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辰晨木

    蔡倫與造紙術

    提到造紙術,初中歷史課本中都提高到過一個人——東漢蔡倫。在郭德綱相聲中就聽到過太平歌詞:小小的紙啊,四四方方,東漢蔡倫造紙張,南京用它包綢緞,北京用它包文章,此紙落在我地手,張張包的都是十三香(後面的是關於十三香的啦,所以就不寫了)。所以一說到造紙術每個人必然會想到蔡倫。尤其是自唐代起蔡倫被神化,為他建廟立祠,舉行祭祀,在每一個造紙坊(比如電視劇《新世界》裡徐天管的那一片白紙坊,就是北京造紙的地方)裡也供奉蔡倫像,被奉為祖師爺(就像古代學堂供奉孔子像,中醫供奉扁鵲或華佗,說相聲的供奉東方朔)。

    到底是發明還是改造

    但是關於造紙術到底是不是蔡倫發明的這個問題,從古至今一直是有爭論的。因為發明這個字,按其詞意來講是首創的意思。如果說是蔡倫發明的紙,言外意就是在蔡倫之前是沒有紙的。長期以來一直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就是蔡倫發明的造紙術;另一種認為在蔡倫之前就已經有紙了,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蔡倫只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造了紙,使紙的質量更好、造紙原料來源更廣、紙的成本下降,所以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而且 這種觀點古已有之:以三國時期張揖和南朝范曄為代表,認為東漢時宦官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了紙。唐代張懷瓘以及宋代部分學者為代表,他們推測為漢初(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有了以紙代簡。新中國以來也是圍繞著這兩種觀點一直在爭論。

    考古學發現了大量西漢的紙

    考古學以其科學實證的方式對古藉史料中的記述會有很好的證實或證偽功能。畢竟考古發掘出的是實實在在的實物,實物總比古人受各種因素影響記述在紙上的要更加準確。

    這裡我們看一看考古中與造紙術有關的一些材料。

    隨著考古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考古發掘,用證據來說話、來校正古史書籍史料中的記載,證明了在蔡倫之前確是早就有了紙的使用。

    羅布淖爾紙:漢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

    灞橋紙:西漢武帝時代(公元前140-前87年);

    金關紙:漢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

    中顏紙:漢宣帝(公元前73-前49年);

    馬圈灣紙:西漢宣帝(公元前91年-公元前48年);

    象崗紙:象崗紙年代為公元前122-前121年間;

    放馬灘紙:公元前179年-前141年紙上繪有地圖;

    懸泉紙:公元前73年一前1年,紙上有字;

    透過以上歸納清楚地可以看出,早在西漢初就已經有用於書寫和繪圖的紙張的使用。所以,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所以,書籍的記載有時是不能全信的,哪怕是正史的記載。因為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最早記載就是《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

    蔡倫發明了“蔡侯紙”或者說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這才是嚴謹的說法

    雖然考古學否定了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說法。但是蔡倫對紙的改進的功勞卻是真實的。

    根據《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述,蔡倫造紙用的材料是“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材料來源廣泛且廉價,所以成本也就低廉。這還不是主要的,更為關鍵的是他造出的紙的質量還很好,便於書寫。原先的麻紙比較粗糙,書寫起來不平整,所以使用了也就不廣泛。在麻紙之後用帛,也就是用絲綢書寫,但這個太貴了,連朝廷也用不起呀。所以發蔡倫的蔡侯紙之前普遍使用的是竹簡,但是這個東西又太重了。

    蔡倫在造紙中增加了一道關鍵工序,那就是用石灰對原材料進行浸泡蒸煮。這樣一來就使那些比較粗糙的植物纖維分解的更細更均勻,用這種蒸煮成糊狀的材質造出的紙也就更加平整、細質、光滑,書寫起來也就方便多了。

    此後蔡侯紙開始用於朝廷文書,替代了之前笨重的竹簡。後漢和帝時期又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自此蔡侯紙名傳天下,用紙也逐漸廣泛。

    蔡倫的功勞不容抹殺

    最後,有幾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一,蔡倫並不是因為造紙有功才被封侯的,而是因為有功於太后而被封侯。其二,蔡倫改進造紙術是在其任尚書令期間,他當時管理宮廷裡各種器械工具的製作,所以改進造紙術也是在蔡倫的領導下帶領宮廷技工們集體勞動的結晶,因他既是製造的組織者和指揮者,當然也是製造的直接參與者,所以改進後造出的紙稱為“蔡侯紙”。其三,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說法站不住腳,但是蔡倫發明“蔡侯紙”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述應該也是此意,這才有了後世人不加分辨、簡化了的蔡倫發明造紙術,這一不太嚴謹的說法。

    但無論怎樣,蔡倫的這一技術性革新,使紙張真正廣泛走入社會,走向文化,其對文化的傳播的貢獻是巨大的,只此一項也足以讓蔡倫在中國的科技文化史上留下重要一筆。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幫助,喜歡的話可以關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世界懷舊服:金團T不讓DPS飈太高,玩家吐槽,那我買裝備幹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