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虎他爹
-
2 # 坐古談今
第一:清朝從開國到滅亡,腐敗問題都很嚴重,沒兩個皇帝是真心處理這個問題。即使是雍正時期,雖然雍正“鐵面無私”,但是他主要針對的是他的政敵,在他任上發生的各種案件,特別是大案要案都是與兄弟、皇室、年羹堯、隆科多等人相關,很少有是真正腐敗。
比如“會考所”這個部門的建立,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審計部門”,應該屬於“開創性”的工作,對反腐也會有很大抑制作用。但是,“會考所”只存在了三年,存在期間主要針對所謂的“八爺”及其工部進行“嚴格審計”。
因此,清朝的反腐問題,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雍正很厲害、很鐵面。要說,中國歷史上最鐵面無私的該是洪武皇帝,清朝算得上比較鐵面的是順治吧,但他也有打壓滿人貴族的考慮。
第二:清朝腐敗這麼嚴重,為什麼能夠存在200多年?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朝統一中國後,迅速實行“雙格局治理”,即在漢人地區實行傳統儒家統治,重視科舉等;在邊疆地區仍保留原有制度,例如西藏地區,在其統治期間內完成了對兩大活佛的政治承認以及轉世傳承規則的制定等,利用藏傳佛教統治蒙古和西藏等。
古代漢人不以血統、不以地域作為衡量統治合法性,而是以文化,其實誰當皇帝無所謂。在儒家看來,只要你尊奉儒家就行。所以,知識分子大多安心科舉去了。同時,民間統治,清朝也是交給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地士紳去管理。如此,從思想上利用家族去控制百姓。
第三:清朝腐敗但有底線,清朝腐敗主要是“陋規”腐敗。但是,從清朝統一中國到乾隆後期,“陋規”的執行相對較為和緩。“陋規”就是所有地位低給地位高的行賄,那麼,雖然行賄很有問題。但是,“行賄”的額度一經確定,那麼就任何人也不能更改。清朝因為巡撫超過陋規數額索賄的不止三四個,都被朝廷罷官。
“你只要不超過潛規則的數量,所有人(請注意這三個字)都預設這件事情”,這就是清朝的現實。左宗棠很清廉了,但是“陋規”他也收,因為你不收就壞了規矩。只不過,左宗棠收完之後就都轉做辦公經費了。所以,他當了二十來年的巡撫一級官員,分家產每個兒子不過五千兩。也就是相當於他的八九個月的工資和獎金。
這裡面就有一個奧妙:老百姓知道每年該給多少陋規,那麼,其實心裡就有了底。老百姓最怕的是貪腐、行賄沒有底,這是最可怕的。
-
3 # 怒懟精神美麗奸
清朝確實很腐敗,尤其是八旗子弟。滿清為何存在200多年?首先是農業發展了,更多的糧食作物可以養活更多人,所以平民可以吃飽。再者就是愚民政策做的好,文盲特多的朝代,許多女子不會寫名字。然後就是外敵入侵,可以部分的解決內部矛盾,同時西方列強互相掐架,相互牽制,列強人口又少,沒有滅清的實力。最後就是氣候比較好,沒有大的天災,不像明的小冰期。
-
4 # 白仁慕伱黑
根本原因是大規模土地開墾,使得農業社會人口規模巨大,物產豐富。國家就是強盜,是維持階級鎮壓的暴力機器。一個階級之所以征服被統治階級是因為被征服的物件有物質剩餘,而統治階級的滅亡往往是當權者由儉入奢,私慾膨脹,公器私用,從而激化階級矛盾導致王朝更替。中國是以漢民族為主體的農業社會,其特點是自私自立,物質至上,不守規矩,缺乏信仰,這種民族秉性導致制度往往被鑽空子,法律或者規矩往往被有特權的人輕易的,靈活的繞過。漢民族是自私物質的,無階層區分的,不守規矩的,這導致人人都有改變自身地位的潛意識,輕則感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野心大的敢稱“皇帝輪流做,今日到我家”。誕生於這種社會的儒家思想深刻的認識到了我們民族的秉性,併為不可避免的強盜集團(即政府)提供了思想借鑑。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皇帝是整個國家的大家長,地方鄉紳是國家基層權力的持有者,官僚是出身於鄉野,透過科舉、武功等服務帝王,治理國家百姓的執行者。天地之大德曰生,為蒼生謀福祉,為生民立命才是最大的德,才具有成為“大家長”的資格,否則水能覆舟。所以中國曆代王朝均強調君要愛民,儒家思想為官民提供了精神指引,既從思想上從道義上規定了統治者怎麼做才是“正”,又緩和了百姓中的“不安分者”揭竿而起從而造成生靈塗炭。
政治學中討論國家的形成有一個經典的故事“固定的匪幫與流動的村莊”。既然國家是土匪,無論怎麼流動都避免不了,那麼就和流氓達成契約,稱臣納貢。這樣皇帝(流氓代表)就和黎民百姓達成一致,一個要無條件收取保護費,一個要繳費買平安。不同的村莊可能需要不同的管理秘鑰,具體到“華夏村”就有了以儒家為正統的“匪民相處準則,理念”。可是人性中的惡致使土匪集團(帝王及其從百姓收買的為其充當打手的官僚)由奢入儉難,不解群眾疾苦,從而改朝換代。而這其中官僚的作用最為惡劣,因為帝王與百姓至少是有共同利益的(都為了長久安寧的生存,並且帝王只要守規矩百姓是長久擁護的)除了少數殘暴昏庸,缺乏大戰略的君主,皇帝總是“愛民”的。可是官僚不一樣,他們畢竟出身百姓且“富不過三代”,所以一旦入夥就能撈多撈(打著皇帝的旗號),祈求自身小家庭的富貴長遠,至於大家庭不滿,他們的怒火肯定指向政府,指向皇帝嘍,畢竟鐵打的官府流水的官嘛,我先撈著,等哪天風向不對我早走了,怒火肯定引向京師啊!事已至此剩下的就只有可憐的當值“匪首”怒罵群臣誤我,而後新的自稱替天行道的“天子”坐上了土匪的寶座。
官僚既然這麼壞,不要不行嗎?答案是否定的,流氓頭子離不開官僚,一方面君主需要官僚當中的忠誠者組成同盟以維護權力(要知道老流氓去世可留下不少虎視眈眈的準流氓叔叔,兄弟,外戚,打手哦),而又要避免這夥無組織無紀律的自私自利者假公濟私從而誤了大事,所以在中國的封建專治走向高峰的過程中,統治者最主要的是透過考選不斷對權力集團洗牌,又加強法律制度建設,為這夥百姓中的精英(當然名義上天子庶民都在這個法律框架內)立規矩。可是依賴總會造成某種放縱(官僚自白:這也不賴我啊,你們一個流氓拿東西還想長久拿,一個是百姓生產東西,只要交點保護費就像長久安穩食色生死。我們官僚可是你們溝通的主要渠道啊,好東西經過我手,才能利益協調“天下大治”嘛),由此貪汙腐敗產生。君主不滿,百姓抱怨,但自古以來屢禁不止,因為你們都離不開他們嘛,而他們又天然不守規矩,自私自利。所以大多數時候百姓和君主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嘍,腐敗似乎成為歷史常態。
現在回答清腐敗這麼嚴重還能維持200多年?透過以上拙劣的分析,相信您會對我們民族的秉性,國家的產生,權力的運作,王朝的更替有了一定的認識。我的回答是:首先,清朝流氓集權到了高峰(即在對官僚固有德行有一定的容忍下,透過完善權力架構,完善官員准入退出機制基本達到了皇權穩固的目的),其次清大力開墾耕地,人口,物產劇增,國家有足夠的產出供流氓極其幫兇折騰,由於人口基數大,百姓的壓力反而分散了,考慮到華夏百姓一貫能忍,一貫自私短視(主要是活著,吃飯,娶媳婦才是最緊要的),揭竿而起的總歸少了許多。最後,清朝流氓果然是外來的流氓,他不光遵循“華夏村”的管理理念,還有宗教信仰,這就對不同於漢民族的邊疆少數族裔(他們往往不同於漢民族,長期的惡劣環境遊牧征戰使得他們天然分階層,注重紀律,守規矩,有信仰,對宗教虔誠,當然環境和頭腦不同經濟總是搞不好)有了軟吸引力。
不知這樣解釋龐大的清帝國為何維持長久有木有一點道理?
-
5 # 00000111111100000111
雍正的反腐讓受苦受難的人民群眾看到了希望 所以人民群眾放棄了反抗的決心 雖然後來有太平天國試圖推翻腐敗的清朝政權 但因為許多能人志士還是希望朝廷能想雍正時代那樣反腐救國 讓人民群眾免受戰爭之苦 所以這些能人志士還是選擇了孝忠清政府 到了最後人民群眾對清朝政府徹底的失去了信心 飽受欺壓的人民群眾徹底的喪失了愛國之心 於是演變成了八國聯軍進中國的局面
-
6 # 杜撰
一句話,宋明理學害了華人,都怕槍打出頭鳥,南京大屠殺的時候,那麼多人誰也不出頭,結果大家一起死,在說一次,孔子的儒家才是真正的儒家,程朱的不是或者不完全是。這也就是很多人反對儒家思想的原因
-
7 # 達瓦里希
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腐敗只是可能會招致亡國,並不是必然,中國各朝代的改朝換代,並非都是因為腐敗,相反更多的亡國是因為腐敗或其它諸如國策失誤等原因削弱了國家競爭力,招致周圍或內部更強大的勢力的擊滅。比如,漢代秦、唐代隋,都是因為秦和隋在國家治理上國策過於激進,大型國家工程和舉國對外戰爭超出了小農經濟的承載,招致民間反彈,最後滅亡,再比如,在漢末、宋末、明末都有比較嚴重的腐敗問題,嚴重削弱了國家的實力和動員能力、作戰意志,恰恰大多數中原王朝的北邊都有遊牧民族的政權虎視眈眈,尋找機會,於是很快就會被北方敵人擊滅。
清代比較特殊,一個是清的主體民族女真人以及後來的滿人,與元代的蒙古人相比是高度漢化了的,佔據中原後馬上開始按照中原王朝的方式施政。清的皇帝在鞏固滿人統治的同時也有意識的搞滿漢融合,滿人漢化程度越來越高。另外,清本身就是北方民族,又透過對蒙藏貴族的拉攏,基本上四周沒有什麼強大的北方政權,俄羅斯帝國有能力擊滅大清是晚近的事了。所以清對內鞏固統治,大量吸收漢族精英,對外拉攏蒙藏高層,推廣佛教,軍事打擊蒙藏不服管的人,跟俄羅斯相遇初期也沒吃什麼軍事上的大虧,所以清代不會有被北方政權擊滅的問題。
再有,清代因為重度皇子教育和皇子競爭,皇帝總體上來說是比較精悍的,基本沒有明代腐敗最熾的太監拿著皇帝授權亂搞的制度性腐敗問題,相權也不高,軍機處大臣權力比明朝的內閣差遠了,權臣也被皇帝玩弄於手掌,朝生夕死。清代各位皇帝對腐敗問題也相比其它朝代抓得緊些,像雍正就試圖從根源上解決腐敗問題,推行養廉銀,火耗歸公等制度,還設立類似於審計署性質的機構稽查。及至清末,腐敗開始成為社會問題、社會習慣,就已經沒救了,磨滅了社會的正氣和鬥志。但清代還能依靠統治的慣性運轉,直到強大的外來力量衝了過來,各國列強攜更高維的社會制度和發展程度來瓜分清時,各種社會矛盾才激化,重演了在內部腐敗的情況下,外部強權加速腐敗王朝的死亡。即使是這樣,清還是靠著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等傳統強人和對時局和世界大局清醒認識的能人延續著生命。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甲午戰爭的失利、鴉片的大量輸入,列強的侵略,最後在辛亥革命的槍聲中這才死去。
-
8 # 漢唐厚風
利用所謂的儒家思想一代一代傳輸給人民,其目的就是便於清人統治漢人!其後果教育出的全是奴才!清王朝的毀滅是世界潮流喚醒了中國先驅者,朝代更迭如日出日落太正常不過了!其動力來源於人民對自身物質與精神文明的不斷提升!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9 # 寧靜致遠19660290
建議多讀點歷史,清朝不止是清朝腐敗問題嚴重不是從王朝新建就腐敗成風買官賣官,每個王朝新建對腐敗問題抓的夠緊的,對腐敗官員處理輕者丟官去爵,衝軍發配,重者扒皮抽筋,凌遲處死,罪犯家屬變為庶人或為奴隸。如果一開始就腐敗分子猖獗,這樣的王朝壽命不會很長時間。
-
10 # 野叟雜談
腐敗的問題在中國古代一直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朝廷雖然也嘗試建立過多種制度來遏制腐敗,但總體上說,效果其實非常有限。朝廷的反腐也往往是一陣風,過後也就回復了常態。這一點在清朝更為如此。
關於清朝的腐敗,有太多的文章都談到了,它把中國古代的腐敗推向了極致。歷史上各種腐敗現象,在清朝都有。而且清朝還創新出許多新的腐敗花樣來。清政府的反腐也不可謂不用心,朝廷也有各級監察機構還對百官進行監督。在清朝也經常出現一些反腐大案,許多要員,甚至朝廷重臣都在反腐中落馬。但整體上看,清朝政府無力消除腐敗。比如養廉銀製度,事實上就是制度化的腐敗,允許官員適度的合法的貪汙。
但是,正如這個問題所問的,為什麼清朝還能存在了二百多年呢?我以為,首先在於經濟總量的提升。貪腐並不必然導致百姓們的揭竿而起,官員們縱然貪腐,百姓們日子過得去了,他們頂多罵罵娘也就是了,誰會冒著殺頭的風險去造反呢?清朝建立之後,中國的經濟總量一直在提升。當然其中的原因是非常複雜的,這裡不再展開了。到了清乾隆年間,有證據顯示當時中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GDP總量佔世界三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之下,縱然官員貪腐一點兒,百姓們總還不至於流離失所。
其次,清朝兩百年間,中國的人口迅猛增加,而沒有出現人口危機,也得益於農業的發展。尤其是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糧食的產量,使得百姓們能填飽肚子。即便是沒有貪腐,如果百姓沒吃的,他們肯定也要想辦法的。
再次,清朝所建立的制度也保證了清朝的長治久安。清朝的國家機器空前強大,清朝的中央集權也空前加強,地方上根本沒有對抗中央的資本。清朝立國二百多年,除了清初的三藩之亂外,沒有出現過地方上的叛亂,如同唐朝的藩鎮割據那樣的動盪局面。地方根本無力對抗中央,也沒有任何人能夠憑藉地方的力量來試圖割據或者其他的什麼想法。至於中央,清朝的皇權也空前加強,軍機處等機構的設立都是為了加強皇權。在中央政府,也不可能出現挑戰皇帝的力量。
第四,清朝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整體上看素質是比較高的。這一點也非常重要,清朝基本沒有出現過昏君,類似明武宗、明神宗、明熹宗那樣的皇帝,在清朝根本沒有。康熙、雍正、乾隆等人,不管你是否喜歡他們,都不能不說他們的個人素質不輸給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皇帝。雍正皇帝在給他的奏摺上寫了一千多萬字的批語,乾隆的勤政連大臣都感覺自嘆弗如。趙翼曾經寫道:“上(乾隆)每晨起,必以卯刻。…自寢宮出,每過一門,必聞爆竹一聲。餘輩在直舍,遙聞爆竹聲自遠漸近,則知聖駕已至乾清宮。計是時,尚須燃燭寸許,始天明也。餘輩十餘人,閱五六日輪一早班,已覺勞苦,孰知上日日如此。”
也正因為如此,清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比較長命的王朝。
-
11 # StyleMan131695908
奴性吧,奴役久了,子子孫孫都苟活了,x平天國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好軍師,農民始終是農民,註定無法管理好江山,冊封各種王,設立各種福利,還沒站穩就享受,思想太淺,清亡主要是幾個條約賠款白銀,導致赤字幾十年,雖然設計出了很多籌措白銀的方案,但x民還是太窮了,刮不出銀子了,x民怨言太深,為了生存,爆發,然後南昌響起,遍地開花,響應,軍閥時代開始,
-
12 # 三觀粉碎機
一個朝代亡不亡,其實跟腐不腐敗的關聯非常小,甚至和殘不殘暴的關係都不大。因為即使一個帝國再腐敗和殘暴,這件事所圍繞的都是當政的中心,對於真正的平民而言,他或許會憤怒和覺得不公,但是隻要他覺得自己還可以衣食無憂,那麼必定不會走向造反這條路。比如說世界史上著名的羅馬帝國,其在暴君統治下的時間遠比明君的長,拿到中國曆朝歷代來說,庸君加暴君統治的時間也遠比明君長,但是一個朝代能存活多久,最重要的還是取決於百姓吃不吃的飽。
也就是說,至少在清滅亡前,百姓基本都還是吃的飽的,而且相比於明亡的其中一個因素而言,清朝有個地方的運氣非常好,可以說好到爆,這同時也決定了清為什麼這麼長時間不亡,那就是土豆、玉米、番薯(調查顯示,中國有10%左右適宜種植土豆,20%的土地適宜種植番薯,有近55%的土地適宜種植玉米)的傳入以及大面積種植。
土豆,番薯和玉米都是明朝後期(大航海時代)傳入中國的,在之前,中國並沒有類似這三樣這種適應面廣,又好吃,還高產的農作物(特別是玉米),所以只要稍微天公不作美或者戰亂就一堆人餓死,以至於造反搶糧成為了農民唯一的活路。而且明朝也沒有享受到這個福利,因為終明一代,這三樣農作物都沒有得到大量推廣,所以在小冰河期災害的背景下,李自成起義才會一呼百應。而且它們三樣的出現,跟康熙至乾隆年間人口大爆炸的息息相關。
有高產的糧食夠麼?其實可以說相當夠了,百姓吃得飽比什麼都重要,但是清朝對百姓的制度做的還不錯,也就是說在農業上面的政策。從明入清,本身人口的爆漲對於清王朝的統治者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災難性的連鎖反應。
於是“攤丁入地”的賦稅改革開始實施,許多在本鄉本土無法獲得生計的貧苦農民,可以外出謀生,而求僱的地域大大開闊了,更多荒無人煙的地方被開墾,加上作物的易種,要在清朝餓死人,除非大災大難,否則非常難。再加上在法律地位上,僱工與僱主的地位是相同的。如果說在明前期,還很少有農業僱工一說,很多使用的是奴僕、佃僕,那麼到了清中後期,僱工在各地已是相當普遍了。這就解決了相當一部分勞動力的問題。
總之清之所以不亡的原因是作物的傳入和農民稅改的相互作用,在養活了3,4億人口(這個相當了不起)的土地上,個別人的腐敗就真的對帝國影響不大了。當然了,關於以上的說法有需要詳細的資料支援,這裡僅提供概念。而且肯定還有其他的原因的作用(別的作者也提到了),但是在“農民能夠吃飽”的原因上相比,都顯得都不那麼重要了。
其實明清的亡,都是因為抵抗不了歷史文明進步和時代洪流,是天註定亡,其自身是完全可以支援起朝政上消耗的。
-
13 # 趙先森
第一:清朝從開國到滅亡,腐敗問題都很嚴重,沒兩個皇帝是真心處理這個問題。即使是雍正時期,雖然雍正“鐵面無私”,但是他主要針對的是他的政敵,在他任上發生的各種案件,特別是大案要案都是與兄弟、皇室、年羹堯、隆科多等人相關,很少有是真正腐敗。
第二: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清朝統一中國後,迅速實行“雙格局治理”,即在漢人地區實行傳統儒家統治,重視科舉等;在邊疆地區仍保留原有制度,例如西藏地區,在其統治期間內完成了對兩大活佛的政治承認以及轉世傳承規則的制定等,利用藏傳佛教統治蒙古和西藏等。
第三:清朝腐敗但有底線,清朝腐敗主要是“陋規”腐敗。但是,從清朝統一中國到乾隆後期,“陋規”的執行相對較為和緩。“陋規”就是所有地位低給地位高的行賄,那麼,雖然行賄很有問題。但是,“行賄”的額度一經確定,那麼就任何人也不能更改。清朝因為巡撫超過陋規數額索賄的不止三四個,都被朝廷罷官。
-
14 # Houhou83
這種沒營養的問題 小編回去翻歷史書就知道了 第一 大航海時代 中國沒有主動參與 但也被動受益 明朝末年 從美洲引進了玉米土豆等農作物 優化了農業結構 工商業興盛 清朝閉關也能大量流入白銀 第二封建社會嘛 就是比誰運氣好 崇禎年陝西大旱十年 清朝乾隆皇帝就是個敗家子 可他運氣好 晚年才有川陝大災
-
15 # 青年史學家
首先來談一下清朝的腐敗問題。實際上,清王朝的統治者在防範官員貪汙的制度設計上有很多安排,比如督察院的設立,比如同級監督等等。但是清王朝的官員腐敗現象依然是非常嚴重的,以大貪和珅為例,所貪之財物是當時國庫的數百倍之多。清王朝的衙門陋規是官員貪腐的主要原因,官員們一方面從老百姓身上搜刮火耗銀等,另一方面向上級官員透過冰敬、炭敬等方式進行行賄。
那麼既然清王朝的腐敗問題這麼嚴重,為什麼清王朝還存在了將近三百年呢?首先,官員腐敗與王朝滅亡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腐敗問題歷朝歷代有之,但是最後真正導致王朝滅亡的在中國歷史上也比較少見,至少腐敗沒有作為主要原因出現過,因此,清王朝滅不滅亡與官員腐敗並沒有直接關係。
其次,清王朝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已經充分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在處理滿漢關係的問題上,清王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比較謹慎,雖然首崇滿洲一直是清朝統治者的基本國策,但是清王朝的統治者對於漢族地主和漢族知識分子一直採取了拉攏的策略,除了定期舉行科舉考試選拔人才之外,清王朝的文官制度中也採行了滿漢復職制,因此基本消解了漢族知識分子和漢族地主的抵抗,從而維持了清王朝數百年的統治。
再次,在清王朝統治的數百年時間裡面,大部分時間是沒有外患問題存在的。首先,清朝前期,西方列強尚不具備遠途進攻中國的能力,中國與西方的貿易關係也維持了一個比較好的狀態。而中國的蒙古、西藏等邊疆地區在整個清王朝時期已經完全被清王朝統治者掌控,除了零星叛亂之外,也不存在危機清朝統治的禍根出現。
-
16 # 靘史宴
華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那個朝代沒有貪汙腐敗,官員的貪腐對於王朝的存在不是最致命的。
清朝的腐敗問題的確是很嚴重,就算最清廉的官,一年的各項收入也是相當可觀的,但是中國從古至今哪朝哪代不是貪腐橫行,就是懲治貪腐最嚴厲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也沒能真正的根除貪官。當官的貪汙不是最可恨的,只要當官的為民辦事,辦實事,能夠造福一方百姓,即使貪腐一些金銀,百姓也不會說什麼的,最多背後罵幾句而已,不可能有人去造反作亂的。
清朝中晚期經歷過太平天國十四年的大亂,政權也沒有被推翻,因為整個滿清的歷代皇帝中,就沒有出現過昏庸、殘暴的皇帝,前期的順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雄才大略之人,不比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秦皇漢武差,就是後期的皇帝,雖然能力有限,但依然兢兢業業,憂國憂民,最多隻能說他們是平庸之輩。滿清帝國最高的統治核心,至始至終也沒有偏離以民為本的治國理政的宗旨,雖然滿清的中晚期內憂外患,但是朝廷內部還沒有腐朽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依然出現了諸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治世之能臣,為大清鞠躬盡瘁,使得大清在風雨飄搖中,依然矗立不倒。
最終晚晴的滅亡是大勢所趨,是人類文明的進步,封建社會已經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需求。但是她的滅亡跟腐敗是沒有本質性的關係的,即使大清的末期,官員都很清正廉潔,一樣會被推翻的,因為她的政治制度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了。
-
17 # 山中道人
常言說;“得人心者得天下,民心向背決定朝代興亡。”但大清朝很腐敗還統治兩百年,這不是很矛盾嗎?其實也不矛盾,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定過程。清朝前期也吸取了大明朝滅亡的教訓。發展經濟重用有能力漢人作官,讓老百姓生活也有所改善。像康熙、乾隆都是有作為的皇帝。因為是帝制皇帝專權不讓老百姓說話,不受人民民主檢督後來清朝一代不如一代,腐敗愈演愈烈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像《官場現行記》、《獄中雜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這些小說勾畫一幅幅清朝官場群醜圖。買官賣官“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是當時真實寫照。但是儘管貪腐成風,民心失去清政府還存在著,繼續欺壓人民。這就是回答問題要點。為什麼腐敗而不被推翻呢?我想主要是漢人經過幾千年封建帝制奴性十足,只要有一口稀飯不餓死就不反抗,另一方面國民一盤散沙,即使人人心裡有沖天怒火沒有引子和導火索也不會引爆。這也是幾千年歷朝歷代統治者心裡蔑視老百姓的理由,他們想老百一盤散沙就是羔羊,自己有軍隊警察怕啥。這就是清朝統治時間長原因。但是“善惡終有報。"清朝混蛋官吏們腐敗,人民的怒火讓王聰兒、姚子富點燃了,他們發動白蓮教起義給清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和震撼,最後失敗了。清朝貪官汙吏面對白蓮教起義不從自身找原因繼續腐敗,一八五一年爆發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起義軍席捲大半個中國,給清朝統治者以毀滅性打擊但最後失敗了。此時清朝就象一個病入膏肓的人搖搖欲墜,後來戊戍變法、洋務運動都是起修修補補延遲滅亡的作用。當時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最強大,但是甲午戰爭與日本一交手全軍覆滅,貪官為了弄錢打仗的炮彈裡裝的土,可見腐敗到了何等地步。當時在國際上軟的像柿子在國內對老百姓瘋狂欺壓。八國聯國打到北京後,慈禧太后無恥的說:“量中華之物力,皆與國之歡心。”大量割地賠款。阻擋歷史前進的王朝,失去民心的王朝終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使清朝壽終正寢。
-
18 # 一輩子礦工
因為那時的生產力較落後,社會組織較松、通訊聯絡手段注落後、訊息閉塞,組織反對力量比較困難,再加上清政府對外賣國求榮,用主要兵力用來鎮壓國內的造反農民武裝。再加上帝國主義為維護自己在中國的利益,也幫助清政府鎮壓農民起義武裝,才使清朝統治者得以苟延殘喘達二百多年。
-
19 # 滬說
一個封建王朝的國運有多久,其實跟腐敗沒有太大關係。
以下簡述中國幾個朝代滅亡的主要原因:
周朝的滅亡是因為分封制。分封制本身削弱了中央集權。
秦朝的滅亡是因為皇位繼承和與六國舊貴族關係處理不當。
漢朝的滅亡是因為宦官專權,宦官專權削弱了皇權和中央集權。
明朝的滅亡是因為黨爭,黨爭空耗國力,加上內憂外患,最終自顧不暇而亡國。
而清朝則是因為沒有對部分精銳軍隊形成有效控制。
從各個王朝滅亡的原因基本可以看出來沒有一個王朝是因為腐敗而亡國的,王朝能不能繼續延續下去的關鍵其實在於統治的基礎是否還存在、是否還穩固。只要統治基礎還在、中央集權沒有得到削弱,國運就仍舊可以延續。
-
20 # 寅哥解惑
我以前回答過不少這樣的問題,清朝能夠有268年的國運,既有它的偶然性,也有他的必然性,現在我就從這兩方面入手,談談清朝國運268年的原因:
1
清朝崛起於白山黑水的東北,是一個漁獵民族的政權,恰逢明末這個歷史特殊時期,這是它偶然性之一
2
明朝被李自成推翻後,農民軍的目光短淺加上南明朝廷的相互傾軋,使得清朝可以一步步分化瓦解,進而奪取天下,偶然性之二。
當然,清朝268年國運靠的還是它的必然性,這就要從以下幾點來分析了:
1清朝大力的籠絡了漢族將領和地主知識分子階層!透過高官厚祿和科舉考試,使得這些上層人士的擁護,政權的維護少不了這些人的存在,這是必然性之一!
2清朝入關後廢除了三餉等苛捐雜稅,老百姓有了活路,反抗勢力就少了,國家政權就不會受到大的衝擊,必然性之二。
3愚民政策的大力推行。對思想的嚴格掌控,民間大肆銷燬不利於清朝的書籍,大興文字獄,使得廣大漢族噤若寒蟬,從思想上麻痺底層人民,必然性之三!
4高產作物大力推廣,使得封建社會難以調節的人口和糧食問題得到了極大的緩解!老百姓有口飯吃就不會造反。必然性之四!
5國際形勢的有利。西方國家正在進行工業革命和民主運動,難以影響到清朝,直到1840年,清朝200多年難以有外部的強硬實力來威脅,這是它國祚268年的必然性之五!
回覆列表
在傳統王朝中,清朝未必是最腐敗的,後人有過甚其辭的一面。
首先,受能力限制,傳統王朝較難介入民間的日常生活,腐敗的害處相對較小。到清道光時,華人口將近4億,卻只有2369名京官,8947名地方官,平均34000人養一個文職官員,即使加上武官、胥吏,負擔仍不算太大,屬於小政府。
在現代民族國家的框架下,為養活一個強大的科層組織,稅負更重,已成大政府,如出現腐敗,影響會更大。
其次,清朝最高決策層較注意養民,清代是歷代普免稅力度最大的朝代,僅乾隆一朝,加起來便達數億兩白銀。對新開土地,朝廷聽任瞞報,幾乎沒怎麼收過稅,此外免除人頭稅,大大減輕百姓負擔,再加上“皇朝盛世,永不加賦”的祖宗之規,緩和了民間對清王朝的不滿。
其三,清朝家法嚴格,歷代皇帝都有懲貪之舉,順治元年(1644)便規定“凡官吏犯贓審實者,立行處斬”,順治8年(1651),又規定“治國安民,首在懲貪”。順治12年(1655)下諭:“今後內外大小貪官,受贓至十兩以上者,不分枉法不枉法,俱籍沒家產入官,仍依律定罪。”
清代反腐特別重視法制建設,《大清律例》共47卷436條,對腐敗者動輒斬首、流放,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按《大清律例》,大臣專擅選官(即用人腐敗),“若大臣專擅選用者,斬”。此外,“大臣親戚,非奉特旨,不許除授官職,違者罪亦如之”。
其四,注意防微杜漸,比如下級讚美上級“德政”,《大清律例》規定,有此行為“即是奸黨,務要鞫問(審問)窮究來歷明白,犯人處斬,妻子為奴,財產入官。若宰執知情,與同罪;不知者,不坐”。
再比如奏事太監,歷來是腐敗的“重災區”,故順治立三塊鐵牌,太監干涉朝政、內外交結者,凌遲處死,而“內官及近侍人員相交結”的官吏,“漏洩事情而扶同奏啟者,皆斬,妻子流二千里安置”。
其五,有不循私情之舉,比如高樸,他家三代為官,親姑姑是乾隆的皇貴妃,但他走私玉石案發後,乾隆立即將他正法。
再比如和闐領隊大臣德風,曾私售貢玉,用來修補衙門,還不是大建樓堂館所,刑部提議不予追究,乾隆卻因他賣玉石時沒上奏,判“斬監候”,在監2年多,父親去世,妻子改嫁,他哥哥德保是禮部尚書,一品大員,卻不敢向任何人說情,自己帶著老母去探監。知道此事後,乾隆被感動,將德風釋放,但德風出獄不久便病死了。
整體上說,清代皇帝比較勤勉,只是在傳統政治框架下,存在制度上的缺陷,腐敗與治理總呈現為迴圈狀態,無法從根本上遏制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