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17年6月18日晚,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唐傑忠因病醫治無效,不幸逝世,享年85歲。相聲是一種很流行的語言藝術,為什麼有的喜歡聽相聲?樂趣何在?
9
回覆列表
  • 1 # 空心人的心沒了

    人們為什麼愛聽相聲?說簡單點就是現在社會屬於一個快節奏時代,而相聲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文化快餐,好的相聲能快速把人帶進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接地氣的相聲讓人哈哈一笑而過,不需要那種所謂的高大上的心靈洗滌,人們在工作之餘,睡眠之前,聽聽相聲,放鬆心情,這就是人們愛聽相聲的原因所在吧!

  • 2 # 億賭豐彩

    相聲在中國有著幾百年歷史,是講究說學逗唱的傳統語言藝術形式。它有過輝煌的時代,以侯寶林、馬三立等語言藝術大師為代表的相聲藝術曾給人們帶來過無盡的歡樂……

    不過這些年相聲卻衰落了,小品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異軍突起,以其更加靈活的表演形式把歷史悠久的相聲打的落花流水。神州大地湧現出了陳佩斯、趙本山、黃宏等一大批小品演員,一時間小品火遍全國,大有一統江湖之勢。本來就有些走下坡路的相聲遇此勁敵,更是一蹶不振。昔日的相聲演員中有的人轉型較快,乾脆倒戈成為小品演員;還有馮鞏等人遊走於相聲與小品之間,憑藉著四不像的相聲來維持著相聲的虛名;也有像姜昆等另起爐灶,反讓相聲成了副業的人;而那些堅持正宗相聲的演員們只能在寂寥中孤芳自賞……

    然而小品也許只是一種譁眾取寵的快餐文化,它又怎能與那些相聲大師的藝術相提並論?李金斗老師曾談到他在學藝的時候,每天要貼近窗戶紙反覆的練習繞口令,直到最後練成無論怎麼說窗戶紙也不會溼的功力。每一個鐵齒銅牙的相聲高手都是這樣歷經寒暑練出來的,絕非一朝一夕可就也!這樣的深厚功力是那些小品演員們所無法企及的,也許什麼樣的人都能演小品,唱二人轉的、拍電影的、說相聲的都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其藝術底蘊的先天不足。相信馬三立等大師的經典相聲作品將會流傳下去,而那些小品有多少可以堪稱經典,它的生命力又能維持多久呢?事實也是近年來小品在江河日下,逼得趙本山等人只好往影視方面發展了……

    其實相聲衰落的真正原因並不在於小品衝擊的外因,而是來自於相聲藝術自身的內因。由於相聲的特色就在幽默的語言外殼下包涵著辛辣的諷刺,因此它又被稱作一門諷刺的藝術,是因為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才使得相聲藝術經久不衰。但是相聲發展到後來,由於種種原因,竟然到了誰也諷刺不得的地步,於是它的諷刺意味漸漸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無關痛癢的乏味內容,甚至還出現了一些頌揚式的相聲。這些變化完全背離了相聲藝術的特色,使本來辣味十足、機智幽默的語言藝術演變成了無聊的語言垃圾。在不斷髮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思想水平在提高,審美意識在進步,相聲反而停滯不前甚至倒退的失去了原有魅力,它的衰落也就不難理解了。相聲自身的特色竟然成了這門藝術的掘墓人,實在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最近,又有一位“相聲大師”也改行演小品了。李敖,這位素以敢於直言名揚天下的學者,其嬉笑怒罵的諷刺功夫曾頗有相聲的神韻,堪稱語言藝術的大師級人物。他近日的大陸之行也曾讓人們充滿了期待,然而李“大師”來了以後,開始還有點“相聲”的影子,後來就乾脆演起了“小品”,令人頗有些失望。其實他的改行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否則這裡怎會有他的舞臺?不過,丟掉了老本行的李“大師”還會是大師嗎?

    相聲的時代似乎真的一去不復返了……

  • 3 # 一塵閣主

    相聲並不是一個人的,它是大家的,全民的。它的起源發展都是圍繞著讓人發笑而自己掙錢的這麼一個套路。人們之所以愛聽是因為相聲能給人帶來歡笑,但又不僅僅是一次的歡笑。舉個例子來說:逗你玩。你什麼時候想起來這句也樂。但是現在的相聲,當時挺可樂,散場以後又都忘了,這不是真正的相聲。

    人們喜歡聽的是真的相聲,那種馬三立,侯寶林。劉寶瑞等名家說過的並且你聽完就記住不忘的相聲。

  • 4 # 王哥185946533

    好的相聲是藝術,而且是最高的藝術。這不是誇張,想想那個情境就知道,舊社會的相聲藝人是靠嘴吃飯的,在街頭撂地演出,而且這種傳播絲毫不借助外力影響,相聲藝人不擦胭脂不抹粉,不脫衣服不露大腿,全靠一張嘴要把人攏住站著聽,聽完還要心甘情願往出掏錢,這需要真功夫!好的相聲,裡面東西深了,什麼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戲曲,武術,什麼家長裡短、人情世故、學個各地的方言、大小買賣吆喝,都要拿得起放得下。如果說了半天觀眾一個樂的沒有,演員還怎麼有臉下臺嗎。不靠忸怩作態,不去胳肢觀眾,讓人發自內心地樂一回,還真不容易啊。說了這麼多,大家知道人為什麼愛聽相聲了吧!

  • 5 # 蕭陶

    大家夥兒為何愛聽相聲,要我說,聽相聲至少有這麼幾個好處:

    第一,相聲能使人發笑。不能使人發笑的一定不是相聲,相聲的首要功能就是把觀眾或者聽眾逗樂了。在這一點上,不分主流和非主流,傳統相聲與新相聲。笑一笑,少一少。也有人說,笑一笑,十年少。用侯寶林的話說,一個是活期,另一個是定期。

    第二,相聲能治病。哈哈一樂,可以清氣上升,濁氣下降,二氣均分,食歸大腸,水歸膀胱,消食化水,不生災病。當然,這麼說有點像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但笑能使人心情愉悅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心情舒暢了,就會少得病。即便有了病,也能好得快一些。雖然沒有準確的療效統計,但相聲在精神層面應該還會讓病人減輕一點痛苦。

    第三,相聲能催眠。我聽不止十個人說了,他們一邊聽相聲一邊真就睡著了,每天睡覺全靠聽相聲。要是不聽,真就睡不著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樣,但哪怕有一個人有這習慣,也都說明相聲具有催眠的功效。

    第四,相聲可以讓很多相聲迷成為了朋友。過去說天下說相聲是一家,如今這句話幾乎成為了一句笑話。既是如此,天底下的相聲迷也不可能全都是朋友,但這並不妨礙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成為朋友。比如,綱絲們就都是同一個戰壕裡的戰友。

  • 6 # 文化票號

    看了這麼多年相聲

    大家都能輕鬆說出許多大師的名字

    但是相聲到底是什麼

    您真的知道嗎

    相聲概述

    相聲,一種民間說唱曲藝。以說,學,逗,唱為形式。

    中國相聲有三大發源地:北京天橋、天津勸業場和南京夫子廟。

    相聲始於明清,盛於當代,流行於京津冀,普及於全國及海內外。

    相聲起源

    相聲一詞,古作「象聲」,原指模擬別人。又稱隔壁相聲。經華北地區民間說唱曲藝進一步演化發展,並融入了由摹擬口技等曲藝形式而形成,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

    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為單口笑話,名稱隨之轉變為相聲。後逐步發展為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經過多年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相聲流派

    相聲鼻祖是張三祿,著名流派有“侯(寶林)派”、“馬(三立)派”、“常(寶堃)派”、“蘇(文茂)派”、“馬(季)派”等。

    說學逗唱

    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

    ●說:講故事,還有說話和鋪墊的方式。

    ●學: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

    ●逗:製造笑料,及逗人笑。

    ●唱:演唱“太平歌詞”等民間小調,太平歌詞是相聲的本功唱。

  • 7 # 慶字輩兒

    我不知道別人為什麼喜歡相聲,我談談我自己這麼多年的經歷吧。

    我最開始對相聲產生好感是源自1987年春晚牛群馮鞏的相聲《小偷公司》,第一次看的時候還小,不知道什麼是諷刺,只是覺得可樂。

    後面看了《五官爭功》、《最差先生》、《點子公司》等等節目,喜歡上了相聲。

    但是在1999年到2004年中旬這一段時間內,越來越感覺當初的小偷公司的好了,也能理解當初的諷刺是多珍貴,這段時間裡事情也多了,接觸的也少了,對相聲的喜歡也少了點。

    直到2004年,朋友跟我介紹一地兒,說這邊有個園子說相聲,演員老的老,小的小,但是活兒齊,逗樂。

    我跟著朋友去看了一次,說的、唱的、單的、對的,全都來一遍,沒多少錢的票聽了四個多小時的相聲,樂了四個多小時,而且第一次聽老郭唱太平歌詞,嗓子是真不錯。

    上面這個小夥子看面相能看出來是誰嗎?當初嗓子嫩一些,但是範比較足,就是總感覺這個褂子有點大,當時我跟朋友開玩笑說這件褂子是準備穿五年的。

    從那個時候起吧,我養成了聽相聲的習慣,沒事也跟朋友合作表演一個,當然都是鬧著玩。

    我愛聽相聲不是因為別的,就是聽相聲的時候放鬆,開心,這就這麼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魚丸怎麼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