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花雪夜楚喬

    五代十國沒有國際法,那時候社會處於動盪不安的時候,群雄格局,各小國法律道德都不健全哪有什麼國際法,只有弱肉強食!

  • 2 # 子寰兄

    這個問題極好,談到國際法,首先弄明白什麼是國際法?

    放在古代來講,這個概念簡單一些,就是各勢力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規則。感覺是不是上升不到“法”的高度?

    沒關係,“法”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有機構或者勢力在維護其嚴肅性,當有人“違法”時,會被“執法者”強制制裁,使其不敢擾亂“法”建立的秩序。

    現代的國際法也是由其背後的組織保障的,比如五常參與立法的條例,就沒人敢不服(宇宙最強甘比亞除外)。

    那麼回溯到五代十國,有沒有能保障“法”之嚴肅性的勢力或者勢力同盟呢?

    顯然沒有。

    強如早期的後梁後晉,互相攻殺,並沒有誰能臣服誰。

    偏安一隅的蜀王孟知祥,吳越,閩,楚等割據政權更是無力承擔“護法維穩”義務。

    及至北宋建立之初,尚有大小6個地方勢力保持高度自治,領地內政令自成一體,根本沒有什麼國際法的概念。

    拋開中原看四周呢?

    東北契丹和奚脫離中原控制,壯大後反侵擾中原政權,西面吐蕃稱雄,屢次進犯安西四鎮,西南有南詔國,乃至越南就是此時脫離華夏體系自立門戶的。

    試問若有“國際法”在,會不會首先收拾一下這個“逆子”呢?

    五代十國本身沿用“唐朝律法”,可經過政權更迭,彙編附益,很多敕令前後矛盾,律令不通。可以說是妥妥的“領地內法律”都沒建設好,哪裡會有人管國際公約的事?

    所以想要推行“國際法”,首先要有人或組織能維護“國際秩序”,不然“法無人遵”,何談“法”也?

  • 3 # 財神麼麼噠

    五代十國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時代,其亂的程度不亞於五胡亂華的那個時期,不要說國際法了,連一個基本的遊戲規則都沒有。

    1:首先,導致這場混亂的是黃巢,但不是主要原因,這人是幹什麼的,實際上就是土匪一枚,私鹽販子,按照今天的概念就是,國家不允許的你搞私鹽,鹽那個時候產量有限,所以,他老爹很有錢,這傢伙是個富二代。

    有錢了自然想入仕途,只可惜,孃的,自己怎麼考也考不中,最後得了,造反吧,就這樣造反起家,手下全是土匪出身,一幫幫眾跟著造反,很快就到了長安,到了長安後,這狗日的開始尋歡作樂,原來有這麼多美女,先過把皇帝癮再說,吃喝玩樂,把打仗的事情給忘記了。

    2:唐僖宗是個二貨,由太監扶持登記,自然受制於太監,他沒有那麼多文治武功取得政權上的掌控,只能當個乖乖兔了,只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黃巢手下的大將朱溫投降了,哈哈,得了一名大將,不過,這個大將不好乾,他必須幹掉黃巢啊。

    3:這個時候一個重要的人物出現了,那就是李克用,大家看過畫江湖不良人嗎?說的就是這一段歷史。李克用幫著朱溫滅了黃巢後,兩個人就幹了起來。

    在這裡要知道一個常識,那就是自唐五代以後,募兵制取代徵兵制,募兵制幹啥的,那就是招募了,府兵制沒了,把招兵的權利下放給節度使,這樣,誰招的兵就是誰的了。

    4:李克用和黃巢幹了起來,本來手下的人就有些厲害,又逐漸拉攏了一些小勢力,這個李克用強大了起來,各自募兵是軍閥形成的基本軍事基礎。

    手裡有兵了,那自然想著當皇帝了,皇帝算個毛啊,一個太監輔佐下的一個軟蛋,中央已經沒有節制地方的能力。

    5:這個時候又出了一些事情,讓李克用成了晉王,唐僖宗幹掉了太監田某人,貌似控制了大局,於此同時,本來就跟著黃巢造反的朱溫在幹什麼呢,在搶地盤,地盤越大,兵力和經濟實力那就越強大,這個簡單的道理,他當然是懂得的。

    6:聽說朱溫的地盤越來越大了,怎麼辦,李克用作為唐王朝的晉王,那不得出兵幹你呀,結果,雙方拉鋸戰,最後把李克用給拉出了血,元氣大傷,不得不跑了沒影。

    7:朱溫經過一系列的鬥爭要挾了皇帝,把皇帝身邊的人統統殺掉,最後逆天稱帝,定為大梁,也就是後梁,氣死李克用,唐朝結束。

    朱溫當了皇帝,那也是形式上的,就和老蔣差不多,這個形式,叫你一聲皇帝罷了,當時全國的軍閥割據仍然存在。

    例如山西李存瑁,建立了後唐,按照順序,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這是北方的五個朝代,而南方,十國: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並不僅僅十個,前後經歷了很多小國家,這期間爾虞我詐,不是你殺我了,就是我弄你,要不今天你滅亡,明天我滅亡,這個時代簡直就是亂了套的,甚至出現過宦官和宮女執政的事情,你說能有什麼國家法嗎?

  • 4 # 科尼播報

    先說說五代907年-960年,按照:廟號/諡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的順序說說五代的皇帝。

    一、後梁 907年-923年

    1、太祖/神武元聖孝皇帝/朱溫(又名朱全忠、朱晃)/開平907年—911年/乾化911年—912年

    2、郢王/庶人朱友珪/912年—913年/鳳歷913年—913年

    3、後主/朱友貞(又名朱鎤、朱瑱)/乾化 913年—915年/貞明915年—921年/龍德921年—923年

    二、後唐 923年—937年

    1、莊宗/光聖神閔孝皇帝/李存勗/923年—926年/同光923年—926年

    2、明宗/聖德和武欽孝皇帝/李嗣源/天成926年—930年/長興930年—933年

    3、閔皇帝/李從厚/應順933年—934年

    4、後主/李從珂/清泰 934年—937年

    三、後晉 936年—947年

    1、高祖/聖文章武明德孝皇帝/石敬瑭/天福936年—942年

    2、出皇帝/石重貴/天福 942年—944年/開運944年—947年

    四、後漢 947年—951年

    1、高祖/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劉知遠/天福947年/乾祐948年

    2、隱皇帝/劉承祐/乾祐948年—950年

    五、後周 951年—960年

    1、太祖/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郭威/廣順951年—954年/顯德954年

    2、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榮/顯德954年—959年

    3、恭皇帝/柴宗訓/顯德959年—960年

    再說說十國 907年-960年的皇帝,還是按照廟號/諡號/姓名/統治時間/年號的順序。

    一、吳越 907年-978年

    1、太祖/武肅王/錢鏐/天寶908年—913年使用五代年號913年—923年/寶大923年—925年/寶正925年—932年

    2、世宗/文穆王/錢元瓘/932年—941年

    3、成宗/忠獻王/錢佐/941年—947年

    4、忠遜王/錢倧/947年

    5、忠懿王/錢俶/947年—978年

    以上均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二、閩 909年—945年(含殷943年—945年)

    1、太祖/昭武孝皇帝/王審知/909年—925年 使用五代年號。

    2、王延翰/925年—926年

    3、惠宗/齊肅明孝皇帝/王延鈞/926年—935年/龍啟933年—935年/永和935年

    4、康宗/聖神英睿文明廣武應道大弘孝皇帝/王繼鵬/935年—939年/通文936年—939年

    5、景宗/睿文廣武明聖元德隆道大孝皇帝/王延羲/939年—943年/永隆939年—943年

    6、朱文進/944年—945年

    7、王延政/943年—945年/天德943年—945年

    8、卓儼明/945年

    三、荊南 924年—963年

    1、武信王/高季興/924年—929年

    2、文獻王/高從誨/929年—948年

    3、高保勗/960年—962年

    4、高繼衝/962年—963年

    以上均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四、楚 897年—951年

    1、武穆王/馬殷/897年—930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2、衡陽王/馬希聲/930年—932年

    3、文昭王/馬希範/932年—947年

    4、馬希廣/947年—950年

    5、恭孝王/馬希萼/950年

    6、馬希崇/950年—951年

    五、吳 904年—919年—937年

    1、太祖(吳睿帝追諡)/孝武皇帝(吳睿帝追尊)/楊行密/天佑904年—905年

    2、烈宗(吳睿帝追諡/景皇帝(吳睿帝追尊) /楊渥/天佑 905年—908年

    3、高祖/宣皇帝/楊隆演/天佑 908年—919年/武義919年—921年

    4、睿皇帝/楊溥/921年—937年/順義921年—927年/乾貞 927年—929年/大和 929年—935年/天祚 935年—937年

    六、南唐 937年—975年

    1、烈祖/光文肅武孝高皇帝/李昪/升元 937年—943年

    2、元宗/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943年—961年/保大 943年—958年/交泰 958年/958年後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3、後主/李煜/961年—975年 (使用五代與北宋年號)

    七、南漢 917年—971年

    1、高祖/天皇大帝/劉龑/917年—942年/乾亨 917年—925年/白龍 925年—928年/大有 928年—942年

    2、殤皇帝/劉玢/光天 942年—943年

    3、中宗 /文武光聖明孝皇帝/劉晟/943年—958年/應幹 943年/乾和 943年—958年

    4、後主/劉/大寶 958年—971年

    八、北漢 951年—979年

    1、世祖/神武皇帝/劉旻/乾祐951年—954年

    2、睿宗/孝和皇帝/劉承鈞/乾祐 954年—957年/天會957年—968年

    3、少主/劉繼恩/970年/天會968年

    4、英武皇帝/劉繼元/970年—979年/天會968年—974年/廣運 974年—979年

    九、前蜀 907年—925年

    1、高祖/神武聖文孝德明惠皇帝/王建/907年—918年/天覆 907年/武成 908年—910年/永平 911年—915年/通正 916年/天漢 917年/光天 918年

    2、聖德明孝皇帝/王衍/乾德 918年—925年/鹹康 925年

    十、後蜀 934年—965年

    1、高祖/文武聖德英烈明孝皇帝/孟知祥/明德 934年

    2、後主/孟昶/934年—965年/明德 934年—938年/廣政 938年—965年

    再說一說五代十國的體制

    五代十國的政治制度大體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變化很多,官職時常廢置不常,其制度比較混亂。朝廷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由於五代十國戰亂不斷,樞密院的權力往往比三省來得大,所以時常以宰相兼領樞密使。五代十國以“使”名官者很多,據《五代會要》記載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飛龍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種之多。十國諸國中雖然有臣服於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獨立的國家,政治架構等同五代。由於五代十國大多是從節度使起家,對支援他們的幕僚往往擔任新朝廷的職位,而前朝遺老則給予三師、三公或臺省官等虛職。而將士有功時,為了攏絡他們,也以官爵名號為賞賜。這些狀況成為後來宋朝冗官煩多的源頭。

    五代十國的法律

    五代十國時的刑法,基本沿用唐朝的律令格式和編敕,但因歷朝又都有新頒的敕條,彙編附益,使得格敕前後重複矛盾。957年後周世宗令大臣們進行整理,唐律條文難解的,加上註釋,格敕繁雜的,加以刪除,彙編為《大周刑統》二十一卷。北宋初年所編的《宋刑統》即就此書略加增刪而成。

    行政制度

    五代十國的行政區劃繼承唐朝後期的形式,即道(節度使)、州(府)、縣三級行政區劃。五代注重對地方官的考課,令其忠於職守,後梁、後唐皇帝都詔諭吏部注意州縣官不得“姑徇私情,靡求才實”。

    第二行政區為州,州設刺史,第三行政區縣則設縣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勢重要而升級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設有東京開封府、長安設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設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朝形成五京制。而十國與各地藩鎮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設府,如吳國的揚州江都府、南唐的昇州金陵府與洪州南昌府、楚國的潭州長沙府、南漢的廣州興王府、北漢的太原府、前蜀與後蜀的成都府與興元府、荊南的江陵府等等。並於軍事要地設大都督府,如後梁在宋州、福州均設大都督府。後唐在全國設十大都督府。本時期南方的州縣數量,因為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而增加。《太平寰宇記》所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五十九縣,絕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五縣,吳越設五縣,閩增設十三縣,南唐新置二十六縣。

  • 5 # 歷史臺

    在古代中國,國與國之間締結的條約有國際法的性質,締約各方不得背約。但這種條約很脆弱,可以因戰爭而終止,也可因單方面廢約而終止。此外也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規則,比如“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好專業重要,喜歡的專業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