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LHGR

    這肯定不是護照,當然也不是笏板,這東西叫“帽階”。

    這個東西雖然像古代官員用的笏板,但各方面都不對。《禮記·玉藻》上有記載:“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滿滿都是花紋,沒法記錄,失去實用價值。再者,古代官員所用笏板,是有一定的尺寸規格的,當然也源於其實用性。從圖片上看,這件玩意小得過了頭。正確大小的笏板,應該是“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這麼點的笏板,有違禮制,拿到朝堂上就被皇帝宰了。

    這個東西其實並不是笏板,它叫“帽階”。是古代一種整發用具。不過,玉品這種東西,不拿到手上根本看不出真假。但是從現實角度來講,很大機率它也是假的,因為毫無浸色,那它要是傳下來的,有這麼明顯的瑕疵,不值得一傳,再加上也感覺不出油潤,沒有正常的包漿,所以最大的可能還是假貨。

  • 2 # 諸葛小村姑

    恭喜這位先生,您手頭的這個物品,學名叫做:河南南陽私家作坊出品的玉圭!

    圭,長條直板扁平玉器,可以是兩端都平,也可以是一頭尖,低端平,初見於商代墓葬,盛行於周,主要作為信物,屬於一種任務證明物品。圭的原始形態應該是更作用的石鏟,後來逐步成為某種重要的信物,表明持有者的身份。

    周朝初期沒有什麼身份證,連印信都沒有,想要傳達天子的命令,不能夠胡鄒,誰認識你啊?只好讓某人拿這這塊玉圭當作天子信物,用來傳達命令,誰敢不從?呵呵,當時人們思想簡單,要磨製這樣一塊玉板,沒有幾年的功夫是辦不到的,一般的小老百姓還真的無法辦到,故而成了重要物品。

    天子要給諸侯身份等級證明,不能夠說我認識你就可以的,需要有憑證,萬一老子死了,不認識下面的兒子,誰能夠證明是繼承人呢?那就製作不同大小的“圭”,存放在諸侯的家裡,今後要朝見天子什麼的,就拿這個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圭的故事

    比較典型的事例有:周成王小時候與自己的弟弟叔虞在後花園玩耍,用桐屬的葉子剪成圭的形狀,並戲言,拿這個可以獲取一塊封地,純粹是小屁孩玩耍來著,可是他的叔叔周公旦卻正色說:天子無戲言,一定要踐諾!果然將唐這個地方封給了弟弟叔虞!這就是天子無戲言的最初版本。

    由上可知,玉圭可不是平民百姓胡亂使用的東東,玉圭沒什麼實用價值,純粹裝B的東西。到了漢代之後,圭成了禮器的一種,沒有了印信的功能,就是個擺設,到了乾隆時期,比較崇古,大量仿照古代禮器,上流社會存有不少,主要是皇帝、公侯之間的玩物。

    周朝不用“護照”

    周朝的體制是諸侯接受天子的委派,代替天子統治一方土地,並且這樣的統治全可以世襲,玉圭是諸侯的標誌物之一,這時候的國,與現代意義的國家,是不同的概念,不是政權的象徵,諸侯國本質上屬於天子的臣,只不過比較高階而已,至於天子要近臣執圭傳令,不是說上面刻有“茲證明劉某某……”的字,而只是簡單的一個物件,這個物件只是臨時的象徵意義,完成任務之後,還得還給周天子,下次再用,不會專人專用。

    既然屬於天子的信物,遊走於自己的家臣之間,根本就不是“國與國”的關係,沒有現代“護照”的政治學和社會學含義。(給自己的家臣傳命令,要用哪門子護照?)

    提問者的這件玉圭

    你的這件玉器,玉質不錯,還有一點點皮,沒有沁色,充其量屬於清仿,但是紋飾組合不對,上面的獸面紋和下面的獸面紋屬於不同時期的紋飾,要知道,乾隆時期對於其的製作要求是十分嚴謹的,絕對不會犯這樣的低階錯誤,故可認為是一件現代私人作坊的“臆作”,值得作為一個標本收藏。

  • 3 # 玉泉山院—胡說收藏

    我想您想說的應該是笏板,也就是古人上朝時候拿在手裡的那塊板子。

    據研究笏板的使用最早從春秋之前就開始了,那麼笏板是做什麼用的呢?

    笏板是作為臣子朝見君王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從這點來看,您的笏板真偽就很好辨別了,因為他上面佈滿紋飾,失去了實用功能,所以從用途上就否定了。

    另外從紋飾上看,風格較為混亂,難以統一為一個時代的共有特徵。

    綜合起來看,是現代作偽之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葉紫檀金星盤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