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蔣哥說史

    不是真的重要,是相當的重要。論語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但凡一個新的政權要獲得認可,其首要考慮的是正名,就是法統的正當性,也就是正統,對任何國家都不例外!

    法統的作用可以為大家提供基本的共識,讓政策的執行具有穩定和連續性,意思就是大家新的政權和政策執行都認賬。

    封建王朝的法統就是皇帝,皇帝代表一個王朝的一切,大家都認可皇帝的一切,這就可以讓一個王朝政權得以穩定持續。

    可能你會說都革命了,舊的東西全部拋棄。問題是就算一把火燒掉了舊事物,社會還得繼續穩定發展,那麼就必須需要形成一種基本共識,如果都不認賬,那革命也就無所謂的革命了。

    那麼中華民國的法統哪裡來的?主要是兩方面,一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二是清帝退位詔書。前者確定了中華疆域和民族範圍所形成的一部憲法,規範全民的責任義務;後者則是承接大清皇帝的正統,這一點相當重要,詔書就是告訴大清統治下的漢、滿、蒙、回、藏五族的臣民,未來怎麼效忠大清的就怎麼效忠中華民國,否則西藏,新疆,東北,西南都有可能被帝國瓜分掉,那辛亥革命倒幫了帝國的忙,其偉岸形象可能將不復存在,也不會有今天中國的廣大疆域。

  • 2 # 神探歷史

    相當的重要,因為人上百人,各不相同,特別是王朝更替,沒有一個大家都認同的共同點是不行的,那樣就軍閥混戰了。就和我們都學漢字,接受同樣的教育一樣,就這是我們的共同點。

  • 3 # 司徒伯雷

    當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孔子對此有過解釋。

    《論語·子路》篇中有這樣一則對話: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缺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子路問孔子說:“如果衛國的君主等待您去執政,那您會怎麼做?”孔子回答說:“那必須是正名。”子路說:“真的是這樣嗎?夫子你太迂腐了,名正不正有什麼關係?”孔子回答說:“子路你太粗俗放肆了。有學問的君子,對於他所不知道的事情,一定不會亂說話。名不正,則說話就不合理,命令就不能暢行;命令不能暢行,那就什麼事都幹不成。什麼事情都不幹不成,自然禮樂不能興盛;禮樂不能興盛,則刑罰就不能公平合理;刑罰不公平合理,老百姓就手足無措不知道該做什麼。所以君子說話必須可行,說出的話必須可信。君子所說的話,絕對不是隨便亂講。”

    光看這段對話太虛,我給題主舉個例子,司馬懿家族奪得曹魏政權 ,不是靠馬上得天下,也不是靠多大的豐功偉業,而是靠陰謀詭計奪權,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是典型的不忠行為,所以司馬炎稱帝建立西晉後,再也不能對臣子和世人宣稱忠這個概念,只能談孝,但歸根結底西晉得國不正,即所謂的“名不正”,法統有問題,所以每個人都覺得皇位可以自己坐,所以出了八王之亂。

    西晉的法統有多不正呢?就連司馬懿自己的後人都看不過去,晉明帝司馬紹曾問過溫嶠和王導司馬懿等人怎麼創業的,王導一五一十對司馬紹說了司馬懿三代人玩弄陰謀詭計奪權,欺負曹魏孤兒寡母的事,司馬紹聽後都汗顏,用被子遮著臉說:“真像你這麼說的這樣,晉朝怎麼可能長遠?”

    西晉法統不正,結果就像孔子說的那樣,整個西晉社會從上到下都充斥著墮落和腐化,連晉武帝司馬炎都感嘆說西晉沒有新朝氣象,結果西晉也很短命。

    所以,法統能不重要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碩筆記本與戴爾筆記本那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