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空莽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鏡照簷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

    更作荷心萬點聲。

    作者淺析:他是史學家,兼作詩人

    劉攽,北宋史學家,曾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在朝期間幫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鑑》,擔當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等,為人稱誦。

    攽為人疏雋,不修威儀,喜諧謔,數招怨悔,終不能改。

    簡而言之,此人放達超逸,不修邊幅,不夠威儀,喜歡開玩笑,得罪不少人依然不改其性格。不同於史學家的嚴肅端莊,這樣的人物寫出這樣清新明麗的詩詞倒在意料之中。除了這首《雨後池上》,另有《新晴》、《城南行》、《江南田家》三首寫景詩流傳於世。

    詩意淺析:從寂靜如畫到明媚靈動

    在一場春雨過後,“我”來到那個小池塘邊,水面平靜沒有漣漪。放眼看去,這一池春水彷彿是淡淡抹開的明鏡那般光可鑑人,映照著岸邊那屋簷、門楹,淺淺勾勒水墨輪廓,令人不忍打破這一方寂靜如畫。

    人沒有出現,東風來了。池塘邊的垂柳開始隨風搖曳,翩遷起舞,綴在柳條上的雨珠尚且來不及反應,就脫離了依附,跌落到池中蓮葉上、荷花心間,伴隨著“咚咚”的細微聲響,幾不可聞。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這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從普通的雨後池塘靜景,昇華到了流動的狀態,讓我們意識到了自然界是無時無刻不在悄然聲息的運轉,一時的靜只是相對的,永恆的變換是必然的。大自然春天的清新淡雅,如同一曲美妙的樂曲流淌在空氣中,彷彿有親切的氣息,萬物如此和諧美妙。

    意象淺析:“東風”、“荷心”

    有朋友可能會發出疑問,荷花明明是夏天才開放,為什麼說是池塘春景圖?因為詩中提到了“東風”。在古詩詞意象中,“東風”通常指春天,諸如“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又有“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都在訴說春日的生機勃勃,萬物復甦。再則東風是靈動飄逸的,蘊含生命氣息的,同作者筆下的另一詩句“惟有南風舊相識,偷開門戶又翻書”有異曲同工之妙。

    “荷心”——荷花之蕊,通常象徵著纖塵不染的高潔胸襟。古詩詞中出現得比較少,最早可能出現在孟浩然的詩中“看取蓮花淨,應知不染心”帶著佛法禪意,清淨明慧。

    至於後來南宋詞人葛立方有“莫把碧筒彎,恐帶荷心苦”、南宋文學家葉適也有“竹外萬雲合,荷心一雁來”,大抵都是襲用了劉攽的這一句“更作荷心萬點聲”的意象。

    晴空總結

    在俗世凡塵中熙熙攘攘的大忙人,偶爾閒下來品味一下《雨後池上》這簡約明媚的風景,讓心休憩一會兒也未嘗不可!詩意簡單明瞭,難得的是這樣一塵不染,赤子心思。

    題外話:劉攽是北宋學者劉敞的弟弟,與劉敞、敞之子劉世奉合著《漢書標註》,人稱“墨莊三劉”,而“墨莊劉氏”也被奉為古代家庭教育典範,家中除藏書千卷外別無財產。

  • 2 # 驛客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出自宋代劉攽的《雨後池上》,這兩句詩帶給我們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

    一、原詩

    《雨後池上》

    ——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鏡照簷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

    更作荷心萬點聲。

    二、賞析

    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後池塘圖,從詩中寫到的東風、垂楊、荷花等物象來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確切些說是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給讀者以清美的藝術享受。

     詩歌在三四句的描寫由靜而動,進一步寫雨後池上的動態美。東風忽起,舞動池邊的垂楊,吹落垂楊柔枝細葉上綴滿的雨滴,灑落在池中舒展的荷葉上,發出一陣清脆細密的聲響。這裡,詩人筆下盪漾的東風、婆娑起舞的垂楊、荷心的萬點聲,無一不具有一種流動的韻致和盎然的生意,與前二句相比,別是一番情趣。與此相隨,語勢節奏也由平緩而轉向急促,字字飛動起來。“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勢,展示出景物瞬息間由靜而動的變化,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隨後再用“更作”二字作呼應迴旋,造成一種急促的旋律,從而把上述有形的與無形的、動態的和聲響的景物聯貫起來,組成一幅形聲兼備的藝術畫卷。

      雨後池上景物之美,詩人既寫其靜態,又寫其動態,不僅顯得豐富多姿,而且構成對比,收到以靜顯動,以動襯靜,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首句平直敘起,次句從容承之,而以第三句為主,盡宛轉變化工夫,再以第四句發之,本是約句的一般造法(見《唐音癸籤》卷三引楊仲弘語)。詩人用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語言結構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成因勢置景、筆隨景遷之妙。

    三、“東風忽起垂楊柳舞,更作荷心萬點聲”帶給我們

    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表現了運動和靜止是辯證統一的哲學思想。詩句既寫靜又寫動、以靜顯動又以動襯靜、動靜響應,好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用來概括總結“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係是那樣的貼切:一切事物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和永恆的,靜止是相對的、有條件的和暫時的;事物的存在與發展,都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正如王夫之所言:“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捨靜。”

    四、詩人簡介

    劉攽(1023~1089)北宋史學家,劉敞之弟。字貢夫,一作貢父、贛父,號公非。臨江新喻(今江西新餘)人,一說江西樟樹人。慶曆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書舍人。一生潛心史學,治學嚴謹。助司馬光纂修《資治通鑑》,充任副主編,負責漢史部分,著有《東漢刊誤》等。

  • 3 # 讀書是福

    雨後池上

    宋代:劉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簷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賞析:

    這首詩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後池塘圖,從詩中寫到的東風、垂楊、荷花等物象來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確切些說是一幅雨後池塘春景圖,給讀者以清美的藝術享受。首句展示的是雨後池上春景的靜態美。第一句寫雨後池塘水面的平靜,只淡淡地出一“平”字。如果只讀這一句,會覺得它過於平常,但在這句之後緊接以“淡磨明鏡照簷楹”,卻境界頓出。“淡磨”二字頗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經春雨洗滌過的池面,好比經人輕磨拂拭過的明鏡,比中有比,比中有擬人,這就使“水如鏡”這一淺俗的比喻有新鮮之感。不僅能使讀者感受到春雨後池上異常平靜、明淨的狀態,並能進而聯想到前此濛濛細雨隨著微風輕拂池面的輕盈柔姿。“淡磨明鏡照簷楹”,創造的正是非春雨後池塘莫屬的藝術境界。與此相適應,這兩句語勢平緩,無一字不清靜,連略帶動感、略為經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給讀者以一種輕淡的心理感受,顯得毫不著力。

    三四句由靜而動,進一步寫雨後池上的動態美。東風忽起,舞動池邊的垂楊,吹落垂楊柔枝細葉上綴滿的雨滴,灑落在池中舒展的荷葉上,發出一陣清脆細密的聲響。這裡,詩人筆下盪漾的東風、婆娑起舞的垂楊、荷心的萬點聲,無一不具有一種流動的韻致和盎然的生意,與前二句相比,別是一番情趣。與此相隨,語勢節奏也由平緩而轉向急促,字字飛動起來。“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勢,展示出景物瞬息間由靜而動的變化,給人以強烈的動感;隨後再用“更作”二字作呼應迴旋,造成一種急促的旋律,從而把上述有形的與無形的、動態的和聲響的景物聯貫起來,組成一幅形聲兼備的藝術畫卷。雨後池上景物之美,詩人既寫其靜態,又寫其動態,不僅顯得豐富多姿,而且構成對比,收到以靜顯動,以動襯靜,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首句平直敘起,次句從容承之,而以第三句為主,盡宛轉變化工夫,再以第四句發之,本是約句的一般造法(見《唐音癸籤》卷三引楊仲弘語)。詩人用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語言結構形式與內容和諧統一,成因勢置景、筆隨景遷之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麼多年過去了,在內心的深處你是否還偶爾想起她/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