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攝色雲之南

    為什麼全畫幅比半畫幅畫質好?其實,這是一個物理學的問題。同樣畫素比如說2400萬,對於全畫幅來說,其畫素密度(單位面積上的畫素點)要遠小於半畫幅的。這樣同樣的感光度ISO下,畫素點(可以理解為感光度晶片上的一個小點)之間的距離大,互相干擾的影響弱。當然獲得的影象質量會更好(主要表現為噪點較少),就像人群密集的地方更容易發生摩擦一樣。底大一級壓死人也是同一問題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已。當然,底小也有底小的好處,首先是便宜(機身和對應畫幅的專用鏡頭都便宜),其次是賺焦距(或者叫賺畫素),所以很多玩家用半畫幅的高速機去打鳥。其實只要不是特別追求輸出畫質和畫幅,全畫幅比半畫幅畫質好的這點優勢絕對比不上價格的差異那麼喜感。按需求和經濟實力選擇能夠滿足自己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 2 # 遊攝天下攝影

    全畫幅比半畫幅感光元件大,畫素點相互影響就小,所以成像畫質就好。另外,全畫幅每個畫素點面積大接受光就多,在弱光條件下表現優異,所以全畫幅要比半畫幅的成像好。

  • 3 # 老人60

    感應器畫素標準是指單位面積上的畫素數量,在同等畫素時,不管你感應器多大,單位面積上的畫素數量都是一樣的,單位面積是指1平方毫米或1平方釐米。所以,在同等畫素時,感應器大,單位面積就多,接受光線資訊就多,儲存資料就多。當相機將感應器資訊返到螢幕上時已經進行了放大,當然底大時放大倍率就小,底小時放大倍率就大。同理當放大同樣尺寸照片時,底大的可能只放大幾倍或十幾倍,底小的就要放大幾十倍,哪不就分出好賴了嗎。

  • 4 # 數碼機王

    全畫幅 又名全片幅,它的英文名叫 Full Frame。其實全畫幅對各位攝影愛好者來說並不陌生,今天這門課是針對攝影初學者而講,小編將從什麼是全畫幅(Full Frame),以及它的優缺點讓菜鳥們更加了解它。當然菜鳥一般第一個問題就是:“不是所有單反相機都是一樣感光元件或感光介質(膠片)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啦,除了Full Frame其實還有APS-C,畫幅指的就是感光元件的大小了,小編下面就給大家解釋這兩個種有感光元件區別!

    一、因感光元件的大小不同,所以才產生了全畫幅(Full Frame)和非全畫幅(APS–C)兩種不同的單反相機。

    市面上一般的DSLR常用的格式是APS-C ,而全畫幅作為單反相機的另外一種,它們的最大分別就是感光元件的大小不同,全畫幅和APS-C的感光元件面積比大約是2:1,APS-C感光元件的尺寸不超過24 x 16mm,而全畫幅的尺寸為36 x 24mm,跟傳統的35mm膠捲一樣。APS-C因為感光元件尺寸小,所以視角會變小,常常只能獲得鏡頭成像圈的中心部份,能讓成像有零距離般的效果。具體品牌不同,APS-C也是有不同的,像Canon和Nikon的放大率就分別大約為1.6倍和1.5倍,所以當一支焦距18-55mm的鏡頭套在Nikon的APS-C的相機上會變成實際大約焦距27-82mm。

    二、全畫幅有六大優點解像力高。我們不難理解,在畫素相同的情況下,感光元件越大,每個畫素點的受光面積也會增大,所以全畫幅的解像能力會更高。訊噪控制強。因為全畫幅的畫素點面積大,訊號放大器增幅率低,所以在相同光線量下能比APS-C的吸收更多資訊,因此全片幅能更有效控制訊噪(Noise),即使是高ISO時也能有不錯表現。取景器(View Finder)更大更清楚。全畫幅的感光元件大,這就意味著它擁有令相機更大、質量更好的五稜鏡,所以在取景器的成像就變得更大更清楚,相反APS-C就只能”坐井觀天”。高光溢位較輕微。這裡又要科普一下什麼是高光溢位?他就是當相機拍攝非常光的物體(比如太陽)的時候感光元件資訊飽和,飽和後整個畫面就會從上端至底端形成一條白色條紋,這種情況大家可以觀察包含太陽的相片中。但是因為全畫幅像素面積大,資訊是難以飽和的,所以高光溢位情況相對輕微。暗部層次突出。這個優點其實和高光溢位輕微的原理一樣。全畫幅像素面積大,所以對弱光較敏感,即使是暗部層次也能顯示出來,總的來說就是全畫幅擁有較廣闊的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拍攝超廣角不用專用鏡頭。全畫幅因為沒有焦距放大的問題,所以一支10mm的鏡頭套在全畫幅上,也能盡用超廣角。三、全畫幅的三大缺點價格高。上面說到全畫幅那麼好,價格當然會比APS-C高,那是因為它部份的元件加大了,所以機身和鏡頭的成本也會隨之增加,經調查,現在最便宜的全畫幅單反相機也要接近2萬元港幣。體積大、重量高。內部元件大,體積當然不用說也是大,另外因為鏡頭直徑需要配合,它連鏡頭也一併增大,所以攜帶比較不方便,這樣也對攝影者在體力方面有較高要求。長焦沒有放大。全畫幅和APS-C不同,它沒有焦距放大功能,所以一支300mm的鏡頭在全畫幅也只是300mm,但在APS-C下就可以放大1.5-1.6倍!四、全畫幅和非全幅的差別有多大

    首選作為全畫幅相機因為其感光原件相對於APS-C非全幅相機的面積要大出2倍以上,所以在相同畫素的情況下全畫幅相機的單個畫素點也要比非全幅的單個畫素點大,並且單個畫素點之間的間隙也比非全幅相機大。這樣能更好的減少畫素點之間的電磁干擾。而在感光原件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全幅相機相比非全幅相機能整合更多的有效畫素點,所以全幅相機具有更高畫素的優勢,能保證良好畫質的呈現。

    廣角照片(圖片來自佳能官網)

    其次在實際拍攝時由於全畫幅相機與35mm膠片面積相同,所以拍攝時不必考慮鏡頭焦距問題,能拍攝廣角鏡頭本身焦距的視角,而APS-C畫幅相機由於感光原件感測器小,要乘以1.6的焦距轉換系數,就導致廣角端焦距的損失。例如16-35mm鏡頭在全幅相機上能拍攝的16mm廣角視角,在APS-C畫幅相機上廣角端就只有25mm了。尤其在拍攝風光和多人合影時全畫幅相機的視角優勢顯現明顯,能收納更多景物。

    背景虛化效果(圖片來自佳能官網)

    因為畫幅大小不同所影響的焦距還會導致景深虛化效果有所不同。影響景深虛化效果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焦距,而如果想要在相同條件下得到相同的視角,非全幅相機就必須縮短焦距來保證視角的廣闊,這樣就會導致景深變深,大大減少了背景虛化效果。而全幅相機由於可以使用鏡頭本身焦距,加之更大的影象感應器對光線的控制更好,能更為理想的對背景進行虛化,從而達到突出被攝主體,增加照片視覺效果的作用。

    弱光情況下全畫幅相機噪點控制更出色(圖片來自佳能官網)

    全畫幅和非全幅相機的差別還在於對噪點的控制能力方面,全畫幅相機由於其感光原件面積較大,因此單個畫素點的面積也更大。在弱光條件下能得到的有效訊號也會更多,能更好的抑制噪聲的產生。得到更為乾淨,層次更為豐富的畫面。

    五、初學者買還是不買全畫幅呢?

    如果從價格、支援鏡頭數量、重量體積等因素考慮,那當然沒有必要買全畫幅。但如果你追求高畫質、低訊噪的相片,而且又擁有好體力,最重要的還是錢包裡的毛爺爺充足,那麼買一部全畫幅絕對是最佳選擇。全畫幅相機和非全幅相機相比無論在成像質量,還是鏡頭的應用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優勢,良好的成像,出色的降噪,更大的曝光寬容度都讓全畫幅相機更受青睞。如果想在攝影方面有更多提升,建議選擇全畫幅相機,會為你的拍攝帶來更多便利。

  • 5 # 喲一直在這裡

    不差錢肯定全副!

    全副和半幅差距很小,如果不追求頂級,老百姓半幅!半幅!半幅!

    有兩個區別,虛化和高感!

    買個佳能800d就很好,虛化可以買定焦彌補,半幅頭還便宜,高感晚上也能接受!

  • 6 # 婚禮攝影師Tanke

    這個問題問的好!為什麼全畫幅比半畫幅好?我來把全、半畫幅分開來講你就懂了。

    什麼是畫幅

    首先先科普一下什麼是“畫幅”!畫幅就是單反相機中CMOS的尺寸,就是感光元件的尺寸。全畫幅的CMOS有24mm✖️36mm那麼大。半畫幅有可以稱之為“殘幅”,畢竟你不是全畫幅...半幅的CMOS是多大呢?

    23.7mm✖️15.6mm

    是不是相比全畫幅來說小了很多?有的朋友會說:為什麼設計出了全幅還要再生產半幅?

    因為半幅便宜

    半畫幅的優點與缺陷

    1.價格上半幅吸引了不少菜鳥入門2.半畫幅單反相機比全畫幅單反相機輕了許多3.這只是一種營銷策略,半畫幅吸引人們購買,玩夠了不過癮肯定想試試全畫幅4.細節方面沒有全畫幅處理的好5.高感光度情況下噪點比全畫幅多

    鏡頭配套

    各位朋友都知道全畫幅與半畫幅鏡頭是不同的,半畫幅有專用的半畫幅鏡頭,全畫幅有全畫幅鏡頭。全畫幅的鏡頭有很多都是佳能鏡頭中的牛頭,而半畫幅鏡頭中呢?一眼看去基本全是狗頭。這樣的對比,半畫幅怎麼可能比得過全畫幅!

  • 7 # 笑傲江湖144778491

    全畫幅和半畫幅相比也就是五十步笑一百步的事,全畫幅能放大到十二吋,半畫幅也能放大到十吋,這個差距不是特別大,但全畫幅的價格比半畫幅的貴多了。半畫幅的價效比是全畫幅無法比的,業餘的玩玩就半畫幅很好,其實攝影關鍵還是相機後的那個腦袋。攝影入門的門坎很低,但要走過的路卻很長,剛學攝影時心情能理解,恨不得配個全畫幅機子一下就把片子拍好,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還是先配個半畫幅的玩個兩年看看自己是不是學懂了。學懂了再換全畫幅的也不遲。

  • 8 # 君峰影像

    好了廣告完畢,開始正文:

    “底大一級壓死人”,攝影界的這句話已流傳已久,“大底”指什麼?“底大”真的能帶來多少優勢?

    Leica M10 的全畫幅感測器

    01

    全畫幅的定義

    說起全畫幅,徠卡還可以很驕傲地說“當初這個尺寸還是我定下來的”,奧斯卡·巴納克靈機一動把一張膠片的尺寸定到了24x36mm,設計出了便攜的135相機,也就是 Ur-Leica。

    而數碼相機接收光線訊號的元件便是感光元件,相當於膠片相機的底片,全畫幅的數碼相機實際上是說感光元件尺寸與135膠片的尺寸相同。

    Leica SL 全畫幅感光元件

    02

    APS-C 畫幅的定義

    自然,像APS-C(也被稱為半畫幅、殘幅)、M4/3 之類的感光元件尺寸是比全畫幅小的,至於有多小,APS-C 尺寸約為 23.6x15.8mm,可以透過一張圖直觀看到區別,APS-C畫幅感光元件的面積大致只有全畫幅的43%:

    03

    底大一級真的壓死人嗎?全畫幅與APS-C有哪些不同

    ● 成像質量

    在畫質上,全畫幅具有一定優勢。

    全畫幅有更好的細節,經得起放大和列印,在“100%放大”或者列印個30寸照片時,這種優勢會比較明顯;

    更好的高感和寬容度。在一些特殊環境下,高感是非常重要的,如拍攝演唱會現場、劇院,或是在傍晚等弱光情況下拍攝;而全畫幅能夠表現的反差也更大,質感更細膩;

    另外,全畫幅的色深,也就是色彩表現力,較之半畫幅也更加豐富。

    ● 景深:

    ● 鏡頭群:

    兩者各用不同的鏡頭群,也談不上哪個更有優勢,但是半畫幅的機身可以轉接全畫幅的鏡頭,全畫幅的機身沒法轉半畫幅的鏡頭;全畫幅的發展時間更長,所以機身有很多老鏡頭群可以選擇,還能玩老膠片機的鏡頭。

    不過說到這裡,全畫幅倒還有一個優點,就是考慮鏡頭的時候不用換算係數(誰叫全畫幅自己就是個標準呢)。

    Leica M-D 262+50/1.2

    體積重量:

    一般來說,因為感光元件更大,所以全畫幅的相機體積和重量也會比半畫幅的機身更大,半畫幅相對更輕便一些(當然也有例外啦);全畫幅的尺寸會稍大,外觀更加專業。

    Leica M與Leica SL

    價格:

    當然了,因為全畫幅相機的種種優勢,價格自然也是比較高的。

    04

    誰更需要全畫幅相機

    綜合上述所說,首先最需要全畫幅相機的當然是專業攝影師,拍攝婚禮、拍攝人像等等,都需要更好的細節表現能力和高感、景深效果等,再者,你拿一個便攜的小相機去拍客片、估摸著人家也不樂意,全畫幅拿出來才能顯得你“很專業”;

    Leica SL+24-90鏡頭

    對畫質有較高要求。前面也說過,全畫幅相機的高感、寬容度、色深、細節都會更好,所以喜歡把照片放大看、或是打印出來的朋友當然更適合使用全畫幅的相機;還有喜歡風光攝影、夜間拍攝、體育攝影或者舞臺攝影的攝友,全畫幅更能滿足你的需求;

    Leica SL+24-90 ISO3200 f4.5 1/100s

    Leica SL+24-90 ISO12500 f4 1/640s

    喜歡拍攝大光圈、淺景深效果。半畫幅當然也能拍出很好的淺景深照片,但恐怕不能滿足“大光圈黨”的需求,還是全畫幅更合你的胃口;

    Leica M+50/1.0,by Moaan

    以及不差錢的攝友。“買你能承受的範圍內最貴的”,這一放之四海皆準的定律,常常被攝影愛好者們拿來回答新手小白求推薦相機的提問,如果預算允許,建議還是一步到位。

  • 9 # 使用者6317220047

    為什麼說底大一級壓死人,是一個錯誤概念。將膠片時代不合理的概念套用過來了。我來仔細解釋。請保持耐心看到底。

    有錢的話!當然要給半幅機配置鏡皇!這樣半幅機的效能才能充分發揮出來。我發現大家把“鏡皇”的概念給完全弄混了。而且看了這麼多老師們的回答。我覺得大部分沒答到點子上。其實這個問題,必須要回到光學設計的原點來解釋。

    舉一個實際的例子,比如設計一個50mmF1.2的鏡頭,算是全幅機的“鏡皇”吧!

    一般的方法,就是從資料庫裡找一個符合設計要求的原始方案,視角,光圈都符合。但是這個原始方案有可能是1mm的焦距,也有可能是100mm的焦距,也有可能就是接近50mm的焦距。

    沒有關係,用縮放工具,將1mm的鏡頭放大到50mm就可以了。

    縮放完成以後,開啟MTF分析視窗,你會發現1mm的時候MTF很好,而50mm的時候MTF可能降低非常多。

    接下來對這個放大到50mm的鏡頭進行調整和後期最佳化。直到MTF等一系列指標合乎要求。

    DONE。

    如果運氣好,一次就可以做完。如果運氣不好,也有可能得到一個完全奇形怪狀的結構。那麼再找一個方案,重來。

    我自己矯正的MTF還不錯吧!

    那反過來說,我要設計一個給奧林巴斯、松下用的25mm F1.2鏡頭。很簡單,將1mm的原始方案放大25倍即可。或者找到一個50mm的原始方案,縮小到25mm即可。

    縮放完成以後,開啟MTF分析視窗,你會發現50mm的時候MTF一塌糊塗,而縮小到25mm的時候MTF肯定明顯提高。如果縮回到1mm的時候,可能300線對/mm都分辨的很好。

    但是,其實你什麼都沒有做。只是做了一個等效的縮放。放大,會放大鏡頭的像差,縮小就會縮小鏡頭的像差。而鏡頭的結構其實沒有一點點改變。

    詳細的教程我貼在《91拍照》網,照相機原理課程中。大家可以慢慢看。還有影片。

    大家聽明白我的意思了嗎?

    如果還沒有明白,我再點撥一下。

    從實質上講:一個50mm的鏡皇和一個25mm的鏡皇是一樣的,但是它們的MTF表現卻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原理上25mm的要比50mm的提升一倍的解析度。

    這點可以從能量傳遞的角度來理解。

    兩者接收物方的光能相等,半幅機的感測器面積小,所以單位面積獲得的能量就大近似一倍。實際上奧林巴斯和松下的感測器的單位能量比全幅機要高1倍多一丁點。這就是造成了解析度可以提升一倍的結果。

    但是由於感測器小(或者說現在的M43畫素還分割的不夠密集),造成實際的解析度仍然等效於全幅機的鏡頭。

    我再接著點撥一點:一個針對全幅機設計的50mm“鏡皇”,和一個針對M43半幅機設計的25mm“鏡皇”,不僅僅在視角上等效,在解析度上也同樣等效。事實上由於M43畫素還分割的不夠密集,加上還有防抖系統在工作在干擾成像,所以實際解析度確實比全幅機低那麼一丁點,不過也就那麼一丁點。

    全幅機裝上50mm“鏡皇”能拍攝清晰的,一個針對M43半幅機設計的25mm“鏡皇”也能拍攝清晰。全幅機裝上50mm“鏡皇”無法拍攝清晰的,一個針對M43半幅機設計的25mm“鏡皇”也無法拍攝清晰。

    這個理論,我已經測試過了,並在多次公開授課時展示過測試結果。

    結論:M43半幅系統,必須使用針對M43系統專門設計的鏡頭。如果買了M43的鏡皇,裝上去,就是鏡皇。但是如果把全幅機的鏡皇裝到M43上,根本就是大了對摺,讓M43感測器的效能打了對摺。這就是我不停地在給自己的M43相機購置鏡皇的道理。

    同理,也適用於APS系統。

    松下G9配合200mm鏡皇的效果就是這麼厲害。這幅圖是最中心放大摳下來的。

    我來補充解釋一下幾位老師錯在哪裡:

    1.24-70mm F2.8,85mm F1.2等等大光圈鏡頭都是鏡皇級別的,沒錯。但是它們是針對全幅機設計的,是全幅機的鏡皇。但不是M43和APS的鏡皇。您搞錯了。大錯特錯。

    2.AF-S VR Zoom-Nikkor 70-200mm f/2.8G IF-ED等大光圈鏡頭都是鏡皇級別的,沒錯。但是它們是針對全幅機設計的,是全幅機的鏡皇。但不是M43和APS的鏡皇。您搞錯了。大錯特錯。

    3.佳能入門級單反相機700d配了個大三元的鏡皇——24-70毫米2.8鏡頭。24-70mm F2.8是鏡皇級別的,沒錯。但是它是針對全幅機設計的,是全幅機的鏡皇。但不是M43和APS的鏡皇。您搞錯了。大錯特錯。

    唯一一位見解正確的是:這位老師

    佳能17-55/F2.8:約5000元

    尼康17-55/F2.8:約9400元

    騰龍17-50/F2.8:約2700元

    這三隻頭,確實算是針對APS設計的高階鏡頭。

    但是佳能、尼康從來不把心思放在APS機身上,不僅機身較低階,而且這三隻鏡頭的效能未必是達到最好的狀態。所以還不如買全幅。

    我個人自己用佳能APS,接全幅專業鏡頭,是因為不想再花錢了。

    但是上述觀點,完全不適用於富士。富士的鏡頭是針對自己的APS系統專門設計的。效能極其出色。值得購買。

    奧林巴斯和松下的M43系列的高階鏡頭也同樣如此,非常推薦。

    還是這句話,只有用鏡皇,才能將本身這個系統的最佳素質充分地榨出來!

    但是鏡皇的定義,必須加以糾正!

    發了這份文章後,有些朋友有疑問。所以,我將某次測試的圖片再發布一下。

    2017年某日,在上海郊區做了兩次小測試。

    目標證明一個道理:

    全幅機裝上50mm“鏡皇”能拍攝清晰的,一個針對M43半幅機設計的25mm“鏡皇”也能拍攝清晰。全幅機裝上50mm“鏡皇”無法拍攝清晰的,一個針對M43半幅機設計的25mm“鏡皇”也無法拍攝清晰。

    所以,要使用視角等效的鏡頭來對比。

    這裡使用的器材是:

    佳能EOS100D 佳能100mmF2.8微距

    奧林巴斯EM1MK2 奧林巴斯45mm F1.2

    我這裡為什麼只用EOS100D而沒有用我的5D2呢?是因為這個100D的對焦精度更高。單反機有一個很致命的缺陷,就是對焦不準。這是一個原理性的缺陷,所以每臺單反機的對焦都有上下差異。在這裡,我挑選了我測試後對焦比較準的那臺。

    沒關係,今天,我比較的就是光軸上的成像。就是鏡頭中最中心的那一部分。所以用APS相機代替沒有問題。只要焦距接近等效就好。

    從完全對等的角度分析,我應該使用90mm的全幅機鏡頭。但是,我沒有。所以用了100mm。從焦距上,EOS佔了10mm的優勢。不要小看了這10mm,它可以讓EOS獲得更多的物方細節。

    也就是說:整個比賽是在對M43系統略有不公平的情形下展開的。

    拍攝物件是馬路對面的靶子,距離大約40米。

    佳能EF100mm F2.8中心區域。 光圈F2.8。

    奧林巴斯45mm F1.2 光圈F1.2。

    這裡我都使用它們的最大光圈,因為設計鏡頭時,最大光圈是原始設定引數,最考驗鏡頭的成像水準。

    結果,大家幾乎平手。不能說誰好誰壞。佳能EF100mm F2.8能夠解析分辨的目標,奧林巴斯45mm F1.2 也完全可以解析分辨。不要忘記,物理焦距上兩者畢竟相差了55mm。

    我們接下來換個場合再比較一下。靶面距離推遠到200米。

    這次換到這個場地再PK一下。

    佳能EF100mm F2.8中心區域。 光圈F2.8。

    奧林巴斯45mm F1.2 光圈F1.2。

    大家看到靶面上的小字(店家的店名)傳遞到CMOS上的結果:佳能EF100mm F2.8不能夠解析分辨的目標,奧林巴斯45mm F1.2 也不能解析分辨。

    但是2次比較,兩者的噪聲水平相差非常輕微,可以說難分伯仲。

    這兩個實驗說明什麼問題:在光學軟體上獲得結果,和在實際中發生的結果是完全一致的。針對像場尺寸經過專門設計的等效焦距的鏡頭,在全幅機、在APS-C相機、在M43相機上的解析度和解析度,完全等效。

    你還有資格說:底大一級壓死人嗎?

    大家知不知道在攝影圈內部有一群非常高的高手,他們是在玩電影鏡頭轉接的,是將小像場的電影鏡頭轉接到大尺寸的感測器上,這樣雖然拍攝的畫面有一圈黑影,但是中心部分可以獲得非常高的解析度(接近或者超過感測器衍射極限)。

    假設:你能夠將奧林巴斯45mmF1.2轉接到EOS上用,你會發現,EOS的鏡頭,在中心部分,根本就不是M43鏡頭的對手。

    我再來補充解釋一下畫素。畫素多少,只和列印輸出的尺寸是相關的。目前,分辨能力達到什麼程度,主要還是由鏡頭來決定的。目前CMOS的排列密度決定了,目前CMOS的解析度遠遠大於鏡頭。

    解析度有2個因素決定,1個是CMOS的解析度,1個是鏡頭的解析度。

    目前的現實是CMOS的解析度已經大於鏡頭的解析度。

    用索尼A7R2來舉個例子。

    每毫米CMOS上有220個畫素。

    如果我是鏡頭的設計師,先算出最高的解像力要求是110線/mm。這個時候鏡頭髮揮CMOS的全部解析度。但是同時也會發生衍射。所以實際要求降低50%。索尼A7R2的配套鏡頭設計到50線對/mm就可以了。

    索尼目前內部是執行這個標準,但是對外只公佈30線對/mm的效果。

    我個人猜其中理由,可能是50線對/mm的評價結果並不好看,至少公眾看不懂。

    所以,目前大體上各家廠,在鏡頭的設計上至少與機身保持了一致性。

    這也是富士的設計團隊已經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不再推出高畫素機身的一個理由。不是做不上去,而是鏡頭的能力只能到這裡了。限制了CMOS劃分的進一步提升。

    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CMOS的無限劃分,無助於相機效能的提升。

    大家已經注意到了EOS5DSR是非常失敗的一個嘗試。原因就是高畫素。

    在同一塊靶面上劃出更多的畫素,嚴重削弱了光電管獲得光線能量的效能。同時,過小的畫素尺寸導致任何微小的振動都會使畫面模糊不清。同樣的振動,同樣的位移量,小畫素走過的距離更遠。不是嗎?

    儘管EOS-5DSR採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實際拍攝效果仍然不如EOS-5D3。

    我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

    用同樣的鏡頭,不同的索尼機身。左側是高畫素機型,右側是低畫素機型。

    100%顯示,結果是低畫素機型的反差大於高畫素機型。原因是:

    第一幅圖片告訴我們:相同尺寸感測器,低畫素的,意味著每個畫素獲得的能量更多,畫面反差更大

    各自縮圖到25%顯示,結果還是低畫素機型的反差大於高畫素機型。

    各自縮圖到適應螢幕大小顯示,結果還是低畫素機型的反差大於高畫素機型。

    第二、三幅圖片告訴我們:縮圖比例越大,畫面失真越大,反差隨之降低。

    但是無可否認,縮圖具有顯著的降噪效果。但是要取得合理的降噪效果,而不失真,主要取決於縮圖的比例。一般縮小25-50%是一個合理範圍。

    這個理論也從側面告訴我們:

    為什麼畫素目前不可以大幅度提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集顯的主機板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