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理學改變人生
-
2 # 鐳射心能量講師
獨處的好處,就是安靜,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獨處的時候可以很好的思考,獨處還可以考驗自己耐寂寞的能力,我認為,耐得住孤獨的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
-
3 # 哲學酷
獨處好處很多。第一,古人云:世人皆醉我獨醒,獨處可以靜心思考活著的意義。第二,不用參加無效的社交,也就少得罪人。第三,難得的是有時間做點想做的事情。
-
4 # 芷汀汀
獨處的時候,這段時間都是屬於你的,這個空間也歸你來支配,好的壞的情緒也只屬於你,心中不需評判善惡和對錯,意識可以自由流動,也可以堵在那裡流不動,總之,此時此地只有你,心裡放誰進來放什麼進來也隨意,在心裡毀天滅地都允許。
獨處的時候,才可能想: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類的終極問題;才可能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軌跡與意義。
獨處的時候,若遇到現實的痛苦和問題,可以真實地宣洩情緒,無需面具;繁雜的問題,可以層層分解,細細思忖,無擾無懼。若是擁有無端的情緒,虛無和孤獨,那也可以空,可以痛,可以提前體會沒有著落如同死亡的恐懼。
獨處的時候,可以卸下責任,鬆解各種糾纏的關係,只做自己。
獨處的好處,只有懂得放下的時候才能體會。放下物,放下人,放下情、放下利,不患得失,不沉溺於過往,不憂懼於將來,只面對當下、自己,心靜、心淨,睿智而通透。
獨處的好處,需要憑心自尋,摸索,各有心得。
-
5 # 檸燼
人是群居動物,誰都不想一個人,長期的獨處對於我們來講不亞於一場磨鍊,可以這麼說,獨處是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可以磨鍊你的心境。
獨處亦是一種心境獨處可以使你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使你更瞭解自己,並且長期的獨處可以磨鍊你的心性,對外界少了依賴性,對他人也少了幾分期待。
可以這麼說,人生是一場修行,需要時間的沉澱才能成長,而獨處給了你沉澱的時間。這場修行修的不是什麼物質或外在的東西,而是心。與其說是獨處,不如說是修心,不願理外界的紛紛擾擾,只願守自己的一份心靜。
一切嚴格意義上的精神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周國平曾說:“一切嚴格意義上的精神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條件,生而為人需要一定的獨處,因為獨處可以不斷反省自我,改正自我,讓自己不斷進步變得優秀。
而人也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能去傾聽自己心靈的聲音,去獨立思考並激發自己的各項才華與潛能。
總結:交往是空間性的,獨處是時間性的。人是群居性的,在正常人際交往之外因有屬於自己的獨處時間,唯有獨處,才能審視自己並磨鍊自己的心境。
最後說一句:“非獨處無以淨心,非淨心無以致遠。”
文 / 心理學知識星球
-
6 # 花花日常影片
獨處的時候,你的大腦會更好的 和你聊天,你會會在大腦子中將許多東西重新過一邊,然後開始,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可以說是你在充電的時候!
其實人多的相處,有好幾方面,但是無可避免的是永遠會有自己不舒服時候,獨處就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一開始你覺得悶,但是時間一久你會發現獨處真的特別好,你所有的不好的情緒,不開心的一切,甚至是你不能理解,或者不能處理的問題,你的大腦會這些個獨處中,為你解答!
其實不用害怕獨處,人這一生,總歸是一個人走,誰都會離開,誰都不會長長久久的陪伴你的!與其害怕,不如學會,獨處不好也不壞。
回覆列表
首先宣告,本回答是陳述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大多數結論會用括號附上該研究的科學家和年份。我知道這類問題的回答容易淪為雞湯文,這是我努力避免的。另外這篇答案中除了介紹獨處的好處外,還會介紹孤獨的壞處,因為同樣是一個人待著,有的人處於良好獨處的狀態,有的人卻感到孤獨。最後我會說明當你不得不一個人待著的時候如果避免孤獨,用良好的獨處狀態代替孤獨。
有些人總覺得獨處會令自己不愉快,但人們之所以陷入對獨處的恐懼之中,往往是因為人們不瞭解它的益處。
1、獨處有益於我們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和以往人們想象的不同,良好的獨處並不會使人孤僻、也不會使人社交能力變弱。恰恰相反,獨處能加強我們愛他人的能力,增進我們與他人的親密關係(Branden,1980;Moustakas,1972;Safilios-Rothschild,1981)。這是因為當我們能自在的獨處,就不再總是需要他人跟自己進行有益的互動,我們從前的這種過度需要一直是他人不能願承受的負擔;當我們感到不必再依賴他人來獲得關係上的滿足時,我們就能避免犯下在親密關係當中常見的種種錯誤——諸如佔有、消耗和控制對方。另一方面,當我們能良好的獨處時,便能在親密關係中做“真實的”自己,並更樂在其中(Brenner,2014)。我們不會再因為擔心失去陪伴而不敢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在關係中不再得畏縮不前、患得患失。還因為我們因善於獨處而自我認可,更愛自己,也就在與人互動中更自在坦然(這其中的原因見下面第4點)。
2、獨處本身是令人愉悅的。溫尼科特指出獨處是“一個人與自己融洽相處的能力”,尤其是在沒有外界他人存在的時候,仍能很好地迴應內心的衝動與需求的一種能力 (Winnicott, 1958;Hutson, 2014)。當我們有這種能力時,就能在獨處時被自己的內心得思想和感受所陪伴、安撫和慰藉的,且並不感到無聊或空虛,而是自得其樂。
3、獨處能使我們享受在興趣愛好中。我們將有時間沉浸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且不受打擾、一切聽自己安排。無論是烘焙糕點,閱讀小說,還是自己在浴室唱歌,都是在享受獨處所帶來的無憂無慮。
4、獨處能使我們建立良好的自我評價,為自己感到欣喜。當我們善於獨處的時候,能夠把時間與精力純粹地用在與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相處上(Winnicott, 1958),這使得我們更瞭解自己,並最終坦然的接受自己。另一方面,當我們善於獨處時,就習慣獨立地思考和下判斷,比較不受他人左右。這樣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就傾向於肯定和良好。
5、長期獨處能激發人的創造力。英國首屈一指的心理學家、精神病學家安東尼·斯托爾(Anthony Storr)在她的著作《孤獨》中提出這一觀點。這依據她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對貝多芬、維特根斯坦、卡夫卡等天才的心理和境遇的深入剖析。其實就孤獨而充滿創造力的偉人,我們真的可以列出很長的名單:尼采、梵高、牛頓、康德、叔本華、卡文迪許、陀思妥耶夫斯基、梭羅……但問題是,安東尼·斯托爾所謂的激發創造力的因素是長期的獨處,我們“凡人”偶爾的獨處是否有助於激發創造力,就不得而知了。不過這多少是一種慰藉,特別是對於那些到外地工作、求學又不得不面對長期獨處的人來說。
當然以上描述了獨處的好處,並不代表我們獨自一人時就一定能感覺良好。對於某些較不善於獨處的人,同樣是一個人待著,他會感到很痛苦。這種體驗就是我們常說的孤獨。不同於獨處的自在、平靜、良好的自我感覺和喜悅,孤獨使人感到沒有指望、厭煩難耐、覺得自己挺糟的和沮喪。更糟的是,孤獨會在整體上損害我們的身心健康,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孤獨與各種心理困境有關,諸如神經症、自殺(Jones & Carver,1991,p.406)。此外孤獨還與精神分裂症、厭食症以及酗酒有關(參看Akerlind & Hornquist,1992)。在對1752名年長丹麥人進行的長達14年之久的縱向研究中,孤獨與心血管疾病造成的男性死亡率的增加有關(Olsen,Olsen,Gunner-Svensson,& Waldstorm,1991)。哈佛大學的對724名男性持續75年的跟蹤調查顯示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被孤立"的人,跟不孤單的人相比,往往更加不快樂。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功能下降更快,也沒那麼長壽。
所以珍愛生命遠離孤獨,如果你不得不一個人待著,請用良好的獨處代替孤獨。
1、孤獨時避免消極的行為,選擇積極的事項進行獨處。這裡消極的行為指:有時候獨自一人時什麼都不做、透過暴飲暴食來填補空虛感、呆呆的看著電視、不停地飲酒直到喝醉、或者是明明不困去睡覺打發時間;積極的獨處指的是:學習、工作、寫作、聽音樂、鍛鍊、閱讀、冥想、或者演奏樂器。魯本斯坦和謝弗(1982)分類出了這兩類行為,並認為前者有潛在的自我破壞性,後者都是建設性、有益身心的。
2、獨處時以享受的心態做手頭上的事。如果我們選擇了積極的獨處事項,但只是想做點無關緊要的事打發時間、解解悶,或者是為了忘卻孤獨感,那依然不是在獨處。只有當我們調整自己的態度,讓自己沉浸在活動中,為享受活動而活動,那麼獨處愉快的感受將油然而生。
3、透過冥想,訓練自己獨處的能力。透過創造一個隨時可以去到的(想象中的) “安全的地方” ,你能夠讓自己在需要被安撫、慰藉、陪伴的時候,得到及時的 “迴應” 和 “滿足” 。你可以按著以下的引導語進行冥想:
1 找一個安全的、不被打擾的空間,讓自己舒服地待著(任何姿勢)。
2 輕輕閉上眼睛。感受氣息從鼻腔進入,從頭到軀幹到四肢,感受所經之處的緊張感,隨著氣體的撥出被帶走(如此三四個回合)。
3 想象一個地方,在那裡,你感到平靜、融洽、安全。
4 這可能是個你曾經到過的地方,或者你做夢都想去的地方,又或者你只是在哪裡見過它。
5 這個地方是什麼顏色的?或者說,都有哪些顏色?
6 現在,仔細聽這個地方都有哪些聲音?也許,這裡安靜得很。
7 你有沒有聞到什麼味道?
8 你面板上有什麼感覺?溫度怎麼樣?周圍有風嗎?你有觸碰到什麼東西嗎?
9 現在你在的這個令你感到平靜、融洽、安全的地方,你給它取個名字,用一個詞或者一短語。你可以在任何時候回到這裡,這個令你感到平靜、融洽、安全的地方,只要你想起這個詞或者短語。
10 你可以在這裡繼續待上一陣子,享受它帶給你的平靜、融洽和安全。
11 你可以在任何時候離開這裡。當你想要離開的時候,睜開眼睛,環視四周,覺察你所在的環境。
最後我以法國思想家蒙田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希望大家都能一生幸福,與自己溫暖相擁。“我們必須保留一處小小的避世之所,它完全屬於自己,絲毫不受打擾。在這裡,可以找到真正的自由,遠離塵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