說秦始皇殘暴的這些依據是否都能站得住腳。
指控一,“滅《詩》《書》而首法令,去仁恩而任刑戮。”(引自東漢儒生班固所著《漢書》)
到底是應該“法治”還是應該“人治”,2000年後的今天早已有公論,不言自明,簡直不值得一辯。
漢隨秦制,漢代在行政上仍然繼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漢律》也是在《秦律》的基礎上改良而來。至於秦的嚴刑峻法,秦始皇只是奉行《秦律》,而《秦律》始於商鞅而非始於秦始皇。那麼,為何力主變法的秦孝公卻沒有暴君之名?這個邏輯難道就是誰得罪你誰就是暴君麼?把自商君以來《秦律》的嚴苛,算到秦始皇頭上,這有些牽強。
指控二,秦始皇窮兵黷武。
秦始皇統一六國,北擊匈奴南定百越,開疆闢壤,開創統一帝國的疆域根基,不靠用兵能行麼?靠儒生把人說死管用麼?
根據目前比較流行的說法,戰國初年天下人口大致4500萬,歷經250年戰亂,到秦帝國建國的公元前221年天下人口2500-3000萬,到秦始皇駕崩的公元前210年人口仍為2500-3000萬。可見,戰國七雄混戰之殘酷性遠勝所謂的秦暴政。人口未減的秦始皇如果是暴君,那麼戶口減半的漢武帝又該如何算?以窮兵黷武來證明秦始皇的殘暴,難道不牽強麼?
指控三,秦始皇大興土木,耗盡民力,人口損耗甚巨。
為何古代世界各國大興土木就是文明奇蹟,而秦始皇大興土木就是殘暴之君?這公平麼?說秦始皇膨脹了,好大喜功,窮奢極欲,這並沒有錯。但這就是殘忍的,殺人如麻的,犯了反人類罪的千古暴君麼?
這裡無非是又引用了一個模糊的人口資料,說秦鼎盛時期公元前210年人口3000萬,而到西漢元年公元前202年人口1650萬,這足以證明秦朝的殘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已經駕崩,把秦末戰亂和楚漢相爭時期的人口損耗算到秦始皇頭上,這不是欺負人麼?
指控四,重頭戲來了,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這個說法源自漢代的史官,而漢代的史官是沒有歌頌秦始皇的動機的,所以我們不妨參考下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坑儒,其實是坑了460個妖言惑眾欺君罔上的煉丹術士,雖然他們也讀孔子之書,但不能改變他們煉丹術士這一身份,他們並非因孔儒而死。焚書,並非焚的是天下書,焚的是被秦始皇評價為“不中用”的儒家詩書和百家之語等思想類書籍,而有關民生的“醫術占筮種樹”等技術類書籍被明確強調要保留下來。諷刺的是,等到後世儒家興起之後,先秦技術類書籍盡失。
後世儒生誹謗的目的,僅僅是出自於私心,實非真君子所為。如果真如秦始皇的抱負,廢禮教而以法治代人治,重技術而非思想,重實效而非唯心,那麼華夏就有提前進入工業文明的可能性,而不是被困在農耕文明2000年。而後世歷代總有些個別的無良儒生,舉“仁義孝悌”之名,行爭名奪利之實,言之鑿鑿,盡詆譭之能事,無限誇大焚書坑儒,這實非真君子所為。究竟多少儒生有良,多少儒生無良?統計困難,史料不可考,筆者不予評論。
縱觀後世評價,倒是明朝的改革家一代名臣張居正評價的比較中肯:“西漢之治,簡嚴近古,實賴秦之驅除也。惜乎扶蘇仁懦,胡亥稚蒙,奸宄內發,六國餘孽尚存。因天下之怨,而以秦為招,再傳而蹙,此始皇之不幸也。”
-
11 # 心勤12
秦始皇是歷史上頗有成就的一代君王。在短短的幾年裡統一了六國,修了萬里長城,統一度量衡 ,統一文字,建立了中央集權制,結束了封建割據。偉業頗豐。流傳千古。
明君暴君都是雙重性的,相對的比較而言,如修長城,建皇宮,修陵寢,加重了人民的勞役之苦,民不聊生,造成人民不滿,至今山海關姜女廟,傳說孟姜女哭倒長城的故事。
-
12 # 常山大叔
如果從仁愛這一角度來說,始皇不惜民力,徭役沉重,大肆征戰,可以說秦朝的輝煌背後是老百姓的血淚史。
然而從政治角度來講,無為即為無能。結束六國紛爭局面,國家一統,抗匃奴,修長城,開疆闢域等等,如此顯赫的功業難道不偉大嗎?如此雄才大略的君主,難道是昏君嗎?
秦始皇作為首個皇帝,對後世影響極大,對中國歷史貢獻卓著。如果僅用暴君、明君來衡量的話,未免有失公允。可以說,秦始皇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王朝的穩固。
也有殘暴的一面,如:
一、發動戰爭、嗜殺成性;
二、焚書坑儒,許多讀書人慘遭屠戮;
三、修建長城、宮殿,老百姓徭役沉重;
秦始皇即是豐功偉績的明君,也是嗜殺成性的暴君,總的來說,功還是大於過的。秦朝的一些酷刑,使百姓受到很大傷害,不過其統一六國,就是大功一件,後來又在政治、文化又實施了一些措施,帶動了社會進步,步入封建社會。南征百越,北擊匃奴,奠定了中國版圖的雛形。對後世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所以,秦始皇的功是大於過的。
-
13 # 典解歷史
我覺得秦始皇不能用暴君和明君還定義他,的確,他有的地方做的像個暴君,但是秦始皇的功勞也同樣不能抹殺,某些方面的確可以稱為明君了,畢竟,秦始皇的功大於過的。
秦始皇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他的功勞還是很大的,他建立了君主集權的國家,統一全國避免了戰亂之苦。他實行了郡縣制。統一了文字,文字作為文化文明的基礎,不可否認在文化傳承的中國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推動了歷史文化和社會的發展。雖然焚書坑儒,但是也是為了立法,畢竟從一個國家長遠發展來看,沒有法制和刑罰是不行的。修建了長城,防止了中原地區受遊牧民族的干擾。統一了全國,促進了中國少數名族之間的融洽,是歷史上光輝的一筆。
從另一方面,秦始皇的確蠻殘暴的,焚書坑儒殺害了好多文化人,毀壞了好多歷史文化,使之成為空白。並且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和文化,是歷史的倒退。修建長城的時候大量徵收老百姓,多少人就這樣死去。吏法十分殘酷。
所以並不能明確說秦始皇是暴君還是明君,我覺得他的功還是大於過的。
-
14 # 山林騰勝
秦始皇是一代明君雄主。統一六國,開疆拓土,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南征百越,東至遼東,奠定中國基礎版圖;廢分封行郡縣,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徹底打破了舊貴族體系,公天下之端於秦始;創立中央集權制,開創兩千年以來的政治格局。統一六國後對六國百姓一視同仁沒有屠城,沒有誅殺六國貴族,沒有殺過功臣,對戰敗的將領也沒苛責。修築長城是國家戰略體系,攻守兼備;考古證明阿房宮在二世時才修了夯土基。每個朝代都有建設期,正常,得慢慢調整。出土的秦簡《秦律》秦朝時期服徭役是有工錢,管飯和配發衣服的;一家不同時徵調兩人服役,農忙時有假期務農;修長城的人、工匠等冬季工作量減免三分之一;女性從事擅長的工作與男性同酬,等等,與後世非秦的說法很不同。
-
15 # 李飛叨
帝王之明,在於對政治的把握,帝王之暴,說的是其性格和手段。所以一個帝王完全可以同時是明君也是暴君,秦始皇無疑就是這樣的人。
秦始皇之明,在於他能審時度勢,充分發揮手下大臣的才能,讓他們為自己服務。李斯就是個很典型的例子。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李斯出身小吏而最終做了大秦帝國的丞相,不僅輔佐秦始皇一統天下,又創造性地設立了郡縣制度,統一了度量衡和貨幣,又使書同文車同軌等等,每一件事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固然說明李斯的個人能力,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他所做的一切,沒有秦始皇的支援是不可能成功的。
鄭國渠事件發生後,秦國朝野上下都要驅逐外華人。李斯上了《諫逐客書》,秦始皇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廢除了逐客令,保證能夠使六華人才為己所用,這也足見其“明”。
而認為秦始皇殘暴的人,大多是出於“焚書坑儒”和“嚴刑峻法”這兩個原因。在我們今天看來,因為儒生議論朝政就整體坑殺,連帶這燒掉儒家的典籍,這樣的做法實在是不人道,而秦朝施行的法律也過於苛刻,很多人都因此家破人亡。更何況秦始皇修皇陵、築長城、建宮殿,每一項工程都十分浩大,徵發的民夫和士卒每年都有百萬之巨,這給剛剛經歷過戰亂的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底層人的生活苦不堪言。
從這個角度看,秦始皇的確有他殘暴的一面。
但同時我們也要清楚,秦始皇雖然確實殘暴,但後代帝王尊崇儒家思想,標榜自己“仁愛”,也習慣性地用秦始皇做反面典型,也沒少向嬴政身上潑髒水。
今天我們評價秦始皇,只能說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他是明君同時也是暴君,這並不矛盾。
當年毛主席看過郭沫若的《十批判書》後,曾寫了一首詩《讀〈封建論〉呈郭老》:“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之事待商量。祖龍雖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反文王。”
可見他老人家對秦始皇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
16 # 幽玄太華
突然五個懶學生被要求背書,學習先進的知識,還要不讓睡懶覺,不讓互相之間催牛逼,這六個學生不罵老師才怪!秦始皇也是這樣的,六國之人皆恨始皇帝,佔著好處卻從不說始皇帝之好,如此而已。我們中國現在也是如此,也就能理解始皇帝之苦了。
回覆列表
強大的秦朝雖然只有十幾年就滅亡了,但為什麼滅亡它的朝代還要實行和它一樣的管理方法?為什麼這種國家的管理方法延續兩千多年,經歷了若干個朝代,一直到今天?
從秦始皇時代至今,朝代更迭幾十次,雖然有過短暫的分裂,但始終是世界東方的一個大國,而同在世界西方的歐洲,雖然有過羅馬帝國時代的統一,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那只是曇花一現,多數時間歐洲是一個分裂的歐洲,大大小小足有幾十個國家,這又是為什麼?
以上這些都緣於秦始皇的大一統思想,緣於秦始皇的中央集權式的管理模式。這種思想和管理模式,能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說明了秦始皇的偉大,說明他是一位有思想、有方法的明君。
為什麼強大的秦朝只存在十幾年就滅亡了呢?作為結束秦朝統治的漢朝,統治者當然想弄明白這個問題,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轍。當時的官員們各抒己見,最有影響力的莫過於賈宜的《過秦論》,他對秦朝的評價最為客觀,也影響到了統治者的治國方式,於是就有了漢代的文景之治。
從《過秦論》的分析來看,秦始皇確實用嚴酷的刑罰治國,說他是暴君也不為過,然而,大家想想,一個戰亂延續五百多年的戰國,不用非常之力又何能統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本應施行仁政,以實現戰略轉向來治理國家,但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一個“慣性”,還沒等到施行仁政,攻守的形勢就發生了變化,秦朝滅亡也在必然中。
附:《過秦論》後半部分。
“到始皇的時候,發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以武力來統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統消滅,登上皇帝的寶座來統治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秦始皇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願意服從投降),把性命交給司法官吏。秦始皇於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築長城,守衛邊境,使匈奴退卻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向下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秦始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來使百姓愚蠢;毀壞高大的城牆,殺掉英雄豪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銷燬兵刃和箭頭,冶煉它們鑄造十二個銅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後憑藉華山為城牆,依據黃河為城池,憑藉著高聳的華山,往下看著深不可測的黃河,認為這是險固的地方。好的將領手執強弩,守衛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和精銳計程車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安定,始皇心裡自己認為,這關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堅固的城防,是子子孫孫稱帝稱王直至萬代的基業。始皇去世之後,他的餘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後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普通人,並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於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難,率領著疲憊無力計程車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豪傑像雲一樣聚集,回聲似的應和他,擔著乾糧如影隨形地跟著。崤山以東的英雄豪傑於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況且那天下並沒有縮小削弱,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是保持原來的樣子。陳涉的地位,沒有尊貴於齊國、楚國燕國、趙國南韓、魏國宋國、衛國、中山的國君;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計程車兵也不能和九國部隊抗衡;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方法,也比不上先前九國的武將謀臣。可是條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完全相反,這是為什麼呢?假使拿東方諸侯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勢力量,就更不能相提並論了。然而秦憑藉著它的小小的地方,發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管轄全國,使六國諸侯都來朝見,已經一百多年了;這之後把天下作為家業,用崤山、函谷關作為自己的內宮;陳涉一人起義國家就滅亡了,秦王子嬰死在別人(項羽)手裡,被天下人恥笑,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勢發生了變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