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武德七年,突厥聯合吐谷渾大舉南侵,除了劫掠外突厥怕中原統一後自己失去“太上皇”的地位,因此多年來屢屢南下打斷中原統一程序,為何前幾次李淵沒有動過遷都念頭,偏偏於國家基本統一之後才動,難道真怕突厥人嗎,還是另有其它政治目的!
10
回覆列表
  • 1 # 兵韜

    武德七年,剛剛平定天下的大唐再次遭到突厥入侵,這次不僅來頭勢猛,還有位於西域的吐谷渾參與,一時間大唐北方及隴右諸州縣頻頻告急;這時有人向李淵進言,突厥之所以入侵皆因子女玉帛皆在長安之故,“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

    李淵覺得有理,就下令宇文士及南下考察新都,並且強令“太宗將三十餘騎行剗”;關於遷都是否可行,除了李元吉等少數人支援外,像蕭瑀等重臣都知道不可以,只不過鑑於李淵態度堅定不敢直諫。

    《貞觀之治》李世民怒斥遷都計劃

    李世民行剗歸來後繼續力陳不可遷都之由,李淵才逐步打消這個荒謬念頭。那麼問題來了,一直高屋建瓴的李淵為何害關鍵時候犯這樣的糊塗,當年薛舉父子臥於隴右之榻李淵都未曾怕過,為何今日偏偏怕南下劫掠的突厥人呢?

    李淵遷都其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大唐內部,歸根結底還是家事;武德四年後,李世民與太子之爭已日趨白熱化,不久前“楊文幹事件”讓李淵認識到李世民的能力有多大,幸虧醒悟及時,不然差點廢了李建成。

    《貞觀之治》中的李淵

    “楊文幹事件”草草了結後,為了緩和兄弟感情,李淵就不斷撮合兄弟倆,結果又發生了“胡馬事件”,李建成與齊王反咬一口,誣陷李世民“有天命”,天命之說歷來都是帝王最反感的,再加上李世民最近頻繁的小動作,令李淵非常失望,並於裴寂面前發牢騷:“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李淵深知李世民在軍中的影響,自己曾經動過易儲君的念想,可李建成做得一直不錯,又是長子,怎能無緣無故就廢掉呢!因此只有委屈李世民了,可誰曾想李世民一次次的“咄咄逼人”讓李淵實在頭痛,因此當面呵斥“天子自有天命,非智力可求;汝求之一何急邪!”

    《貞觀之治》李世民率一百騎對陣突厥

    李淵本來就想借這幾件事好好敲打李世民,希望他本分一點,做個太平王爺;然而此時突厥入侵讓李淵不得不暫時放下對李世民的怒意,強顏歡笑讓李世民出戰。

    太子與齊王大失所望,把突厥祖祖輩輩問候了一遍,每當關鍵時刻李世民就借突戰事過一劫,他們向李淵進諫“秦王外託禦寇之名,內欲總兵權,成其篡奪之謀耳!”,李淵細細一想也有道理,尤其是當年派劉文靜與突厥結盟之事,都是由李世民全權負責的,再加上李世民與突厥突利關係曖昧,這不得不讓李淵心存疑慮。

    《貞觀之治》李世民力阻遷都

    不管這個假設是否為真,李淵相信只要突厥為禍一天,大唐就不能少了李世民,擺脫不了這層束縛,李淵就無法將大唐安全交於太子;為了徹底打破死局,李淵不得不出此下策,同意遷都。

    如果真遷都成功,突厥將不再直接威脅京城,到時派一兩員大將鎮守北方,使突厥不敢深入內陸,其威脅便降到可以接受的程度,這樣李世民便徹底失去這個“外援”,死局也就破了,到時可以把李世民封個邊陲小王,使其永鎮一隅,便可保全這對冤家兄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高爾夫應該買哪一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