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讓我們話說從頭。

    乾隆帝是中國歷史上寫詩數量最多的人(沒有之一)。之前據統計,現存乾隆詩作共計 43950 首(根據《四庫全書》卷一百七十三 集部二十六),幾乎抵得上一部《全唐詩》。

    2014年,故宮的工作人員清理文物時發現了寫著“乾隆詩稿”的兩個箱子共裝有乾隆詩稿2.8萬餘首,加上此前已存放的1.7萬多首,從文物角度合計共4.5萬餘首,比學者的估計還多大約2000首左右。

    乾隆帝的爺爺撰寫的康熙《御製全唐詩序》說 “得詩四萬八千九百餘首,凡二千二百餘人”,也就是說乾隆帝一人的創作和唐朝2000多位詩人創作(且流傳下來)的總量基本相當——考慮到乾隆帝本人肯定知道《全唐詩》的數量,我都懷疑他說不準是比照著這個數量在趕工。

    乾隆帝本人對此也是頗為得意,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的時候,已經身為太上皇的他老人家曾經充滿自豪地宣稱:

    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謂藝林佳話乎?

    有一句說一句,一個87歲的老人家,不比吃不比穿不比權力金錢醫療待遇(你們也比不上他),卻津津樂道於自己寫了多少首詩,其實比許多混吃等死的老人有追求的多了。

    可是如果殘忍一點追究真相,可能令他本人大跌眼鏡的是,他的驚人數量的詩歌沒有成為藝林佳話,卻成為了笑林廣記。

    所以準確地說,這個問題或許應該是:乾隆皇帝寫了四萬首詩,為什麼一首都沒有流傳“開來”?

    原因一:苦心孤詣,不斷努力地變糟

    其實,乾隆早(皇子時期)寫的詩歌還不錯,比如這一首:

    秋陽皎皎秋風起,千山萬山收紅紫。南苑平蕪曉色寒,遊絲白日長空裡。我從前歲罷秋圍,經年未到南海子。重來歷歷憶舊遊,真教見獵心猶喜…

    雖然“我從前歲罷秋圍,經年未到南海子”有一點民間故事中他為蘇州園林題字“真有趣”這樣時不時控制不住大水詞往外蹦的調調,但總的來說至少還過得去。

    但是隨著他年歲的增長,他所作的詩越來越爛,終於達到了錢鍾書先生評價的:

    清高宗亦以文為詩,語助拖沓,令人作嘔;兼酸與腐,極以文為詩之醜態者,為清高宗之六集。(錢鍾書《談藝錄》)

    和想象的不同,乾隆帝並不是在當上皇帝后因為富貴和權位的至高無上而自我膨脹荒廢詩藝,恰恰相反,他常在詩文裡寫到檢視舊稿時的反思心得,其詩歌風格的變化,正來自長期辛勤而刻苦的學習和思考,換言之,他苦心孤詣,不斷努力地變糟。

    別笑,取法乎上,乾隆帝學習和推崇的首位詩人是唐代的杜甫。

    與乾隆帝作為榜樣學習的杜甫相比,同時代大詩人李白則因自由散漫的個性化遭到惡評:

    李杜劣優何以見,一懷適己一懷君。

    我們知道,杜甫因為其詩歌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件而被稱為“詩史”,尤其得到乾隆帝的推崇,他老人家晚年夫子自道其作詩宗旨:

    予向來吟詠,不為風雲月露之詞,每有關政典之大者,必有詩記事……方之杜陵詩史,意有取焉。

    道理似乎沒錯,可是杜甫的詩史是這樣的,舉個《石壕吏》的栗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這詩歌描繪了一幅多麼生動而悲慼的圖畫!老婦的話說來似乎不失禮貌,怨而不怒,但字字是淚,句句如血,似乎平靜的陳述中蘊含著深切的悲慼憤恨。

    三吏三別,都讀之令人淚下令人心動,而除了以上詩篇,這個時期詩人還寫了許多熱愛祖國,同情人民疾苦的篇章,如《春望》、《羌三首》、《悲陳陶》、《哀江頭》等等。

    杜甫的詩歌能夠傳之後世,為人傾倒,根本而言,是因為詩人的心與蒼生百姓的心是相通的,

    但是乾隆帝所要宣揚的無非是我老人家多麼勤政愛民、關心民生等等固定套路,內容單調無聊,句法又爛俗拖沓,這就是另一回事了。

    換言之,杜甫真誠地愛君愛民,乾隆帝真誠地愛君(也就是自己)假模假式地愛民,這就高下立判;再加上本身文藝水平和技能的問題,欲求不是爛詩而不可得。

    當然平心而論,乾隆帝詩歌中流露出的情感一味稱之為假模假式也不公允。

    如果說

    所憐務本民,忍飢藏種子。勤劬耩溼田,以冀新苗起。

    還是從儒家農本仁政的理念出發,有點從觀念到觀念,藝術性不強。

    那麼這首

    瞽目先生小說流,稗官敲缽唱街頭。村翁裡婦扶擕聽,儻為歡欣儻為愁。

    頗有看不起乾隆之詩的金庸先生《射鵰英雄傳》開頭的路子,九五之尊居然對說書的盲眼先生,聽書為之喜為之愁的村裡男女如此瞭解,說他沒有泡過夏雨荷實在不能讓人信服。

    這首《高其佩指頭畫虎》

    鐵嶺老人閻李流,畫不用筆用指頭。縱橫揮灑饒奇趣,晚年手法彌警遒。為吾染指畫蒼虎,氣橫幽壑寒颼颼。落墨伊始鴉雀避,著色慾罷豺狼愁。怒似蒼鷹厲拳爪,炯然霹靂凝雙眸。萬里平川望無極,三株古柏拏龍虯老人閱世如雲浮,獨於畫法未肯休,此圖贈我實手跡,筆繪還輸第二籌。高堂晝靜風生壁,卻憶行圍塞北秋。

    如果放到現在,當個書畫協會領導完全沒有問題。

    原因二:眾星捧月,弘曆終於被捧殺

    看了上面舉的一些栗子,其實乾隆的很多詩,說怎麼壞也談不上,勉強也算無功無過吧。

    如果一個一般的娃像他這麼做做詩,即使都是冬天很冷已經下了好幾場雪這樣的流水賬,也算是一個擺脫低階趣味的上進的孩子吧。

    可是非常不幸的是他幸運地是大清帝國的最高統治者。

    紀昀(曉嵐)、劉墉、翁方綱、錢載等具有很高漢文化水平的大臣因為乾隆帝的身份,紛紛或誇獎或唱和,讓乾隆帝覺得自己處於詩歌藝術的巔峰,正如自己在帝國中的政治地位一樣。

    電視劇裡鐵齒銅牙的紀曉嵐在真實的世界對乾隆帝的詩歌做過如下總結:

    自吟詠之富,未有過於我皇上者。蓋自撫臨六幕,宰制萬幾,勤民蒞政之餘,紫殿凝神,別無嗜好,惟以觀書乙夜,悅性怡情。是以聖學通微,睿思契妙,天機所到,造化生心。如雲霞之麗天,變化不窮,而形容意態,無一相復;如江河之紀地,流行不息,而波瀾湍折,無一相同;如二氣之育物,生化不已,而耳目口鼻無一相類。故從心所欲,動合自然。染翰擘箋,頃刻輒數十首。侍臣授簡,吮墨沉思,前韻未賡,新題已作,丹毫宣示,日以為常。四十八年之中,卷帙如是之浩博,職是故也。若夫有舉必書,可以注起居;隨事寓教,可以觀政事。聖人之德、聖人之功與聖人之心,無不可伏讀而見之,尤獨探尼山刪定之旨,非雕章繪句者所知矣。

    不但如此,紀曉嵐還拿乾隆帝的詩歌和宋朝皇帝的詩歌比比,指出宋太宗詩僅傳二首,宋真宗詩

    僅傳七首,宋仁宗僅傳二首,還不是寫得很好,哪裡比得上御製諸集(乾隆的四部詩歌集)雕刻印刷,流佈海內,文采煥於星漢,苞涵富於山海,為有目所共睹也哉。

    看完只有一個字奉送給大煙袋:不要civilian。

    而這也很好解釋了乾隆帝的詩歌為什麼流傳了“下來”,官方專案印了那麼多,總歸會留存相關的書籍版本的。

    經過這兩方面的催化劑的作用,乾隆帝終於越走越遠,踏上了一條藝術上萬劫不復的不歸路。

    後人總結,乾隆以所謂“以文為詩”作為原則,寫詩極愛用散文句法,晚年詩幾乎無一不用虛字,但這種技巧運用與任何語言美感完全不搭界沾邊,因而大量的詩只有詩的樣式,毫無詩意和意象,還有大量或者莫名其妙的大白話,或者莫名其妙的用典,讓人完全不知道說什麼才好。

    這是乾隆帝的4萬多首詩歌在當時和後世都沒有流傳開來的根本原因。

  • 2 # 歷史沙龍

    憑心而論,乾隆老爺子還是還些文字功底的,你比如說他寫贊岳飛的那幾句,頗堪玩味。他的詩不能流傳,主要是缺乏詩的品格和意境。原因是乾隆沒有詩人的情懷和氣質,僅僅為賦新詞強說愁,就以歪詩打油詩口水詩多了,乏味,面目可憎。

  • 3 # 滿樓書坊

    乾隆皇帝是中國歷史最長壽的皇帝,同時也可以說是最幸運的皇帝。在他手裡,承繼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的豐功偉業而發揚光大,並臻於中國傳統王朝的最頂峰。

    當然,能做六十餘年的皇帝,並且讓大清王朝不斷向前,若說乾隆沒點才能和本事當然也說不過去的。

    從個性上說,乾隆是好大喜功的,其老年自命“十全老人”即為明證,在他眼裡,無論文武韜略,老子都是天下第一。

    可惜的是,乾隆追求的往往是數量,而不是質量,如其詩文就是例子。

    乾隆好文,其親自編輯的《御製文集》三集共一千三百五十餘篇;而《御製詩》五集四百三十四卷,其中共收詩四萬一千八百餘首。

    這還不算,除此之外,還得加上乾隆當太上皇時期的《御製詩餘集》中的七百五十首,另外就是乾隆還在當皇子時《樂善堂全集》中的所錄之詩。

    這下算下來,乾隆一生作詩可能接近於四萬三千首,其一生作詩數量之多,中國歷史五千年,無人能及!就算是全唐詩都加起來,也沒有他老人家一個人做的詩多。

    如此,李白詩仙、杜甫詩聖,那乾隆算什麼呢,詩魔非他莫屬也!

    可惜的是,乾隆的詩與其文賦一樣,水平不是很高,其中也有不少是應時之作或詞臣代補代作。如此看來,也有很多是濫竽充數甚至是打油之詩塞進去充數。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乾隆的詩很難說好,但公道的說,大多數詩還是中規中矩,最起碼是符合格律的。

    其中,其實也有幾首寫得是不錯的,比如懷念孝賢皇后和其母親鈕鈷祿氏的,大多真情流動,文采也很好。

    所以,也不能說乾隆沒有寫過一首好詩,只是按唐詩三百首的標準,沒有流傳下來而已(但試問唐宋詩三百首後,明清又有幾首能流傳?!)。

    此外,尤其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寫詩其實是在寫日記,他是以詩的形式來記載當日事務,即所謂以詩紀事。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乾隆四萬多首詩中,其實絕大部分其實是日記。

    如此說來,一個人寫四萬多篇日記,其實也不算什麼。

    由此也可知,作為詩史,乾隆的詩或許沒有什麼藝術價值,但作為歷史,卻仍有極大的開發價值。

    只有明白了這點,才會明白乾隆四萬首詩是怎麼回事了。 嘲笑何為?

  • 4 # 原相

    總的來說,滿族為了能統治華夏是下了一番大苦工的。不單單是學習漢族的文字歷史,最重要的是不斷鑽研易經。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故宮看看,故宮的設計和建築完全按照周禮來建設,達到了苛刻的地步,乾清宮,坤寧宮,交泰宮。易經的卦辭爻辭拿來做命名,改名等等。其中雍正康熙乾隆對易經最為偏愛,這也奠定了盛世的基礎和統治的根基。

    滿清入關之後,屠殺了37年,殺盡了三分之二的漢人,確立了統治之後,更是深刻了解華夏文明的優越,不斷學習鑽研,嚴肅嚴格傳承周禮,祭天地社稷,一次不落,比明朝更嚴格!又不斷採用愚民政策,削弱人民的反抗。在這種氛圍下,人民智商水平不斷創下新低,麻木不仁的呆滯目光下是一顆奴隸的心,為外族所控制。

    總有人以清朝來抨擊我們的傳統文化,不知道這些人是不是不懂歷史。華夏文明瀕臨滅絕的兩次,一次是崖山,一次就是清軍入關!現在蒙古和滿人都被同化了,我不想多說,就算日本進來也逃不開被同化的命運,美國又如何,穆斯林又如何,來一個化一個!只是苦了百姓,難了人民。有興趣的同學去搜索一下揚州十日,知道一下那段華夏悲慘歷史,比日本侵華時要慘烈百倍千倍。

    回過頭來再說乾隆的詩:徒弟永遠是徒弟,當不了師父。滿人學漢學,照貓畫虎反類犬,我沒有在其詩詞裡看到新意和高超的境界,書法不錯是我唯一能給的褒獎!在華夏想流傳千古太難了,對你的境界要求極高,我們不是西方那種茹毛飲血的社會,我們的文化及其發達,文明極其強大,要麼有通天緯地之志,要麼有神鬼共泣之情,要麼有移花接木之術,否則都叫打油詩。乾隆啊,再學五千年吧!要知道大詩人裡很多都是世代的高靈,李白,蘇軾,辛棄疾,白居易,個個不簡單!

  • 5 # 帝國的臉譜

    詩歌之所以流傳,大都因為詩歌以其獨特的情境或趣味,引發了讀者的強烈共鳴,或感動萬分,或捧腹大笑,這樣的詩歌,才可能流傳千古。

    而皇帝寫的詩,限於身份的特殊,政治作用大於藝術追求,居高臨下、鞭策鼓勵者多,生活所迫、刻骨銘心者少,加上才情不夠,又不敢輕易露醜,大都寫得四平八穩,故好詩往往乏善可陳。這就是乾隆皇帝雖然寫了汗牛充棟多達四萬首的詩歌,卻一首都沒有流傳千古的原因所在。

    那麼,什麼樣的詩歌能夠流傳千古呢?我想必有三類,一類以切膚之痛感動人的作品;二類以陽春白雪的優美感動人的作品;三是雖無才情意境,卻朗朗上口又搞笑到讓人捧腹的作品。

    何謂以切膚之痛感動人的作品?如杜甫的《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首五律,簡單八句,卻表達了杜甫對國家敗亡的切膚之痛,安享錦衣玉食的皇帝,怎麼能生出這種不受傷不知痛的痛感呢?

    何謂類以陽春白雪的優美感動人的作品?那就太多了,就我個人而言,這類詩歌,我特別喜歡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種大自然的深沉、寥廓、邈遠、寧靜的極致之美的春江月夜圖,坐在紫禁城裡的皇帝,也不可能傳遞出這種美感,更不會有這種清麗的妙筆。

    何謂雖無才情意境,卻朗朗上口又搞笑到讓人捧腹的作品?近世軍閥張宗昌的打油詩可算。張宗昌被稱為“三不知”將軍:不知手下兵多少,不知家裡錢多少,不知自己的姨太太有多少。張宗昌土匪出身,胸無點墨,卻好吟詩,且看看他的詩作,如《遊泰山》:“遠看泰山黑糊糊,上頭細來下頭粗。如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如《大明湖》:“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裡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達。”詩雖不雅,又有點“丘八”習氣,但很搞笑,遂也能流傳至今。

    其實,乾隆皇帝的詩歌之所以流傳不廣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連詩歌這種獨立性非常強的創作,都經常安排秘書代筆,秘書畢竟不是皇帝肚子裡的蛔蟲,也無法抒發出皇帝獨特的感受,其詩歌質量可想而知。

    同時,別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燦若繁星,優秀的詩篇不計其數,但真正寫出一首萬世流芳的作品,卻實在是一件艱苦卓絕的事情。不僅要下讀破萬卷書的功夫,而且要有一雙慧眼,一顆慧心,一支靈動的妙筆,故賈島有:“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嘆息。可以說,好詩如知音,可遇不可求。

  • 6 # 大悔憶智周

    首先,寫詩歌是不能務實的。

    乾隆皇帝那麼務實,把他的江山經營得那麼好,寫出來的詩自然也很實際,所以有人說他的詩是“日記體”。

    曹操先生,橫槊賦詩,又要橫槊又要賦詩,以致他的兒子都寫詩,兄弟爭鬥的時候曹丕還叫他弟弟曹植寫詩來決定生死。

    結果曹家的詩歌倒是流傳下來了,江山卻被裝病的務實的司馬懿家搞沒了。

    第二,寫詩歌是要有充沛的情感的。

    李後主的詞寫得多好,宋徽宗發明了瘦金體書法,因為他們都有深入骨髓的疼痛。所謂“憤怒出詩人”,“憤怒”是借代,代指一切強烈的情感。乾隆做了60多年的皇帝,古來第二,心中應該沒有什麼不平。

    第三,詩歌沒有“正宗”。

    文學藝術的生命在於個性與創新。而乾隆的詩書都極力“正統”。詩學杜子美,固然沒有錯,但杜子美是博大精深熔鑄百家的,所謂“轉益多師是吾師”,只學杜甫,只以他為正宗,就學不到他平淡之下的波瀾壯闊與博古通今的雄渾浩瀚。乾隆的書法,功力深厚,中規中矩,但也顯得太正。

  • 7 # 五千年看山西

    昨天正好看到唐代詩人王之渙的介紹,其流傳下來的詩作只有六首,但首首堪稱經典,尤其是《登鸛雀樓》和《涼州詞》。章太炎盛讚《涼州詞》是五言絕句之最。《登鸛雀樓》則被中華書局評為唐詩排名第五位。反觀乾隆皇帝四萬首詩,未有一首傳唱,不能不讓人感慨啊。

    一篇佳作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我這裡從內容、情境、宣傳三方面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一、內容

    內容為王,從古至今如此。

    《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二、情境

    個人方面:

    觀千古文人墨客,能有佳作遺世的,無不命途多舛。鮮有一生得意之人的作品能萬古流芳。曹操對酒當歌如此,杜甫廣廈千萬間如此,蘇軾大江東去亦如此。思其原因有二,一是人生閱歷豐富,在這裡說下閱歷不是年紀越大越豐富,而是由經歷事情的多少決定的。二是宣傳需要,比如當今的選秀節目。前兩天看了王大錘的一個影片,諷刺選秀比慘的荒唐現象。雖然我們不提倡這種“比慘”,但是人們憐憫心理作祟,總是對這種經歷的人,更容易認同。

    時代背景方面:

    唐宋詩詞流芳千古,和開放的社會文化有關,也和詩詞的發展週期有關。有一句話叫唐宋以後無詩詞,就是說這個道理。明清封建君主專制變的更極端,社會文化進一步禁錮,科舉上興八股,詩詞發展也日漸衰微,過分工於格律。能打破這種束縛的鮮有其人,納蘭算一個。

    三、宣傳

    唐宋名人詩詞傳唱教坊,眾多文人墨客和煙花名妓也有各種割捨不斷的關係,很多故事流傳至今。如魚玄機、蘇小小、柳如是、李香君。結果就是,許多名作進入尋常百姓家,影響至深,廣為流傳。

    反觀,乾隆之詩,就不難看出其難以得到傳唱的原因了。

  • 8 # GRIDMAN

    子曰: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寫打油詩、無病呻吟的詩、歌功頌德的詩,這些詩註定不會流傳下去。

    詩詞要有真情實感,還要寫的有文采,字斟句酌。所謂“詩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是隨隨便便寫的。

    李白的詩為什麼出名?因為李白的詩真正做到了“天成”這一境界,不見斧鑿痕。

    現代詩各種流派,可我們知道多少?99.9%的現代詩肯定都流傳不下去,再怎麼出書記錄,將來也會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現代詩也不講平仄了,也不押韻了,隨便說個白話文,那也能算詩嗎?

  • 9 # 一葉知陽春

    是沒有一整首留傳下來,卻有半首很有名!不過也是沾了紀大學士紀曉嵐的光!沒有老紀的點晴落尾,乾隆大帝的前三句就連口水詩都算不上!

    據說在乾隆年間的某一個春暖花開時節,有一天乾隆皇帝,閒來生事,傳召紀大學士前來御花園賞賞花喝喝茶連絡一下君臣關係!時值春晴,鳥語花香,他們一邊走一邊賞花,忽有一陣風過,吹落一地花瓣!乾隆也許很無聊,俯身數起了花瓣: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你還別說這樣數還挺順口,當然乾隆也是這麼想的!也許乾隆大帝當時的詩癮又犯了!心想既然朗朗上口何不成詩一首,可抓耳撓腮就是想不出個絕佳的尾句!環顧一圈發現我們的紀大煙袋同志正在吧嗒吧嗒的雲山霧罩跟個沒事人事的。不由火起怒斥道:“紀曉嵐,食君祿當為君分憂,朕出前三句詩你接個尾,接的好無賞,接不好有過”,老紀連連答應“臣恭聽”,乾隆就把剛才的花瓣又從一數到了十一,當他剛說完十一片,老紀同志不假思索的吐出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驚不驚喜,反正乾隆很驚喜,連說好詩好詩!急忙吩咐太監:給朕趕緊抄錄下來,詩名就定為【春風數花詠】吧!署名就寫朕與紀大人合詩之作吧!老紀忙答:臣不敢!乾隆等的就是他這一句!又對太監說:既然紀大人不想署名,那就算了!就這樣,堂而皇之的就將此詩據為己有啦!你說哪啥不哪啥?

    【春風數花詠】

    一片兩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飛入草叢都不見。

  • 10 # 白眼看綠茵

    嚴格說來,這句話不成立。其實乾隆帝的詩集儲存的很好,四萬多首一首都沒佚失,畢竟皇家有錢,能刻集儲存。當你說沒有流傳下來的時候,是在說沒有得到人們的認可,流傳不廣,不像李杜詩篇那樣膾炙人口,沒一首能讓人記得住。其實這對乾隆的詩(記入他名下的詩)也不公平,乾隆帝有一些詩藝術水平還是比較高的,畢竟有沈德潛這樣的槍手。尤其是其前期詩篇,那時沈德潛未死,替他起草,多有可觀。至於後期無病之呻吟,那是他的原生態水平。

    舉一首立意比較高的詩吧,在題畫中也算精品,這就是眾所周知的王冕的《墨梅》。王冕自題詩云: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乾隆帝在旁也題一首,與王冕之詩相比,不遑多讓:鉤圈略異楊家法,春滿冰心雪壓腰。何礙旁人呼作杏,問他杏得爾清標。

  • 11 # 隨手談詩

    又黑我仁波切皇阿瑪!

    論數量,四萬首。論地位,一國之君。

    恐怕要論儲存作品,沒有人比乾隆更有優勢了,要說沒流傳,誰信啊,網上那些奇怪的七個字、五個字一句的話,都誰的?

    哦!題主想問的可能是“流芳”,嗯,那確實沒有。

    乾隆詩不光流傳了,還出版了很多詩集

    《樂善堂全集》

    這貌似是皇阿瑪登基前所作詩的合集,出版於乾隆二年,正式出版之前還有很多手抄本,是乾隆最早的出版詩集。共有44卷,非常令人震驚的數量。

    《御製詩初集》

    早在乾隆十四年,乾隆就出版了自己的詩集,就是這本《御製詩初集》,注意啊,是初集。

    這本集子裡收錄了皇阿瑪從登基到十二年,共4150首詩。按年編次,是一本編年體詩集(大誤)。

    《御製詩集》

    後來,皇阿瑪又出了一本《御製詩集》,這就收錄了所有詩作,共42000餘首。

    難怪皇阿瑪自己都驕傲地說:

    餘以望九之年,所積篇什幾與全唐一代詩人篇什相埒(相等),可不謂藝林佳話乎?

    你看我快90歲的人了,一個人寫的詩,跟整個唐朝一樣多,我豈不是吊爆了?

    乾隆御製詩欣賞

    “一片兩片三四片”這種存在於傳說中的段子就不說了。

    看兩首正兒八經的詩。

    《詠煎鹽者》

    一歷篷蘆廠,載觀鹽灶民。

    樵山已遙遠,釜海亦艱辛。

    火候知應熟,滷漿配欲勻。

    可憐終歲苦,享利是他人。

    勞動人民真辛苦,辛苦了一輩子,享福的是別人。

    表達了皇阿瑪對勞動人民的關愛,以及對勞動的熱愛。

    你看,連火候和調料的配比都瞭然於胸,非常令人感動。

    其來不告去無詞,兩字平安報我知。

    只有叮嚀思聖母,更教顧復惜諸兒。

    醒看淚雨猶沾枕,靜覺悲風乍拂帷。

    似昔慧賢曾入夢,尚餘慰者到今誰?

    這是皇阿瑪夢到了死去的孝賢皇后。

    說起來,皇阿瑪對皇后的感情真的很深,所以從他眾多的悼亡詩中,還是能選出一些不錯的,主要是有真情實感在裡面。不像出去玩的時候,看到了什麼好東西,認為該寫詩,就瞎比寫來。

  • 12 # 團風向哥2018

    謎底固然是數目蓋過品質啦!固然乾隆自稱“十全居士”,但是他真的不敷十全,只是位置擺在那裡,沒人敢說罷了。

    舉個簡略的例子,乾隆曾寫詩譏笑過錢謙益。

    “平生談節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惱逃禪去,原是孟八郎。”

    這首詩說錢謙益的詩作只能用來蓋酒罈子,毫無代價可言。錢謙益可是當時的文壇泰斗!有“在世歐陽修”之稱,到底是誰的作品“真堪覆酒甕”信任人人內心都稀有吧,只是不敢明說罷了。

    最不幸的要數那些傳世名作了,乾隆沒事就愛在上面題字作詩。金庸老師曾譏諷乾隆的詩作,說他連秀才都比不上,真是凌辱了傳世佳作,假如能把乾隆的字抹去,代價就大大增加了。

    還有人將乾隆和曹操縱比擬,成果很顯著,一個是濁世梟雄,一個是亂世閒君,沒得比,才幹更是沒得比!為什麼這麼說?

    曹操照舊只作過幾首詩,但根本都傳播上去了。“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現在被網友改為“何以解憂,惟有暴富”。許多年事大的文人墨客都非常愛好曹操的《龜雖壽》,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就剎時迸發出了氣概!

    乾隆承繼了康熙雍正的亂世,又哪有前人的氣概呢?濁世出豪傑,濁世也出佳作,曹操乃一代梟雄,無論是氣概照樣地步都要超過跨過乾隆許多。

  • 13 # 守護y滄海

    這個問題問的好,這是個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問題。這個問題就好比我泡了上萬個妞,為啥一個明星都沒有?因為天賦不夠,天賦夠的泡一個妞就是極品。

    乾隆皇帝確實寫了4萬多首詩詞,首先一個問題寫4萬首詩詞難不難?(泡4萬個妞也不難,關鍵得泡個有名的別人才能知道你。答4萬個題也不難,關鍵得有人點評才厲害。)要我說不難,我也至少寫過1000多首詩詞了,不是也一首都沒留下來嗎?哈哈

    我來說說我的理解吧,都說365行,行行出狀元。首先我得為男人自豪,為啥這樣說呢,因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真正做出名堂的都是男人。比如,流芳千古的詩詞大部分都是男人寫出來了。幾千年,就出了幾個青樓的小才女,和李清照小美女了,可見詩詞這麼牛B高雅的東西還得靠秦淮八豔,青樓名妓來繼承發揚。

    在比如,很多明明是女人的行業,可偏偏男人做出了名氣,理髮,服裝設計,唱歌,跳舞,體操,做飯的,樂器演奏,果然雕刻的,蛋糕製作的。等等都是男人比女人做的好。

    這說明男人的天賦比女人高,同樣詩詞的好壞也取決於天賦。就像古代練武的,都是天生神力,或者天生骨骼奇佳才能練成絕世好武功。任何東西靠的是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

    再說說乾隆皇帝,身為皇帝可想而知,做任何事都有別人不能比擬的優越性,乾隆也是個好皇帝,也是博學多才,見多識廣。按說寫詩詞就憑見識,也要比李白他們厲害多了吧。怎麼就寫不出一首流芳千古的詩呢?

    確實都不知道乾隆寫過啥有名氣的詩詞,但必須澄清一件事。就是乾隆肯定會寫,而且寫的絕對是原創,絕對是合乎詩詞的遊戲規則。但就是天賦不夠,天賦這個東西真的不是後天帶來的,更不是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就像女人的天賦就是撒嬌一個道理,男人是怎麼學也學不會的。

    所以乾隆爺萬人之上,也不得含笑九泉啊。

  • 14 # 幾葦渡

    有人說乾隆爺是古代中國寫詩最多的一人,有說是四萬首,還有說更多的數字的。只以四萬首計算,乾隆活了89歲,假如三歲能寫詩,一共寫了86年,每天要寫1.27首。

    為什麼沒有流傳下來,歸根結底一個字:濫。

    乾隆是古代皇帝中好大喜功、自高自大的第一人,但他的命也是實在太好。爺爺穩定了江山,爸爸充實了國庫。自己25歲繼位,沒有兄弟們的爭鬥,即不用熬太久,又不是甩鼻涕的幼童,完全是一開始就大權在手。當時大清國力還是很強的,打了幾個大仗,反正自己認為都是勝利就行。長壽兒子們都熬死了,在位六十年去當太上皇,但“歸政仍訓政”,直到嚥氣。唯一乾隆的厄運,就是被孫殿英給盜墓了。

    乾隆是文藝皇帝,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估計沒有少給下邊人做指導。但總體上看,乾隆朝的瓷器等藝術品的品味還是比較俗氣的。那些宮中收藏的歷代字畫上蓋一堆印章也是惡俗的很。

    再說他的詩,不排除有很多代筆,但被記住的佳句少到幾乎沒有。古代詩詞的高峰期是“唐詩宋詞”,明清已沒有辦法超越。清代詞人納蘭容若是個異數。乾隆並無自知之明,反而以皇帝之尊各種賣弄。手下大臣也投其所好,阿諛奉承,一片祥和。莫不如弘曆同學留下少量的詩詞,集中精力做做“推廣”+“包裝”,可能後世評價還高一些。

    至今我只能記住乾隆的一句詩: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

  • 15 # 歷史雜貨鋪

    乾隆寫了四萬首詩,不敢想象他每天得寫多少首詩。 假如說這些詩真的都能流傳下來,那乾隆真的是個天才,可以稱之為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文豪。寫了這麼多沒有一個流傳下來根本原因就是寫的太多,只有數量沒有質量,不僅濫而且爛。這樣的詩要是能夠一直流傳,那麼那些大詩人們估計得哭。

    我們先來看看,哪種詩能夠一直流傳,最起碼得引起讀者的共鳴,或者是這首詩寫的非常深奧引起人們的深思,或者是說這首詩將風景描寫的活靈活現,讓人們猶如身臨其境,只有這樣的詩才會一直流傳,別的不說,歷史上那些出名的大詩人李白,白居易等人,他們一生肯定也寫過無數首詩,可是能流傳下來,並且至今人們依然在學習的也不過是幾個。

    除此之外,皇帝寫的詩和普通人還不一樣,皇帝寫詩受到的約束太多,他最多也就寫寫關於風景的或者是鼓勵大臣的,他的這些東西,普通人看了肯定不會有什麼感覺,沒有共鳴,就比如說有詩人能寫社會現實等等,可皇帝就不能寫,可往往這類東西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不可否認的一點是,乾隆的確是有才氣的,他在文學方面有著很大的成就,可關鍵問題是他寫的東西,讓人們沒有感覺,這種詩當然不會流傳,也可以理解為寫詩不行。其他文學方面乾隆倒是不錯的。其實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乾隆自幼長在皇宮中,他本就不瞭解民間生活,經歷相對匱乏,自然寫不出百姓喜歡的詩。

    恰恰相反的是,朱元璋這種沒上過學的皇帝,他都留下了幾首有名的詩在流傳,乾隆寫了那麼多沒一首能夠被大家所認可,估計乾隆自己也挺難受的。

  • 16 # 看遍山川

    不得不承認乾隆天資聰慧,和他弟弟弘晝同時開蒙讀書,處處超出其弟幾籌,每次背書他都過目不忘,弘晝卻遲遲背不出來。乾隆像現在讀重點班的學生,先生不斷地給他多加功課,他也樂於接受還非常勤奮。

    清代對皇子的教育特別重視,雍正更是對皇子的讀書事宜抓得很緊,乾隆從六歲到二十五歲,在書房裡度過十九年時間,每天的學習時間達十個小時。自身具有良好素質基礎,後天的勤勉努力,乾隆透過最完整最系統的儒家文化學習,希望自己絕非略輸文采,當然能堪唐宋。

    但是他一生的創作實踐告訴他,他的詩詞創作在數量上達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質量上卻不盡如人意,知者寥寥。用來衡量文藝作品創作優秀與否,用一個最直觀簡潔的方法就是能不能有口皆碑家喻戶曉。

    我們這位皇帝詩人一生創作詩41863首,《全唐詩》幾千作者也只有48000餘首,乾隆按年紀算除去童年,他每天寫詩超過一首,這是個吉尼斯世界紀錄。不過凡是啃過書本的人都知道乾隆的詩從來就不見蹤影,說句笑話哪怕連拓展閱讀的材料裡也輪不上他的大作。

    因為乾隆詩大多泛泛,更無經典。人說才思敏捷,文思泉湧,可真的是整天“泉湧”不停,那湧出來的絕不是甘洌清泉而是平淡水貨。乾隆三十六年遊昆明湖,乾隆片刻揮就八首詩,他還嫌不夠,再來一首記載他這次的“成就”,“舟行十里詩八首,卻未曾消四刻時”。

    實際上乾隆的詩帶有日記的功能,什麼都可寫,什麼時間都好寫,隨口隨興來那麼一首,皇帝金口玉言,他的“詩”不管押韻好壞,不管有無意境都是御治詩詞,都得要好好記錄保管,造成其數量之多也就不奇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美術班遍地開花,你如何看待其門檻如此之低?