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雲中書翁講史

    清末民國時候的衣著都有哪些特點、哪些樣式?雲中書翁在這裡為大家舉三個例子。

    1、將帥甲冑服飾

    此圖根據袁世凱照片,對照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本人甲冑實物復原。袁世凱腳上的厚底朝靴也是根據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實物描述。

    此為袁世凱戎裝像,袁世凱時任總督。衣甲為上衣下裳制,衣甲為清代的綿甲,面裡之間敷有絲綿等物,具有較強的防護和保暖,功能。特別是垂於下腹的鶻尾護甲,其外形或已開了戲曲服裝大靠的先例。

    2.新軍軍服

    軍服形象根據天津博物館編輯出版的《新軍舊影》中的歷史攝影圖片,參照袁世凱奏章《新建陸軍兵略錄存》中的服色、徽章紋樣、材料等記載復原

    1894年年底,清政府下令招募、編練新軍。新軍的編制、武器裝備都接近於西方,袁世凱擔任督辦後,全部採用德國制度,聘用德國教官,因此新軍軍服是以德國式軍服,為主要樣板進行設計的。圖中前一人是將級軍官,後一人是下級官佐,土黃色是春夏常服,藍灰色是秋冬常,服。

    3.仕人平民服飾

    男女服飾均根據傳世私人收藏品,參照歷史照片資料復原。

    這是清代普通仕人夫婦的服飾,男子辮髮,頭戴瓜皮小帽,身穿行袍(即滿清樣式,長衫),衣袖較長,但沒有馬蹄形袖口,兩側開衩及胯,內穿褲,褲口用寬布條纏束,腳穿單梁如意頭布鞋。女子梳巴巴頭,頭上插有簪花,戴耳環、手鐲。上穿寬鑲邊祆,衫下穿繡花平口褲坐於椅上,褲口下露出經過纏足的三寸金蓮。婦女纏足始於五代,至宋有普及的趨勢,明清兩代越演越烈,把一雙成人的天足硬是纏裡得盈盈一握,使婦女完全喪失運動能力。

  • 2 # 自戀村村長

    清末以來,中國的意識形態變遷與傳統服飾文化的嬗變之間有著怎樣的關係?這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以往通常是在意識形態變遷和服飾文化發展這兩領域分別進行,研究成果和結論偶有關聯但往往各有側重,很少將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綜合研究並進行深入探討.實際上,從清朝末期發展至現代社會,服飾文化中形式與風格的巨大變化不容忽視,這與處於同一時期的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那麼,它們之間是怎樣相互影響,又該怎樣去認識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絡?本文試圖將意識形態變遷與服飾文化發展之間的關係進行綜合思考,並試圖揭示其內在的、本質的關聯及意義. 本文由六章組成,把清末以來百年服飾文化發展歷程分為清末、民國、新中國成立到“文革”時期和“文革”結束以後四個部分來梳理其歷史脈絡,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緒論主要介紹研究的背景及意義,現階段國內外和不同領域的研究情況,研究方法和理論依據以及相關資料. 第二章以“作為國家機器的清朝服飾制度”為主題,總結歸納了滿清少數民族政權統治下的意識形態,清朝的服飾制度及各種主要特徵,揭示清軍入關後把服飾文化作為權力壓迫的手段和民族的象徵強制性的讓漢族民眾接受少數民族政權的社會思想,推行本民族的意識形態,但到晚晴由於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的衝擊,西方社會思潮逐漸被華人認識並接受,為服飾文化向現代化方向變遷提供了現實基礎. 第三章主要介紹民國時期多元意識形態下服飾文化的發展與變遷.其中,辛亥革命以後,新舊政治勢力在思想意識上的角力直接的反映到了服飾上,比如張勳復辟和剪辮放足運動等,都是最直觀的反映,而觀念體系的轉變也引起了亦中亦西、土洋結合的服飾怪現象,對當時政治思想的關注更引發了這一時期中山裝熱潮.五四運動時期,繁榮的報刊業所傳遞出的社會意識形態迅速對當時的民眾服飾文化產生影響,素雅的女校服和西式女裝開啟了現代女裝風氣之先,婦女解放運動和男女平權思想也為當時的服飾文化帶來一定改變.而當時複雜的社會政治環境和地域、階層發展的不均衡也使服飾文化的風格差異巨大,中西方融合的意識形態催生的海派服飾開放創新,民族主意情緒引發的國貨運動在當時也對服飾發展產生了衝擊. 第四章對新中國成立以後的意識形態及服飾文化轉型進行深入研究,這一時期的官方主流意識形態對民眾的影響極為深重,引發了全國性的泛政治化服飾現象,對領袖的崇拜思想進一步轉變為政治宗教性服飾,形成了全國服飾“統一”的特殊社會現象,對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及其服飾文化進行了極端的批判並引發了當時的畸形審美觀. 第五章主要描述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服飾文化的巨大變化,這是上世紀服飾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轉型.從國門開放之初社會民眾殘存的禁錮思想對文革時期服飾的承襲,到自卑與崇洋心理作用下的的模仿浪潮,再到恢復民族主義意識引發的“中裝熱潮”,中國的服飾文化逐漸在意識形態轉變的影響下走向現代化的理性發展方向. 第六章是本文的總結部分,對全文進行全面的總結討論和概括性歸納,指出清末至今服飾文化變遷的歷史程序,確實是與其所處的同一時期的意識形態存在非常複雜和緊密的互動關係.在本文研究的內容中,我發現從清末到解放前和從新中國成立後至今這兩個歷史時段中,服飾文化發展的整體趨向是現代化、自由化和平等化,並且在程序中逐步引起對民族傳統服飾重視,但是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引發的意識形態變遷的影響,表現出了其自身獨特的複雜性、曲折性和不均衡性.在文章的最後,對於本文的不足之處和日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地方我也進行了說明與概括.

  • 3 # 1968花果山

    在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華人的服裝樣式,分兩個階段說吧!

    清朝末期,隨著清王朝的衰落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人們在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深刻變化。由人治向法制,由專制向民主轉變,特別是年輕人思想變化很是激烈。反映在服裝樣式上,便是斷髮改裝。激進的年輕人剪掉辮子,改穿西服。中老年人服裝仍是傳統樣式為主流。

    民國時期,華人形象發生了很大改變。男子頭變,剪掉辮子。女子腳變,不再纏足。稱呼改變,廢除大人,老爺稱呼,變為先生,君。禮節改變,廢除跪拜禮,改為握手,鞠躬。服裝樣式上,女子旗袍,學生裙;男子中山裝。

  • 4 # 舊史今說

    清末明初,辛亥革命後掀起了剪髮易服的風潮,使具有等級觀念的服裝結構受到了劇烈衝擊,西方文化和習俗巨量湧入,人們的穿著向著西化發展。不同社會階層形成了不同的多樣的穿著。

    清末民初男性衣著的變化

    清末

    馬褂:對襟、平袖端、盤扣、身長至腰,袖長及肘,四面開叉,袖口裝有剪袖,分為大襟馬褂、對襟馬褂等。

    長袍:袍長過膝,領子是圓的,袖子肥瘦適中,下襬有開禊,長袍有單袍、夾袍和棉袍之分,單袍又俗稱“大褂”。

    民初

    長袍與西裝褲相結合,西裝,中山裝等多種樣式並存,綢鍛長袍配西褲成為有身份地位人的常用裝扮。

    清末明初女性衣著變化

    清末

    旗裝、偏襟大衫,講究裝飾的婦女,每每在衣襟,領口,衣袖處鑲花邊點綴。

    民初

    襖裙:襖以大襟,七分倒大袖,下襬圓角,裙下襬上升,款式不時變換。受日本女裝影響,上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不施繡紋,樸素淡雅,成為“文明新裝”。

    旗袍:20年代旗袍開始興起,袖口縮小,吸收西洋裁剪方法,縮短下襬,收緊腰身。

    清末民初的服飾變化是一個社會移風易俗的表現,許多進步人士主張穿著西服,以西服的形式向世界宣佈中國的進步,以此來證明中國與世界的接軌。剪髮易服是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把有等級的服飾觀念打破,是一次重要的進步。

  • 5 # 井夫子

    歷朝歷代,隨著變遷,人們的衣著打扮都會有著不一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有的時候是逐漸的,有的時候又是迅速的,這其中,清朝掌權前後,都是比較劇烈的變化,首先明末清初的時候,對於漢人如何打理頭髮的問題,引起了強烈的變革, 不過這時候仍舊屬於多民族內部的不同。而清末民初的時候,由於‘洋’玩意的到來,人們的穿著打扮更是走上了一條獨特的道路!

    一、首先是頭髮:

    前文也說,清軍入關後,強令成年男子一律改易滿洲服飾,薙髮留辮。這樣的傳統貫穿了整個大清王朝,直到鴉片戰爭後,中國的國門被強行開啟,西方文化入侵中國。剪辮之風率先在留洋學生和中國外交官之中盛行。

    直到清末推行新政,透過剪髮議案,才開始不受限制,不過這時候尚未擴散開來,又到了辛亥革命爆發,革命黨號召全民剪髮,這才開始大批次的剪髮,到了民國後二十年間,髮辮逐漸在民眾中絕跡。

    而對於女子來說,因為西方文化入侵,地位有所提高,再也不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狀態,隨著參加工作的女性越來越多,為了方便,剪髮之風也是興起。甚至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之中,上層人士開始模仿西方女子燙髮,後逐漸流行起來。

    二、說了頭髮,也得聊聊帽子

    彼時,受西方影響,其時衣服大有中西結合的樣貌,帽子上也是中、西式都有,那時候比較常見的有瓜皮帽、鴨舌帽、羅宋帽等。而在用料方面則是因為身份地位不同,有所差別,如絲絨、直貢呢、紗緞、紗、棕等,各自有所區別。 三、衣服的變化

    在清朝,最為流行的民眾服飾,其實就是長袍和馬褂,雖然幹活的百姓多是短打,為了方便幹活,不過也是由長袍馬褂變種而來,但是到了這個時期,由於西方文化,開始由長袍馬褂向西裝與中山裝過度。多數稱之為洋裝。

    最先著洋裝的是開放地區如香港、上海、廣州等地的買辦商人。隨後,留洋學生也開始著西裝。維新變法、清末新政後,西裝大量進入人們的生活。以西裝為底版改裝的軍服、校服越來越多的在國內傳播開來。

    當然,一些依舊穿著長袍的,其實款式也有所變革,長袍款式開始變成極短極緊之腰身和窄袖式樣。

    女性方面,從清朝的滿族著旗裝,漢族著明裝,滿漢服飾雜糅的狀況,開始向著旗袍變革,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從有到無,下襬也由長到短,然後又由短到長。同時,下襬開衩也成了旗袍顯著的標誌。不過這其中城市與農村還是有一些差別,城市女子多穿旗袍,而農村女子多穿土布或洋布的便裝。

    四、由功能型變成美觀性的鞋

    中國傳統有布鞋,皮靴,多以功能型為主,而清末民初,男子開始有著皮鞋的習慣,搭配西褲,完全符合西方的審美,不過以文學人士為主,仍舊多習慣舒適的布鞋搭配長袍馬褂這類的服飾。

  • 6 # 歷史軍魂

    男子:清朝要求成年男子必須留辮子,身著長袍馬褂。清朝滅亡之後南京臨時政府下令剪辮子,但是長袍馬褂仍然是大多數男子的服飾。與此同時,鴉片戰爭之後,西裝傳入中國,一些留過洋的華人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戴禮帽。孫中山先生在綜合西裝和中式服裝的特點之後,設計出了一種直翻領、有四個兜的服裝,命名為“中山裝”,此後,中山裝比較流行,成為中國男子喜歡的標準服裝。

    女子:晚清女子的著裝比較寬鬆肥大,從而遮蓋了女性的曲線,同時要求女子纏足,是對女性的摧殘。西式服裝傳入中國之後,人們的審美觀念發動了重大變化,女性的服裝開始向合身、短袍窄袖發展,最具代表的就是旗袍。旗袍是對滿族女性服裝改進而來,這種服裝廣受女性的歡迎,成為城鎮女性的日常穿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伊拉克的庫爾德自治區宣佈獨立,俄羅斯是會默許還是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