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鬼哥戶外

    第一個

    四川銅幣在清末初鑄時,質量較好,一般都是用紫銅。每枚銅元的含銅量均在96%--97%左右。民國以後,成、渝兩地鑄造的銅元。因當事者貪圖重利。攙入白鉛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兩種為紫銅外,其餘均是白黃色的白鉛。故銅質不如清末所鑄之純,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於四川省內軍閥混亂,有些軍閥用銅日雜,使成色方面連95%也難以達到。

    一般在小几十,這枚品相不好又打了眼,沒有什麼價值了

    四川銅幣軍政府是由四川銅元錢幣演變過來的,最早銅元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川督岑春煊始議鑄造銅元。光緒二十九年(1903)六月,建立四川銅元局,其規模不大,僅就原購鑄小制錢的廢機修整使用.廠房是機器局的壓銅廠和舊的銅錢廠,鑄料是機器局的槍彈廢殼邊渣和寶川局餘銅,圯煉淨盡。按銅96%、鉛0.1%及其他的比例配鑄“當五”、“當十”銅元。所鑄銅元悉用紫銅,量較好。。以致四川銅元成為全國銅元特點之一。

    公元1911年11月27日,以一場鐵路紛爭為開端,四川這個人口最多的省份,終於宣佈獨立,建立大漢四川軍政府。出任,被推為都督後,立即著手組織,由任軍政部長,其他各部門首腦由革命黨人與立憲派分子分任之。辛亥革命後,四川大漢軍政府於民國元年廢除龍紋大清銅幣模式.改鑄四川銅幣軍政府造“當十”、“二十”和“當五十”文三種面值的銅幣,正面為“四川銅幣”四字,中問有一枚海棠花,有“軍政府造”,下邊為當制錢若干文,反面中問有一圈,圈內為篆文“漢”字,圈外還環繞有十八個小圈,小圈上有“中華民國元年”六字。民國2年(1913),又添鑄“當一百”和“當二百”兩種銅元,當一百銅元的模式與當五十的相同,當二百文的版面稍大,其正面中間譜有一圈,圈內為嘉禾兩穗,穗中有直書的“貳百文”三字,圈上為“中華民國二年”,圈下為“四川造幣廠造”,反面正中亦有珠圈,圈內為兩面交叉的五色旗,圈上有英文TheBeputIleofchine,當二百文的版面比一百文大,這種二百文銅元,又稱“雙旗”銅元亦稱大二百文銅元。

    民國7年(1918)成都造幣廠曾增鑄五文銅幣。民國8、9年(1919、1920),曾鑄當一百和二百銅幣。民國13年(1924).揚森為了更多地掠奪鑄幣暴利,鑄造重量輕、幣身薄,體積小的小一百和小二百(也叫新一百和新二百)銅幣,這兩種銅幣的模式與以前鑄的“漢”字和“旗版”均有變動。自民國15年1926)起到17年(1928)止的三年時間內,四川造幣廠鑄造的小二百文銅幣多達四億餘枚。由於鑄造銅幣有利可圖.當時省內各防區的軍閥們也紛紛效尤,設廠鑄造劣質銅幣,使四川幣制混亂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四川銅幣在清末初鑄時,質量較好,一般都是用紫銅。每枚銅元的含銅量均在96%--97%左右。民國以後,成、渝兩地鑄造的銅元。因當事者貪圖重利。攙入白鉛較多,除老一百、老二百兩種為紫銅外,其餘均是白黃色的白鉛。故銅質不如清末所鑄之純,但官方要求是成色96%以上。由於四川省內軍閥混亂,有些軍閥用銅日雜,使成色方面連95%也難以達到。

    清末民初,民間日常生恬所需生活日用品,純以錢文計算。在銀元暢行時,銅元作為輔幣仍舊普遍流通行使,不論成都或重慶所造銅元,均能在省內外廣泛流通。但自銅元面額增大後.不僅原有的制錢被收去改鑄銅元圖利,小面額的銅元亦有被收購熔化改鑄大面額的。如當五十文銅元出現時,市上的當十文和當二十文的銅元就減少。新二百文銅元面市時,原有的老一百和老二百文銅元亦趨匿跡。民國14年(1925),當五十文以下銅元都停鑄後,新二百文銅元在川省境內成為交易的起碼單位。少數二百文以下的交易,有的用制錢,有的則將當二百文銅元截為兩半或四片當作一百文或五十文,作為找補零星數額之用。這種銅元,俗稱宰板銅元。有的地方還有以竹籤或竹片代銅元作零星找補之用的。由於銅元的額定價值與使用價值產生差距,如當十文銅元最初是按照面額使用,以後每枚逐漸改作當一百文行使,其他種類銅元的使用價值亦有改變,而政府又未規定先後價格摺合的比率,以致民間的債權債務由此發生不少糾紛。

    四川銅元中二百文的鑄造,前已述及自民國2年(1913)開始.計有大型小型的區分,鑄造者惟利是圖。初由五十文改鑄一百文,繼改鑄大型二百文,此猶未足,復改鑄小型二百文。大型二百文一枚,最少可改小型二百文兩枚,成色要求96%,清鑄二十文銅幣,其重量較小型二百文還重。更有不法之徒,更用機械以清鑄十文銅幣壓而擴之,改圖易字成小二百文,兩型的重量沒有差別。故在流通中因地區不同而有差別。大型二百文在全省均能流通使用,尤以沱江流域為多。川南高縣、珙縣、筠連、興文等縣,只作一百二十五文或一百文行使。而儀隴、蓬安、昭化、通江等縣,卻作三百文行使。天全縣僻處邊遠,常有外省商入以二百五十文的價收買,而遂寧、潼川、保寧(今閬中)、南部、廣安等縣每以大型二百文(旗版)斫成二,一牙作一百行使。至於小型二百文,在全省長江沿岸,自涪陵以下及酉陽、秀山等縣,只作一百文使用.其餘各地則能照面額通用。

    第二枚,咸豐通寶小平錢,價值大概十元左右

    咸豐通寶為清代錢幣之一,清文宗年間(1851年-1861年)鑄造。咸豐通寶錢徑2.2~2.6cm、重2.4~4.2g,其中大樣錢鮮見,而更多為私鑄劣質薄小錢,期間鵝眼錢重不足1g。背文滿文各寶局名,常見者大約20局左右,尤以“寶臺”局“阿克蘇”局“寶通”局所鑄為稀少。傳世尚有“咸豐通寶”雕母數種,極為珍貴。咸豐年間因政治腐敗,經濟危困,咸豐通寶鑄行未久即收到各種重寶、元寶大錢衝擊,錢遂嚴重貶值,故製作簡陋,形制混雜;全國27局所鑄的,銅質、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見。

    第三枚,乾隆通寶,這枚幾塊錢。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 皇帝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

    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比較複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5毫米,重約3g。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1]。幣種與不同時期形狀與大小也有不同

    在太平軍連捷,各地反清起義風起雲湧下,清軍疲於奔命,清廷驚慌失措。這時,清朝的軍費開支大增,而稅額收入大減,再加上的影響,導致財政拮据,為了籌款繼續鎮壓太平軍,緩解財政危機,於三年(公元1853年)清廷被迫鼓鑄大錢。《大錢圖錄》說:“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軍務日滋,清餉不能繼,相國權戶部議,請鑄當十大錢,兼增鐵冶以供度支。旋推及,錢。巡防續請鑄,當千兩種。”說明是在迫不行已的情況下鑄行的。“”始鑄當十大錢,繼而又開鑄當五十、當百和當百以上,並令全國各省迅速鑄造推行。“咸豐重寶”鑄行情況十分混亂複雜,當值等次,大小輕重,鑄造材質,鑄造工藝,文字書體,等,在各局甚至在同一局監內鑄造時,都差異很大,以至有當值大小和錢體大小輕重倒置的,此外還有和

    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高宗即位,改元乾隆。鑄行“乾隆通寶”,要求仍重一錢二分,該錢書法鑄工都比雍正時更為精美。最初清政府仍繼續執行通貨緊縮的政策。錢局較雍正時有所增減,首先在乾隆四年,停了寶河、寶鞏、寶濟三局,於乾隆五年時開寶福局,七年開寶桂局,十年開寶直局。乾隆朝以前的制錢不加錫,以銅、鉛、鋅配製,稱之為“黃錢”,在乾隆五年規定在鑄錢銅料之中加百分之二的錫,稱為“青錢”。官方說是為杜絕私錢,實則無異於減重。“乾隆四十年時,私鑄情況日盛,各省官員出現盜鑄,政府對此無計可施,加上雲南銅產量逐年遞減,導致銅價飛漲,鑄錢成本也隨之水漲船高。清政府繼而又採取了通貨緊縮政策,先後停鑄了寶直、大理、廣西、等局,同時鼓勵商人從海外進口銅材。但是這些措施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私鑄雖有所減少,但官錢不見增加,民間交易缺錢,就出現了使用古錢的現象。到了乾隆五十年後,又相繼開了寶直等局,同時放寬了鑄錢的標準,所以導致乾隆後期制錢的質量參差不齊,大不如初的情況。此外在乾隆朝時期在新疆出了“乾隆通寶”紅錢(也做普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是以新疆產銅為原料,在新疆地區鑄行的,此後各朝均有鑄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清洗銀飾、銀盃、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