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掃描6
-
2 # 歷史一定很有趣
許攸,就是曹操光腳跑出來迎接的那個名士。這段禮賢下士的故事傳為千古佳話。
官渡之戰爆發的時候,許攸曾給袁紹獻一計,讓他突襲曹操的許昌,搶奪天子。如果袁公聽從許攸的建議,曹操必定首尾難顧,加之袁紹兵多糧足,曹操必敗!可惜袁紹沒有聽從他的建議,反而要“寄上”他的這個人頭。許攸想:要是繼續呆在這裡,恐有性命之憂,故而投奔曹操。
當時曹操和袁紹正在戰略相持階段,曹操正為沒有糧草而一籌莫展,聽聞許攸來投,連忙光腳出來迎接,並稱許攸“吾之子房”。
許攸向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袁紹的烏巢糧草大營,袁紹沒了後方,自然就沒有戰鬥力了,自此官渡之戰的形勢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後來曹操奪取冀州,也有許攸的功勞。許攸因此居功自傲,得意忘形。經常喝的大醉,口出狂言,當眾叫曹操“阿瞞”,並把曹操見不得人的事(內事)當眾抖了出來,曹操非常不高興,但是卻不能殺他,因為殺了許攸怕世人說自己過河拆橋,再無謀士敢來投靠他。
一次許攸喝得爛醉,在鄴城東門大罵曹操,被曹操上將許褚聽到,對許攸說“再要胡言, 小心人頭不保”。許攸自認為曹操必不可能殺了他這個大功臣,便把頭伸到許褚刀下,說“來呀,砍了我這顆頭,去阿瞞面前邀功”。許褚忍無可忍,當頭一劈,結果了許攸的性命。
想起荀彧對許攸的評價:貪而不智。許攸貪,這點就不評價。荀彧說他不智,的確說的太到位了。這裡的智,不是指他的智商,(他的智商極高,要不然也不可能成為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而是指他超低的情商和對世事人情的愚昧。他錯把曹操當“兒時好友”,卻忘了曹操已經位極人臣,認為曹操當日“赤腳迎接”,禮賢下士,絕不可能殺他。但是他沒有想到曹操現在的身份和地位,是絕不能忍受這種侮辱的。
-
3 # 曉木曰兮歷史系
三國時的智謀之士,燦若星河,但閃耀也匆匆,墜落也匆匆的,則莫過於許攸了。
許攸,字子遠,河南南陽人,少年吋與曹操有過一段交情。袁曹官渡之戰吋,他正在袁紹帳下充當幕僚。但此人有才無德,據同僚審配查實後揭發:他在翼州公幹時,利用職權之便,趁機大肆收受賄賂以中飽私囊,另外還縱容子侄巧立名目,向民間濫徵雜稅,大發橫財……如此劣跡斑斑,自然妨礙了他的仕途發展。當他截獲得曹操催糧密信,據此向袁紹獻上一條分兵奔襲許昌的妙計,也被主子斥其為“濫行匹夫”,怫然喝退。進言不聽,獻計不從,他當然要另謀高就。封建社會一貫提倡“良禽擇木而梄,良臣擇主而事” ,他的華麗轉身當然只是抉擇,而非背叛。但他的這一轉身,對官渡之戰勝負天平向哪方傾斜,卻是眾多關鍵中的一個關鍵。
對於許攸的到來,曹操是倒屐跣足以迎,甚至屈身下拜,顯示出空前的熱忱。
為什麼呢?曹操深知:官渡之戰正形成對峙局面,己方稂草不濟,曠日持久則必敗無疑。而從敵對營壘中來的許攸,必對彼方之軟肋瞭如指掌,其利用價值不可估量。
自然,急於重新鋪築晉身之階的許攸,也渴望很好地表現自我,證明自我。他先後兩次向曹操獻計:一是以他對袁紹部將淳于瓊好酒貪杯的瞭解,建議曹軍組織一支精兵詐稱袁軍護糧部隊夜襲烏巢,乘機盡毀其糧草輜重,達到動搖其軍心,使之不戰自亂的目的。二是袁紹死後,曹操揮師攻打冀州,許攸從速戰速決考慮,又建議決漳河之水倒灌城池,乘其戰鬥力消磨殆盡以取之。曹操均一一採納,具體實施後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客觀地說,許攸在袁曹官渡之戰中只是一枚重要的棋子,袁紹棄之等於削弱自身勢力,曹操用之則無異如虎添翼。
但歸根結底,袁紹是自己打敗了自己:其優柔寡斷,屢失先機,不從田豐之諫,不納沮授之謀,此不智也:其任人失察,或所任非賢,以至勇將離心,謀臣倒戈,此不明也。而對手曹操胸懷大志,腹有良謀,審時度勢,不恥下間,賞罰嚴明,三軍用命,故能創下以弱勝強的戰例。
這些因素,料必許攸應該心知肚明。可悲的是,他竟貪天之功,據為己有,就此變得狂放傲慢,目中無人,終於踏入不歸之路。
據第三十三回交代:曹操率軍入冀州城,許攸縱馬近前,以馬鞭指著城門對曹操說:“阿瞞,你不搭幫我,怎能入此門?” 曹操一笑置之,隨同將士則悻悻然。
細細忖之,許攸也未免太放肆了。即便你同曹操是“發小”,在書房或客廳敘舊時或可開開玩笑,但在大庭廣眾面前,彼為首領,你乃下屬,豈能直呼小名?何況曹操的人生信條乃“寧教我負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負我”,他當時反應的“一笑”,想必暗藏殺機矣。可惜許攸忘乎所以,渾然不知禍之將至。
一日遊東門,許攸恰與跨馬回城的許禇相遇,竟又舊話重提:“你們不搭幫我,怎能自由出入此門?” 許禇聽了,火冒三丈:“我們浴血奮戰,九死一生,千辛萬苦才奪得城池,你何德何能,敢在老子面前誇口?” 許攸便罵對方只有匹夫之勇,不足稱道,惹得許禇興起,拔劍把他殺了,還提著人頭去見曹操。
是曹操與許禇早有黙契?還是許攸已無多少利用價值?反正,曹操對許禇沒有作出任何處罰,只公開對眾人解釋:許攸是我的老朋友,所言並非口無遮攔,藐視你我,只足戲謔而已。然後,吩咐將許攸厚葬了事。
許攸死得寃嗎?說寃就寃,說不寃就不寃。總之,他用自己淋漓的鮮血告誡人們:得意不可忘形!
-
4 # 戲話人生丨1
其實新三國,蠻好的一點就是一部分的細節,很經年,當劉備三兄弟準備匯合,然後離開袁紹之前,許攸曾攔住劉備,不准他走,可是被劉備的一席聯合荊州討打曹操的話給蒙過去了,當時劉備問許攸,你自己知道袁紹不是明主,為什麼不離他而去,許攸只說,跟隨數年,有了感情,而且當初知遇之恩,不忍離他而去。 至於其他的,我就不大清楚了,個人愚見,不喜勿噴,謝謝。
-
5 # 小章魚的春天
許攸開始在袁紹手下當謀士,喜歡耍小聰明,人緣不好,被人排擠,如審配,逢紀等,在官渡之戰中,向袁紹獻了一條足以令曹操大敗的好計謀,因許攸和曹操是同鄉,被袁紹懷疑與曹操有私而否決,並將他臭罵了一頓,許攸氣憤之極,罵了袁紹一句,堅子不足與謀,而此時,審配己將許攸家人全部抓了,不得己,於是投奔了曹操。
曹操當時正在洗腳,一聽說袁紹的軍事高層核心人物許攸來了,欣喜不己,知大事已定,於是光腳出來迎接許攸,這讓許攸很感動,決心幫曹操滅了袁紹。
後來袁紹兵敗如山倒,被曹操攻破大本營冀州,許攸認為自己居功為最,不將眾將領謀士放在眼裡,在攻破冀州城,曹操帶領眾人進城時,許攸驅馬搶到前面,用馬鞭指著冀州城門問曹操,“阿瞞,沒有我你能攻下此城嗎?”。曹操哈哈大笑,眾將領忿忿不平。
許攸自認聰明,認為與曹操是同鄉,居功自傲,經常直呼曹操小名,為後來之死埋下伏筆,一天與曹操心腹猛將許禇在城門相遇,口出狂言,被盛怒的許禇揮劍砍了腦袋。
-
6 # 蜉蝣在塵埃
許攸,原袁紹帳下謀士,本來可以說只能和郭圖,審配,逢紀一個檔次,卻因為官渡之戰反水,投靠曹操,從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許攸這個人,有一定的謀略能力,在袁紹手下也算重用。可是他有貪財的缺點,這就得罪了袁紹帳下的逢紀。逢紀不是針對許攸,而是逢紀是個清正固執的人,眼睛裡不能容沙子,在和平年代其實也算好官,但在亂世,他針對許攸,只是給曹操增添了一枚棋子而已。
投靠曹操以後,許攸最為知名的有兩大功。一是獻計火燒烏巢,二是獻計水淹冀州。也可以說是功勳卓著了,但他最終卻還是難逃一死,主要原因有兩點,
一,不知尊卑上下
許攸和曹操小時候就相識,投靠曹操以後,經常沒事就稱呼曹操“阿瞞”,完全沒有尊卑上下的概念,和在袁紹那相比簡直像換了一個人。要知道,這種事歷史上已經有血的教訓了,陳勝起義稱王后,他的同鄉就經常扒一些陳勝的往事出來議論,最後全部走向了不歸路。許攸同樣如此,不知尊卑,不給曹操面子,最後只有死路一條。
二,居功自傲
在許攸獻計水淹冀州以後,許攸立下了第一功不假,但他因此目中無人卻是惹禍上身了。許攸當時站在冀州城門,像曹操及諸將說,沒有他許攸,你們都進不了冀州城。這句話可能是許攸一時太過得意說的,但這句話卻同時得罪了曹操和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也相當於把自己從曹操集團估孤立出去了。後來許褚醉酒殺許攸,很明顯是曹操的意思,許褚雖然虎,卻不至於敢去殺曹操的謀士。
所以說,許攸是自己玩死了自己,怨不得別人的。
-
7 # 故事裡面的小黃花
蠢死的,一手好牌被打的稀爛,就是說他。
此人有才無德,在袁紹帳下充當幕僚時,就利用職權之便,大肆收受賄賂,中飽私囊。
因向袁紹獻計,卻被斥其為“濫行匹夫”,氣憤之餘,便投奔曹操,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大獲全勝。立下如此大功也被曹操殺了,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第三十三回:曹操率軍入冀州城,許攸縱馬近前,以馬鞭指著城門對曹操說:“阿瞞,你不搭幫我,怎能入此門?” 曹操一笑置之,隨同將士則悻悻然。
許攸和曹操從小就相識,投靠曹操以後,經常在大庭廣眾之下直呼曹操“阿瞞”,完全沒有尊卑上下之分,不給曹操面子,已埋下“禍根”。
二、一日遊東門,許攸恰與跨馬回城的許禇相遇,竟又舊話重提:“你們不搭幫我,怎能自由出入此門?” 許禇聽了,火冒三丈:“我們浴血奮戰,九死一生,千辛萬苦才奪得城池,你何德何能,敢在老子面前誇口?” 許攸便罵對方只有匹夫之勇,不足稱道,惹得許禇興起,拔劍把他殺了,還提著人頭去見曹操。
許攸自持功勞大,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居功自傲,還數次故意譏諷曹操,所以被許禇殺了後,曹操也沒怪許禇,心裡還想終於有機會把你殺了,所以說他是蠢死的!
-
8 # 汗青觀測小先森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許攸本來是袁紹手下的一名謀士,因為在官渡之戰時他的家人犯法被袁紹抓捕,他去求情並沒有用,就暗恨在心,也是因為這個事情他背棄了袁紹投奔曹操,並且透漏給曹操袁紹的屯糧地點的訊息,袁紹大敗,就這樣他得到曹操的賞識,就追隨了曹操!後來跟隨曹操攻破鄴城,佔領冀州,立下汗馬功勞。
經過這些事情之後,許攸本可以算的上前途無量,但是為什麼他最後被收押殺掉了呢?用現在的話講,他自己非常的作死!事情是這樣的:許攸這個人心高自傲,以為自己有那些功績在心,毫不把人放在眼裡,每次出席各種場合是,還直呼曹操小名,說:“阿瞞,沒有我,你得不得冀州。”曹操表面上雖嘻笑,說:“你說得對啊。”但心裡頗有芥蒂。畢竟沒有主公喜歡部將如此無禮!
-
9 # 歷史百家爭鳴
提到許攸,大家應該想到了他在官渡之戰中的作用。正是因他獻計於曹操,讓曹操火燒烏巢,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獻計決漳河之水,讓曹操有機會霸佔袁紹老巢冀州,使得曹操大獲全勝。那麼有如此功績的人為何會死呢?用現在的話來說,他在“作死”。
大家都知道,曹操此人生性多疑,狠毒,報復心強。而許攸恰恰是踩到了曹操的雷區,
據《魏略》記載:紹破走,及後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其後從行出鄴東門,顧謂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則不得出入此門也。”人有白者,遂見收之。透過史料記載,我們看到許攸這個人恃功自大,眼中目空一切,竟然敢當眾叫曹操小名“阿滿”,並且認為沒有他就沒有曹操的成功,他的這種自負將他推向了死亡邊緣。這種挑釁的行為徹底激怒了曹操,曹操忍無可忍地殺死了許攸。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說道:“堪笑南陽一許攸,欲憑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猶道吾才得冀州。許攸可笑在他仍將曹操當做昔日發小,覺得可與曹操跟小時候一樣談天說地,他沒有弄清楚情況,他們倆早已經是主臣的關係,曹操的地位豈是許攸一個謀士能挑戰的,你許攸又算得了什麼了,縱你再有計謀,怎麼比的過“曹操如熊虎”。
總的來說,是許攸沒有好好掂量自己的分量,他認為曹操的成功在於他,曹操是會尊重他的,可是他沒想到,君是君,臣是臣,你臣子再厲害,也不能騎到君的頭上。他的死咎由自取,在於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
回覆列表
狂,是他死的必然原因,他以為給曹操有了很大的功,就想說什麼都行了麼?尤其是叫操為啊滿,小名,多為自己長輩在一定場合下才可以叫的,何況,他不分場合隨意呼叫,自然就會出現兩種事兒:第一,真的有人想殺他,第二,即使是殺了他也許操不會生氣。所以他必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