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臺北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5
回覆列表
  • 1 # MT摩旅愛好者

    1. 翠玉白菜的排名,正好是臺北故宮博務院十大鎮院之寶的第十名;不過,她卻算得上是臺灣島內人氣最 高的故宮文物。翠玉白菜一向是臺北故宮最受歡迎的寶物,詢問度最高,話題也最多,曾有人說,臺北故宮就只有這唯一一顆翠玉白菜,也有人說臺北故宮總共有12顆翠玉白菜,如今臺北故宮首度公開證實,翠玉白菜總共3顆。

    翠玉白菜是由一塊半白半綠的翠玉為原料,運用玉料自然分佈的色澤,雕琢出一顆鮮活欲滴的白菜,葉片上還停留了兩隻小蟲,一隻是螽斯,一隻是蝗蟲。而菜葉上停歇的螽斯則象徵多子多孫的吉祥涵意。白菜代表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此件翠玉白菜系清末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永和宮的陳設器物,原來是一個掐絲琺琅花盆上的一部分,整體擺置寓意祥瑞,有人推測這件具有玻璃光澤的翠玉是瑾妃的嫁妝。最主要是他完全是使用天然玉石雕琢出來的。可以看出當時的工匠技術。工匠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幫,乃故宮的鎮館之寶。

    2. 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第一名是毛公鼎;價值最高的是令全世界博物館忌妒又羨慕的北宋書畫與汝窯,由於年代久遠,儲存又如此完美,可說是世界之最。

    3. 顏真卿 "祭侄文稿" 是顏真卿真跡 天下排行第一或第二行書

    4. 蘇軾 "黃州寒食帖" 蘇軾代表作 後有黃庭堅跋 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並列三大行書

    5. 散氏盤 盤原為盛水器,不過散氏盤在盤內鑄三百五十七字契約長銘,已擺脫實用功能,躍升為宗邦重器。散氏盤附耳,腹飾夔紋,並浮雕了三個獸頭,高圈足上則飾獸面紋。銘文內容記載西周散、口兩國之間的土地糾紛。當時口國發兵侵略散國,後來雙方議和,侵略者的口國於是勘定田界,割地賠償散國。和議時,口國派官員十五人前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了十個人接收。雙方在周王使者的見證下,進行協議並訂定契約。

  • 2 # 一人四處遊

    第一 西周 〔毛公鼎〕(銘文字數最多,造型古拙)

    臺灣故宮博物院十大鎮館之寶:毛公鼎

      毛公鼎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繫於清代末葉道光28年(公元1814年)前後,在陝西省岐山縣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本院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毛公鼎是中國二千八百多年前的一件宗廟祭器。它的內壁鑄有五百個字的長銘,是現存商周兩代七千多件有銘文的銅器中,銘文最長的一件。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又令毛公族人擔任禁衛軍,保護王室,最後頒贈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由內容推測,毛公鼎應鑄於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時,其銘文是可凌駕於〔尚書〕的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也因此毛公鼎可稱是舉世的瑰寶重器。

      

    第二 西周 〔散氏盤〕(銘文字數多,銅質特佳)

    散氏盤

      散氏盤應為西周晚期出品,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盤內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銘文,記載了西周時散國和鄰國解決土地糾紛的協議。

      早在商朝中期,青銅器上便已出現銘文,比甲骨文的時代還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銅器上鑄刻銘文的風氣才大大風行,舉凡祭祀、戰爭、賞賜等大事,甚至是契約,都被紀錄在青銅器上。

     

    第三 顏真卿 〔祭侄文稿〕(顏真卿真跡,天下排行第一或第二行書)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縱28.2釐米,橫72.3釐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采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元代張敬晏題跋雲:“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楷端,終為繩約;書簡出於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於無心,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元代鮮于樞評此帖為 “天下第二行書”。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灣故宮博物院。

      

    第四 蘇軾〔黃州寒食帖〕(蘇軾代表作,後有黃庭堅跋,可與王羲之蘭亭及顏真卿祭侄並列三大行書)

    蘇軾〔黃州寒食帖〕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汙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溼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第五 五代 趙幹 〔江行初雪圖〕(五代名家繪畫真跡,李後主題字)

    江行初雪圖區域性

      絹本水墨設色 縱25.9釐米,橫376.5釐米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天色清寒,葦業樹林,江岸小橋,一片初白,寒風蕭瑟,江水微波;漁人衛寒捕魚,騎驢者縮瑟前進,表現出江南初冬漁民和旅行的生活情況,繪景畫人均積傳神。圖中樹石筆法老硬,水紋用筆尖勁流利,天空用白粉彈作小雪,表現出雪花的輕盈飛舞。

      

    第六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范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譽,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范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歷代評論家對此畫稱讚備至。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佔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

      

    第七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代表作)

      《富春山居圖》,縱33釐米,橫636.9釐米,紙本,水墨。始畫於至正七年(1347),於至正十年完成。該畫於清代順治年間曾遭火焚,斷為兩段,前半卷被另行裝裱,重新定名為《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被譽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

      

    第八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汝窯無紋片的唯一傳世傑作,造型優美)

    〔天青無紋水仙盆〕

      汝窯水仙盆存世唯一

      汝窯一向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汝窯被認為在河南的臨汝縣,但一直沒有找到遺址。後經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在寶豐縣清涼寺找到了汝窯遺址。

      汝窯原為民窯,北宋晚期開始為宮廷燒造高檔瓷器。所以,長期以來,文物部門一直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汝窯泛指古汝州所轄地區所燒造的青瓷系列產品的統稱;另一種說汝瓷是指專門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窯器物。

      

    第九 北宋 汝窯 〔蓮花氏碗〕(汝窯另一代表作)

    蓮花氏碗

      此碗呈十瓣蓮花式,碗腹壁稍呈圓弧,直口稍斂,口緣花瓣流暢貫連,圈足稍高。整件器物由底至口厚度均勻,釉薄不透明,釉色呈青藍,有細開片。全器滿釉,圈足內底以五支釘墊燒,支釘點極細,支釘痕胎土呈灰黃色。

      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冠絕古今之中國瓷器名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故名。汝窯以燒製青釉瓷器著稱,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州為魁。

      

    第十 清朝 〔翠玉白菜〕(一般人眼中的玉之第一名品,知名度最高)

    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跟肉形石一樣“全年無休”,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

      翠玉白菜一體成型,深受喜愛,在翠綠的菜葉上有兩隻昆蟲,體型較大的、伸長著後腳的是螽斯,位在上方、小隻的則是蝗蟲。仔細看螽斯頭上延伸出來的兩根鬚須,雖然不是很明顯,但是若從左側仔細看,確可發現左邊的一根鬚從頭部處缺損了一公分左右,但長鬚後半段仍附在菜葉上。

  • 3 # 你我暖暖的

    1 毛公鼎

    2 散氏盤

    3 祭侄文稿

    4 黃州寒食貼

    5 江行初雪圖

    6溪山行旅圖

    7 富春山居圖

    8 天行無紋水仙盤

    9 蓮花氏碗

    10 翠玉白菜

  • 4 # 張小中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

    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在目前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散氏盤,西周晚期,青銅器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清乾隆年間出土於陝西鳳翔(今寶雞市鳳翔縣),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記述地是夨人付給散氏田地之事,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散國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

    祭侄文稿,唐代,顏真卿真跡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行書紙本,凡二百三十四字。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被元人鮮于樞譽為“天下行書第二”。原卷前後隔水有宋“宣和”、“政和”小璽、天水園印及歷代鑑賞收藏印鑑數十方,還有鮮于樞、張晏、周密等人題跋。

    黃州寒食帖,北宋,蘇軾真跡

    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十七行,129字。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江行初雪圖,五代,趙幹畫作

    《江行初雪圖》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繪坡石及樹木大多用筆簡勁老硬,皴法與墨染渾融,表現出一種清剛利暢的情趣。五代南唐時期,山水畫主要是用來裝飾屏風或牆壁的,因此多帶有較濃的裝飾味。《江行初雪圖》便是這類山水畫的典型。

    溪山行旅圖,北宋,范寬畫作

    該圖主體部分為巍峨高聳的山體,高山仰止,壯氣奪人。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在右上角上有明末書法家董其昌用楷體工整寫就的“北宋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十個字,在畫幅的右下樹蔭草葉間有“范寬”字題款,因而被確認為范寬真跡。

    富春山居圖,元代,黃公望畫作

    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製完成,後幾經易手,並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前半卷:剩山圖,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半卷:無用師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製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蹟。

    蓮花溫碗,北宋,汝窯瓷器

    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採用。

    水仙盆,北宋,汝窯瓷器

    橢圓形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邊稜,四雲頭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

    翠玉白菜,清代,玉器

    翠玉白菜為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此件作品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有人問皇家藍好還是矢車菊更好,我覺得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