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圖圖愛上皮卡丘
-
2 # 西子燕來
科不科學也不知道怎麼界定。是老外說的就是科學呢?還是真理才是科學?還是說長得象科學,一堆電燈泡閃啊閃你看不懂才叫科學?反正一立秋一家大小鼻炎準時犯,雖然天氣依然那麼熱。老祖宗的東西真牛掰!
-
3 # 老程
當然有依據,經驗之談嗎!
古時候這非常管用,現在天氣預報就
能做的很精準,節氣沒有太大意義了。
-
4 # 尊前談笑
二十四節氣不是憑想象,而是從上古時代,人們經過對自然界長期的觀察,藉助簡單的儀器反覆驗證,總結出來的一年中的時令規律。
《史記·五帝本紀》中,就多處記載了上古時代對自然規律的研究,如黃帝“治五氣,蓺五種”。後來獲得上天賜給的寶鼎,於是觀測太陽的執行,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曆法,預知節氣日辰。
黃帝的後人繼續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如顓頊“載時以象天”;高辛“歷日月而迎送之”;堯“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特別是在帝堯時期,對節氣的界定就較為完善了,他分出了四季,並掌握了用置閏月的辦法來校正春夏秋冬四季。
到了舜,“遂見東方君長,合時月正日”,他也是四處考察,並聽取不同地方對節氣變化的規律,結合儀器進一步完善。
到了西漢,漢武帝劉徹對曆法進行改革,將二十四節氣納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以立法形式固定下來。
可見,二十四節氣,是科學,是先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瑰寶。
2016年11月30日,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華人透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正式透過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就證明了它的科學。
訊息傳來,掌聲一片
厲害了中國“24節氣”
老祖宗的智慧,棒棒噠
但是,你造嗎?
“24節氣”申遺成功,有一位四川人功不可沒
“二十四節氣”是華人的偉大創造
事實上,早在2014年,李後強就開始為“二十四節氣”申遺奔走與呼喊。他認為,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
在他看來,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按照天文學的慣例,以春分點(360度即0度)為起點自西向東度量。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兩個節氣點之間,相隔日數為15天多一點,全年即分為二十四個節氣。
也就是說,二十四節氣科學地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包括寒來暑往等季節變化的準確時間,降雨降雪等天氣現象的發生規律,以及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發生時刻。對於以農耕為依賴的古老中國而言,農人對氣象氣候的準確把握有多少,意味著來年的收成能有多少,二十四節氣便為農人預判、把握氣象氣候提供了科學的指導,其實踐價值不言而喻。
除了揭示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民間還流傳了許多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民間諺語。
李後強舉例稱,“過了驚蟄節,春耕不停歇”、“春分,春分,麥苗起身”、“芒種忙忙栽”、“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等等都是自古延續下來的節氣諺語。在歌謠方面,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二十四節氣歌》便是二十四節氣的發源地黃河流域一帶流傳下來的。

建議在中小學內普及民俗文化
比如四川地區傳唱的《節氣百子歌》,則將四川的民間風俗和節氣相結合,以樸實的語言娓娓道來:“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陽吃粽子。六月天熱買扇子,七月立秋燒袱子。八月過節麻餅子,九月重陽撈糟子。十月天寒穿襖子,冬月數九烘籠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賬主子。”“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等說法也無不浸透著中國民間的古老智慧。
此外,二十四節氣中的一些節氣已逐步成為大眾歡慶節日,並與民俗相結合,發展為帶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節日文化。例如冬至節,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較為普遍的有冬至吃餛飩、吃羊肉等習俗。現在,中國臺灣地區依舊儲存著冬至時節用九層糕祭祀祖先的傳統,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現在的年輕人,都很少關注我們國家從古延續下來的民俗文化了。”雖然“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但李後強認為,年輕人的缺失很有可能讓這些燦爛的文化難以傳承。他建議,應在中小學中普及中國民俗文化,“不僅是二十四節氣,還有我們的其他民俗習俗文化等,讓它們代代相傳”。
立春為正月節,立為建始,春木之氣始至,故稱為“立”。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
雨水為正月中,春屬木,木依賴水生,故東風解凍,溫潤散為雨水。雨水節氣一到,降雨開始,雨量漸增。
驚蟄為二月節。古人稱冬眠為“蟄”,蟄為守,“割房霜為匕,天寒百蟲蟄”,蟄隱是為養生。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
春分的“分”是指九十天之春分為兩半,自此進入春和日麗、萬紅千翠爭媚時節。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冷熱均衡,為一年中最好氣候。
清明是三月節。清明往往在寒食之後,“寒食春過半,花穠鳥復嬌。從來禁火日,會接清明朝。”清明,天氣晴朗,草木繁茂。
穀雨為三月中,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春將告別了。
立夏為四月節。古人解釋夏為“假”,莊子說,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在假借之中,原本虛幻,這就是《詩經》所說的“假哉天命”。夏因此是寬縱萬物放任其生長。
小滿為四月中,萬物“小得盈滿”。此時,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
芒種為五月節。這個芒是指稻麥,麥子到此時始熟,田野裡開始瀰漫新麥的清香。
夏至為五月中。夏為大,至為極,萬物到此壯大繁茂到極點、陽氣也達到極致,所以是一年中夜最短、晝最長的一天,接近極地處是白夜,一年中最有詩意的一天。
小暑為六月節,暑為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小暑是氣候開始炎熱的時節。
大暑為六月中,天熱到極點。暑最熱時,大家以各種方式乘涼避暑,“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於星斗滿天之夜作“感涼會”,都是盛夏樂趣。
立秋為七月節。春為生,熟為秋,熟為輕,所以秋為輕盈展翅,才有秋高氣爽之說。
處暑為七月中,這個“處”是止,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
白露為八月節。天氣轉涼,露凝而白。
秋分為八月中。意味著晝夜平分。
寒露是九月節,露水已寒,將要結冰,秋殘如血的季節到了。
霜降為九月中,氣肅而凝,陰冷凝露為霜。自此,天氣漸冷,開始有霜。
立冬為十月節,冬為終,萬物收藏。立冬,朔風起,水始凝冰。
小雪為十月中,開始下雪,此時雪還未盛。雨遇寒,將霰為雪。
大雪為十一月節。雪龍飛舞,飛雪彌天,雪濤鋪天蓋地。
冬至為農曆十一月中,“至”是極致的意思,冬藏之氣至此而極。晝最短,夜最長。
小寒是十二月節,“寒”字下面兩點是冰。氣候開始寒冷。此時舊歲近暮,新歲即將登場。
大寒為十二月中,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中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
太厲害了,我的大中國!
鼓掌!贊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